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安全感关系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安全感是个体在内心渴望获得稳定、安全的一种心理需求。大学生作为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内心的安全感会影响其个性成长和社会情绪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关注,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中学生工作的重点。对大学生安全感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提升策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稳定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因素中,家庭教育方式有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本研究试图对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安全感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家庭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的提升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家庭教养方式与安全感概述

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成长和个性形成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不仅仅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也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引路人,他们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各种可能的心理支持和物质资源,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心理特征的形成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Pettit,Bates,& Dodge,1997)[1]。子女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开始,便受到来自母亲和父亲及其家人的影响,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养育观念、生活方式、教养态度和亲子沟通方式等等因素都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成长,并且这些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子女的社会认知、行为和人格的形成。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家庭环境中,在进行子女教育过程中,将其自身所拥有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及人生信念等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传递给子女的一些准则、观念、态度。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所产生的方式、观念对子女的个人成长,包括其态度、能力、性格、气质、人格特质、社会交往方式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Dusek&Danko,1994;Richter,Richter& Eisemann,1991)[2]。Stafford、Bayer (1993)指出父母凭借教养方式,将其内在的养育观念、生活方式、教养态度和沟通方式表现于管教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3]。有研究进一步指出:专制权威、冷漠忽视以及专断、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与被拒绝子女的行为特征:如攻击、退缩等有较高的关联。当父母探用较正向的教养方式,如关爱、奖励、自由、较少惩罚,子女会较有自信心且人际关系会愈好、社会焦虑愈低;如果父母采取消极、负面的教养态度可能导致子女产生偏差、犯罪等偏差行为;而积极、正向的教养方式,则可防止子女偏差行为之出现。专制的父母会造成子女冲动、攻击的性格;相反,温和、亲切、随时提供协助的父母则会有积极自动且合群的子女;冷漠的父母会使得子女忧郁、孤独、退缩与不合群;通融的父母则能发展子女坚强的自我。子女若无法于母子关系中获得温暖的感觉,会产生感情焦虑及缺乏母爱的现象,对爱会产生过度需求或是报复的情感,而影响其人格发展(刘姿吟,1992 ;刘奕桦,1996)[4]。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在本质上是亲子间的一种交互作用历程,此一交互作用,受到父母态度、兴趣、价值观及信念的影响,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组型。杨国枢(1986) 则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包含态度层次以及行为层次两方面,其中态度层次是指父母训练或教导子女方面所持有的有关认知(知识或信念)、情感(情绪)及行为意图(倾向);行为层次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时,所实际表现出的行动或作法。态度层次即为管教态度,而行为层次即为管教行为[5]。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即是父母亲在教养子女时所表现出的行为与策略,涵括了态度与行为层次,经由直接与间接的方式,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

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心理学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水准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最重要的因素是低社会经济水准家庭承受的压力较大,价值观念、生活格调会与中高社会经济水准的家庭不同,其生活的基本条件不同,造成父母的看法与价值观也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教养子女的方式。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父母因为忙碌,而较少有与子女相处的机会,但会采取精神奖励的方式,较少惩罚、命令或拒绝,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较重视子女的内在动机,探用鼓励、讲理之积极管教态度。然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生活较劳累,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惩罚会多于赞美,较常使用忽视的教养方式。综合上述,父母所言所行及其教养方式,将成为子女日后应付环境、发展健全人格的基石,因此,教养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子女各项能力的发展。可见,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一个人诸多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依恋类型与不同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而依恋与安全感密切相关。这说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安全感有一定的关系[4]

安全感是个体自身渴望稳定、安全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可能出现的来自外界或者自身的危险或风险的一种心理评估,个体在应对这类风险时表现出的一种确定感和控制感或者无力感。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安全感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属于低级层次的基本需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马斯洛指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产生的一种能够从恐惧和焦虑中摆脱出来的控制感、稳定感和自由的感觉,是个体能够对当下和未来进行自我控制的稳定感。杨元花、谭凤娥对家庭环境和安全感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的亲密,娱乐性与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和回归关系[6]。马姝娟、戴美林、陈霞的研究结果表明,依恋与娱乐性和成功性都有显著的负相关,依恋回避程度越高,其娱乐性就越低,依恋焦虑程度越高,其成功的可能性越低,这表明娱乐性、成功性与依恋显著性明显。他们进一步指出,成功性与安全型依恋密切相关。[7]个体在生活中如果能够积极参与一些娱乐活动,那么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安全感程度会比较高;个体的较低程度的焦虑和较少的回避他人,他们感受到的交往关系也是安全的,他们在生活中也能较多的接纳他人和支持他们,表现出对他人的信任,内心的稳定感也会比较强,从而安全感水平高。刘佳对高中生家庭亲密度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8]

