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乡村旅游产业链内涵与特征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 612亿元,同比增长60%。至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量达到21亿人次,约占国内全部游客人数的1/2,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 7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5%,惠及672万户农村居民。乡村旅游是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近几年,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对经济带动作用强,尤其是在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业界和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尚未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规模小、体系不完整、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乡村旅游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目前尚没有一致性的结论。在此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探讨,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文拟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乡村旅游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框架,探寻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基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工业生产是一系列基于分工迂回生产的链条”,这是对产业链最早的阐述,虽然并未明确提出产业链的概念,但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可以肯定,产业链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分工实现价值增值。赫希曼从产业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可。作为研究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产业链实现了微观企业和中观行业之间的有效对接,较多地运用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抽象地理解,产业链有“链条”和“连接”含义,是用一条虚拟的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存在多个以生产部门、企业或者产业为单位的点,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多种对应关系,既有“一对一”“一对多”,也有“多对一”。通常而言,我们习惯于根据微观层面中“一对一”的关系来定义产业链[1]。对于产业链的一个通俗解释是相关企业或生产部门根据生产流程所组成的线性网络[2],是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消费产品的生产链条,强调以产品生产为核心,有着非常明确的链条路径,正如来自传统制造行业中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产业逐渐多样化,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和生产关系中,产业的连接关系也不同,关于产业链的概念和定义就更加多样。有的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认为产业链是分工和企业供需基础上的垂直协作链[3];也有学者从价值链的角度,将产业链作为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4];还有学者从战略联盟的角度,认为产业链是某一产业聚集区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关系[5]。其中,卜庆军等认为,产业链是由某一主导企业倡导的通过某种契约达成的能满足最终顾客需求的相互有机融合的企业共生体,它是由供应商链、 企业价值链、渠道链和买方链构成的企业共生价值系统。总的来说,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企业链、价值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位一体的综合系统,是价值的共同体[6],其稳定发展离不开各个价值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1 基于产业分工的生产部门产业链

乡村旅游产业链是旅游产业链的一种类型,其理论思想以产业链为基础,以旅游产业链为依据,想要对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科学的界定就必须先对旅游产业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学界对于旅游产业链的具体内涵一直存在争议。随着旅游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断壮大,旅游作为对国民经济有重要贡献的产业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7]。基于此,众多学者对旅游产业链展开了探讨。李丹枫认为,旅游产业链是因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消费而形成的一种产业连接关系[8];杨丽娥提出,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优势企业为核心链、以食宿行游购娱相关企业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结合起来的生态综合体[9];坦佩尔和冯特将旅游产业链定义为一条包含了所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与分配的链条[10];张朝枝等从旅游体验出发,认为旅游产业链囊括了旅游产品体验从设计到销售再到精细化的旅游服务的全过程;王起静从甘尼的旅游供求系统出发,认为旅游产业链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以旅游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核心,通过包价或零售方式将旅游产品间接或直接销售给旅游者以助其完成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和游览,从而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娱乐业等行业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11]。综上,旅游产业链具有以下特征:(1)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供给为基础,始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完成于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供给;(2)涉及产业众多,主要包括满足旅游者需求的食宿行游购娱6方面,是多个产业链的横向协作和融合;(3)以各利益主体为主要构成要素,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利益共享系统。

2 乡村旅游产业链内涵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对乡村旅游的特征进行总结: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域,以城市为主要客源市场,以乡村资源为主要吸引物,通过对乡村资源(田园风光、乡村美食、乡村文化等)的整合,满足旅游者需求,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弓志刚等从共生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产业链是以为游客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作为共生单元,在乡村的共生环境下,各共生单元为寻求满足游客需求而形成的横向延伸、纵向关联的产品链和文化价值链的共生体,并最终实现满足游客在乡村放松身心功能的共生系统,具有互利共生、自组织、共演化、协同性的特征[12]。基于此,本文认为乡村旅游产业链本质上是以乡村要素为核心,以乡土文化为依托,基于分工协作而满足旅游者需求,涉及当地政府、村民、农产品加工公司、旅游公司等利益相关者的产品供给链、协作链和价值链(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2 乡村旅游产业链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内涵如下:

催化油浆是催化裂化反应过程的副产品,因原料、工艺条件的差异,各炼厂所产催化油浆的组成和性质也各不相同,但其化学组成具有密度大,稠环芳烃含量高,氢碳原子比低等特点,是一种低附加值的副产品。根据催化油浆的性质,利用其所含优质碳资源的特性,可将其作为原料生产不同需求的新型碳材料和多种化工产品。但催化油浆中包裹的催化剂和焦粉粉末等机械杂质严重影响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因此,进一步开发利用催化油浆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效地脱除油浆的催化剂粉末,以满足后续加工单元的需求。

(1)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出发点在于满足旅游者需求,产品链是其基本功能的体现。乡村旅游通过提供各种旅游产品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凡是带有乡村特征、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乡村生活体验的产品都属于乡村旅游产品范畴。从旅游者需求出发,乡村旅游产品链包含以下部分:餐饮、住宿、观光、娱乐和购物。不同的产品依托不同的资源,由不同的主体部门提供(见表1),各个部门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产品链。

此诗开篇描述了京畿南部地区因受旱灾严重,乞食者络绎不绝的情形。诗人到达畿南地区,却发现路途沉寂,不见一人,原来旱灾过后继以严寒,百姓“身冻魂僵难出屋”。诗人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反映了百姓无衣无食的悲惨处境。鉴于灾情严重,诗人呼吁朝廷开仓放粮,并希望官员能够奉命行事,确保灾粮及时送到灾民手中,解民生于倒悬,防止百姓心生怨恨。管世铭心忧百姓、心系社稷的赤诚之情跃然纸上。

 

1 乡村旅游产品链内涵及提供者

  

产品内涵提供者餐饮依托乡村丰富物产而形成的餐饮系列,如农家饭、生态菜等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主要提供者为本地村民住宿利用乡村优美的环境而打造的乡村住宿设施以大型乡村度假庄园为载体,主要提供者为外来投资者观光利用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通过人为创造或是自然形成的资源打造的乡村观光产品系列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载体,主要提供者为本地村民,组织者为政府和旅游企业娱乐利用乡村的农事活动、民间传统文化,依托乡村环境打造的供旅游者消遣娱乐的产品体系以乡村文化为载体,主要提供者为本地村民,组织者为政府和旅游企业购物利用乡村丰富物产和文化而形成的土特产品以及乡村工艺品主要提供者为本地村民和旅游产品加工企业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2 乡村旅游协作部门的职能及地位

  

协作部门职能地位政府主要承担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发展规划、解决发展问题、协调利益等功能主导本地村民主要承担乡村自然与文化环境的维护,是乡村旅游产品最基本的提供者参与外来投资者主要承担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拓展的资金投入,有效地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参与旅游企业主要承担旅游产品策划与宣传、旅游活动组织等功能,是政府职能在市场上的延伸参与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是整个协作链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这是与其他产业链龙头企业主导所不同的;作为乡村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村民能够提供丰富的农特产品以及民间传统文化,用勤劳和智慧打造乡村田园风光,根据自身情况,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以经营餐饮、住宿、销售民俗工艺品、出租土地、参与表演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运作。外来投资者则通过投资或经营级别较高的农庄、酒店、旅游产品加工企业等,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进行补充,提供的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整体质量提升;旅游企业的主要类型有旅游规划公司、旅游景区管理公司、旅行社等,负责协助政府发挥市场职能,策划旅游产品、组织旅游活动、进行旅游宣传等。

(4)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依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13],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而中国的乡村文化在于其乡土性。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不同于游牧民族或西方的工业国家,以家庭为单位来耕种土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人逐渐来到城市接受西方的社会文

(3)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核心在于价值链功能的发挥。缔结产业链的关键在于让产业链成为价值链,并形成合作、多赢、共享的联盟关系。价值链的核心在于通过满足旅游者需求来获得利润,对利润进行合理的分配,满足链条上各个协作部门的利益诉求(见表3)。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本文将价值链分为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辅助活动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是乡村旅游产业链得以顺利运转的重要依托。基本活动包括项目投资、产品开发、普通经营、产品的精品化以及产业链的整合化等。

 

3 乡村旅游价值链活动类型

  

