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何振岱佛学思想探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侯官(今福州)人。师从名儒谢章铤,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诗作成就很高,以其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古文诗词为世所重,平生弟子盈门。他擅画能琴,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是近代福州著名的文人学者。但由于其论著多未正式出版,市面上较少流传,以致当前学界知之不足,影响了研究的深入。近年来,随着《何振岱集》的点校出版,有关何振岱的研究渐渐引起了学者的兴趣与关注,《何振岱日记》的影印发行,更为有关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刘建萍教授的《何振岱评传》是第一部对何振岱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著作,在研究何振岱的古文诗词成就、生平交游、思想情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正如《何振岱评传》“礼诵祈安勤佛事”一节所述,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早在青年时代,何振岱就笃信佛教。”在此后的一生中,“教书写作之暇,何振岱坚持诵经念佛,在现存何振岱的日记中还可以查找到不少供佛礼佛、求佛祈安、写经赠友、忌日持斋、参拜佛寺的记述。”在《何振岱集》中,“也有不少反映他参禅诵经、弘扬佛法、赞扬佛子、以佛咏景、以禅喻诗以及和佛教界人士交往的內容。”[1]217《评传》一书对此多有记述,尤其详述了何振岱与楞根禅师的交往。但该书重在叙述史迹,对于何振岱的佛学理念尚未作深入地探讨。今在此基础上,试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礼佛求安,祈佑苍生

明清以来,佛教对于我国普通民众之影响,大多由世俗之信仰导入,而渐进于佛学之禅修,究其极而得般若之慧觉。何振岱与佛学的因缘,也是由世俗佛教信仰而起的。何振岱在《先君子手写佛经跋》中云:

予旧居在乌石山麓,左右两院,左院后一楼面山,傍无垢石塔。先君子桂斋公供观音大士像楼中,晨夕焚香,诵持经咒,木鱼声时时随香风吹满庭宇。常自写经,今存两卷,仿宋刻体。卷首绘观音大士像,后画韦驮,又一叶花幢,书姓名其上。小子钝根浅植,未谙佛理,谨宝藏吾父手迹。偶一披览,如见慈颜静悦,伸纸磨墨于小楼间也。吾子孙其世守之,勿令有所损蚀。[2]37

1714年7月12日(康熙五十三年六月初一),图理琛使团一行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牙帐所在地马奴托海,次日,阿玉奇汗在其汗帐举行了隆重欢迎仪式。

据何振岱自述,他的旧居在乌石山麓,傍无垢石塔(俗称乌塔)。此塔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其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所建“净光塔”。与乌石山乌塔相对者,又有九仙山的白塔和定光寺。这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山两塔”中的二山二塔。我们可以想见,何振岱青少年时期,必常常到此地游玩,日复一日的暮鼓晨钟,涂抹了何振岱青少年思想的底色。他的父亲桂斋公虽是个秀才并曾在县府任幕职,但似乎生活困顿,颇为落魄,常常还得靠着何振岱母亲做些女红补贴家用。或许是功名仕途的不顺遂以及生活的不太如意,桂斋公常年供奉观音大士像,晨夕焚香、诵经。何振岱的母亲也深信佛教,何振岱《四月廿四日供佛感昔》诗云:

慈母恒言佛有灵,梦中亲见准提形(母尝以先姊病祷佛,梦见佛母而愈);龛灯长照心斋白,香篆如萦髻相青。花果玉盘商作供,弟兄罗袷侍听经。每逢此日思何极,顶礼筵前一涕零。[2]178

附:岚屏和作

情悟庭宇启清筵,篆字金垆飓紫烟。追忆慈姑当此日,躬调素食供诸天。佳晨欲并龙华会,梵咒虔修佛母缘。正是榴红栀白后,持斋孟夏续年年。

在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年代,不仅困顿的个体生命有随时飘零的不安,整个国家也都处于无力地挣扎之中,祈求佛法的庇佑,救渡苍生于水火,也就成了何振岱奉佛、礼佛的又一重要活动。何振岱在《答林坦西同学书》中写道:

祈求神明赐福禳灾,希冀佛法庇佑,无疑是维护世俗佛教信仰的重要精神纽带。何振岱亦深受此一观念影响,并影响到他的周边朋友学生。福州的学生刘蕙愔生日,身在北京的何振岱特地“寄回金字十咒……余写时焚香持敬,祝弟长生。”(《与刘生蕙愔》)[2]64何振岱写信给学生张浣桐说:“昨有示我《观音大士》及《摩利支天》经咒,佛真无妄语,诵竟殊慰愚。”(《与张生浣桐》)[2]84何振岱自己也常抄写佛经馈赠他人,“写《心经》一卷送饶氏”[3]484。身在福州的学生苏禾龛写信给何振岱,请他寄赠佛教经书,他回信说:“《摩利支天咒》小本当为觅寄,若有善士欲持诵者,先持印光和尚所赠送者,亦可供,觅得小本再照诵可也。”(《与苏生禾龛》)[2]84他的学生周敏时善于作画,何振岱赞誉说“君之工笔人物等作,里中无第二人能之,可称独步。”他曾画一些佛像,寄放在何振岱家,以便卖给有缘人。“紫竹观音大士像,已为人请去供奉,画资如价已付嫂氏。尚有一绢本方某携去,鬻否未定。”(《与周生敏时书》)[2]71可知何振岱交游的人中,信佛供佛者大有人在。

何振岱母亲因为女儿生病求佛保佑而得痊愈,信佛更是笃敬虔诚。在每日的晨诵中,“弟兄罗袷侍听经”。何振岱的妻子郑元昭,字岚屏,号浣兰居士,生长名门,知书达理。婚后伉俪情深,平日何振岱称元昭“岚弟”,元昭则称何振岱“吾师”。 郑氏亦善诗词,常与丈夫何振岱相唱和。上文所附,即其和作。郑氏也笃信佛教,在她的《岚屏北居日记》里,也多有晨起诵经礼佛的记载。笃信佛教的家庭氛围和身居佛教兴盛的闽都之地,无疑为何振岱与佛结下了不解的因缘。因此,世俗信仰的礼佛、供佛,也就构成了何振岱佛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尝偕周子,借室供浮屠。(余尝同周雨渔借君一房诵经)” (《久雨忽晴适吴翁小铿馈葡萄酒感谢》)。[2]361他人也曾“赐圣容佛相”(《答林坦西同学书》)[2]50给他供奉,晨起洗漱后的“诵经”已经成为他以及他妻子的生活习惯,这在何振岱夫妇的日记中随处可见。

客(或为“今”之误)冬,弟行后,里中烽燧频惊,身虽在客而家人亲友悬系寸心,焦灼不胜。赖天佑我闽,小嚣旋靖,然亦危险甚矣。吾里近年奉佛人多,即以功德林一处言之,修持精进者不鲜。每闻风鹤,辄集僧侣礼忏,昼夜不懈。佛力所庇,往往转危为安。弟等亦于西禅寺建护国道场,自去年五月起至九月暂停。明年款集将永远礼诵,冀得免劫运。兄试与冕廷兄言之,欲两兄之垂臂力见助也。方今日处险中,无问何地皆非谧土,南朔均尔。吾州与朔方益与强者邻毗,非仰希神力潜移默转,奚恃而弗悸耶?吾曹所得尽心者如是而已。故愿两兄见助,俾此道场不替,功德无疆矣。[2]49

在《与林坦西同学》的另一函中云:

菟丝子属菟丝子科,菟丝子属的双子叶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危害我县辣椒作物的是中华菟丝子。菟丝子的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多种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

西禅寺仁王道场乃为护国而设,基金未集,尚有待于募助为月间凑用。肯发心者月助一缗,实无多。吾州岌岌在风雨中,所信佛力庇荫,或可减轻劫数,是不能无望于有心者之帮助耳。[2]51

当v=vr时,弹体残余长度的计算方法也与式(29)--式(30)基本相同,只需将其中的L0替换成Lres,h,v0替换为vh即可。

在《与王生德愔》的书函中又云:

开展河流生态评价,对评价等级未达标的河道采用近自然治理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开展防洪整治、生态修复、污染生态防控等,在传统治理内容基础上,增加河流连续性修复、栖息地重建、岸坡生态防护等生态治理措施。

杞人之忧,耿耿于中,不可泯也。如何?如何?惟君与佛缘深,渗人意切。怡山法会,年来渐衰。思更振起,用祈慈佑。欲为将伯之呼,必得同人之助,吾弟其有意乎?[2]51

在何振岱的日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明年正月,立一护国道场小社,每月朔轮流到寺上供一次。”“铿弟缴护国道场月钱下半年。三元。收讫。”[3]490对于衰残之年的何振岱,面对动荡的时局以及无辜的生灵,积极倡议、筹备、举行大型的“护国法会”,以祈求神明,护我中华,庇佑苍生,足见其慈悲恻隐之精神。

二、僧友酬唱,游心方外

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僧人与文人的唱和往还,是文坛上千年不绝的风流雅韵。何振岱自己说:“吾少读悟书,游心在方外。爱听灵源钟,襆被宿香界。”(《积雨有怀梵辉上人》)[2]375何氏也与僧人多有交游唱和[1]218-219,其中尤其以与楞根禅师之交往最为密切,诗文之唱和往来也最多。

虽然三教思想并行而不悖,但正如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士子一样,他们思想的主轴依然是儒家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儒、释、道三教虽然都是教导人们修养心性,但这种心性的修炼,在何振岱这里,有着明确且浓厚的儒家色彩。在《与张生浣桐》中,何振岱说道:

据《楞根大师祭文》所述,何振岱与楞根大师交往数十载,如影随形,尤其是从北京南归后,何振岱“频宿山楼”“欲去仍留”,两人常常彻夜畅谈禅理。何振岱与楞公的诗词唱和也最多,有《于山香坛怀楞公》《披陶隐居集赋寄楞公》《楞公以佛像及志录诸品见惠志谢》《初秋二十日怡山明远阁怀僧楞公》《四月初五夜,鼓山寺畔右楼上,楞公过谈,既返,寺门已键,独趺坐东际楼,予闻之,自往邀回,未四更又鸣钟上殿矣》《楞根上人像赞》《南浦·慧明受法戒万岁寺后归章江,楞根上人亦往太姥,赋词寄意》《山房饯春并送僧楞公归太姥》《寄瑞云诗僧楞根》《又题楞根禅房》《己卯初秋二十日,怡山明远阁怀僧楞公》等。楞根大师圆寂后,何振岱作《楞根大师祭文》表达了对楞根大师无尽的思念。在这些诗词文字中,除了记载两人的交游,也多阐述了何振岱对佛学的理解。如“芜根千里愁难剪,禅悦平生醉可逃。”(《山房饯春并送僧楞公归太姥》)“掩关独乐疑非理,举世迷方岂有终? ”(《寄瑞云诗僧楞根》)“只觉公来吾意好,不曾放下也心夷。(注:公语予放下心。)”(《于山香坛怀楞公》)“酸咸在味外,道与禅修通。”(《白塔寺楞公留饭同墨泉、雨渔》)等等。何振岱对佛理的参悟,都灵光般地闪现在往来的诗词唱和中。

因笃信佛教而参悟佛学,何振岱遂常常有山林之想。在《与王生德愔》中,何振岱说:

①供水区各种水源的利用次序依次为当地水、淮河水和长江水。按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要注重江水、淮水的联合运用。

六年客梦,尝绕东皋;一晓游心,还寻故磴。松翠滴衣,岩霏湿帽。涧泉穿叶,澈漱飞声;壁石擘云,巉巉峙影。呗响空际,如瞻佛光;钟韵风前,便消尘虑。以我六根未净,一念犹诚,不能无对巢禽,而叹其自得;安能每逢老衲,毋羡其清?因乎到此三朝,只及水云亭、万松关,略徘徊而已。[2]57-58

