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潜力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 言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由古生代、中生代多期沉积盆地叠合改造而成,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王双明,2017)。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勘探领域广阔,盆地自上而下分布有石油、天然气资源,石油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三叠系,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古生界(董淼等,2017,李锦锋等,2017)。盆地内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勘探前景良好,发育有奥陶系上马家沟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4套气层,其中主要目的层是上古生界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以及下石盒子组气层(曹忠辉,2005;曹忠辉等,2006)。

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东段,区内构造、断裂不发育,总体表现为北东高、西南低的平缓单斜。该气田储量已达到大型气田规模(郝蜀民等,2006)。大牛地气田钻遇的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该区上古生界主要含气层位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储集层主要为石炭系太原组障壁砂坝、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和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河道砂。据目前的勘探开发研究,普遍认为在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中发现的大量天然气主要来自上古生界石炭系太原组烃源岩和二叠系山西组烃源岩,烃源岩主要包括煤岩和暗色泥岩(孟军田等,2003)。

1)12∶00~14∶00随着太阳角度和高度的变化逐时刻模拟太阳日照,是个积分过程,时刻划分越细,运算次数越多,非常繁琐。为了简便起见,只计算3个时刻(即 12∶00 、 13∶00和14∶00)的日照情况,近似模拟该时间段内的阴影范围,判断建筑的遮挡情况,计算量大大简化[5]。

通过对区内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分析,进一步确定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是一套以生气为主且油气资源量达到一定规模的烃源层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烃源岩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的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形态为一不对称的矩形向斜盆地,划分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伊盟隆起、渭北隆起、西缘冲断带、晋西挠褶带、天环坳陷和伊陕斜坡。盆地在早古生代沉积之后遭受了长期剥蚀,中石炭世的海侵,发育了较完整的上石炭统—二叠系(陈俊亮等,2004)(表1);盆地在晚古生代沉积的发展可划分为2个大的演化阶段,即晚石炭世本溪期—太原期以海相和海陆交互相为主的演化阶段,早二叠世山西期—晚二叠世下石盒子期以陆相为主的演化阶段(郝蜀民等,2007)(图1)。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及塔巴庙地区古生界地层基本特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leozoic strata in the northern Ordos Basin and the Tabamiao area

地层主要岩性主要沉积相鄂北塔巴庙地层分布厚度/m地层分布厚度/m上古生界二叠系石炭系上统下统上统中统石千峰组紫灰色砂岩与紫红色砂质泥岩互层浅湖、水下冲积扇全区200~300全区250~290上石盒子组紫红色泥质岩夹灰至灰绿色砂岩浅湖、湖泊三角洲全区200~300全区160~230下石盒子组下部灰绿色含砾粗砂岩,上部黄绿色砂泥岩互层河流全区50~100全区110~140山西组灰白色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夹煤层及炭质泥岩三角洲、潟湖、潮坪全区30~100全区85~110太原组黑色页岩、灰岩、灰白色石英砂岩互层,夹煤层潮坪全区30~100全区30~80本溪组黑色页岩,灰白色砂岩、铝土质岩夹煤线及灰岩潮坪东部0~25大部分地区0~15下古生界奥陶系上统背锅山组 砾屑灰岩、微晶灰岩、钙藻灰岩等半局限—开阔台地西部0~30无0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大牛地气田位置 Fig.1 The tectonic unit division of the Ordos Basi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Daniudi gas field

1.2 烃源岩展布

图2 石炭—二叠系各层段暗色泥岩和煤厚度平面展布图 Fig.2 Plan view of the thickness of dark mudstone and coal of each Carboniferous-Permian interval

关于“随笔”和“散文”的关系或差别,在当时乃至如今都还没一个确切定论。季羡林先生在为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蒙田随笔全集》写的序末尾,也曾谈及对“essai”一词的一些看法:“在法、英、德三国文学中(essai)是一种体裁的名称;而在中国则是散文、随笔、小品等不同的名称。其间差别何在呢?……有的书上和杂志上居然也把三者分列。个中道理,我区分不出来。”