基本活动类型举例特征项目投资专业的投融资机构、拥有大量资金的个人等群体竞争群体少,高附加值和收益,风险大产品开发旅游类公司(景区、旅行社等)、文化传播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等拥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收益,风险较大普通经营农户采用传统方式所经营的餐饮、住宿、销售民俗工艺品等市场竞争群体多,且规模小,低附加值和收益,风险小精品化为旅游者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企业,比如具有特色的乡村民宿等特色突出,市场竞争群体少,一般规模较小,高附加值,中等收益,风险较大整合化专门的旅游保险、旅游信用卡、智慧旅游服务企业(乡村旅游网络平台建设)等附加价值大,收益大,风险一般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化生活,成为城里人,而被城里人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14]。从物质层面,中国逐渐抛弃原来的小农家庭作坊的生产与工作模式,借用西方的科学生产技术,走向大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从精神层面,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逐渐丧失其传统性和乡土性,越来越多的传统风俗被打破,传统技艺成为濒危遗产,中国社会逐渐从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中国的乡土逐渐变成离土[15]。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向往田园,渴望回归乡村,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乡村旅游呈现出井喷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源于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乡村生活的核心在于乡土文化,离开乡土文化来谈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乡村旅游产业链以乡土文化为重要依托,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以确保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稳固与发展。

3 乡村旅游产业链特征分析

(3)多个链条的融合。乡村旅游是多个产业的融合,类型多样,以农业为依托,农业与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的融合特征明显。纵观整个乡村旅游产业链,涵盖了农事活动、农业生产、乡村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加工等活动。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必然会涉及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等与农业相关的系列活动;同时,旅游的第三产业特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服务业特征明显,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注重旅游者在活动过程中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以乡土文化为依托,必须注重对本地文化的挖掘,将旅游和文化融合起来,这又使得乡村旅游产业链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比如成都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模式,将花卉文化与农业紧密结合,使每一个村有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分别是花香农居、江家菜地、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和幸福梅林,形成种植基地+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2)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功能得以发挥,其关键在于协作链。旅游活动是一项涉及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多方面需求的综合性活动,是多个不同部门相互协作的结果,协作部门包括政府、本地居民、投资者、旅游企业(见表2)。其中,政府在乡村旅游协作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实验活动结束后,笔者对实验一的相关数据分别进行了汇总,并通过计算机对数据做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结果如下:

(1)政府起着主导、推动和协调的作用。从国际上看,英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整合的发展模式,农户+协会+政府是其供给模式;美国的各级政府都专门设有乡村旅游扶持政策,提供专门的贷款和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日本也是由政府出资资助乡村旅游发展。从中国来看,中国台湾推行政府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政府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此外,四川成都“五朵金花”、山东苍山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贵州千户苗寨等都是由政府主导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政府在旅游产业价值链上主要承担了辅助活动,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着重从当地资源特色出发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二是要做好公共服务的提供,承担道路、标志牌、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要承担起利益协调的职能,主要保障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村居民的利益。政府切不可不作为,也不可瞎指挥乱指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过度干扰。

(2)模块化的网状协作关系。乡村旅游产品分为餐饮、住宿、观光、娱乐、购物等部分,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要素是那些通过提供乡村旅游产品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个产业的组合,包括农家乐、乡村住宿、旅游景区、旅游文化公司、旅行社等,他们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共同提供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彼此之间是横向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纵向的生产关系(如图3所示)。从产品来看,各个模块是独立的;而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来看,各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共同满足旅游者需求,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旅游者需求与旅游产品链协作网之间通过乡村旅游智慧网络平台产生良性互动。乡村旅游智慧网络平台是一个具有宣传推广和销售产品功能的信息交互渠道,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的运营,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包装,销售给旅游者,同时,对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实时反馈,依据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调整。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各主体,都在该网络协作系统中获得利益。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3 乡村旅游产业链协作网

乡村旅游产业链是一个涵盖产品链、协作链、价值链的系统,以产品链为主要存在形式,通过产品的提供来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协作链为重要支撑,通过政府、旅游者、外来投资者、旅游企业多个部门协作而实现产业链的运作;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的基础是利益的合理分配。主要特征如下。

(4)产业链本地化。乡村旅游有着明确的地域空间,以乡村为主要场所,以乡村景观、乡村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当我们提起乡村地区的时候,往往会和贫穷联系起来。因此,乡村旅游不但要满足城市人的旅游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和农业的发展问题。受限于经济和教育水平,本地村民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往往是进行一些基本经营,提供粗加工的旅游产品,大部分利益被外来投资者、旅游企业获得,长此以往,乡村地区就成了“旅游飞地”,对本地居民脱贫致富的带动能力有限。在这种特性下,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地化特征的凸显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时,疫区内的生猪是高风险传染源,若疫区内的活猪、猪肉或猪肉产品流出,很容易造成疫情扩散,对疫区内的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主要是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以避免危害到更多的生猪养殖场(户),达到有效控制疫情和保护生猪产业的目的。

