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谭晶演唱风格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到如今21世纪,中国声乐的发展道路可谓艰难起伏,从最初的“唱法争论”到持续多年的“土洋之争”,再到“新的中国唱法”的提出,在经历了不断的争论与探索之后,中国声乐终于走上了融合、科学的发展道路。中国声乐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多元化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大众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的提升与转变。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谭晶作为当代我国声乐界的杰出代表之一,更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学者们已不再遵循最初的模式单一的研究谭晶的演唱风格,还会有较小篇幅的延伸出这种演唱风格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谭晶的唱法在各歌唱领域间自由游走是对当下跨界演唱的最好诠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有通过对《白毛女》《远情》等几部作品不同演唱版本的对比来分析谭晶演唱风格的独到之处;还有学者提出了可以通过研究谭晶的演唱风格以此达到对当代声乐教学教育进行启示的目的。总的来说,对谭晶演唱风格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声乐,在21世纪的今天,艺术审美的多元化也要求演唱风格从一元向多元发展,单一的演唱形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群体的心理和审美需求。综观中国声乐演唱从一元到多元分化的演变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各种风格之间相互融合并彼此汲取长处。看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中国声乐也有了更高的需求。谭晶作为当代我国声乐的代表人物,对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推动和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回溯奥运会的历史,当初在古希腊时期,非但不允许女子参加比赛,连偷看比赛也是违反神的旨意的。自从有了这项没有男子参加的项目,西方的女士和女权主义者们还真着实为它高兴了一番呢。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归纳法总结学者们对谭晶演唱风格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并做出综述。希望通过此次梳理,以此来总结研究者们的经验,总结谭晶的演唱风格特点,实现声乐演唱的创新演绎,给予我国声乐教学多元化创新以深刻启示。

一、谭晶演唱风格

谭晶演唱风格的形成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中国声乐教育教学的一个发展过程,谭晶独特的演唱风格让我们认识到当代中国声乐演唱的主流方向和技巧上的高标准高要求。一直以来,在我国声乐界就不断有人提出要将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说法,以此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声乐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谭晶能够纯熟地驾驭各种演唱方法,在各个歌唱领域收放自如,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肯定。

在诸多对谭晶演唱风格的研究中,孙立在《试论谭晶的演唱风格》中提出,所谓谭晶的演出风格,主要在于谭晶声音的独特之处,她能够将真假声进行巧妙分层与融合,低音区部分以真声为主导,在音调上升的同时,再逐渐加入假声,巧妙运用自身扎实的声乐功底和气息支撑,使民族唱法真假声转换和通俗唱法咬吐字技巧相结合,自如地衔接高中低声区,使声音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表现力,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在祁异慧的《关于谭晶演唱风格的探究》中,主要探究了谭晶演唱风格的成因及其特征。文中认为,谭晶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声乐领域独占鳌头,也源于她多元融合的演唱个性、演唱风格的多元性、演唱审美的时代性。多元融合的演唱个性体现在谭晶能根据歌曲巧妙转换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用自己的演唱风格来诉说音乐。谭晶演唱风格的多元性恰恰体现在,无论是高雅的美声、民族唱法,还是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流行唱法,亦或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演绎,谭晶都能取之长处,并运用自如,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各种唱法中自如转换,异中求同。而谭晶演唱中所体现审美的时代性,说明谭晶所演唱的作品都是新时代的产物,谭晶能用声音记录历史,记载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独有的文化特色。

在《跨界演唱切忌盲目——从民族和美声唱法的跨界谈起》中,陈晓霞认为,对跨界唱法的解释有两个方向:一是不同唱法之间的跨界演唱;二是超越各种唱法的界限。同时她提出跨界唱法贵在艺术风格的把握,而不是盲目从众。自“吴碧霞现象”“谭晶现象”形成一种潮流之后,各大平台的歌唱家和大小专业院校的学子们都以此为榜样,尝试走出同一条道路。但很多声乐学习者总是盲目地进行模仿,面对这种现象,声乐教师要做好示范与正确的引导,促进声乐教育科学发展,声乐艺术理性前进。

我们经常说,你对一样事物的认识决定着你对一样事物的态度,任何一条道路,知识的匮乏都会让人在成功的路上走得异常艰辛。只有切身经历过,才会造就人们对读书最真诚的态度。

同样对比研究四代喜儿演唱风格的,还有高国涛的《四代“喜儿”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艺术特征研究》。文中高国涛把四代喜儿的对比研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四位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风格的对比;二是四代“喜儿”角色塑造的对比。在艺术风格方面,谭晶在融合了前三位艺术家唱法的基础上,再将民歌与流行唱法相结合,展现了与众不同、打破传统模式的演绎,在“喜儿”的角色塑造上,王昆与郭兰英老师都将自身的成长经历融入到了作品当中,难免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值得一提的是,谭晶版“喜儿”,无论是在原有人物形象的传承还是二次创作的艺术创新,她的音色、身段、外形都十分迎合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喜儿”。

