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场所、功能、空间 ——广州粤剧博物馆第五号竞标入围方案案例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前言

2009年,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这是广东省目前为止唯一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出于粤剧文化保护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在2001年开始计划建设粤剧博物馆用以解决广州市粤剧文化难以融入大众、粤剧精髓得不到有效展示、后续传承力量不足、私伙局演出场地受限等问题。2012年3月,粤剧艺术博物馆项目筹建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10月,项目的勘察设计方案进行公开招标;2012年11月,项目正式举行奠基仪式。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15万m2,建筑面积约为1万m2。博物馆设展示区、演出区、交流研讨区、互动休闲区等几大功能区。

1 场所分析

1.1 项目区位

本案位于荔湾历史城区、是“四区一街”的核心范围,北为多宝路历史街区,南为恩宁路骑楼街,是广州传统城市文化的生动写照和代表,也是90多年以来西关市井生活的承载体,更是当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动见证,具有丰蕴的历史文化价值[2]。项目场址东、北侧有下西关涌支流的大地涌和恩宁涌流经,该河段属于荔枝湾三期改造工程的起点河段。粤剧艺术博物馆将成为荔枝湾三期河段的重点公共建筑和重要景观节点。

图1 广州粤剧博物馆总平面图

图2 广州粤剧博物馆的区位图

建筑用地为呈L形的平整地块(如图1、图2),周边道路系统呈棋盘式分布,街巷与主要道路相连通,交通较为便利。基地周边是骑楼式街道与传统式民居。周边建筑的风貌统一,是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和景观风貌存留区[3](图2)。整个区域的建筑密度大,绿化及公共活动场地较为紧缺,因此粤剧博物馆还具有另外一重功能,充当城市的客厅,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

3)由于浮动核电站一般为海上油气开采供电,电网通常处于独立的孤岛状态,因此要求核动力装置能够有较好的负荷跟踪能力.控制系统应能使得核动力装置承受如下负荷变化而不触发保护系统动作:负荷阶跃变化(±10%FP)、负荷线性变化(±5%FP/min)和甩负荷.

例6: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多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摘要的写作和翻译进行了研究,对摘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少有学者从翻译的视角对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进行系统的研究。

1.2 场所文化

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审计方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审计方法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当企业的审计方法不能与企业的发展趋势成为正比的时候就很难进行内部审计,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审计的难度性。在这样的形式下审计的效率就会非常的低、准确性也会非常的弱,随着企业的更新换代特别提出了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技术的严格要求,一旦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对现有的风险状况不够了解就会出现审计方法落后的现象,无法正确地对现有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导致内部审计计划的失败和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

2 功能组成

“非遗”是一个地域的特定地理与文化环境催生的产物,特定民族、群体的思维影响着“非遗”的文化特质。同时“非遗”也反应着这个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地域的特色内容。这些因素体现在建筑形式上的主要表现有:建筑对地区气候的适应和建筑形式对地域文脉的呼应。博物馆建筑采用下沉式庭院与边廊,并结合了冷巷、敞厅等空间作为辅助型空间的表达。外墙采用镂空的墙体形式结合边廊很好的起到遮阳、通风、导光的效果,体现了对地区气候的适应性。建筑的外墙采用荔湾地区传统建筑所常用的青砖,外墙材质的一致,与西关的传统建筑、粤剧文化相吻合(如图5)。

③大尺度外廊的设置,可满足博物馆疏散的要求,同时可作为休闲交流的一个场所,通透的外墙面,营造了光影变幻丰富的室内空间,另外,还可作为有一个欣赏荔湾老城区独特魅力的观景平台(如图7)。

西关不仅保存着广州市最完整的旧城空间格局,同时是红线女、白雪仙、白玉荣、罗品超等多位粤剧大师的故居所在[4]。离项目基地不足200m处,保留着粤剧中盛时期的代表八合会馆。20世纪50年代,荔湾恩宁路这一区域的粤剧产业化的已初具规模,如买卖粤剧剧本、承接演出场地等。繁荣的粤剧活动赋予了该地区粤剧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在该地域进行粤剧博物馆建设,粤剧文化与建筑场所发生地域与时空上的关联,利于粤剧文化底蕴与内涵的提升。

由表4可知,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照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逐渐降低,各试验组的脾脏指数先升高后降低,而胸腺指数逐渐降低,但降低速度缓慢。试验一组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的优势逐渐增强,并在试验进行6周后优势达到最优,比对照组提高21.00%(P<0.05);试验二组在试验进行3周后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最强,与对照组相比提高14.50%(P<0.05),之后降低,但整体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其中试验进行6周后试验组胸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7.69%和13.08%(P<0.05)。试验结果证明,预消化蛋白能够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②博物馆的主入口设置在二楼,引导人流的楼梯,同时兼具疏散及舞台的功能。楼梯的休息平台,可作为露天表演的舞台,结合博物馆的广场,形成了满足演员表演、观众观演的一个功能复合的场所(如图4)。

