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内蒙古地区典型草原下垫面CO2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 言

自18世纪以来,因人类活动排放的 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关注的热点[1-3]。因此,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同时,了解各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的反馈作用也是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碳循环研究的重点是探讨排放的CO2如何在地球三大主要碳库(大气、海洋和陆地植被)中分配,然而由于陆地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复杂性、观测时空尺度不均匀性等造成对陆地植被储碳能力的了解仍不足[4]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参与了全球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5-6]。针对草地CO2呼吸方面的研究,国际上多集中于北美的温带草原以及部分印度的热带草原和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等[7-13],而对于欧亚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地涉及较少。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内蒙古温带半干旱草原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14-17],但由于所用方法不同,且试验观测资料较短(往往是1~2 a资料),很难表征当地真实气候特征。此外,有些试验年份正好处于草原的干旱年份或高温年份,代表性较差,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及通用性。草地生态系统结构较为单一,生态功能相对脆弱,对环境的响应能力较强,随着环境的变化波动较大,其碳源/碳汇特征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较大。针对目前相关研究现状,本文选用内蒙古典型草原腹地锡林浩特观测站2007—2016年近10 a逐30 min长时间序列CO2通量观测资料,分析典型草原区CO2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气候变化及碳储存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2.3.1 定植。定植是栽培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体栽培效果影响极大。定植之前,种植人员需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及工作流程,挖好坑穴并合理施肥与灌溉,确保定植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进而保障定植质量。定植时,枣树树冠矮小,适宜进行合理密植,但过于密集不利于枣树生长和管理,因此需要根据枣树的品种和冠幅确定种植密度。长期枣粮间作行距8.0~15.0 m,株距4.0~6.0 m,定植采用南北行。定植穴的大小一般为80 cm×80 cm×80 cm,并施10 kg以上的农家肥。冬小麦、夏大豆等与枣树的间距需要保持在2 m以上才可以实现增产,2 m以内易出现减产现象[1]。

从播种至出苗,应连续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状况确定,一般追肥2次,在定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每667平方米施氮磷钾复合肥15千克;在肉质根膨大期进行第二次追肥,每667平方米施氮磷钾复合肥30千克。收获前20天不应使用速效氮肥。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研究区概况

选用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年5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CO2通量资料,数据采集使用开路涡度相关通量监测系统。该系统由CS7500CO2/H2O 分析仪(Li-COR,USA)、CR1000数据采集器(Campbell,USA)、和1个1 GB的PC卡组成。CS7500CO2/H2O分析仪,测量CO2、风速和水汽等脉动量;CR1000数据采集器,主要是测控、运算及自动存储30 min原始数据。同时,收集了同时段锡林浩特地区主要牧草返青期物候观测资料、植被指数(NDVI)及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地温等气象数据,并对相关资料进行质量检验等预处理。

锡林浩特观测站(44°8′31″N、116°18′45″E)地处典型草原腹地,位于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IGBP)的国际样带中国东北温带森林-草原样带(the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NECT)内,其动力、热力作用以及各物质通量对中国北方气候影响重大[18]。该区域是具有大风、少雨、寒冷为主要特征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0~3 ℃,年平均降水量200~350 mm,气候要素年际波动较大。观测场占地10 hm2,其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受人类活动扰动较小,其生态系统基本取决于自然气候条件,雨水充沛时牧草生长茂盛,而少雨干旱时牧草干枯矮小。观测场周围是分布均一的典型针茅草场,草丛平均高30~50 cm,且方圆60 hm2禁止放牧,草原原始面貌保存较好(图1),在气候、植被、动物和土壤等方面,不仅在中国温带草原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而且在整个欧亚大陆草原区也有明显的代表性。

图1 锡林浩特观测站及环境和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 Fig.1 The observation station and its surrounding and flux observation system near the surface in Xilinhot

