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卓越计划”支持下校企深度联合的测绘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更新时间:2016-07-05

我国测绘工程硕士的培养旨在为测绘及其它相关行业提供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类工程硕士毕业生应具备采用先进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工程中的问题、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近年来,随着一些传统产业向测绘行业转型,以及测绘向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单纯依赖学校已难以培养出符合测绘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加强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教育,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3],其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问题[4],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5,6],使我国的工程教育走上一个新台阶,能够培养出一批创新性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然而,企业与高校在研究生“卓越计划”方面的合作,大都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学习机会[7,8],而未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与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工程师为学生授课与指导实验、以企业的技改项目作为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以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工程实践等。这些问题必然导致测绘工程硕士培养层次、导向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9,10],培养学生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出发点也可能会不一致。本文具体分析校企在人才培养合作存在的问题,借鉴首批进入“卓越计划”的高校人才培养经验和总结存在的不足,充分调动企业深度参与测绘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积极性,构建一套“卓越计划”支持下校企深度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的有效机制,积极探索培养兼具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新模式。

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当前,测绘工程硕士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些矛盾,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与理论教学目标不明确[11]、层次不清晰,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未能有机贯穿。

学校主要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具体任务包括:招生计划、学籍管理、理论课程安排、校内导师选派、校内实验条件建设和任务安排、学位论文及学位申报等。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测绘实践工程需求修订完善方案,并负责安排研究生的企业实践教学工作,具体任务包括:企业相关生产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企业方导师的派遣、企业实训指导、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等(见图1)。

(3)在旧培养方案中,测绘工程硕士培养采用“1+1”模式,即在校学习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一年,到企业单位实践锻炼一年。在学校理论学习或企业实践期间,工程硕士培养相互脱离,企业不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等,学校也少有参与学生在企业单位实践内容计划安排。因此,在之前的测绘工程硕士“卓越计划”培养中,校企合作未把学生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程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4)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学习机会的企业与高校合作,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以及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目前校企深度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相比旧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在质量上提升显著,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与改进,比如教学环节督导体制、奖惩机制、辅导答疑机制、学业警示制度、新生职业规划等,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2)在课堂教学环节,学校要邀请企业工程师为学生上课、或把学生带进企业由工程师现场授课、指导实验,将实际工程应用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积累相关领域背景知识,为实践项目选题做准备。

2 校企深度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建议

2.1 人才培养新模式

无论教学上的创新,还是实践环节的锻炼,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希望合作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并且了解企业的项目管理过程,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同时达到工程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

上帝呀,如果我有一颗心,我会将仇恨写在冰上,然后期待太阳的升起;我会用凡高的梦在星星上画一首贝内德第的诗,而塞莱特的歌会将是我献给月亮的小夜曲。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

但是,如果认真审视这些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不难发现,必须细致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精确把握工匠精神的要求,才有助于进一步阐发高职业教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虽然目前学者对‘工匠精神’尚无标准权威的定义,但对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工匠精神是对所从事的工作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的精神理念。”[4]143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应该从如下四个层次做进一步的阐发:

(2)测绘工程硕士培养未注重专业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性工程意识、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

自1999年以来,全国已有多所农林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模式:从教学理念来看,实践教学的地位远低于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定位较其作用远远不如;从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安排来看,各实践内容往往出现断层,简单的重复验证学科理论,缺少设计型、探索型、综合型、应用型训练;从实践教学的活动过程来看,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实践教学考核的实施之间缺少相互的配合,难以发挥实践教学作为独立整体的合力优势。

图1 “2+1”与“1+2”校企深度联合模式

在校企深度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模式中,企业与校内导师相互交流、反馈学生在教学与实践中的情况,协作改进指导学生教学方法与实践内容,在教学与实践双重深度联合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测绘工程硕士。按照“拓展裂变”和“交叉联合”的思路,校企深度联合培养机制见图2所示,具体实施措施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图2 校企深度联合培养机制

(1)测绘工程领域研究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用“双导师制”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方式,即每位研究生均配备两位导师,学校和工程实践企业各派遣一位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制订与持续改进,特别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时要认真听取企业人员的意见,要把企业自身优势贯穿到测绘工程教育的全部阶段,测绘工程研究生可在企业工程实践中取得学分。

下一步,安垦农场要利用好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原生态环境,利用好甲级旅游城市和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的生态优势,打造“香气浓郁、滋味醇厚、鲜爽”的茶叶好品质。

权力腐败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影响力腐败主体则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民,如果只看到权力腐败而忽视了影响力腐败,那么,就很难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反腐败就会半途而废。

同时,企业需深度参与到相关课程改革中,提供相应的平台支持并与高校教师一起设计课后作业或课程设计题目,并给学生指导和评价。增加的动手实践环节强调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并锻炼学生相关能力。

教学督导组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如实反馈的各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较好地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效率。

(4)经过研究生第一年课程、实验、综合课程设计等环节的锻炼,学生已经具备到企业实践或承担相应项目开发的能力。企业通过与高校在课程、实验等环节的合作,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可结合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工程实践;高校教师通过与企业在课程建设和创新实验开发方面的合作,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相应项目实践。这样在工程实践环节中,具体的合作实施形式就可以灵活多样,可由高校教师指导,也可由企业工程师指导,还可由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

