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建设纪实

更新时间:2016-07-05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之间,属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保护区总面积127.05万亩。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衍生息着林麝、苏门羚、蓝马鸡等3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分布有红花绿绒蒿、桃儿七、星叶草等51种国家、甘肃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位优势独特,水源涵养作用突出,生态示范价值巨大,保护好这片绿地,对于促进周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确立“生态立区、人才强区、科研兴区、产业富区”发展思路,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出了明显的生态示范作用。

一、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恢复植被,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

2000年~2010年,实施完成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纳入管护面积72.6万亩,持续封山育林11.13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达3621万元,扭转了靠山吃山、以伐为生的局面,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2011年~2020年转入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纳入管护森林面积79.91万亩,人工造林3.4万亩,封山育林6.6万亩,总投资增加到14287.75万元,将有效巩固一期工程保护成果,不断提升太子山林区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2001年~2013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3.7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7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2001年~2017年自筹资金开展林木育苗,现拥有苗圃面积达2000亩,留床苗木1229.2万株。2007年~2013年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1.73万亩,其中:封山育林0.61万亩、人工造林1.12万亩。2004年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2004年21.6万亩重点公益林被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2009年新增2.28万亩,2012年新增5.8万亩,2013年新增1.33万亩,现总面积达31.01万亩。2013年开始参加森林保险,投保面积为108.66万亩,先后理赔8例,理赔总金额234.26万元。通过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加快了森林植被恢复速度,使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21.11%增加到32.16%,林木绿化率由1989年的45.22%增加到71.51%,蓄积量由32万立方米增加到38.12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

接下来是张兴良。张兴良在法院工作,或许受工作性质影响,讲段子时仍然满脸严肃:京九铁路通车那会,沿线农民路边观看,车上一缺德女来例假,换纸后将其扔出车窗外,纸迎面贴一老农脸上,老农拿下后惊道:乖乖,是快!飘张纸都能把俺鼻子砸出血来!

二、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保障自然保护区和谐、稳定和繁荣

健全规范了局站段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划分了单位职责、岗位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目标责任制,理顺了“权有人管、山有人守、事有人做、责有人担”的体制机制。依法行政,依法治林,严厉打击各类侵犯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持持证上岗,依法履职,修订完善了《资源巡护制度》、《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等,发挥太子山森林公安分局及保护局行政执法作用,组织开展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森林资源保护等专项行动,加大林政案件的查办力度,发生在保护区的林政案件由2009年的41起降低到2017年的7起。认真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和“绿盾2017”专项清理整治行动,贯彻落实“两办”通报精神,清查在保护区非法旅游的现象,清理排查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48项,已经清理整治达到销号条件的37项。全面落实封山禁牧政策,清理、制止了固定放牧和强行放牧的问题。完成历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摸清了本底资源数据。加强林地管理,依法办理、上报审批林地征占用手续,依法协调解决甲滩、关滩等保护站林权林牧纠纷,维护林界林权的完整统一。严抓林区禁种铲毒,创建了无毒林区。严防森林火灾,广泛宣传教育,实行联防联护,构建天上有遥感、山头有瞭望、路口有监控、地面有巡护的监测网络体系,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不断提升森林监测、预警、管控、扑救能力,确保在保护区内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做好有害生物预测监控,坚持预测预报机制,加强产地检疫,有效除治大栗鳃金龟子、落叶松鞘蛾、苗木病害、苗圃鼠害等重点病虫鼠害,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等“四率”指标。

三、加快科研兴区步伐,科技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设定了负责科研工作的机构——科研中心,加大了科技队伍开发和培训,全局现有林业技术人员73名,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11人,助理工程师56人,已能满足科研工作基本需求。每年自主开展一些林业试验项目,其中探春压条繁殖、白桦播种育苗、甘肃山榛播种育苗等项目获得成功,已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交流,申请并顺利完成“IFAD/GEF旱地生态恢复与治理”及“利用生态方法保护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2个外援项目,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先后完成《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设计》、《省级财政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一批重点项目编报,科技贡献率在造林绿化、资源监测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大幅度提升。科研能力建设得到补强,完成一期建设项目科研设备政府采购,配齐了红外感应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便携式流速流向仪等设备和器具。经过几年的努力,已采集植物标本474种,动物标本10多种,太子山动植物陈列馆已见雏形。科技人员理论创新意识增强,2000年~2017年在各科技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展示了太子山科技实绩。

