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亿,占总人口的10.8%,老龄化问题严重[1]。同时,计划生育的继续实施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我国农村地区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空巢化问题不断凸显,截至2013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率达45%,空巢率远超城市。农村空巢老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的养老问题应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养老问题已得到有效保障,他们的烦恼不再表现为物质层面的吃穿用度,更多的是对于精神养老的需求。习近平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精神养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精神养老凸显的原因,探析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因素,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养老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凸显的时代条件分析

(一)农村空巢老人实现精神养老是实现全方位的“健康中国”战略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2]。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构建养老、孝老和敬老的政策体系是实现伟大“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三老”体系必须以老年人为核心,必须造福老人,以使他们过上幸福的和有尊严的生活为目标。传统的对于老年人的养老仅仅以物质养老为主,认为物质养老达到了就意味着是实现了孝老与敬老,忽视了老年人在精神领域的需要。“健康中国”战略全方位的要求既是物质服务全方位,更是精神服务的全方位;既是时间范围的全方位,更是各类群体的全方位尤其包括弱势群体。农村空巢老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如不能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就无法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因此重视他们的养老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养老是全方位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要之选。

(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农村老年人加强精神养老奠定物质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求是所有需求的基础,只有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才能有关于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放之养老领域,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是相辅相成的,物质养老为精神养老提供物质基础,虽说精神养老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其不可能超出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解决自我温饱的问题,养老供给的主要内容是以生理满足为特点的物质养老,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关注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水平的提高随之带来了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由过去以物质满足为主向以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精神满足为主发展,他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机制创新的原点意义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基于市场自发秩序,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各地间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形成相互产业配套,实现最优产出水平。

(三)当前社会家庭结构变迁强化了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紧迫性

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规模开始逐渐缩小,2001—2011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家庭规模以2人、3人和4人为主,超过4人以上的大型家庭数量逐渐减少。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所导致的家庭结构核心化使得我国家庭精神养老的功能日趋减弱,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虽然子女有陪伴老人,满足他们对于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意愿,但却由于现实条件而无法实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子女精神供养的功能弱化。因此,子女们大部分通过金钱供养等物质的方式来弥补未能满足父母们的精神需求,忽视了精神养老的独立性,这在农村人口流出地区最为典型。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不少农村老年人可以依靠自己实现基本养老需求,物质需求已不是他们养老的最主要的方面,家庭结构变迁所引起的家庭情感供给不足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提出了挑战。

(四)农村空巢老人的增加是实施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现实依据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家庭规模核心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我国农村地区家庭成员“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即农村家庭成员想在家陪伴父母却由于工作问题不得不远离家乡。这导致了许多农村老人成为空巢老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家庭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精神养老更是无从谈起[3]。根据2016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占比超过48%,相比较2013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农村空巢老人增长迅速。而农村空巢老人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难以提供情感关怀,独自生活在封闭式的农村中难以与外界沟通导致其易患心理疾病,使得他们对于精神养老的需求远超其他老年群体,农村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多以及对于养老的特殊需求为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概述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在农村地区无子女或者一段时期内没有和子女同住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老年夫妇。传统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主要涉及经济状况、生活照料以及医疗服务,仅将精神层面的需要放在附属地位,并落后于物质养老的研究。过去的研究将精神养老等同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认为社会可以通过提供物质帮助和情感交流的方式,消除老年人的消极心理和负面情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者们逐渐研究发现老年人精神养老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情感需要,而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穆光宗提出“精神养老”的三维度,即自我尊严、社会期待和情感依赖,换言之,全面的精神养老除了基本情感慰藉之外,还要满足老年人的自我尊严和社会期待的高层次需要,同时认为精神养老的支持除个人自我条件外、还包括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影响[4]。在精神养老保障方面,我国目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保障和谁来保障等几个方面。张剑伟在分析我国家庭小型化、空巢化时,建议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当前,发展社会化养老是应对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最好的办法[5]。邵南认为完善精神养老保障可以从个人自养、家庭敬老和社会为老三个方面出发。徐林玲认为在精神养老保障中,老年人自身是责任主体,家庭是支撑、社会是补充,政府起主导性作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构建精神养老保障体系。通过整合现有的文献,目前国内对于精神养老的定义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养老的内容和保障机制,对于精神养老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同时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针对以上两方面问题,为满足注水井的注入压力与水量要求,需要其它注水站为杏A注水站所辖区域供高压水,而相应的注水站又需要污水系统调运补充深度污水,以满足其水源需求。因此,为实现深度注水系统停站优化运行,从注水运行和污水调运两方面分析可行性。