回归分析表明父亲情感温暖、父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对安全感的回归系数显著。由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偏爱的回归系数显著。父母亲情感温暖、偏爱和父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安全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进一步证明了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偏爱对安全感产生正向预测作用,父亲过度保护对安全感有负向预测作用。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关爱的行为,将与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安全依恋关系,营造出亲密、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而为大学生创造出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安全感的形成和发展。反之,父亲的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的行动自由,甚至剥夺孩子自主决策的权力,从而影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能力的不足影响着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正常开展,自我效能感低更加剧了大学生对外界消极认知和判断,进而安全感水平低。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讲授法,将静脉输液法内容分两次课,第一次课为理论课,第二次课为操作课,均由教师讲解示范,护生听讲练习,练习中教师针对护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课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湖北师范大学抽取3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为91.25%。其中文科147人,理科145人;男生143人,女生149人;大一75人,大二76人,大三70人,大四71人;平均年龄为18.2-21.4岁,年龄范围在18-24岁。

(二)测量工具

由表2可知,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有显著负相关。父母过分干涉与安全感不存在显著相关。

2.安全感量表。由丛中、安莉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的安全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结合对相关的被试进行结构性访谈和实证分析,编制出适合中国人自身文化特点的心理安全感量表。该量表一共有16题,主要包括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两个因素组成,人际安全感共8个项目,确定控制感共8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量表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84[10]

对于数学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联系,且这种联系是相互形成、不能脱节独立存在的。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标准》中,把数学的学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以及“综合与实践”。由于“课题学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学模块,因此对于“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通过这几个部分的综合运用,充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方法以及思想的能力提高。

凯恩在北京一所当地重点中学读完初二就转校了。在那所学校就读期间,他感觉很孤单,觉得自己是学校里的少数人群。周围的同学都忙着上各种课外班和补习班。不仅初中学生的学业重、压力大,就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处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因为不仅高年级大孩子的父母会焦虑,就是年幼孩子的父母也焦虑起来。

(三)施测程序

将上述两个量表合订成册,全部测试内容一次性完成,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同一个人担任主试进行现场施测,约30分钟后统一回收问卷。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得分情况,男生得分3.56±0.56,女生得分3.37±0.50,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3.013,p<0.01)。在人际安全感因素上,男生得分3.57±0.63,女生得分3.47±0.61,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1.371,p>0.05),在确定控制感因素上,男生得分3.54±0.58,女生得分3.26±0.55,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4.149,p<0.001)。不同年级的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总安全感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得分情况,文科学生得分3.45±0.52,理科学生得分3.35±0.64,存在显著学科差异(F=5.166,p<0.05)。在人际安全感因素上,文科学生得分3.59±0.57,理科学生得分3.45±0.65,存在显著学科差异(F=1.623,p<0.05),在确定控制感因素上,文科学生得分3.52±0.47,理科学生得分3.40±0.59,存在显著学科差异(F=5.299,p<0.05)。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得分情况,城市学生得分3.12±0.43,农村学生得分3.59±0.37,存在显著城乡差异(F=5.133,p<0.05)。

(四)统计方法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安全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有显著负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偏爱和过度保护是影响大学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的提升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促进策略。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的提升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研究结果

(一)家庭教养方式和安全感的整体得分情况

由表1可知,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人际安全感总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父亲教养方式的得分要高于母亲的平均得分。在心理安全感方面,人际安全感的平均得分要高于确定控制感。

经过分析发现,父亲在教养过程中,在惩罚严厉方面,男生平均得分1.56±0.47,女生平均得分1.36±0.42,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3.664,p<0.001),在拒绝否认方面,男生平均得分1.56±0.49,女生平均得分1.44±0.44,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2.241,p<0.01),在过度保护方面,男生平均得分2.15±0.39,女生平均得分2.05±0.52,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1.923,p<0.05)。而在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偏爱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母亲教养方式中,母亲情感温暖方面,男生平均得分2.89±0.97,女生平均得分2.62±0.60,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3.944,p<0.01),惩罚严厉方面,男生平均得分1.40±0.47,女生平均得分1.30±0.44,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1.841,p<0.05),而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偏爱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年级、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后,我们家经济情况大为好转。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吃招待饭的机会较多,下馆子就能吃到用红烧猪肉、牛鞭、牛肉罐头烹制的菜肴,以及各种水果罐头,常令外人羡慕不已。

综上所述,新媒体延续护理在肺癌手术护理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康复知识认知和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水平高。

