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唐三彩的艺术风格与美学特征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陶器,始于唐终于唐,堪称唐代陶器的典型代表。它以黄、绿、棕三色为基本色,巧妙的将釉彩装饰与胎体装饰结合起来,色彩艳丽,雕塑精美,造型生动,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审美价值。唐朝在中国封建时期处于鼎盛,丝绸之路的开创使得唐朝的瓷器、丝绸远销欧洲,展现出当时唐朝政治、文化、生活的丰富。直至今天,不少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仍在通过唐三彩的艺术风格与美学特征来研究历史。饰、书法等等,唐代的许多艺术形式都从侧面表现出了唐朝人崇尚艳丽、肥美的审美观念。

1 唐三彩的形成背景

唐朝时期,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在这种繁荣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下,传统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成熟起来。唐三彩的产生距今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唐高宗时期,在公元713至741年间达到鼎盛,在平定安史之乱后逐渐没落下来。由此可见,唐三彩自身的发展是伴随着唐朝的兴衰而兴衰的。总的来说,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同密集的商业贸易、开放的政治思想、频繁的文化沟通、日趋成熟的制陶技巧、尚肥尚艳的审美观念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中国高铁国际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地域空间。高铁作为连接世界的纽带,将不断把中国的产业、文化和思想传播出去,让全世界见到一个全新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社会的进步,很多病人对于护理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对护生操作技术的信任,有些病人甚至指明要求带教老师进行护理操作,这样使护生失去很多临床实践的机会并且打击了护生对于护理事业的积极性。另外,护生在进入妇科实习后,即便有带教老师在旁教学,但其由于害怕操作出差错,本能的逃避一些操作机会,导致护生操作技术不熟练,在临床中没法得到更大的提高。

1.1 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

唐朝时期,太平盖世,政通人和,丝绸之路的开拓间接的为唐朝注入了许多别有风趣的外域文化和风俗,并与唐朝传统的艺术文化不断碰撞、交融,逐渐推动唐朝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例如,在唐三彩制品中存在着一种非常罕见的鸡头器皿,大量资料证实,此类器皿在中东与西域地区就经常被人们当作盛酒器使用,之后才慢慢流传到唐朝并作为一种特别的工艺品继续完善与制造,异域文化的浸入在此可得窥见[1]

唐三彩在陶瓷史上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三彩俑,其艳丽的釉彩装饰和灵动的外观造型使它在雕塑艺术上的造诣显著。唐代陶艺匠人独辟蹊径,在不断实践翻新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特有的塑造方法,那就是真实还原生物的各种动态形象,从饱满的外部造型到深入骨骼的肌理结构,并加以合理的夸张美化,将创作的题材内容与制作材料完美结合起来[4]

1.2 尚艳尚肥的审美观念

唐朝时期,民殷国富,百姓丰衣足食。华丽炫目的服饰,绚丽缤纷的壁画,壮美阔硕的雕塑,富丽堂皇的建筑等等,华美壮丽的艺术风格几乎渗透到了唐朝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如,教学《九色鹿》时,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在教学结束时,让学生以国王的名义写一份小告示,告知天下黎民百姓要树立法制意识,严禁伤害九色鹿,否则大刑伺候,这就与课文开头张贴的那张皇榜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通过“写”的辅助教学,使教师的阅读教学有了新意,学生的思维和感情也出现了新变化,也形成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补充学生语言表达的新形式,使学生对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更使学生逐渐爱上了阅读。

2 唐三彩的美学特征

2.1 五彩斑斓的釉色

唐三彩釉色多种多样,其实并不仅仅只有三种色彩。一般而言,陶艺匠人会大面积使用白、黄、绿三色为陶胚着色,并常常配以蓝、棕等辅色进行装饰点缀。唐代陶艺匠人积极进取,不断推陈出新,在施釉环节中,创造性地开发出了交叉着色的施釉技巧,通过超高温烧制,出窑后,白、黄、绿三种色彩就自然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因为它不但有重复色与原始色,而且还有混合色,因此才会展现出千变万化、华丽纷呈的釉色(图1)。

胡马与西域骆驼的艺术形象在唐三彩陶器中最为多见,在雕塑艺术上成就最高,艺术影响力十分广泛深远。这些雕塑作品里的马儿或疾走驱驰,或昂首嘶鸣,或垂项饮水,或翘首直立,让人感觉生气勃勃、宛在目前,而这些活灵活现的动态刻画必须建构在对结构把控精准的基础之上[5-6]

2.2 丰富多样的外观造型

  

■图1 三彩马局部釉色

  