1.2 分析方法

由于CO2通量观测资料没有进行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奇异值和缺测记录较多,无法进行统计分析。经查阅文献和咨询相关专家,对30 min CO2通量资料进行空气密度脉动修正,即WPL(Webb-Pearman-Leuning)变换处理。WPL通量修正简称为空气密度脉动修正,是针对潜热和CO2通量的修正方法。由于热量和水汽的传输会引起空气体积发生变化,从而使测量的标量密度(浓度)中包含一部分体积变化产生的影响,这部分变化并不代表真实的物质增加或减少,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修正[19]。WEBBETAL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通过体积变化引发空气垂直运动,求出空气平均垂直运动速度w,再将w对平均质量的输送附加到脉动输送上,以此来修正CO2通量,是目前最为经典且广泛使用的WPL通量修正方法[20],其公式如下:

(1+μσ)(ρds/T)wT

(1)

式中:FC为生态系统CO2通量(g·m-2);w′为空气瞬时垂直速度脉动量(m·s-1),用三维超声风速计测定;ρ为空气密度(kg·m-3),ρds是标准状态下干空气密度为1.29 kg·m-3μ为干空气与水汽分子量的比值;σ为水汽与干空气密度的比值;T′为空气温度脉动量(℃)。然后,根据稳定性检验和湍流总体特征检验对 30 min通量数据修正结果进行质量评价,对质量较差的数据舍弃,共得到CO2通量的有效记录141 714条,数据完整率为84.3%。

2 结果与分析

2.1 典型草原CO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

2.1.1 日变化特征

统计内蒙古典型草原区2007—2016年平均CO2通量的逐时变化(图2),发现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平均CO2通量日变化呈现“+、-、+”的U型分布,傍晚19: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凌晨06:00表现为正值,但量值较小,不足0.1 g·m-2,即夜间随着气温降低,草原下垫面CO2通量表现为弱排放过程;上午07:00开始,随着太阳升起,光照增强,气温升高,光合作用增强,地表开始吸收CO2,CO2通量转为负值,一直持续到下午18:00,并于上午09:00—10:00达到低谷,最小值为-0.25 g·m-2,即典型草原在白昼CO2通量表现为吸收过程。经计算,内蒙古典型草原CO2通量日平均值为-1.2 g·m-2,高于西藏那曲高寒草甸(-0.8 g·m-2),低于青藏高原玉树湿地(-2.23 g·m-2)[21],说明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O2日通量总体表现为吸收过程,即为碳汇特征。

图2 2007—201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 平均CO2通量逐时变化 Fig.2 The hourly variation of average CO2 flux in typical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from 2007 to 2016

[5] 杜群,刘辉志,冯健武,等. 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的碳交换特征[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42(5):711-722.

2.1.2 月变化特征

图4是2007—201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CO2通量的月变化。可以看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各月CO2通量以负值为主,总体表现为明显的吸收过程,其中6月和7月CO2通量负值较大,约为-80 g·m-2,11月CO2通量负值最小,为-8.2 g·m-2,而只有10月CO2通量为正值,且数值较小,仅为3.2 g·m-2。其原因是:植物生长期CO2的吸收能力与光合有效辐射变化有密切关系,太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唯一能量来源,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的形成,植物生产力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潜能的产物。在光合有效辐射最强的6、7月,白天相对晚上的时间长,故植物用于光合作用的时间较长,使得碳吸收时间延长、碳释放时间缩短;而在植物生长前期(4月之前)和后期(10月之后),白天相对于晚上的时间短,导致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缩短,使得碳吸收时间缩短、碳释放时间延长。

结合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教学,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模拟实验的局限,对于控制工程基础的理论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图3 2007—201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冬半年(a)和夏半年(b)平均CO2通量日变化 Fig.3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average CO2 flux in typical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in winter half year (a) and summer half year (b) from 2007 to 2016

图4 2007—2016年内蒙古典型 草原区平均CO2通量月变化 Fig.4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average CO2 flux in typical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from 2007 to 2016

总体来看,内蒙古典型草原区CO2通量总体表现为净吸收,夏季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水热条件好转,植物进入生长盛期,同时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也随之增强,土壤呼吸作用达到最大,固碳能力增强,CO2吸收最为明显,平均为-219.4 g·m-2;春季次之,平均为-107.9 g·m-2;冬、秋季随着气温和地温的逐渐降低,土壤呼吸作用随之减弱,植被枯黄,光合作用减弱,固碳能力下降,CO2吸收较弱,通量负值最少,分别平均为-47.5 g·m-2和-30.7 g·m-2。综上所述,牧草生长季(5—9月)是草原区CO2的主要吸收期,也是主要固碳时期,CO2通量平均为-304.6 g·m-2