精神养老和物质养老的关系犹如鸟之两翼,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一方面,物质养老是精神养老的基础,马克思曾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养老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前提下为精神养老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精神养老是物质养老的进一步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才会凸显,这在养老领域也是如此,精神层面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物质层面的不足[6]。精神养老的提出实质上是将养老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的“老有所养”转向到“老有所乐”以及“老有所为”,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为实现我国“乡村扶持”战略提供健全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所谓精神养老就是指在满足老年人经济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注重老年人情感、心理等层面上的满足,使其达到精神愉悦的结果,精神养老需求主要包含了三个维度的内容,即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

深圳市地铁14号线是深圳市支撑整个东部发展轴的首个自动化无人驾驶列车线路,该线路采用了FAO系统(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 System),全面实现自动运行。此外,该线路还首次打造了“车辆智慧运维系统”,综合运用先进传感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型信息化工具和智能化检修设备,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检修相结合,实现车辆全寿命周期管理,保证车辆安全可靠运营。

其次,成就安心包含了两个方面:老年人自身和子女。所谓自身型成就安心是指老年人退休后在家中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社会认同从而自己获得成就满足感;子女型成就安心是指老年人将自身注意力放在子女身上,通过子女的成就大小来肯定他们自己的价值。因此,作为子女不仅只有陪伴在父母身边才算是对老人的精神养老,自身事业的成功与否、身体健康程度和家庭和睦等都影响着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到老人的特点,深入分析他们的精神养老需求,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首先,人格尊重是指尊重老年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所具有的做选择的权利。老年人具有独立和独特的需求,即使我们整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因此,只要老年人的决定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如果连基本的决定权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人格尊严也无法满足,那么他们的幸福晚年生活只能是空谈。同时,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人格尊重的体现,老年人离开工作领域,一时间难以适应,长期在家无所事事会加重自我的否定。因此,鼓励老年人培养个人爱好,为老年人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是实现老年人人格尊重的有效途径。

情感慰藉。狭义上来说,情感慰藉是指家庭成员为父母提供情感关怀的要求,比如子女回家看望父母、多陪父母聊天等。中国的父母对于子女在情感上的依赖较之世界是比较严重的,更多时候他们希望子女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关怀。而从广义来看,精神慰藉的提供者除了家庭成员以外,社会和社区也是可以提供的,例如,在公共场合尊老爱老等行为也能体现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因此,只有家庭、社区、社会三者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关爱老年人的社会环境,老年人才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研究数据选自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老年人状况综合调查”,该调查样本选自全国各地老年人群体,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1128个样本。农村地区的样本数达398个,占比35.3%,而独居或者与配偶共住的空巢老年人数量达145个,占比12.8%。排除缺失项后,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是132个,占比11.7%,样本具有显著的地域代表性和样本性。本文采用SPSS中多组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影响因素,分析其中各个因素与精神养老指标的关联程度,并得出有效结论。