■图2 仕女俑

与唐以前的审美观念不同,唐代崇尚以丰腴盈润为美,因此反应作用在唐三彩上,则表现出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形体丰硕饱满,浑厚圆润。不仅仅是常见的人物俑、动物俑,许多器物俑也鲜明的体现出这个特点,如:酒器、水器、饮食器这些小型器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规模较大的建筑,如:庭院、水池、假山、房屋、牛马器等。唐三彩中的动物俑和人物俑比例协调,线条自然流畅,刻画得栩栩如生,如:武士俑往往被塑造的强壮有力,骁勇善战;而马俑的颈项、胸肌与臀肌等部位往往会被着重刻画,凸显出马儿的雄壮结实。

在人物俑中,仕女俑是被塑造较多的一类,也是最能体现唐三彩艺术特点的代表性雕塑艺术品之一,这类女俑的外观造型通常形态丰腴,面容饱满,梳着各式的发髻,着装花色斑斓。三彩女俑集圆雕、浮雕、线刻、釉色于一体,依照唐朝时期不同宫廷女性的社会地位,刻画出多种性格特点(图2)。乐俑的特征也十分鲜明,通常以群俑的形式呈现,他们表情多变,形态万千,有的立于驼背上,有的骑于驼背上,手持各式吹弹乐器,随音起舞(图3)。

根据元素Cr,Ni当量比(Creq/Nieq),可将不锈钢凝固模式分为四类[17],本工作中的Fe-21Cr-3Ni-1Mo-N双相不锈钢凝固模式为mode F:

为何三彩马的数量如此之多呢?在今天来看,马虽然只是万千动物中的普通一种,但在古代社会里它却具有十分特殊的社会地位。在生活中,老百姓把它作为交通工具来协助运货和出行,而在战场上,兵将们必须借助它来克敌制胜、驱逐贼寇,因此唐三彩里的马俑制品几乎触目皆是。这些马栩栩如生,有些伫立不动,有些迈蹄狂奔,有些低头进食,动与静互相结合,非常逼真。

2.3 形体饱满圆润

据考古资料显示,一般可以把唐三彩陶器划分为三类:宫廷人物、常见动物、生活器物。宫廷人物俑主要包含:文官、武士、仕女、天王等,上述这些人物的着装、造型、性格特征等各不相同,生动真实地还原出当时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的服装与性格的特点;动物俑主要包含:狮子、马、牛以及骆驼等,在这当中马俑和骆驼俑的数量相对较多,艺术方面成就最高,造型十分传神出彩;生活器物俑主要包含:文具、炊具、酌酒器、建筑模型等[3]

3 唐三彩的艺术价值

唐朝时期,航路与陆路交通都十分顺畅发达,长安与洛阳这两个主要的唐三彩烧制地均是当时出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区。据考古领域的挖掘发现,在地中海沿岸、西亚以及丝绸之路沿途的许多国家都曾挖掘出唐三彩的陶器碎片。由此能够看出当时唐朝与世界各国交流往来的频繁,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随着传播不断反馈到国内,汇集并交融于唐,推动唐朝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风俗与艺术情趣。

3.1 精准的动态结构

  

■图3 乐俑

  

■图4 三彩马

  

■图5 三彩骆驼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通常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在釉里加入很多的炼铅熔碴和铅灰作助熔剂,经过约800°C的温度烧制而成[2]。而在烧制过程中,釉汁会不断氧化并向四周扩散流动,如此一来,不同色彩的釉就能够互相融合与浸润,进而使唐三彩的釉色展现出华丽多彩的特色。

首先艺人必须十分熟悉马和骆驼在休息或运动状态下的全部身体结构,如:当马驻足静立时,四肢肌肉都呈绷紧状态,身体躯干同时也略微向前拉直;仰天嘶鸣时,头颈上扬,前蹄先后腾空跃起。这些作品雕刻入微,甚至将马儿伫立时马蹄上方关节产生的轻微内翻,和骆驼长鸣时背部双峰左右错落等等细节特点,都淋漓尽致的刻画了出来(图4、图5)。

3.2 传神的雕刻技巧

雕塑是一种有实在体积的艺术作品,它不能像小说那样进行何因何由的描述,也不能像绘画那样通过透视关系、明暗对比、渲染写意等方法来表达主题。雕塑只能通过作者对形体进行精练的概括,从而引导人们体会作品的内容,告诉人们这是什么?在干什么?所以作为雕塑艺术来说,它的造型基础就是体积,而体积的边缘就是轮廓。唐三彩的作品之所以形象生动,结构正确,还在于它有饱满的体积,因而在不同角度、不同的光线条件下,都能展示它生动的外形,使人感觉到作品的厚实饱满[7]