四、依托项目支持改善民生条件,巩固“生态受保护”的基础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原太子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总场时期在保证工资发放的前提下,按每年翻修2个~3个保护站、段的进度,解决职工住、行难的问题。成立保护局后,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先后实施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建设》、《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公租房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站点建设》、《重点火险期治理一、二期》等项目,翻新了36个保护站、段(点)、木材检查站,为一线段点职工配备了小电冰箱、沙发、床、桌椅等用品,和政、康乐534套棚改房已交付职工入住,和政150套公租房2018年3月份将启用。维修道路近200多公里,保护局到保护站、保护站到各段点、各段点巡护步道畅通。2016年紫沟保护站二郎庙拉通电后,实现了全区水电全覆盖。按政策兑现职工福利待遇,将住房公积金提高到12%,2008年底在册的392名职工参加“五项”保险,111名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参保率达到100%。局、站两级党组织、工会在每年春节、开斋节开展济贫慰问活动,将党的温暖、单位的关怀送到每个退休、困难职工身上。职工吃、住、行、医等条件的改善,职工收入的明显增长,营造了团结一心建设生态的舒心环境。

五、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规范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未来

第三,多措并举,严守青山绿水,加快资源恢复。加快造林绿化,坚持每年完成一定面积的营造林项目,绿化区内荒山。明确责任,夯实措施,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确保79.91万亩天保二期工程和31.01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质量。监管区内建设项目,清理整顿遗留违建设施,加快恢复治理,净化生态环境。引进先进的巡护监测设备,扩大监测覆盖面,解决保护区南部重点部位的监管,切实保护好野生动植物、林木林地资源。加强预测预报,严密防控落叶松鞘蛾等林业有害生物,积极除治突发性、灾害性森林病虫鼠害。开发建设森林防火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预警预报体系,紧盯敏感地区和传统用火高峰,切实抓好隐患排查、火源管控、物资储备、扑救演练、热点监测等各环节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依托森林公安为主体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力量,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和加强案件查处力度。

其次,抓好“定位”,以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认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契机,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加快现行的事业编制企业管理向国家财政供给公益性质事业单位的转型。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曝光事件后做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发挥好水源涵养作用,加强水源地保护,为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源源不断供给安全洁净的“生态”水。

首先,要认清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形势,统一思想,增强搞好生态保护的信心和决心。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大”举措,这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另外,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实行“四屏一廊”布局,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在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只有紧盯和抢抓这些历史机遇期,鼓足信心,乘势而为,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赢取生态建设的红利。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出了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绘就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体职工深刻认识到,一定要高举党的十九大精神旗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矢志不移开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新征程。

随着互联网环境中超链接功能的普遍应用,“知识现在就是一张没有形状的大网,在其中思想可以自由表达。知识不再是那个孤独的作者坐在自家舒适的椅子上传递给读者的内容”。[2]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不停点击,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没有终点的探索。有时尽管在不断点击链接的时候可能已经偏离了打开互联网时的初衷,注意力早已从最初想要的A跳跃到了B,但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并逐渐养成了这样的互联网阅读习惯:一方面,在内容与界面不断切换中消费着自己的时间与注意力;另一方面,与作者、与编辑、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得内容吸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很容易得到解决,甚至可以就某一话题随时引发大家的讨论,增强用户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强基础,促管理,抓队伍,提升能力建设体系。按期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后续任务,做好项目竣工验收,提前联系、谋划二期项目的申报,以大项目带动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大变化。整合利用好现有科技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校、单位的合作交流,争取实施科研项目,搜集整理本地资源基础数据,建成以太子山动植物标本馆为主的科研示范基地,以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大数据中心。继续抓好苗木培育和销售,提高自养能力,集思广益,破解苗多地少、苗木销售滞缓的困难,利用林间空地见缝插针、容器育苗、租赁土地、承包荒山等多种途径,移栽大量积压的留床苗,大胆探索优化品种结构,主动介入市场,公开招标,集群供应,扩大销量,提振太子山苗木市场份额,增加苗木收入。依托资源优势,适度扩大发展生态旅游。不断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职工队伍培训教育,狠抓制度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人翁意识,弘扬清风正气。外塑形象,大力宣传自然保护区主旨和实绩,引导广大群众投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行动中。保持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紧密联系,搞好社区共建共管,依靠生态移民项目解决保护区1个自然村遗留问题。

定义5[21] 设N1=([a1,b1],[c1,d1],[e1,f1])和N2=([a2,b2],[c2,d2],[e2,f2])

总之,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长期的生态建设实践中,集聚了丰富的经验和能量,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了太子山挺进的道路,在省林业厅的正确领导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生态建设一定会步入快车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加巩固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地位。

柳文斌
《甘肃林业》 2018年第02期
《甘肃林业》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