(二)变量设计及定义

根据精神养老的内涵,通过整合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分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两个维度测量。生活满意度是一个长期的精神感受,是指空巢老人在较长时期内对于物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感受程度;幸福感则是一个短期精神感受,仅包括对于子女的情感供给的主观评价。而变量选择方面将个体特征、家庭结构和外部供给三个层次19个变量纳入建立回归模型,观察各因素回归系数的变化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影响(见表1)。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离不开的一个场所,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维系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家人的情感支持能够帮助农村空巢老人解决许多精神困境。在夫妻关系方面,农村空巢老人们应该强化配偶意识,发挥配偶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的悉心照顾作用,更要发挥配偶之间在精神上的相互安慰、相互理解等特有优势,使其实现精神慰藉的功能;在子女关系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孝道”文化的衰弱,子女过多重视物质养老供给,而忽视对父母养老供给的情感与精神支持。因此,首先,要大力弘扬“孝道”文化,重视父母们的精神生活,给予足够的情感关怀,对于父母担忧的事情要及时解除他们的担忧。例如,农村空巢老人最担心的是子女在外是否健康平安,能常回家看看,作为子女应该定期和父母沟通交流,让父母放心以减少他们的精神负担。其次,子女要重视父母的精神依赖,鼓励父母多多走出家门增加社会交流,打消他们的心理障碍。再次,子女要尊重父母的意愿,不因父母年老为理由伤害他们自我决定的权利,理解他们的行为,在家庭领域内为实现他们人格尊重提供保障,发挥家庭支持对精神养老的支柱性作用[8]

主要包含常用增删改查的操作,另包括:数据资源灾备(自动备份,异常情况下,保证数据资源安全)、数据库信息标识、日志信息查看、索引自动创建查看、授权信息、执行计划、服务性能、SQL审核、故障错误信息、系统升级、系统调用及部署等。

 

表1 模型主要变量解释说明

  

注:括号内数值为样本分布情况

 

变量名称因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结构变量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性别年龄婚姻教育水平经济来源年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宗教信仰兴趣爱好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亲密程度困难帮助看望次数变量定义您满意自己的生活吗您感觉自己幸福吗性别归属年龄分布是否结婚受教育的状况获取收入的方式一年收入多少您的身体是否健康您是否有宗教信仰您是否有兴趣爱好您的夫妻关系和睦吗您和子女关系和睦吗您愿意向家人倾诉吗家人会帮助您吗一个月看望您的次数赋值及分布0=不满意,1=满意(62%)0=不幸福,1=幸福(61%)0=男性,1=女性(54.8%)0=60—75岁,1=76—90岁(14.6)0=否,1=是(79.8%)0=文盲,1=小学—初中(44.5%),2=高中—大学(20.7%)0=其他途径,1=自我劳动(38.4%),2=亲友供给(19.7%)0=3000元以下,1=3001—7000元(45.3%),2=7001元以上(20.1%)0=不健康,1=健康(28.3%)0=无,1=有(18.6%)0=无,1=有(74.6%)0=不和睦,1=和睦(94.2%)0=不和睦,1=和睦(84.8%)0=不愿意,1=愿意(87.7%)0=不会,1=会(86.7%)0=0—5次,1=6—10次(86.2%)外部支持变量社区支持社会支持0=没有,1=有(7.2%)0=未参加,1=参加(14.5%)0=未参加,1=参加(12.4%)0=未参加,1=参加(79.7%)0=未参加,1=参加(97.1%)社区养老服务社区活动参与宗教活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社区是否有养老服务是否参与社区活动是否参加宗教活动是否参加养老保险是否参加医疗保险

2.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幸福感”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结果来看(见表3),在个人特征变量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年收入水平”与“兴趣爱好”两个变量的显著性突出,这意味着有较高收入水平且具有自己兴趣爱好的空巢老人更容易觉得自己幸福。引入家庭结构变量后,“子女关系”“夫妻关系”对于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影响超过4.0以上,越有家庭情感支持的空巢老人幸福感越强。而从社区支持变量来看,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相比较没有参加的老年人更易感到幸福,且影响显著;而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与否对于老年人的幸福感影响尤为突出,意味着医疗保险对于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

3.小结

本文根据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老年人状况综合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特征、家庭结构和社会支持三个层次。从农村空巢老人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可以看出:

总而言之,实现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必须要坚持“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立足于培养老人精神自养意识,发挥家庭作为精神养老支持的基本单位,注重社会情景支持与政策制度支持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同时,以社区作为依托,根据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精神需求开展精神养老活动,将精神养老与社会多元主体形成有效联系,提升精神养老行为效力。

阿波罗尼斯,又称“阿波罗尼奥斯”,与阿基米德、欧几里德被称为亚历山大时期数学三巨匠.“阿波罗尼斯圆”是他的代表成果之一:平面上一点P到两定点A、B的距离之比满足且λ≠1)为常数,则P点的轨迹是圆[4].