2.1.3 年变化特征

式中:S是土壤水吸力;a、b为拟合参数,其中a值与土壤蓄水能力有关,b值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斜率有关。

由图5看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CO2平均日通量仍以负值为主,负值日数约占全年的85%,全年CO2通量吸收总量共计409.28 g·m-2,其中6—8月CO2通量日吸收较大,最大值4.86 g·m-2出现在6月;而CO2日通量为正值的日数仅占全年的15%,且量值较小,CO2通量日排放最大仅为1.51 g·m-2(出现在1月上旬),全年CO2通量排放总量仅有21.8 g·m-2,说明内蒙古典型草原下垫面总体表现为吸收CO2,即为碳汇,典型草原具有吸收并储存CO2的能力。

内蒙古典型草原表现为碳汇特征,不同时间尺度对CO2通量影响程度不同,尤以牧草生长最旺盛的6—9月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典型草原生态脆弱,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影响CO2通量的因子较为复杂,除本文分析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地面温度、降水量、云量等因子外,还有土壤湿度、气温日较差、光合有效辐射以及放牧强度、草地退化、畜牧业灾害等其他因素。限于目前资料,今后将考虑获取更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分不同时段(如降雨时段、干旱时段等)、不同草原类型开展草原CO2通量变化特征的深入分析,探究CO2通量变化的机理。

2.2 典型草原CO2通量的影响因素

草原下垫面CO2通量的变化规律与植物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各种气候要素通过影响植物生长进而对CO2通量产生影响。下面将从影响牧草生长的气温、降水、植被指数等要素着手,探讨引起CO2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2.2.1 气温与CO2通量的关系

通常温度升高能促进土壤呼吸及植物光合作用,使得CO2吸收能力增强。然而,在草原生态群落生长演变过程中,热力因子的年际及年内差异较大,因此,不同时间尺度及不同生长期热量因子对CO2通量影响贡献不同。

图5 2007—201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平均CO2通量的逐日变化 Fig.5 The daily variation of average CO2 flux in typical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from 2007 to 2016

图6 2008—2016年内蒙古典型 草原区CO2通量年变化及趋势 Fig.6 The annual change and its trend of CO2 flux in typical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from 2008 to 2016

“未名生科一号”采用联想深腾X8810超级计算机系统建设,由150个节点组成,共计4688个CPU核心,28块GPU卡,总体计算能力理论峰值为587.8TFLOPS,其中CPU节点计算能力为343.4TFLOPS,GPU等其他节点总计算能力为244.4TFLOPS,存储容量为10.2PB。

2.2.2 降水量与CO2通量的关系

我们岭北镇是个小镇,我们岭北镇的学校也小,老师也少,这样说的意思关键是说我们岭北镇的老师很少来家访。通常在我们的印象里,老师今天去了谁家了,谁家的孩子一定就是犯事了。而今天,李老师到了周小羽家了。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1—4月降水较少,月平均降水量在10.0 mm左右,且均以降雪为主,由于地面积雪覆盖,反照率较大,CO2通量基本维持在0 g·m-2值线附近;进入5月随着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地表解冻,且降水增多,地表植被返青,光合作用增强,CO2通量吸收能力逐渐增强,但滞后于降水量的变化约1周;6—8月是草原区降水最多时期,约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此时CO2通量吸收能力最强,两者滞后性负相关最为明显;9月底之后随着降水的减少,地上植被已停止生长,光合作用减弱,CO2通量吸收能力减弱,基本在0 g·m-2值附近波动(图7)。

2.2.3 牧草不同生长期气候要素与CO2通量的关系

但是与往年同期相比,复合肥原材料价格均有10%-20%的增长。对此,刘真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环保压力及行业去产能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上游企业的开工率及产量,从而抬升了相关产品的价格。