三是金融监管制度的设立缺乏风险性监控。金融市场的变化来自于经济的波动,这种波动必然产生市场风险。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快速发展和上涨时,金融机构在信贷中计量出的风险值就会较低。此时,信贷中的资产质量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上涨,金融监管中对信贷资本的规范与要求就会下降,这种经济运行带来的金融市场中信贷周期和经济实践中的运行周期必然呈现出相互影响与相互推动的潮流,使金融市场中信贷资产投放的顺周期性效应更强。它为金融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要求金融市场的监管必须建立风险监管原则,而目前我们在监管制度的设立中风险性监管是薄弱环节。

二、谭晶版“喜儿”与其他艺术家演唱风格对比研究

谭晶的艺术之路可谓顺风顺水,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社会大众有目共睹的。她的演唱方式在我国声乐界已经形成了一种典范,所涉猎的作品有电视剧插曲、音乐剧、歌剧、艺术歌曲等。其中,歌剧《白毛女》就是谭晶对自身艺术的一次完美演绎,也是对社会大众递交的答卷。歌剧《白毛女》中深刻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差异和现实,讲述了社会下层贫苦人民的疾苦,奠定了中国歌剧题材新发展的基础。然而,歌剧《白毛女》历经时代变革,其中的每一代扮演者都有其自身独到的特色,都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贡献者。在陈云燕的《第一代与第四代白毛女扮演者演唱风格对比研究》中就对比了第一代与第四代两代扮演者的异同。经过对比不难发现,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差异,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王昆与第四代白毛女扮演者谭晶,在演绎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王昆的演唱方法是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不同于谭晶的跨界唱法;王昆更侧重于刻画革命时期苦难劳动人民的形象,谭晶却用现代思想来理解的当时劳苦人民的艰苦生活;王昆不改原始戏曲程式化的模式,谭晶是在民族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在给予一定程度的创新。总的来说,两位“喜儿”各有特色,各有长处,都是艺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谭晶的演唱风格之所以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与追问,正是因为她的演唱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跨界唱法”,众多学者在追问谭晶独特的演唱风格时,始终需要探讨其跨界演唱技巧及特点的究竟。在肖美姿的《谭晶跨界演唱风格初探》中就明确提出,无论是哪一种演唱风格,能走进社会大众的视线当中就一定是必然的,时代的背景下一定有促使它形成的条件和基础。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背景下,谭晶将美声、民族、通俗这三种唱法相融合,使三种相异的唱法互相联系,完美融合,这也恰恰体现了谭晶自身与众不同的魅力,造就了“谭晶跨界唱法”。声乐学习者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学习这种唱法,能够更好地接洽时代背景,更好地深入声乐艺术。同时,也能让我们开阔眼界,增去见识。刘媛媛在《以谭晶为例谈跨界唱法》中提出,从宏观上来看,跨界唱法就是运用多种唱法来表达和完成作品,还必须要去了解多种演唱风格,从而去真正驾驭它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方法为作品服务。

然而在《浅谈谭晶的演唱风格及其影响》中,张屏认为,谭晶的演唱风格应该是“跨界唱法”和“混声唱法”,这一观点和祁异慧的观点不谋而合。谭晶正是把演唱方式建立在民、美、通这三类唱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尝试并实践,开创新唱法,建立全新的演唱体系,为我国的声乐演唱发展打开了全新局面。一直以来,众学者对谭晶演唱风格的研究从未停止,陈云燕在《谭晶的包融唱法初探》中,将谭晶这种在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之间自由转换,兼容并蓄的演唱方式归结为“包融唱法”,最大的要求是:需要有均匀顺畅的呼吸,有弹性的声带振动,能使歌声在同一时间或者是相继表现出不同的演唱风采和特色。在闫典芝的《谭晶民族演唱风格探讨》中,她认为谭晶在演绎任何作品时,在演唱表演上,首先以现代歌曲的作曲技法为主,再将民族唱法巧妙地结合通俗唱法,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大跨度的通俗技巧,这样的结合式演唱就成了谭晶的演唱亮点,也成了谭晶在大众群体印象中的主要特点。

三、“谭晶现象”对当今我国声乐教育深刻启示

多年来,谭晶始终在我国声乐界有着一席之地,更是凭借跨界演唱的形式加深了社会大众对她的印象。她的演唱风格和唱法的灵活跨界,以及对感情的准确把握与演绎成了她演唱的主要特点。谭晶的成功也给我们当代的声乐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琚军红的《“跨界唱法”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启示》中,她认为谭晶带给我们声乐教学的启示不止一点。她认为,谭晶的跨界演唱是非常成功的,具备了科学性,顺应了时代性。因此,从谭晶现象看,各类专业院校应该怎样选拔人才?怎样组织教学?如何选择教材?尝试怎样的艺术实践?最后向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谭晶个人对艺术的领悟与二次创作都非常重要,称之为审美情趣。琚军红认为,这种审美情趣也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得到重视,在课堂上融会贯通,让学生懂得:每一个声音都应该依情而发,每一句歌声都必须饱蘸着情感的艺术。徐斐在《从谭晶的艺术成就探寻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一文中也提出了民族声乐教学要突破唱法的局限性。作者强调,谭晶的成功取决于她的眼界。她具备着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声乐艺术的学习当中。她的演唱技巧不是单一孤立的,顺应了时代背景,结合并联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现在的声乐学习者应该借鉴她的这种学习方式,提高认知能力,分辨能力,最终达到声乐演唱能力的提升。