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为了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这一外来的思想,佛教先是依借儒、道之说以广其流传,开启了三教融合的端倪。此后三教虽时有论争,但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至明代时期,莆田人士林兆恩更直接标举名号,创立了“三一教”。“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融合早已存在于中国士人的思想深处。

何振岱说自己“虽未能骤然出家”,但又“誓愿静修”(《答刘生蕙愔》)[2]57-58。虽自己尘劳未尽,对于飘然远举之人,总有无尽的想往。他在日记中记载:

在这里,何振岱与学生深入地讨论了人生修养中的“习”与“性”的这一根本问题。正如佛法坚信万物“真如本性”是完美无瑕一样,在何振岱看来,人的“本性”是尽善尽美的,“性安有恶哉?”现实世俗世界中的人们,“其所以不知不行而大远于道者,一言以蔽之,曰习害之耳”。“释家谓之障,道家谓之尘。尘也,障也,皆习而已。”正是“习”、是“障”、是“尘”遮蔽了我们的“真如”“本性”。不管是宋明理学的刮垢磨光,佛家的“时时轻拂拭,莫使惹尘埃”,还是道家的远离尘嚣、清虚自守,都是为了洗去遮蔽我们本性的“习”“障”“尘”“ 洗得一分习,便明了一分性。”“洗得净便通身光明。”因此,何振岱一生时时刻刻都注意磨洗自己,修炼心性。

岱案:此两伶者,充其量可追随杨绛子也。世间有此慧绝果断之人,令人羡绝愧绝,纵不能蹑其清尘,但时时念着此等人,亦可以洗净凡心,想臻妙境。[3]514-515

一个演《醉菩提》有悟,遂薙发入虞山;一个见山花水流而有出尘之举,对于这两个慧绝果断的女伶,何振岱有着无限感慨和想往,虽不能随她远去,但时时想着这等超尘卓绝之人,真可以洗净凡心了。

然而,何振岱终究栖身于尘世之中,因此他总能从佛理中寻得善处世事的智慧。如他的《嚣寂》诗:

在嚣能见嚣,寸心自有寂。抱之游于虚,晶然不可惑。向来制微功,亦用搏象力。虚白本我有,未可蔽一息。信知嚣寂界,不翅人禽划。何时两境忘?十年达摩壁。[2]177

因为有较深的佛学修为,何振岱才能在近代动荡不宁的时局中,让自己宁静下来。他也常以佛学的理念来开导他人。他在《答刘生蕙愔》书函中说:

来书读竟,慰甚。所云人事苦恼,可想而知。然舍去有伤于义,心更不宁。世事真无尽如人意者,即使抽身自便,而所到之处,亦有违心者。要十分如意,直等修到灵山悟道之时,舍此无非烦恼地。老人数十年阅历深知此苦,以吾弟之聪明,退一步想,未有心地不清凉者矣。天道人事时时转变,我想如是如是,他变了出来,又是一番境界。所靠得住而不转变者,惟自己寸心。立定主意,要做何等功夫,到何等境界,可以按年月时辰成就某种功效,中间虽有世事阻碍,而我做得一分,就算一分。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此是一种忍耐积成之事。老人自度体气精神不及前此,现在犹可勉强支持,再过若干时不知如何。大概是退多于进,忝一日长乎尔,抗颜为师,不敢妄言,幸明察之。