2 烃源岩评价

2.1 有机质丰度

2.1.1 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和煤有机质丰度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的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Ⅱ型干酪根(苗建宇等,2007)。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太原组(61块样品)、二叠系山西组(168块样品)、二叠系下石盒子组(26块样品)的有机质丰度统计,反映了大牛地气田不同岩性有机质丰度情况。

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和煤的有机质丰度各项指标(图3,表2)显示,暗色泥岩有机碳分布范围较广,wTOC>0.5%的样品约占样品总数的75%,平均值为1.77%;w(氯仿沥青“A”)>0.05%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30%,平均值为0.044 7%。总烃含量>200 μg/g的样品约占样品总数的27%,平均值为170 μg/g;生烃潜量S1+S2>0.5 mg/g的样品约占样品总数的55%,平均值为1.5 mg/g。各项指标表明暗色泥岩对生烃有一定的贡献,大部分样品应属于中等至好烃源岩。

煤岩的wTOC平均值为60.55%;w(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822 5%,有75%的样品w(氯仿沥青“A”)=0.5%(图4)。总烃(HC)平均值为3 279 μg/g,生烃潜量S1+S2平均值为88.5 mg/g,有82.5%的样品生烃潜量>50 mg/g,煤的各项指标表明煤岩作为烃源岩质量较好。通过对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样品有机质丰度各项指标的分析,认为总体应属于中等至好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早期陆表海沉积及晚期在陆表海背景上的沉积特征具有稳定性(王付斌等,2007)。通过对大牛地气田区块内多口钻井的综合分析,认为大牛地气田太一段沉积期间海侵方向来自东南,地层厚度呈西北薄而东南厚;沉积相展布主要为潮间沼泽相,暗色泥岩和煤岩都相当发育。暗色泥岩在全区都有分布,平均厚度近11 m,厚度最大达到24 m,泥岩发育呈自北向南薄厚相间条带状;煤除东部局部地区不发育外,其他地区均有发育,平均厚度10 m,最厚达到37 m,全区煤层发育具有条带状特征。太二段沉积期间,在区块西北部和东部主要发育潮间泥坪沉积,全区只在西北和东北部发育有煤层,煤分布范围有限;泥岩分布具有条带状,暗色泥岩平均厚度约11 m,区块西北部厚度达到26 m。山一段沉积期间,区内沉积相展布以平原沼泽相为主,是重要造煤期,全区煤岩和泥岩比较发育,在东南部一带煤层厚度>9 m,分布呈北薄南厚、西薄东厚的特征;泥岩平均厚度约23 m,呈中间厚周边薄的分布特征。山二段沉积期间,煤岩基本不发育,暗色泥岩发育较好,平均厚度23 m,具有边缘薄、中间厚的分布特点(图2)。下石盒子组沉积期间以冲积平原辫状河体系沉积相为主,整个盆地北部地形经历了高差加大又逐渐平缓的过程,反映在河流体系的规模由巨大逐渐衰退。气候条件则经历了逐渐干旱的过程,明显不利于烃源岩发育,反映在泥质岩由灰色、深灰色逐渐变为褐色、棕褐色,仅盒一段在区内存在部分泥岩,且厚度较小。

太一段累计生烃强度平面图(图11a)显示存在4个高值区,分别位于大牛地气田的北部地区,生烃强度分布范围在(18~22)亿m3/km2之间;东南部地区,生烃强度分布范围在(18~28)亿m3/km2之间,西部地区生烃强度分布范围在(18~24)亿m3/km2之间。累计生烃量(暗色泥岩+煤岩)约4万亿m3

图3 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指标分布特征 Fig.3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richness index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dark mudstone (source rocks) in the Daniudi gas field

图4 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煤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 Fig.4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c matter richness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coal of the Daniudi gas field

表2 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Table 2 The organic matter richness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source rocks of the Daniudi gas field