表1列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牧草不同生长期气候要素与CO2通量的相关系数。可知,典型草原牧草返青期(4月16—27日)的CO2通量与平均气温、地温及日照时数等热量因子呈负相关,尤其受地温的影响最明显,相关系数为-0.472 4(未通过0.1的信度检验),表明地温越高,地表解冻越早,土壤呼吸作用增大,地表释放的CO2通量越大,牧草返青越早;随着牧草的生长,光合作用逐渐加强,地表吸收CO2能力逐渐增大,即CO2通量负值逐渐增大。而与降水量、水汽压、低云量等水分因子呈正相关,尤其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密切,相关系数为0.443 2(未通过0.1的信度检验)。其原因是,4月下旬典型草原区的平均气温在5℃以下,降水主要以雪或雨夹雪为主,降水越多,地面融雪所需的热量越多,地温越低,牧草返青越晚[19],地表解冻越晚,CO2通量越小。

我一把把邓军搂进怀里,我欢喜地捶着他的背,眼泪都出来了,“你把我害苦了,邓军,你把我害苦了!”那一刻,一种久违的感觉回来了,不错,就是如释重负,我感到自己如同一片柔软的柳絮在空中悠然地飘呀飘呀。

图7 2007—201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CO2通量与平均气温、降水量逐日变化 Fig.7 The daily variations of average CO2 flux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in typical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from 2007 to 2016

表1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20072016年CO2通量与牧草不同生长期气候要素的相关系数 Tab.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CO2 flux and climate elements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 of pasture in typical grassland area of Inner Mongolia from 2007 to 2016

生育期平均气温地面温度5cm地温日照时数降水量低云量水汽压返青期-0.1776-0.4724-0.4718-0.18860.44320.00700.2713开花期0.5534*0.5220*0.5182*0.2787-0.9137***-0.6937**-0.7416***枯黄期0.5388*0.33230.45140.2299-0.2762-0.2837-0.0332

注:*、**、***分别表示通过0.1、0.05、0.01的信度检验。

典型草原牧草开花期(7月20日至8月20日),是牧草生长最旺盛时期,也是草原区温度最高时期。开花期CO2通量与热量因子呈正相关,与水分因子呈负相关,这与返青期的变化特征正相反(表1)。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为20.0~22.9 ℃,基本可满足牧草生长所需。如果温度过高,且高温往往与干旱少雨相伴,从而抑制牧草生长,减弱光合作用能力,降低CO2的吸收,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22-24]一致。另外,降水越多,牧草长势越好,光合作用越强,吸收CO2的能力越强,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13 7(通过0.01的信度检验)。

典型草原牧草枯黄期(9月11—27日),牧草已完成其生长过程,热量和水分因子对其影响减弱,表现为各因子与CO2通量的相关程度较开花期显著减小,但热量因子对CO2通量仍为正影响,水分因子仍为负影响,除平均气温外都未通过信度检验(表1)。可见,温度升高、降水减少会加速牧草黄枯化的进程,随着牧草的枯萎,光合作用减弱,牧草吸收CO2的能力也随之减弱。

2.2.4 NDVI与CO2通量的关系

对2007—201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牧草生长季(5—9月)各月CO2通量与NDVI进行相关分析(表略),发现各月CO2通量与NDVI均呈负相关,7月和8月的相关系数(0.8以上)达极显著水平(通过0.01的信度检验),其余月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7—8月是典型草原水热条件最好时期,牧草植被指数高,植物光合作用强,吸收CO2能力强,这与前面的分析结论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1)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牧草CO2通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季节和日变化特征。CO2通量日变化呈现夜间弱排放、白天强吸收的“U”型分布。日、月、季及全年尺度的CO2通量主要以吸收为主,说明典型草原表现出典型的碳汇特征。

(2)牧草不同生长期水热条件对CO2通量的影响不同。返青期地温升高、降雪减少,牧草返青期提前,CO2通量负值增大,即吸收CO2能力增强;开花期与返青期正好相反,开花期光照和温度基本满足牧草生长所需,且降水增多,从而加速牧草生长进程,CO2吸收能力增强;而枯黄期的干热少雨加快了牧草枯萎进程,CO2通量负值降低,即吸收能力减弱。

[1] 李绚丽,谈哲敏. 大气圈碳循环的模拟研究进展[J]. 气象科学,2000,20(3):400-412.