吾弟高襟灵资,非尘坌所得缁。随地而安,随缘为学……总之,蛮触事苦,世乱堪嗟。慎修念佛,以迓吉祥。弟谓然乎?[2]60

今者,羡冥鸿之远引,耻梁燕之去依,百忧撼于一心,竟夕为之失寐。往者竹韵语我:体安者深,而习久斯贱。(引者按:《何振岱集》原断作“体安者,深而习,久斯贱。”应有误)司裎祝史,凌土偶之无灵;领局祠官,忘龛灯之不焰。原以无端缝掖,固难示蓑于勾吴;何遽古操朱徽,曾(引者按:《何振岱集》原作“兽”,应有误)不后情于东海。迩者僦一荒屋,以栖雏孙,聊曳短筇,时来小憩。既映黄云稻,欹穗,砚池;带碧,樵松,袭香书帙。(引者按:此句断句应有误,疑有脱文。)风蝉笛韵,独有遐情;山鸟簧声,犹无恶舌。而我也颓然其间,无所于念。数武塍路,步焉得诗;里许清溪,枕之可梦。因思冷性如余,野意自遂。一卷牺《易》,一张雷琴。一松一石,一垆一盂,可以伴孤僧,可以娱真我。何至触览蟹崞,拂聆兀陧,有若是者哉?虽然苦乐幻也,有不幻者存。忧喜亦妄也,而不妄者在。任境以炼心,澡心以应境。出《屯》入《泰》,易霾为晴。致福以惧,感神以诚。吾当与君共勉之耳。[2]84

然而,个体之烦恼可守住本心,立定主意,以迓吉祥。时局多艰,民生困苦。世乱堪嗟,我佛悲悯,则何以教导众生。何振岱说:

北风南雨,方遍于九州,秋气凄清,殆不可为怀。嗟乎!生直斯时,其又何云?惟内修无愧于神明,其余忧之不可胜忧耳。吾弟家居,遇善事多发心为之,戒杀放生尤为切要。所谓独抱一心,独游一途者,是圣贤仙佛之根,非但文艺之成就已也。诗中有为学勿助二语,实获我心。孟子云:“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惟善与忠皆为仁之本。朋友中有可引以善者,不惜苦口导之,受之不受在彼。而我以善教人,善机日熟,善气与天地相通,庶几可免于劫运,当与弟共勉之。道之同也,以此为贵矣。(《答刘生蕙愔》)[2]64

中国语言资源包括古今汉语、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其核心内涵是以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为代表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我国语言资源呈现出丰富性的同时,濒危性也愈加明显,让语言资源“活”起来已成为当务之急,语言的活力在于运用,需拓展以方言为核心的语言资源传播,突破传统形态的方言传播困境,建构以保护和传承方言为目的的传播新范式。作为新时代的大众,更多人选择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传统的方言传播形态相对单一,传播载体依赖传统媒体,已不能完全满足大众需求。因此,缺乏新形态和新载体成为方言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

时局动乱,于个体要内修无愧于神明,于他人则劝之以善与忠。虽不能扭转乾坤于一蹴,但若人人向善,个个效忠,则戡乱致平,砥砺民风,亦不无小补云。因此,佛学也有了积极入世的意义。

三、三教同归,戒惧修身

何振岱为生活计,远赴北方。羁留在外的岁月里,最令其魂牵梦绕的就是福州东郊的鼓山,那里松柏林立,泉声清澈,更为重要的是隐藏于鼓山深处的古刹涌泉寺,那是他涤洗心灵、扫除尘嚣的地方。因此,他回到福州,就去水云亭、万松关,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宁静。

何振岱也正是这样一位“三教”同膺的传统士子文人。虽然,何振岱说自己游心方外,但在他的思想世界里,儒与佛不仅是并行而不悖的,而且在根子上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修身养性,成贤希圣的一种途径。何振岱画有“三家相见图”:“化气者身不动,化神者心不动,化虚者意不动。”[3]205在他的思想里,三教是同归的。《戊辰日记》八月初八日条载:

对于衰退期企业,其产品市场开始萎缩,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外部投资者的关注重点是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债务清偿能力,而无暇顾及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情况,此时企业若选择过度进行碳信息披露,不但无法使其摆脱经营困境,还会造成企业不必要的人力投入和财务负担,加大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难度。据此,提出假设5。

在两部文献中“无”作否定副词的这些用法在《战国策》中已经出现[3]。“无”作否定副词的用例比较少,《齐》中否定词“无”共284见,但否定副词仅占14.4%,《周》中否定词“无”共106见,但否定副词仅占17%。也可表明此时期“无”更常见的用法是作否定动词,《孟子》中的否定副词“非”也是这样[4]。

先太宜人生辰,早起焚香诵经,枕上思得数字,当守而行之:

简:一易一书(字也)为日课,余皆随意,弗贪弗惰。

静:凝神内照,洗心藏密,秋月澄潭,虚明安谧。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mov检验考察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采用Levene检验考察数据的方差齐性。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精:心细于发,专一致研,弗得弗措,贯澈中边

和:疾声厉色,全无用处,温温恭人,物我喜悆。[3]195

简、静、精、和,这四个字,是何振岱早晨“焚香诵经,枕上思得”,但其所蕴含已经融合儒、释、道三教之精粹了。他在《与苏生禾龛》的函件中说:

夫所谓宋学者,岂宋儒创造一说以教后世之人哉?盖亦本于孔子、孟子相承之教耳。若切实言之,孔子、孟子亦不能自为道以教人,其所以教人,是本乎人心之自然,顺以导之,其为道不过视听言动之间、日用行习之际,极为平常。初无奇异,人人可行,人人可知。其所以不知不行而大远于道者,一言以蔽之,曰“习害之耳”。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相远云者谓其初本相近,到后一人往东,一人往西,于是相离不止千里、万里。一为圣贤,一为禽兽,皆习为之。习既成矣,虽以孔孟为之师,不能移其分毫。故曰“习与性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自来说性,无若孔子之当。荀子谓性恶,误以习为性耳,性安有恶哉?吾人之晚悟,躬行不力,亦由积习过深,故难摆脱。晚悟虽不好,究胜于终身不悟。洗得一分习,便明了一分性。释家谓之障,道家谓之尘。尘也,障也,皆习而已。岱愚昧,以为吾人既悟之后,已离乎习,特未尽消除耳。第一不可认为圣人必不可至。圣人亦人身,非有怪特奇异之赋禀,彼实是生来不染,故翘然拔出人类。贤者则不免染习,偏刚、偏柔,毗阴、毗阳,皆习也。有先天之习,有后天之习,洗得净便通身光明。最怕是硬定不洗,愈染愈深,以至于不可革。吾与君当不如此。此事须与君会面后细细商讨,必有入处,笔墨说不尽也。[2]83

清康熙中,合肥李孚青《道旁散人集》卷五载:南部小伶沈梅,字子魁,色艺皆佳。一日,演《醉菩提》有悟,遂薙发入虞山。又于克襄莲亭*于克襄,字贻芬,号莲亭,山东文登人。于天泽之子。嘉庆十年(180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刑部主事,迁员外,晋郎中,出任贵阳府知府,后升贵东兵备道,调湖北盐法道,官至湖北按察使。著有《铁槎山房闻见录》《铁槎山诗存》。记:明末姑苏女伶,色艺皆绝群,偶步罨画溪,见华飞水流,山翠欲滴,徘徊惆怅,誓不复归,遂结庐于会真庵之旁而栖老焉。

楞根和尚(1876—1937),法号心源,又自号了幻头陀,是佛教禅宗南宗曹洞一支在福建怡山长庆寺第58代传人。俗姓张,福建福鼎人。15岁往浙瓯锦屏山常宁寺依晓柔法师剃度受具足戒。18岁任凤山瑞云寺住持,20岁游参诸方,得法于怡山长庆寺妙湛法师。曾先后两次主持西禅寺。“生平持戒甚严,尤精于梵典,兼擅长诗词、书法,平日喜作蝇头小楷,神韵圆润。著有《华藏楼诗集》,写景抒情极具宋人风格。所著《凤山十六景诗并序》,最为脍炙人口,传诵不绝。”[4]124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实践中使用电教器材设备和电教教材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常见,有时也称之为“视听教学”、“机器教学”、“多媒体教学”、“CAI辅助教学”。但是由于常规的体育课程教学,尤其是体育专项课教学,大都在体育场馆进行技术技能的实践演练,因此运用相对较少。电化教学如今更多地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通过幻灯、电影、录音、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在训练计划、游泳模拟、动态展示等课程内容上,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示游进中的身体姿态,相比传统语言讲解与示范,具有更为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优势。