岩性wTOC/%w(氯仿沥青“A”)/%总烃(HC)/(μg/g)S1+S2/(mg/g)暗色泥岩平均值0.040~13.821.770.0024~0.570.0456~19971700~28.91.50煤平均值18.83~84.5160.550.084~2.510.82331~974132792.70~25988.5

2.1.2 石炭—二叠系各组段暗色泥岩和煤有机质丰度 大牛地气田区块内太原组与山西组各组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比较,样品各项综合指标(图5,表3)显示下列特征。

(1)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煤岩和暗色泥岩,烃源岩主要发育层段为太原组和山西组,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Ⅲ型为主,基本处于高至过成熟演化阶段。

图5 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不同层位烃源岩暗色泥岩TOC分布情况 Fig.5 The TOC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dark mudstone in Carboniferous-Permian source rocks of various interval in the Daniudi gas field

表3 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各层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Table 3 The organic matter richness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source rocks of various interval of the Daniudi gas field

层位与岩性wTOC/%w(氯仿沥青“A”)/%总烃(HC)(μg/g)S1+S2/(mg/g)范围平均值范围平均值范围平均值范围平均值太一段暗色泥岩0.24~10.051.720.0060~0.140.03615~7211640.040~4.500.58煤岩20.60~76.5062.900.38~1.230.781957~4572300319.2~15295.3太二段暗色泥岩1.02~7.782.800.016~0.280.07758~6672910.40~13.82.10煤岩62.90~84.5070.800.34~2.511.151554~9741409863.4~259142山一段暗色泥岩0.42~13.822.290.0077~0.570.05736~19972050.12~27.41.99煤岩18.80~84.0058.600.22~1.970.81612~7280332511.1~20882.6山二段暗色泥岩0.080~8.461.240.0042~0.200.03213~14961300.010~10.40.84盒一段暗色泥岩0.10~2.370.830.0035~0.0670.02010~29084.00.030~1.600.48

w(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78%,总烃(HC)平均值为3 003 μg/g,生烃潜量S1+S2平均值为95.3 mg/g,各项有机质丰度指标显示接近中等至好烃源岩指标,煤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TOC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北部和南部煤岩中的有机碳质量分数高达76%。

太二段暗色泥岩wTOC在1.5%~3.0%之间的样品约占64%,平均值为2.80%,煤岩wTOC平均值为70.80%。暗色泥岩和煤的有机质丰度各项指标高于太一段,类型明显好于太一段。太二段暗色泥岩TOC平面分布除局部地区外,基本在2.0%以上;煤的TOC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

(2) 二叠系山一段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略好于太一段,煤的有机质丰度则略差于太一段的煤。平面分布上,山一段暗色泥岩TOC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煤的TOC表现为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山二段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各项指标则略差,地层中基本不含煤。

热史演化直接影响烃源岩生烃史演化。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存在3期生烃阶段,分别为三叠纪期间、侏罗纪期间和晚白垩世—古近纪期间,其中侏罗纪期间是烃源岩生烃高峰阶段。通过对石炭—二叠系太一、太二、山一、山二段烃源岩在不同时期的生烃过程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不同层位及不同烃源岩在不同阶段的累计生烃强度、生烃量以及阶段生烃强度、生烃量。

(3) 下石盒子组暗色泥岩中有机碳质量分数大部分低于0.5%,有机质丰度明显低于太原组和山西组,反映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主要生烃层位应该为太原组和山西组烃源岩。

2.2 有机质类型

同位素因其稳定性较好,因此利用干酪根C同位素特征能较好地划分演化程度较高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图6显示大牛地暗色泥岩δ13C分布范围为-27.1‰~-21.8‰,显示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少量样品有机质类型表现为Ⅱ型;煤δ13C分布范围为-24.9‰~-22.5‰,呈明显的Ⅲ型干酪根特征。不同层位烃源岩样品干酪根同位素特征显示(图7),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太原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体上以Ⅲ型为主,但有部分样品有机质类型为Ⅱ型。

图6 不同岩性干酪根C同位素特征 Fig.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isotope of kerogen of different lithologies