其中xθij为第θ年i城市的第j项指标的数值,为标准化值,为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sj为第j项指标的标准差。

 

表2 生活满意度的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注:*p<0.05,**p<0.01,***p<0.001;N=132。

 

性别年龄婚姻教育水平经济来源年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宗教信仰兴趣爱好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亲密程度困难帮助看望次数社区养老服务社区活动参与宗教活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模型四1.455 0.845 1.653 0.766 1.132 0.734 0.342*0.810 1.042**1.902*0.653 5.106***8.699 2.695*0.662 1.275 0.615 5.544**1.268*0.835 0.350 25.237**女性(男性)76-90岁(60-75岁)是(否)小学—初中(文盲)高中—大学自我劳动(其他途径)亲友供养3001-7000元(3000元以下)7001元以上健康(不健康)有(无)有(无)和睦(不和睦)和睦(不和睦)愿意(不愿意)会(不会)5-10次(0-5次)有(无)有(无)已参加(未参加)已参保(未参保)已参保(未参保)模型一1.083 0.692 1.350 0.894 1.227 0.670 0.479*0.921 1.198 1.606*1.016 4.621***模型二1.083 0.692 1.310 1.002 1.529 0.518 0.416*0.845 1.083 1.721*0.908 4.243***6.061 2.742*0.526 2.236 0.513模型三1.136 0.959 1.444 0.829 1.102 0.643*0.368*0.827 1.063 1.958*0.731 4.694***9.459 2.810*0.500 1.582 0.494 4.234**1.358*0.819

第二,家庭情感供给的作用对于调剂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分析模型中,关于“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两个变量对于精神养老的影响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夫妻和子女的情感供给是家庭情感供给的主要来源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实现。但是,“亲密程度”“困难帮助”“看望次数等变量对于精神养老的影响却微乎其微,甚至还产生了反向作用,这说明在传统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农村空巢老人对于现实生活反应较为迟缓,缺少优化自我精神的意识。

第三,社区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精神自养意识不足所造成的精神养老困境。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下,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和困难远超传统社会下的困难,这些困难造成的压力使得他们在精神层面上感到焦虑,而其自身精神养老能力的不足和家庭供给能力削弱等因素更加剧了这一问题。在模型中可以看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实现程度比没有参加的要高出2倍以上。但是,参加社区活动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养老呈反方向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当前的社区活动并不适合农村地区的具体实际,未能给社区活动的目标群体带来精神层面上的积极作用。

 

表3 幸福感的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注:*p<0.05,**p<0.01,***p<0.001;N=132。

 

性别年龄婚姻教育水平经济来源年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宗教信仰兴趣爱好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亲密程度困难帮助看望次数社区养老服务社区活动参与宗教活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女性(男性)76-90岁(60-75岁)是(否)小学—初中(文盲)高中—大学自我劳动(其他途径)亲友供养3001-7000元(3000元以下)7001元以上健康(不健康)有(无)有(无)和睦(不和睦)和睦(不和睦)愿意(不愿意)会(不会)5-10次(0-5次)有(无)有(无)已参加(未参加)已参保(未参保)已参保(未参保)模型一0.713 0.497 1.094 1.201 1.512 0.763 0.285**0.945 1.198 2.005 0.625 4.391**模型二0.716 0.527 0.582 1.365 1.475 0.557 0.220**0.911 1.083 2.477*0.482 3.845***4.342 5.327**1.752 1.234 0.456模型三0.696 0.555 0.990 1.167 1.124 0.602 0.240**0.893 1.063 2.696*0.550 3.953***5.234 5.036**1.783 1.101 0.461 2.203*0.471 0.824模型四0.854 0.484 1.102 1.096 1.129 0.723 0.241**0.876 1.048***2.574*0.490 4.036***4.699 4.991**2.392 1.027 0.551 2.667*0.365 1.335 0.410 13.613**