3.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出现的症状,根据盆底肌损伤情况(肌肉纤维受损的程度和类别)应用综合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4 结论

对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研究具有以下意义和价值:

首先,能够更进一步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本文通过将乡村旅游涉及的各个要素抽象出来,构建了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框架,从产品链、协作链和价值链3个部分详细说明了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构成及其活动。乡村旅游产业链框架作为一个分析工具,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化的分析视角,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乡村旅游内涵。

其次,找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目前来看,我国的乡村旅游缺乏传统文化气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微型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农家乐、都市农庄、特色村寨为主要形式,存在着“以食为主”“产品雷同”“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规模较大且对乡村旅游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其投资主体多为非本地居民,造成旅游收益的大量外流。利用乡村旅游产业链框架进行分析,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未能将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乡村旅游产品链不完善,未能充分满足旅游者需求;农村居民未能有效参与产业链的价值分配,经营方式粗放,所获利益较少。

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的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某种启迪,受到了一定教益,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就会极大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品尝收获、得到喜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习有所得的满足感。

最后,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产业链的稳定,乡村旅游产业链稳定的基础是乡土文化,支柱是协作链,关键是产品链,核心是价值链。因此,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该以乡土文化的挖掘、协作链的整合、产品链的完善、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为重点。以乡村传统文化为开发方向,政府主导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更好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利益分配与协调工作,保证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地化,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留得住乡愁”。

注释

①2017年1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

参考文献

[1] WU J M,SHAO C. Research on formation of industry China:“4+4+4”model[J].China industry economy,2006(4):36-43.[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2] LIU G F.Research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J].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2007,26(8):92-96.[刘贵富. 产业链的基本内涵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 26(8):92-96.]

[3] ZHOU L M. Industry chains of high technology [J]. Shenzhen science and magazine, 2001(6):8-9.[周路明.关注高科技“产业链”[J] .深圳特区科技, 2001 (6):8-9.]

[4] BU Q J,GU Z G,SUN C X.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enterprises[J] .Enterprise economy,2006(2):59-61. [庆军, 古赞歌,孙春晓.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整合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06(2):59-61.]

[5] LI X Q, LI S M, LAN Y. Structure and types analysis on industrial chai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6(4):60-63.[李心芹, 李仕明, 兰永.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4,6(4):60-63.]

[6] DENG X H, ZENG L, XIAO H L.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pro-poor tourism industrial chain in China [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5,24(3):167-175.[邓小海,曾亮,肖红磊.我国扶贫旅游产业链优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3):167-175.]

[7] ZHANG C Z, DENG Z, YOU W. An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industrial value chai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experience [J]. Tourism tribune, 2010,25(6):19-25.[张朝枝,邓曾,游旺.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分析[J].旅游学刊,2010,25(6):19-25.]

[8] QIN Q, ZHANG L,LI D F . Model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in tourism industry chain using brand extension[J]. Human geography ,2009(1):98-101.[覃峭,张林,李丹枫.利用品牌延伸整合旅游产业链的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9(1):98-101.]

[9] YANG L E.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in[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08(6):122-124. [杨丽娥.旅游产业链刍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6):122-124.]

[10] TAPPER R,FONT X.Tourism supply chains:report of a desk research project for the travel foundation [R].Tourism supply chains,2004:1-25.

[11] WANG Q J. Two models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tourism industry chain[J]. Economic management,2005(22):75-80.[王起静.旅游产业链的两种模式及未来趋势[J]经济管理,2005(22):75-80.]

[12] GONG Z G, LI Y 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chain symbiosis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terns: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J]. Research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2011,32(1):73-77.[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73-77.]

[13] LIU J. On cultural originality in tourist resources planning and exploitation [J].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2002,17(1):75-79.[刘建. 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17(1):75-79.]

[14] FEI X T.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M].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1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5] YAN H H, HAO S C. Departure and co construction: the cri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J].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43(1):152-158 .[ 闫惠惠, 郝书翠. 背离与共建:现代性视阈下乡村文化的危机与重建[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3(1):152-158.]

 
吕宛青,张冬,李露露
《旅游论坛》 2018年第01期
《旅游论坛》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