图7 不同层位干酪根C同位素特征 Fig.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isotope of kerogen of different strata

2.3 有机质成熟度

大牛地气田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暗色泥岩和煤岩样品Ro主要分布在1.4%~1.9%之间(图8),基本处于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区内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和煤的有机质热演化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图(图9)显示,Ro最小值为1.28%,最大值为2.33%,平均值为1.67%,样品Ro主体分布范围处于1.40%~2.17%之间,显示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相对较高,基本处于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烃源岩应处于生成湿气阶段。

同时各层系烃源岩也显示样品的Ro平均值都已超过1.6%(表4),并且各层烃源岩tmax平均值均已超过465 ℃,根据邬立言等(1986)烃源岩热演化评价标准,区内各层系烃源岩都处于高至过成熟阶段。

3 热史、生烃史演化分析

结合本次模拟所有烃源岩层现今累计生烃强度(图11d),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暗色泥岩+煤岩)累计生烃强度平面分布范围在(15~55)亿m3/ km2之间,高值区分别位于大牛地气田东南部、西北部以及西部地区的中央部位,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暗色泥岩+煤岩)累计生烃量约为8万多亿m3

作为牵头单位,广东海事局成立了“平安西江”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平安西江”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扎实推动着各项计划按质保量完成。

根据钻井统计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指标对比,太一段和山一段暗色泥岩和煤岩厚度较大,品质较好,而太二段煤岩品质虽然很好,但平面分布区域较小,生烃潜力应该小于太一段和山一段。

图8 大牛地气田太原组—山西组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图 Fig.8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distribution of Taiyuan-Shanxi formations of the Daniudi gas field

图9 大牛地工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与深度关系 Fig.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evolution and depth of organic matters of source rocks of the Daniudi work area

表4 各层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Table 4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s of source rocks from different strata

层位Ro/%tmax/℃范围平均值范围平均值评价太一段1.35~2.171.71(19)461~491475.9(10)高—过成熟太二段1.42~2.331.69(19)458~485467.5(14)高—过成熟山一段1.38~2.331.67(20)445~489474.3(44)高—过成熟山二段1.28~2.281.62(15)457~490468.8(6)高—过成熟

图10 大探1井埋藏史、热史演化示意图 Fig.10 The evolution of burial history and thermal history of the Well Datan-1

对比如各层段暗色泥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烃量(表5)。三叠纪期间,各层段暗色泥岩开始进入生烃门限,至三叠纪末,山一段暗色泥岩累计生烃量相对较大,为0.042万亿m3,其次是山二段。侏罗纪期间,各层段暗色泥岩进入成熟阶段,开始大量生烃,至侏罗纪末,山一段暗色泥岩累计生烃量依然较大,为0.35万亿m3,太二段和山二段泥岩累计生烃量相当。古近纪末,各层位暗色泥岩连续演化生烃,山一段暗色泥岩累计生烃强度为0.43万亿m3,太二段和山二段累计生烃量相当,约0.26万亿m3。比较各层位暗色泥岩累计生烃量,山一段暗色泥岩对于泥岩生烃量来说贡献最大,其次是太二段和山二段,说明山一段暗色泥岩生烃潜力相对较好,其次是太二段和山二段,侏罗纪期间是泥岩成熟演化阶段,为阶段生烃量相对较大的时期。

表5 各层段暗色泥岩不同时期累计生烃量对比 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dark mudstones of each interval in different periods

主要演化阶段太一段太二段山一段山二段盒一段三叠纪末0.0160.0330.0420.0210.0070侏罗纪末0.120.220.350.210.12古近纪末0.150.260.430.260.15