“卓越计划”支持下校企深度联合的测绘工程硕士培养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企业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框架下的合作具有“深度参与、多种形式”的特点,并且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创新实验、工程实践等不同培养环节。测绘工程硕士培养采取“2+1”与“1+2”校企深度联合模式:①(高校+企业)+学生,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对学生培养,学生在高校与企业双方导师指导下学习;②前1学年在校内学习(校内平台),后两年主要在企业实践实习(实践平台),以及高校导师加强与企业导师联动,监督和指导学生学习。

4) 加样回收试验。精密称取已知小檗碱含量的小檗样品5份各0.05 g,再分别精密加入小檗碱标准品15 mL,按上述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后测定峰面积,进样量10 μL,计算回收率和RSD。

(5)深度强化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引入企业文化,将测绘工程文化融入测绘工程硕士的学习、实践和生活中。企事业单位和公司参加实训项目实习,由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使本专业学生体验真实的工程环境,获得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实战锻炼,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东华理工大学与近30家测绘相关单位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在校企深度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测绘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准确,培养目标合适,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毕业生广受社会、行业及企业欢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6%以上,最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而且就业质量较高。学生广泛分布在全国城建、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地矿等行业的规划设计部门、测绘单位、各级土地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大量优秀人才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有的已经走上了行政和技术领导岗位,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2.2 完善与建议

传统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读写能力比较看重,而网络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不仅能够对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英语的使用能力。多媒体技术下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视频、动听的音频、丰富的文本,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的、与教学内容相关要求相符合的教材,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想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乐趣。此外,相关研究证明让学生快速记住的方法是利用视觉以及听觉,在合适的情景之中代入教学内容,从而在应用和实践过程中增强记忆。

(1)建立完善的教学与企业实践跟踪督导机制,保证毕业要求达成。建立严格完善的教学与企业实践督导体系,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监督,成立教学督导组,由院长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具有教授职称的资深教师以及系主任为成员,企业导师为实践督导主体。建立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组、企业导师实践督导员和学生会四级联动教学督导评价制度,共同抓好学风和教风的监控与评价,保证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工程实践过程均达到预期效果,保障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

(3)在实验环节,企业应与高校教师合作更新实验内容或开设专题课程设计,主要是将企业的技改项目作为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这样可增加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奖惩评价机制。对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任课教师进行表彰,对出现教学事故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对学习优秀者进行荣誉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做到分层次、有类别地学业和学风督导。

(2)企业与学校联合建立教学经验交流、学习总结评价、辅导答疑以及学分清查机制。组织教师对教学与实践成果进行宣传和互相借鉴学习,较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借鉴企业导师实践教学经验。

(3)企业与学校建立企业工程师与专业老师辅导答疑机制。除现场答疑外,还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来了解、帮助学生的学习。辅导答疑采用以个别学生辅导为主,集体辅导为辅的方式,内容包括解答实践工程疑难问题、作业辅导。任课老师通过辅导答疑掌握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4)企业与学校联动建立严格完善的学业警示制度,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警示监督。建立学业警示制度,每学期末学校与企业沟通进行学生学分统计分析工作,对达到警示规定的学生进行书面学业警示,必要时将通知学生家长,对学生状况进行及时提醒。学业警示分三种,即预警、降级和退学。按照学校规定,对于取得学分少而达到学业预警标准给予警示;取得学分少而达到降级标准的学生一律降至下一年级学习;因取得学分少而达到退学标准者按退学处理。

(5)落实开展新生职业规划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发展趋势、掌握技能等有进一步了解。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举办优秀校友报告会、知名企业宣讲会,专业教师专业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测绘行业背景、目前行业对毕业生的一些具体要求,以及本学科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举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就业简历大赛等一系列职业规划活动,引导新生认识自我、恰当定位,合理、准确、科学地职业定位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 结束语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探索“卓越计划”支持下校企深度联合的测绘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创新性以及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接纳优秀人才的双赢举措。

总而言之,机械电气设备受安装及运行环境影响,故障种类及应急处理措施具有极大的差异性,需相关维修人员注重对机械电气设备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及优化,及时判断并记录下机械电气设备故障发生的症结所在,并为后续故障处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以将机械电气设备故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2010-06-23).http://www.gov.cn/gzdt/ 2010-06/23.

[2]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4): 21-29.

[3] 王菁华, 周 军, 岳爱臣,等. “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探索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3): 48-49.

[4]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2): 47-55.

[5] 王燕霞. 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为平台,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6): 21.

[6] 王乐洋,鲁铁定,陈晓勇,等.测绘工程硕士领域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1):91-94.

[7] 龚克. 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8):4-5.

[8] 左健民. 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2): 70-73.

[9] 吴福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J]. 江苏商业, 2011(14): 286.

[10] 林健. 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 30-32.

[11] 瞿振元. 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12-16.

何海清,周亚平,鲁铁定,陈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