普通的声乐学习者要想凭借对作品的演绎而成为一名受社会大众认可的歌者,则需提升自己的声乐艺术水平,当然,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要想自身拥有较好的声乐演唱水平,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演唱技巧,只有将声乐演唱与科学技巧相结合,协调自身优势,不断进取,厚积薄发,塑造自身的演唱的独特性。文中还强调,声乐学习者不能片面地学习一种演唱艺术,要多涉猎其他演唱方式,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演唱技能。这些看法都是对谭晶演唱艺术特征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声乐教育教学深刻的启示。

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看,伦敦荒原般的城市镜像是一种修辞意义上的反讽叙事,作者麦克尤恩实际上是从“他者”的视角来描述镜子中的伦敦映像,城市的繁荣隐喻了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面前的自大,但是在自然法则的约束下,伦敦繁荣的人造景观却为读者映衬出了一幅反讽的荒原镜像,人类改造自然时的短浅目光以及面对自然报复时的无可奈何被深刻地暴露了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关于谭晶演唱风格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了较为深入与丰富的发展。关于谭晶演唱风格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谭晶的演唱风格不仅总结了前人的长处,还汲取了各类唱法的精髓,它代表了当代中国声乐演唱的主流方向和技巧上的高标准高要求,这是谭晶受到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关键;第二,谭晶的跨界演唱是对我国传统声乐演唱方式的一个巨大的突破,不仅对当代我国声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也对声乐学习者有了深刻的启发;第三,通过不同版本“喜儿”的对比,谭晶所塑造具有时代性的“喜儿”更加让我们领略到了谭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擅于创新的艺术精神;第四,“谭晶现象”无疑是对我国声乐界的一个深刻启示,让我们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更要突破传统唱法的限制,同时还要加强声乐学习者对文化功课的学习,这样才能完善“中国唱法”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开拓中国声乐领域的新局面,进一步加强对声乐新型艺术体系的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唱法声乐体系和教育体系。由此笔者希望通过此次梳理,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谭晶演唱风格的统一认识,同时也希望能为之后对谭晶的演唱风格更深一步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立.试论谭晶的演唱风格[J].作家,2015(16):175-176.

[2]祁异慧.关于谭晶演唱风格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张屏.浅谈谭晶的演唱风格及其影响[J].大众文艺,2014(07):153.

[4]陈云燕.谭晶的包融唱法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13(02):57-59.

[5]闫典芝.谭晶民族演唱风格探讨[J].黄河之声,2015(03):71

[6]肖美姿.谭晶跨界演唱风格初探[J].艺海,2014(03):69-70.

[7]刘媛媛.以谭晶为例谈跨界唱法[J].大舞台,2013(03):69-70.

[8]陈晓霞.跨界演唱切忌盲目——从民族和美声唱法的跨界谈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5):87-88.

[9]陈云燕.第一代与第四代白毛女扮演者演唱风格对比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2.

[10]高国涛.四代“喜儿”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艺术特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11]琚军红.“跨界唱法”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启示[J].中国音乐,2012.

[12]徐斐.从谭晶的艺术成就探寻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J].文学教育(中),2012.

[13]万末琴.浅析谭晶的演唱风格[J].通俗歌曲,2015(02):35-36.

[14]张艳.论歌唱的跨界演唱法[J].音乐大观,2013(03):103.

[15]韩丽.论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多样性[D].河南大学,2005.

[16]朴荟霖.声乐演唱风格的趋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17]谭娟.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刍议[J].艺术科技,2013(12):207.

[18]何巍厦.论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尝试研究[D].河北大学,2015.

[19]刘大巍.试论声乐演唱的跨界现象[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0]潘芳.从谭晶的演唱看“跨界唱法”的本质[J].民族音乐,2012.

[21]张保玲.浅谈民美通唱法和跨界唱法的异同[J]音乐时空,2014.

[22]吴丽娜.当下声乐艺术消费的审美趣味多元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3]陈圆.歌剧《白毛女》“喜儿”四位扮演者演唱风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4]王雨薇.谭晶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艺术风格研究[J].戏剧之家,2014.

[25]王珍珠.传承经典 突破创新[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6]冯倩.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7]陈辉,诸葛金斐.跨界融合 超越自我——歌坛谭晶现象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2.

全青燕
《北方音乐》 2018年第7期
《北方音乐》2018年第7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