注:单位为万亿m3

各层段煤岩在不同时期的累计生烃量对比如表6。三叠纪期间,煤岩开始进入生烃期,至三叠纪末,太一段煤岩生烃量为0.84万亿m3;其次是山一段,生烃量为0.59万亿m3。侏罗纪期间,各层段煤岩进入成熟时期,侏罗纪末,煤岩开始大量生气,太一段煤岩累计生烃量为3.04万亿m3;其次是山一段,累计生烃量为2.35万亿m3。古近纪末,太一段煤岩累计生烃量为3.50万亿m3,山一段煤岩累计生烃量为2.70万亿m3。比较各层段煤岩累计生烃量,贡献最大的层位是太一段,生烃量占煤岩总生烃量的51%;其次是山一段,生烃量占煤岩总生烃量的39%;太二段生烃量最小,只占煤岩总生烃量的10%。反映出太一段煤岩生烃潜力相对较大,其次是山一段,侏罗纪期间为煤岩大量生烃期。

表6 各层段煤岩不同时期累计生烃量对比 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coal rocks of each interval in different periods

主要演化阶段太一段太二段山一段三叠纪末0.840.130.59侏罗纪末3.040.632.35古近纪末3.500.732.70

注:单位为万亿m3

通过对各层段烃源岩生烃量的累加统计,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累计生烃量达到8万多亿m3。其中生烃量的主要贡献者是煤岩,累计生烃量约达7万亿m3,暗色泥岩累计生烃量为1万多亿m3,煤岩累计生烃量占烃源岩总生烃量的85% (表7),反映生烃贡献较大的层位是太一段,其次是山一段。

表7 大牛地气田各层位烃源岩累计生烃量及累计总生烃量 Table 7 The current and total cumulative amou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source rocks of each interval of the Daniudi gas field

生烃量太一段太二段山一段山二段盒一段总量泥岩累计0.150.260.430.260.151.25煤岩累计3.500.732.70006.93合计3.650.993.130.260.158.18

注:单位为万亿m3

4 生烃潜力分析

生烃数据表明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量主要来源于太一段、太二段和山一段,3层段烃源岩类型既有煤岩又有暗色泥岩,是生烃量贡献较大的3个层位,并且其中太一段烃源岩生烃贡献最大。

为什么说生活安全是海外项目工作的基础?因为做好生活安全保障工作,可以使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项目工作当中去。

实施岗位管理包括进行系统的岗位调查、岗位信息的采集、岗位分析等。医院人事处处长王慧卿介绍,北医三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于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启动全院员工岗位分析项目,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资料回顾法等对全院93个科室进行岗位分析,完成“部门职责说明书、核心岗位架构图、核心岗位说明书”的编写,形成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和可持续应用工具。在岗位说明书中,结构化定义了岗位的基本信息、工作描述、在组织中的位置等要素内容。

太二段现今累计生烃强度平面图(图11b)显示,在西北部地区存在高值区,生烃强度分布范围在(8~14)亿m3/km2之间,累计生烃量(暗色泥岩+煤岩)约1万亿m3

山一段现今累计生烃强度平面图(图11c)显示,除大牛地气田东南部、中部、北部偏东局部地区生烃强度较小外,其余地区生烃强度范围在(12~24)亿m3/ km2之间,累计生烃量(暗色泥岩+煤岩)约为3万多亿m3

大牛地气田各地层的构造埋深比较平缓,区内地层构造演化相对一致,大探1井位于研究区的西南部,单井热演化过程(图10)显示,大探1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主要经历了3期热演化阶段,分别为三叠纪末、侏罗纪末、白垩纪—古新世末。在三叠纪沉积末期,太一段底界埋深达到约2 500 m,底部烃源岩进入成熟门限,开始生烃演化,其后遭遇构造抬升运动,但抬升剥蚀量较小。侏罗纪期间,地层的沉积覆盖使得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进入第二次演化生烃阶段,烃源岩演化达到成熟阶段,底界烃源岩Ro达到1.0%,开始大量生烃。早白垩世的连续沉降沉积使烃源岩继续生烃演化,早白垩世中期石炭系底界烃源岩Ro演化已达1.3%。晚白垩世—古新世期间的快速沉降沉积使得石炭—二叠世烃源岩快速演化生烃,进入第三次生烃演化阶段,烃源岩底界Ro超过了1.5%,处于高至过成熟阶段。始新世时的构造抬升运动使得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演化停滞至今。