1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安全感的得分现状

家庭教养总分父亲教养母亲教养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平均值20.8651.9001.8943.523.403.46标准差3.5710.3130.3960.620.580.54得分范围7.36~31.030.25~2.910.53~2.952.00~4.881.63~4.751.81~4.69

(二)心理安全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

2 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

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父情感温暖、理解0.318(∗∗)0.248(∗∗)0.316(∗∗)父惩罚严厉-0.177(∗∗)-0.141(∗)-0.178(∗∗)父过分干涉-0.018-0.071-0.049父偏爱0.0920.115(∗)0.115(∗)父拒绝否认-0.189(∗∗)-0.218(∗∗)-0.226(∗∗)父过度保护-0.194(∗∗)-0.076-0.152(∗∗)母情感温暖理解0.274(∗∗)0.233(∗∗)0.283(∗∗)母过分干涉0.0430.0730.064母拒绝、否认-0.151(∗∗)-0.187(∗∗)-0.199(∗∗)母惩罚、严厉-0.040-0.049-0.117(∗∗)母偏爱0.0890.0880.145(∗)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 <0.001 (下同)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 EMBU)。该量表主要是针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进行评量。分为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大的子量表。两个量表都包含有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偏爱、严厉惩罚等五个因素,在父亲教养方式中多了一个过度保护的因素。该量表由瑞典Umea 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 等人在1980年编制。1993年我国学者岳冬梅等人进行了翻译和修订。该量表按照全部否定到完全肯定等4个选项的四级评分方法,对被试分别回忆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的状态评估。经过多次检测,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63。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9]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人际安全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因为当今社会都很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心理和生理都健康发展的人才。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与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有显著负相关。父母过分干涉与安全感不存在显著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以及偏爱的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使得许多大学生是从物质或精神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父母极大满足了孩子的安全需要,因而安全感得分高。反之,父母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则很难建立起亲子依恋。父母关系疏远,直接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不信任他人,不擅长与他人产生共鸣和理解他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安全感[11]

3 父亲教养方式与安全感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BBetatFR2调整后R2父情感温暖0.3090.2904.700∗∗∗父惩罚严厉-0.030-0.026-0.323父过分干涉-0.031-0.021-0.3018.8960.1590.141父偏爱0.0750.1352.407∗父拒绝否认-0.110-0.096-1.107父过度保护-0.166-0.145-2.413∗

4 母亲教养方式与安全感回归分析结果

BBetatFR2调整后母情感温暖0.2710.3034.343∗∗∗母过分干涉-0.090-0.075-0.880母拒绝否认-0.118-0.106-1.0866.3760.1000.085母惩罚严厉0.0510.0430.478母偏爱0.0620.1131.878∗

结果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显示父亲在教养过程中对待男女生存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方面有显著差异,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父亲对待男孩子更多的是采取惩罚、拒绝的手段,对儿子的要求比对女孩子要更严格,对女孩子多采取情感温暖方式,父亲在偏爱方面大多公平对待男女生。母亲则在情感温暖和惩罚严厉上有显著差异,这是母亲情感细腻的表现,以及在家庭中大多表现出对男孩的喜爱和关怀,同时对男孩子的惩罚也会多于女孩子。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在教育过程中总是严格要求男生,对女生较宽容和理解。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专业比较结果显示没有显著差异,而在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城市与农村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有明显差异,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受家长教育和管教多于农村学生,这刚好与当今社会热门话题“留守儿童”相吻合,随着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去城市打工或上班,越来越多的儿童被留守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者亲属照看,缺乏父母亲身授教,逐渐形成孤僻性格和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利于其健康发展。而生活在中小城市的学生大多从小与父母同住,深受父母教养的影响,对父母的教育过程有很好的体会和感悟。因此启发我们应当重视孩子幼时的家庭教育,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精彩瞬间,见证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应多与孩子接触和生活,擅于给与孩子情感温暖,恰当的实施惩罚,尽量少的干涉私生活,使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大学生安全感男女生在人际安全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确定控制感和总安全感上有显著差异,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安全感总水平也高于女生,在中国男性自古比女性要更加独立、坚强和稳重,女性判断男性是否有男性魅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安全感,所以男性在确定控制感和总安全感得分都高于女生。文理科学生的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总安全感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文科生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总安全感显著高于理科生。理科偏重数字研究及实验分析,文科偏重文字研究和学术分析。理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而言,思维更具条理性,生活更讲究原则,面对现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社会择业的不良风气等现状,他们更可能感觉没有安全感。这与韦耀阳等研究者的研究相吻合。一般情况下,城市学生拥有较好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以及更多的社会交往群体,与农村学生比较,他( 她) 们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体验以及对自己生活的确定控制感。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农村与城市学生安全感显著差异,且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提示我们,提高大学生的总体安全感, 农村学生是主要关注的学生群体。