假如说体积是雕塑的基础,那么赋予三彩俑生命力的东西就是“动态”。因为体积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而动态则是生物所固有的。三彩俑大都有优美的动态,就拿人物俑来说,他们被表现为吹乐、歌舞、骑马、牵骆驼、玩小鸟、弹琵琶等等[8]。动态还展现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如:宫廷人物的空虚无聊,勇士、骑士的威武尊严,商人的悠然逍遥,这些都被生动细腻的表现出来了。这种在雕塑上着重刻画动态的技巧,使唐三彩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9]

在唐朝之前,人们所崇尚的基本都是素色主义,陶器大多数都是以单色釉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在唐朝以后,受到了诸多外来风俗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人们也开始接纳和喜爱斑斓绚丽的陶瓷制品。唐三彩在色彩的交糅碰撞和对比映衬中,展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风韵。除此之外,绘画、金银器、服

三彩俑在雕塑上的艺术技巧,是一切精美的雕塑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唐三彩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当然是指其外表被赋予的彩色釉,这就是题材内容与制作材料的结合[10-11]。通常,陶艺匠人会使用黄、褐釉表现马和骆驼的鬃毛;用绿、蓝釉表现人物的衣纹佩饰;用黄、绿、褐、蓝、白的余色和补色,分别表现马鞍、彩毯;用素胎(不上釉)表现面部丰硕的肌肉……。显然,这就是“随类赋彩”的绘画表现手法在雕塑上的完美应用,一个形象的雕塑作品,赋上这些五彩斑斓的色彩,最终构成了带有强烈唐代特色的彩色釉器[12]

4 结语

通过对唐三彩形成背景、美学特征、艺术价值的基本认识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唐三彩一个重要的艺术审美追求——源于自然,造乎自然。“书当造乎自然。”“造乎自然”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书法艺术理论,也是我国艺术领域的最高追求,它所要求的艺术造诣是指一种“天人相应”的精神境界,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我觉着心里沁凉沁凉的。望着头顶的汽灯,好像在飘动,越升越高。渐渐模糊的汽灯洒下惨白的光影,如六月飞雪,满树槐花,白得晃眼。那一片铺天盖地的槐花哟,我的狼剩儿立在花下,伸出小手,接过我摘下的花串儿。花影重叠,那小人儿又变成了槐生。他提着菜篮,也立在一片白花底下,睁大了眼睛,惊骇地瞄着我。我抬了抬手,对槐生说,娘是回不去了。你将后要听父的话呵……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了项目评估与绩效办公室,专门负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绩效评估,并参与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年度绩效计划和报告的准备和协调工作。

鲁迅先生曾说过:“唐室大有胡气”。这“胡气”正是中外文化交流和国内民族相互影响的结果,而唐三彩则成了可靠的历史见证。它的影响极为深远,是唐代陶艺匠人开创出的一种独特的陶瓷艺术形式,为往后辽三彩、宋三彩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对我国明清时期颜色釉和釉上彩瓷器的创烧起到了启蒙作用;尤其是钴元素的在陶瓷上的应用,为青花瓷在元代的兴起、发展、成熟,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中的一抹亮色,为日后研究人员探寻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等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物质资料。

(责任编辑:肖 佳)

参考文献

[1]刘德侠.唐三彩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渊源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4,(19):72-73.

[2]姚婷婷.从唐三彩看“造乎自然”的艺术观[J].美与时代,2016,(01):63-65.

[3]梁秀丽,李学斌.唐三彩女佣造型的特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2):148-150.

[4]周怀东.唐三彩艺术研究[J].艺术百家,2013,29(S1):227-228+196.

[5]赵晓红.唐代人物陶俑展现盛唐之美[J].东方收藏,2014,(06):48-52.

[6]太阳黑子.陶艺系列之二:独放异彩的唐三彩[J].青春期健康,2012,(20):6-9.

[7]东方晓.三彩陶的悬疑及其异域之旅——从唐三彩到洋三彩[J].东方收藏,2015,(04):57-60.

[8]彭燕凝.试析唐代金银器皿的工艺之美[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6):66-67.

[9]赵士樟.唐三彩的美学特征[J].艺术品鉴,2015,(07):1.

[10]汤爽.唐代仕女画服饰绘画语言之独特性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8):104-105.

[11]林静.浅析洛阳唐三彩的地域风格[J].大众文艺,2014,(02):110.

[12]梁前.试论唐代的社会文化对龙门石窟造像特色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9):42-43.

 
裴霖,熊文飞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第04期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