图11 太一段、太二段、山一段、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现今累计生烃强度平面分布图 Fig.11 The distribution plane of the current cumulative hydrocarbon-generating intensity of Tai-1, Tai-2, Shan-1 members and Carboniferous-Permian source rocks

5 结 论

(1) 太原组太一段暗色泥岩wTOC>0.5%的样品约占总数的73%,平均值约为1.72%,w(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036 4%,总烃(HC)平均值为164 μg/g,生烃潜量S1+S2平均值为0.58 mg/g,应属于中等至好烃源岩,平面上暗色泥岩中的TOC总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一带以及中东部的局部地区,有机碳值一般在1.5%以上。太一段煤岩wTOC平均值为62.90%,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对于桥梁下部结构地基一般采用接触灌浆、帷幕灌浆、固结灌浆及回填灌浆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地基的防水防渗能力和稳固性。当然,也会根据山区公路桥梁建设的施工需要和地理环境,调整应用技术,采用更加适合当地桥梁地基施工的技术。有些山区地势险要并且很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着重加固地基,在地基浇筑以后仔细检查是否存在薄弱的地方,全方位加固地基,增加桥身的稳定性。

(2) 烃源岩主要存在3期热演化过程,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暗色泥岩+煤岩)成熟度由西南部往东北部逐渐减小。

一般认为,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是离体面劳动“距离”最近的劳动者群体,诸如“当老师多轻松啊,有假期又不累”的评论不绝于耳。虽然教师具有简单的人际交往关系、相对“安全”工作环境、比较稳定的财政收入和社会保障,但工作压力过大、工薪待遇与贡献相比偏低、遭遇不公平和不公正对待等现象不时发生,[6]存在着诸多工作环境权缺失的问题和改变现状的诉求。

(3) 盆地模拟结果反映,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暗色泥岩+煤岩)主要生烃期处于侏罗纪期间,累计生烃量为8万多亿m3,从烃源岩类型比较,煤岩生烃贡献明显大于暗色泥岩,煤岩累计生烃量约达7万亿m3,暗色泥岩累计生烃量约为1万多亿m3

(4) 太原组、山西组烃源岩累计生烃量比较,太一段和山一段烃源岩是主要供烃者,生烃贡献相当,太一段烃源岩累计生烃量约达4万亿m3,山二段烃源岩累计生烃量约为3万多亿m3

(5) 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暗色泥岩+煤岩)累计生烃强度较大的部位位于大牛地气田西北部、东南部以及西部中央地区。

参考文献

陈俊亮,吴亮,崔建军,2004.大牛地气田沉积相特征[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2):89-94.

曹忠辉,2005.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7(2):17-21.

曹忠辉,王建淮,郭建民,2006.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储层特征[J].断块油气油,13(2):11-13.

董淼,王文,2017.鄂尔多斯盆地油气与煤资源重叠区协调开采研究[J].能源与环保,39(2):101-104.

郝蜀民,惠宽洋,李良,2006.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大型低渗气田成藏特征及其勘探开发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7(6):762-768.

郝蜀民,李良,尤欢增,2007.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与近源成藏模式[J].中国地质,34(4):606-611.

李锦锋,马永钊,王津,等,2017.苏里格气田苏120区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评价及预测[J].地质学刊,41(2):336-341.

孟军田,贾会冲,200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J]. 石油实验地质,25(6):708-711.

苗建宇,赵建设,刘池洋,等,2007.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 中国地质,34(3):430-435.

邬立言,顾信章,1986.热解技术在我国生油岩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7(2):13-19.

王付斌,李良,陈亚平,2007.大牛地气田太原组沉积模式[J]. 天然气工业,27(12):49-51.

王双明,2017.鄂尔多斯盆地叠合演化及构造对成煤作用的控制[J].地学前缘,24(2):54-63.

吕剑虹,缪九军,邱祁
《地质学刊》 2018年第01期
《地质学刊》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