分别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心理安全感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全部纳入法做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对安全感的回归作用显著,共解释安全感14.1%的变异,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父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对安全感的回归系数显著。由表4可知,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都进入了对安全感总分的回归方程,共解释安全感8.5%的变异,其中只有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偏爱的回归系数显著。

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家庭环境、孩子的依恋类型等多种方式间接对安全感产生影响。关于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还较为欠缺。因此,本文拟对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安全感关系的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提升路径

将收集回的问卷整理后,所有数据用SPSS20.0做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审计作用是指审计职能在审计实践中所发挥的客观影响及产生的实际效果。我国审计的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正确;监督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髙经济效益;为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服务。

(一)帮助大学生学会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建立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庭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反思自己的家庭关系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努力加以改进,试图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帮助其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从而能够帮助其提升心理安全的家庭氛围。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积极学习有关家庭建设和家庭关系处理的相关知识,并且把相关的家庭关系处理技巧运用于家庭环境创建中,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提升其自身的心理安全感。

除了以上常见方法,还有很多其他方法被应用于MoS2纳米微球的制备中,为MoS2纳米微球的制备提供了多种新思路。周军等[17]以钼酸钠为钼源,草酸为还原剂,硫化钠为硫源,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MoS2工艺中的酸沉过程进行研究,得到了分散性较好、尺寸均匀、平均粒径60 nm的球形MoS2粉末。微乳液法中可以通过控制制备条件,控制纳米MoS2形貌或者晶粒大小,但是一般制备的纳米MoS2颗粒比水热法制备的要大,在工业生产中可得到良好的应用。

(二)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合作关系,改变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本研究表明,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比如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大学生的安全感城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父母对子女在大学习期间控制过度、保护过度,反而导致其内心不安全感越严重。学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积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要通过邮件、微信、QQ等各种手段与大学生的家庭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其父母了解大学生在校学习情况,通过告家长书、给家长的一封信、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等方式,向广大家长普及有关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要劝告那些对自己的子女过于严厉、过于保护的父母放弃过去的陈旧观念,对子女逐渐放手,让大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独立生存。要提醒父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给学生一些心理上的关心,多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慰藉,多多聆听孩子的想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孩子,还应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家长可以以“朋友”的姿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在他们陷入误区时,及时的予以纠正。父母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要与孩子一起学习进步,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大学生在和谐、民主、积极、友好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学习,逐渐获得稳定的心理安全感。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一方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疾病起预防和治疗作用,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或使业已受心理疾病困扰的大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能根据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目标,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消除不良心理品质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身心状况达到最优化。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能直接影响其生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大学学习阶段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过度时期,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使其能够拥有稳定的心理安全感以面临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压力和挑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不仅要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作咨询,还应过通过一些宣传画册和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普及工作,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建立稳定的心理安全感,从容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心理困惑。

(四)积极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父母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父母过于严厉,对孩子过于保护,孩子的内心会显得不安全,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能自己做主,因害怕父母的权威,而不敢不愿意长大。因此,在家庭中过于被保护的孩子在大学学习期间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面临外界的各种困难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在面临自身的消极情绪时,他们不知道自己如何进行自我改善,从而导致内心的安全感缺失。学会自我调节,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一定程度的心理安全感。自我调节的根本在于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良性的、积极的和发展的自我调节是建立在良好、健康和逐渐成熟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是心理健康者的核心特质,也是良好心理安全感的积极体现。大学生要合理宣泄情绪,从事正当的消遣娱乐、体育活动,发泄因情绪引起的内心不快。大学生要积极的应对挑战,不逃避,不抗拒,把每一个挑战都看作是成功前的历练,失败了就从中吸取教训,成功了就从中总结经验。大学生要对生活持开放态度,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提升自己的道德底线。大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提升其心理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2002,(11).

[2] 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管理观察,2009,(2).

[3] 周雪雪,孙爱雪,程淑英.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格特质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3).

[4] 牟生调,陈泊蓉.父母的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

[5] 韦耀阳.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

[6] 杨元花,谭凤娥.大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江[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6).

[7] 马姝娟,戴美林,陈霞.高校学生成人依恋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8] 刘佳.高中生家庭亲密度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6).

[9] 王燕,马宁.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10] 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9).

[11] 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23).

韦耀阳,周加胜,吴迪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