第四,外部支持分为社区支持和社会支持。社区支持处于微观层面,作用直接却有限。社会支持处于宏观层面,社会支持在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中将社会多元主体纳入其中发挥互助共济的作用,例如,政府、社区、家庭以及个人自身等。社会保障社会支持最直接的体现,其中“医疗保险”以分散个人疾病风险到社会的原则,发挥大病统筹的作用,从实际上缓解因“看病难”“看病贵”等原因给农村空巢老人造成的心理负担,但从模型分析结果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并没有发挥其该有的作用,这说明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并不足以解决因基本生活问题给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带来的经济压力。

调蓄水池顶,设2个检查孔和6个通风管。检修孔直径0.7 m,孔下设钢爬梯,便于水池的检修与清理。通风管直径90 mm,高出地面0.9 m。调蓄水池设进水管、出水管各一条,为了防止水池中出现短流形成死水区,将进出水池对角设置。

四、构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支持体系

(一)构建框架设计

费孝通先生在研究社会支持理论时提出“差序格局”主体结构,认为个人获得社会网络的支持存在差别,按照关系强弱和亲近程度将社会多元力量纳入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支持体系中(见图1)。

精神养老最为本质的特征“以老人为核心”,决定了精神养老问题必须从老人自身出发才有可能解决。增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自养的意识与能力是实现精神养老行为的保障。首先,在思想上,农村空巢老人应将老年期视作自己生命中最精彩的一段时光,积极调整心态;努力适应由于老龄化带来的身体不便,以及从劳动者转化为失业者带来的心理失落感,正视自己的社会价值;调节自身精神世界,减少对子女的精神依赖,形成独立的思维意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7]。其次,在行动上,农村空巢老人要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并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充实起来。再次,还可以培育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走出狭小的生活圈子,认识新鲜事物、结交新朋友,使得自己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例如,会下棋的老人们组建一个棋艺兴趣协会一起下棋,喜欢打牌的老人们可以组织比赛等。这样既促进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填补了老人们的情感需求,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的主观感受,为更好发挥精神自养在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关键作用提供帮助。

随着现代建筑需要的发展,天窗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在各类生活与公共空间的运用也越来越多,通过光影空间的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当天窗融于生活空间的时候,带来的不仅是采光效果,更是一条人与自然的纽带,它减少了大面积的人工环境给人造成的压抑感,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能够让人在光影之中感受到建筑之美、生活之美。

  

图1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支持体系框架

(二)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支持体系构建途径

1.增强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自养意识与能力

支持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个体支持、家庭支持和外部支持,其中个体特征的精神自养意识是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关键,家庭结构支持中的情感供给对于精神养老的支持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社区提供养老服务是实现精神养老的基础物质依托,社会支持中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与宏观引领者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外部支持。三个层次四种支持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通过一定的作用机制形成一个整体。首先,良好的家庭结构可以对那些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给予精神慰藉,外部支持中,政府可以通过对于不同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提供个性化精神养老服务。空巢老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自养意识保障精神养老实施的效果。其次,农村空巢老人也可以从外部支持中提供的物质养老资源,激发和提高精神自养意识,实现自身精神养老。再次,外部支持主体可以通过法律宣传等手段向家庭结构主体和空巢老人宣传精神养老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精神养老的氛围。

2.发挥家庭支持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支柱性作用

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结果来看(见表2),在个体特征方面“教育水平”和“兴趣爱好”两个变量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关联性超过1.0以上,即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和有兴趣爱好的空巢老人对于生活具有较高的满意度;从模型中也可以得出,健康状态良好并具有独立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更具有生活满意度,同时收入水平越高个人满意度越高。引入家庭结构变量后,和睦的夫妻和子女关系的相关性都超过2.0以上,这表明和睦的家庭关系对于老年人的精神养老具有突出的正向关系。从外部支持变量来看,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性达到4.234**以上,而社区活动参与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影响力相对较小;引入社会支持变量后,参加医疗保险与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关联性达25.237**,这表明医疗保险对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作用突出。