在本次博物馆的设计中,为了提高建筑的使用率,给市民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及职责,在建筑设计方面运用了一系列复合性的空间。

⑤利用建筑的灰空间及可开启的墙面,形成各种复合空间,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有意模糊公共活动空间与陈列展示空间的界限,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展品与空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状态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功能的复合使得同一空间可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不同的选择。观众可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定义与使用空间。

④敞厅兼具庭院及剧场的的功能。舞台隐藏在可移动的隔断背后,关闭隔断时,敞厅是一个用来满足采光、通风、改善室内环境品质的庭院,参观博物馆的陈列,感受博物馆文化场所[5]。打开隔断,可作为一个小舞台,敞厅就有了剧场的功能,为粤剧的展演提供有一个比较好的空间氛围(如图9)。

3 空间形态

3.1 建筑形式的地域性表达

该博物馆设置7大功能区,包括有:①展陈区,基本陈列展区和临时陈列展区;②演出区(剧场),设有2个剧场,大剧场可容纳250人、小剧场可容纳50人(如图9);③交流研讨教育区,用于粤剧的学术交流研讨;④互动休闲区,包括茶座、商店等;⑤管理办公区;⑥辅助配套区,包括库房区、安保区、设备区等;⑦地下停车场。粤剧博物馆较其他博物馆在功能设置上的明显变化是供活态展示与动态交流功能区的增加。剧场与交流研讨区域的配备,为粤剧的表演、粤剧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提供了建筑空间上的支撑。

3.2 建筑空间的开放性

建筑主体空间根据功能关系分散布置,体块之间为室外空间,并将室外景观引入建筑内部。市民在室外空间游走,就可以领略到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岭南文化大餐。开放的首层架空层直接与城市的公共空间相连,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封闭。将主入口抬升至二层,让公共空间走向立体化,博物馆的开放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空间的开放,把展示活动向室外延伸,通过室外空间让观众形成一个粤剧文化的初始体验。同时开敞的室外空间为粤剧的临时表演与观众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场地,为粤剧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①在建筑的首层采取部分架空,建筑中多设置边庭空间,可作为私伙局场地。另外,广场的空间得以向建筑内部渗透,为举行与粤剧相关联的活动提供空间场景,同时可兼具临时展示(如图8)。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因素较多,但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用中医理疗法对患者实施治疗,通过穴位刺激,改善病灶位置循环情况,促进膨体突出、神经根炎症状的缓解,从而实现对患者病症的改善。

图3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入口景观

图4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广场景观

3.3 氛围营造

本案从博物馆的入口,就开始对粤剧的这样一种“非遗”进行观众认知的展示与渲染,运用粤剧妆容的主题,对博物馆的入口及外部的广场空间进行统一的设计。场地内规划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小游园,满足粤剧传承人、爱好者或是观众的表演、休息、思考、练功、交流乃至游戏等各种活动的需求,构成一个粤剧氛围浓厚的“粤剧文化艺术大观园”。

图5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立面效果

图6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底层局部架空空间效果

在空间设置方面,一大一小两个剧场(如图9),同时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中还配以多个临时的表演及

图7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边廊的空间

图8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内部空间效果

图9 广州粤剧博物馆竞标入围方案五庭院舞台空间

交流的场所,满足粤剧这种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动态展示与传承的需要。粤剧培训和交流空间的设置为粤剧的推广及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博物馆的室内空间以轻松、休闲的交流氛围为主,室内墙面没有过多的装饰,原色的墙体(如图8),大尺度外廊采用镂空的外墙(如图7)、具有很好的光影效果,通过空间品质的改善,引发观众在停留、交往、交流的欲望。

4 结语

本入围方案力求为新建建筑营造良好的场地关系,让建筑较好的融入到城市的机理中。博物馆拥有较为开放的空间,建筑可为社区活动提供场所,承担相应的“城市客厅”功能。路口、广场、景观小品、妆容装饰等一体化设计,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渲染博物馆的粤剧主题,将粤剧“基因”融入到博物馆设计中。功能与空间的对应统一,将空间氛围的营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便捷、有序、高效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郭谦,李晓雪.粤韵园音,气韵相合——粤剧艺术博物馆创作理念[J].南方建筑,2015(05):118-123.

[2]唐孝祥,娄君侠.广州西关骑楼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保护发展——以上下九骑楼商业街为考察对象[J].小城镇建设,2008(01):80-83.

[3]多志华.诌议可持续发展下历史街区内建筑的保护[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5).

[4]郭谦,万丰登,许筱婧.笔墨赋情,与古为新——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方案形成历程记录[J].南方建筑,2013(03):60-64.

[5]杜小耕.以人为本彰显文化——陈列展览的创新与发展[J].文物世界,2013(04):79-80.

黄智燕,刘莎,曾清清
《安徽建筑》 2018年第4期
《安徽建筑》2018年第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