2008—201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区CO2年通量均为负值,表现为碳吸收过程,2009年吸收最弱,CO2通量仅为-95.9 g·m-2,而最强碳吸收出现在2012年,达-763.68 g·m-2(图6),这与当年的气候条件有关。2009年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近10 a最为干旱之年,年降水量仅240.0 mm,牧草生长关键期的6—8月累计降水仅146.0 mm(占年降水量的60.83%),降水尤其是生长期降水异常偏少,抑制了牧草生长,植被长势较差,光合作用较弱,致使土壤及植被固碳能力下降,CO2通量绝对值最小;2012年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近10 a降水最多年,年降水量为512.0 mm,是2009年的2.1倍,牧草生长最关键的6—8月降水量为343.2 mm(占年降水量的67.03%),平均气温为20 ℃左右,水热条件较好,地上植被密度大、生物量高,光合作用强,碳吸收能力强。

参考文献

(3)CO2通量与植被指数呈负相关,NDVI越高,吸收CO2能力越强,CO2通量负值越大,尤其是7月和8月二者相关性极高。7月和8月是典型草原NDVI最大时期,此时也是吸收碳能力最强时期。

[2] 张文君,谭桂容. 全球变暖形势下中国陆表水分的变化[J]. 大气科学学报,2012,35(5):550-563.

[3] 孙善磊,周锁铨,薛根元,等. 环杭州湾地区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 大气科学学报,2011,34(6):672-682.

[4] 张佳华,卞林根,延晓冬,等. 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J]. 气象科学,2006,26(3):350-354.

2007—2016年冬半年(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和夏半年(4月1日至9月30日)CO2通量的日变化趋势(图3)与全年基本相似,只是CO2通量正负转化时间早晚存在差异。其中,冬半年CO2通量从08:00开始由正值转为负值,一直持续到17:00,持续时间约9 h,且13:00达到低谷,最低值为-0.12 g·m-2[图3(a)];夏半年CO2通量由正值转为负值的时间较冬半年提前1 h,而由负值转为正值的时间则较冬半年晚1 h,即07:00—18:00为CO2通量负值时段,谷值出现在上午09:00,为-0.37 g·m-2,比冬半年早4 h[图3(b)]。

[10] CRAINE J M, WEDIN D A. Determinants of growing season soil CO2 flux in a Minnesota grassland[J]. Biogeochemistry, 2002,59(3):303-313.

从内蒙古典型草原2007—2016年平均CO2日通量与同时段气温的变化趋势(图7)来看,随着气温升高,CO2通量负值增大,即吸收能力增强,CO2日通量绝对值与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其中,当日平均气温在10 ℃以下时,CO2日通量值较小,在0 g·m-2值附近波动,此时正值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冬季及冬、春季转化时期,气温波动较大;随着地面温度的逐渐升高,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土壤解冻,牧草返青,吸收CO2能力逐渐加强,当日平均气温达到20 ℃时(即典型草原区进入盛夏),水热条件为一年中最好时期,牧草进入生长旺盛阶段,植物光合作用增强,CO2吸收能力达到最大;而后,伴随着温度的降低,CO2通量吸收能力减弱,一直持续到9月下旬日平均气温降至10 ℃左右,此时牧草进入枯黄期,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CO2通量在0 g·m-2值附近波动,吸收能力几乎为0 g·m-2,甚至表现为弱排放。究其原因,在典型草原区牧草生长季光照和热量充足,基本能够满足牧草光合作用及生长发育需求,而当气温超过20 ℃时则会抑制牧草生长进程,减少CO2通量的吸收,日平均气温在10~20 ℃之间是CO2通量吸收的最佳时期。

[7] FRANK A B. Carbon dioxide fluxes over a grazed prairie and seeded pasture in the Northern Great Plain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2,116(3):397-403.