学生来信向何振岱倾诉世事烦扰之苦恼,何振岱用佛学的理念给予开导,正如佛家所常言,凡夫俗子,一落尘网之中,便受八苦之折磨,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世事真无尽如人意者,“要十分如意,直等修到灵山悟道之时,舍此无非烦恼地。”然而,当我们能“退一步想,未有心地不清凉者矣”。面对瞬息万变,如梦幻泡影般的世界,能依靠的“惟自己寸心,立定主意,要做何等功夫,到何等境界”,以勇猛精进之精神,日积月累,慎修念佛,方能得“吉祥”之境界。而所谓“吉祥”者,已非俗世之利禄,而有“义”存焉。“或家人,或朋友,相聚为修善之言,善虽未及修,觉胸中有一种光明之气,即吉祥也。”[3]78个体之修身,如此日积月累,当至于客观之境界。

流连恣意于山水之间,野意自遂,尘嚣遂远,其乐如之何!虽然以佛家言“苦乐幻也”“忧喜亦妄也”,但“有不幻者存”,有“不妄者在”。所以何振岱认为我们应该“任境以炼心,澡心以应境。出《屯》入《泰》,易霾为晴。致福以惧,感神以诚”。由道家而佛学,由佛学而归于儒家之戒慎恐惧。在《与刘生蕙愔》中,何振岱明确说:

论今日应如何存心为人?乾坤是何等时候?取《易经》乾卦“惕”字、震卦“恐”字存之心头,静中内照,洗去尘障。念念与神明相质,庶几幸免劫数,此为有志之士。我辈读圣贤书,求参《易》理,宜谨惕,宜奋起,方不负天地父母所生之身。岱衰老窃有志焉。若悠悠过日不知何以为人?客窗思之,心如火热。只望有志学子辅吾砥砺,斯则有以对天地、父母所生我者也。吾弟以为何如?[2]60

根据功能需求分析,基于移动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需要设置基本信息管理、公共文件管理、动态监控管理、在线指导、考核评价五大功能模块。

何振岱曾自撰一联“须存圣贤仙佛之志,勿辱天地父母之身”[3]76,三教义理,最终都归于儒家的恐惧戒慎以修身。在日记中,何振岱又写道:

周客云,有精术数者,谓此后尚有数十年之乱。以大势看之,实未易平定。无识之人,尚希冀富贵,纵恣逸乐,真是梦梦。昔人处此世,惟极意勤俭退守,以劳苦消除灾害,万不可稍萌怨心,以快活享福者为比。须念此世受苦者,其苦如何?我有何德,必为天所眷乎?如此则知惧,知惧乃无患矣。若不知惧,只向乐处想去,鬼神有知,且纠其后,吾徒不可不悟,《易》道乾惕无咎,震恐致福。[3]78

从图4、图5可以看出,各空心墩试件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的计算值与试验值较为吻合,说明混凝土采用Kent-Park本构模型,纵筋采用Mander-Chang本构模型,同时模型中考虑钢筋的强度退化,纤维模型可对钢筋混凝土空心墩滞回性能进行较为准确模拟分析,验证了纤维模型的正确合理性。

以儒家尤其是《周易》“乾惕无咎,震恐致福”的思想引领人生道路,是何振岱思想的鲜明特征。何振岱一生致谨于修身养性,应该与他的恩师谢章铤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何振岱所受谢章铤之影响,《何振岱评传》“大师传衣独畀君”有较全面的论述,兹不赘述。

四、结语

被誉为同光体闽派殿军的何振岱,不仅在诗文领域有卓绝的建树,其佛学之观念与佛法之践行,也对其周围的友朋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世俗之信佛,进而参悟佛法,融合三教而归于儒家之戒慎恐惧,修身以致福。由此亦可彰显近现代人间佛教之侧影。

参考文献

[1] 刘建萍.何振岱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何振岱.何振岱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 何振岱.何振岱日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4] 周瑞光,白荣敏.太姥诗文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出什么事了?”张仲平脱口问道,不等徐艺回答,又问:“徐艺,这单业务前期一直是你在跟踪,这段时间你跟左达的接触比我还多,你估计左达到底欠了多少钱?”

卢翠琬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