3.完善社区支持作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依托作用

农村社区是农村空巢老人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场所,这是以地域和血缘为基础的场所,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以其为依托。完善农村社区支持的依托角色,首先,要加强社区精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社区中利用现有空置房屋兴办老年活动室、文体中心以及阅读室等设施,供农村社区老人使用。其次,要加强精神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过去社区服务队伍多以40-50岁的大妈为主,服务能力不足。成立以专业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专职服务队伍,引进社会志愿团体为主的兼职服务队伍,使得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实现专兼结合;同时鼓励老人群体内部组建老年协会,形成互助养老的服务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也有利于老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再次,要积极开展多种精神养老服务项目,以社区为平台开展包含居家探望、文化娱乐和日间照料在内的服务项目,发挥精神养老服务在弥补家庭供给和激发精神自养意识方面的作用[9]。同时,积极开展社区活动,为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提供平台,促进其自身的成就心安的实现。

3.3 假设检验 由于样本是随机的且是独立同分布的,因此线性回归的方法可以来检验农业品牌真实性与网络口碑及顾客价值共创意愿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4.健全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社会保护体系

农村空巢老人除了在家庭和社区之中,社会也是他们精神养老的重要场所。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在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保护体系中作用也不容忽视,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规则制定者和宏观引导者的角色。首先,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得知,医疗保险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有十分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如果养老保险作用微弱,则要求健全新农合保险制度,加强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对于精神养老的物质支持功能;建立健全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户制度在内的农村物质养老保障制度,解决因经济压力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的精神痛苦。其次,加强养老保障制度的立法与宣传。当前我国关于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多限于物质保障,关于精神养老保障的内容较少。应该将我国传统的尊老、敬老和爱老的观念纳入法律体系,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同时加强社会层面的养老保障宣传,使得老年人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以村规民约的方式引导社会公众关注老年人精神养老。再次,加大农村社区精神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促进精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充分使用社会资金供给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合力,为农村社区精神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无论如何,政府的“引导者”角色不能在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过程中被遗弃,要整合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等在内的社会多元主体,形成体系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有效实现。

第一,在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各种因素中,无论是否结婚、男性还是女性、高龄或是低龄,他们都存在对于精神养老需求趋同的感知,“个人特征”层次是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主要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受教育水平大部分集中在初中层次以下,过低的受教育水平使得他们难以具有在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与升华,这使得“兴趣爱好”这一变量成为了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重要因素;同时,传统小农思想的残留使得他们难以摆脱对于宗教的迷信色彩,其宗教信仰更多只是一种祈求平安、避祸消灾的手段,而不是一种精神寄托。农村空巢老人年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终身劳作却在年老时仍需要亲友的经济供养,这造成了他们在精神上巨大的压力,而怕患有疾病给自己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顾虑也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的实现造成阻碍。因此,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经济支持使其有物质养老能力,是实现他们精神养老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

[3]任高丽,万春灵.应当高度重视精神养老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44-46.

[4]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5]张剑伟.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OL].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39-40[2018-03-26]http:10.140.1.245/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2010018580.nh&DbName=CMFD001&DbCode=CMFD&uid=HVvMDVpQ1NsRUQ0dUtEcnlJYXAzeVdOT2N zS0pyZXpxWnhLTFJSNGF5ZHJrTWoy.

[6]候蔺,严予若.中国农村空巢老年人精神养老问题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4):45-46.

[7]周湘莲,周勇.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1-106.

[8]张友琴.城市化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厦门市个案的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5):115-118.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研究显示:控制血糖不能单纯依靠药物,还需对患者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方面进行行为干预[1],帮助患者创建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是糖尿病行为干预的最佳模式之一[2]。高邮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利用微信群语音功能宣教饮食-运动疗法对该院健康体检中心确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干预,改善其生活方式。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延缓2型糖尿病进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9]丁志宏.城市退休老人精神需求现状及社区支持[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37-40.

 
王郁芳,何艺轩
《桂海论丛》 2018年第02期
《桂海论丛》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