[8] MIELNICK P C, DUGAS W A. Soil CO2 flux in a tallgrass prairie[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0,32(2):221-228.

昨天下午,我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作文课,忽然就感觉讲台上光线一暗,李老黑堵在了教室门口。他像半截黑塔一样,把秋天明媚的阳光一下子拦截在了门外。李老黑先是表情威严地扫视了一遍学生,接着扫视了一眼黑板。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李老黑,好一阵教室里只剩下了喘气的声音。李老黑巡视完以后,用食指对着我勾了勾,我就碎着小步跟在他的大屁股后面走了出去。

[9] KABWE L K, HENDRY M J, WILSON G W, et al. Quantifying CO2 fluxes from soil surfaces to the atmosphere[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2,260:1-14.

[6]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等.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 草地学报,2005,13(增刊):67-73.

[11] SIMS P L, BRADFORD J A. Carbon dioxide fluxes in a southern plains prairie[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1,109(2):117-134.

[12] BEHERA N, PATI D P. Carbon budget of a protected tropical grass-land with reference to primary production and total soil respiration[J]. Revue Décologie Et De Biologie Du Sol, 1986,23:167-181.

[13] HOLT J A. Grazing pressure and soil carb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semiarid northeastern Australia[J]. Applied Soil Ecology, 1997,5(2):143-149.

我看见她炒菜时,因动作太生猛,洒了一些油在燃气灶上,于是连声咒骂,因为注意力分散,接着又被油锅里溅出的热油烫着了。

[14] 董云社,齐玉春,刘纪远,等. 不同降水强度4种草地群落土壤呼吸通量变化特征[J]. 科学通报,2005,50(5):473-480.

[15] 齐玉春,董云社,刘纪远,等.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CO2排放通量日变化特征及环境因子的贡献[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05,35(6):493-501.

[16] 李明峰,董云社,耿元波,等.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CO2排放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1):1722-1727.

钢-混结合连续梁墩顶负弯矩区应力控制措施研究…………………………………………… 车文庆,李传琳(1-141)

[17] 汪文雅,郭建侠,王英舜,等. 锡林浩特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气象科学,2015,35(1):100-107.

[18]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等.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J]. 地学前缘,1997,4(1/2):145-151.

喜欢听周老相公这种话的人很多,表示赞同的也很多。村口上那老樟树下曾经对这个问题研究过无数次,综合来说,是赞同的次数大于否定的次数,赞同的人数多于否定的人数。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基本就是有一个明显的定论了。而且,凭着周老相公额头上脸上那梯田一样的皱纹,大多数人还是要相信他的。

顾名思义,相对于非联网型温控面板增加了联网的通信端口,通过联网线缆连接,组建系统平台,自成一套系统,可以通过本地面板和后台软件实现集中监视和控制功能。目前,该种控制方式运用较多,适用于对温度的舒适度要求较高的区域,可以实现通过内置/外置温度传感器实时调节风机盘管的风速的目的,使其控制在设定范围内。联网型可以实时监测现场面板控制状态,实现远程控制风机启停、风机调速、阀门控制以及各种状态的监测。联网型温控面板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19] 柳媛普,李锁锁,吕世华,等. 几种通量资料修正方法的比较[J]. 高原气象,2013,32(6):1704-1711.

[20] WEBB E K, PEARMAN G L. Correction of CO2 transfer measurements for the effect of water vapors transfer[C]//Second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ydney:University of Sydney, 1977:469-476.

[21] 张海宏,李林,周秉荣,等.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CO2通量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 冰川冻土,2017,39(1):55-60.

[22] 王海梅,侯琼,冯旭宇,等. 自然降雨过程对典型草原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J]. 干旱气象,2016,34(6):1010-1015.

[23] 周秉荣,朱生翠,李红梅. 三江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干旱气象,2016,34(6):958-965.

[24] 杨扬,左洪超,王丽娟,等. 干旱区荒漠草原过渡带快速变化的陆面过程特征观测分析[J]. 干旱气象,2015,33(3):412-420.

白美兰,孟玉婧,董祝雷,李喜仓
《干旱气象》 2018年第02期
《干旱气象》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