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数据新闻佳作的新闻价值与报道理念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重要性、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是传播者判断新闻价值的五大要素,而受众对新闻事实的“不知”、感兴趣、关心或需要是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数据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重要报道方式,是“基于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呈现的新闻工作方式”,[1]已经被中西方媒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闻报道之中。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善于找出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化繁为简,用数据来盘活新闻,把宏观、抽象的社会问题、现象转化为与普通受众有关、且更简洁易懂的内容,建构以受众为中心的认知互动体验,为受众提供决策参考依据。这一过程也是对新闻价值的不断提升。

测得开孔圆柱壳孔上边测点和孔中心高度左边测点的轴向及环向应变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其中应变片1测孔上边测点的轴向应变,应变片2测孔上边测点的环向应变,应变片3测孔左边测点的轴向应变,应变片4测孔左边测点的环向应变。屈曲后各测点处应变出现了突变(应变片1除外),孔上边测点轴向应变片1应变变化不明显,因为下方是圆孔,轴向无支撑反力,但环向应变片2应变变化很明显。孔左边测点轴向应变片3和环向应变片4变化规律刚开始不一样,屈曲后出现突变,变化规律一致,但环向应变比轴向应变大,开孔改变了壳体应力分布。孔附近发生了明显屈曲。

全球数据新闻奖(data Journalism awards),是国际上首个表彰数据新闻领域优秀作品的专业奖项,2012年由全球编辑网设立,面向全球媒体机构、非盈利性组织及自由职业者或个人开放,每年颁发一次,如今已成为该领域元老级奖项。截至目前,全球共计有59个数据新闻作品(个人或组织)从近3 000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最终的奖项。分析这些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数据新闻的新闻价值和报道理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

政治选题最受青睐彰显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和显著性

好的选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选题自身所体现的新闻价值对报道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政治是最受青睐的选题。六届获奖作品的主题按照出现频次从多到少来排列,依次是:政治(15个)、社会(9个)、经济(4个)、医疗(4个)、公共服务(3个)、战争与犯罪(3个)、环境(2个)、教育(2个)、艺术(2个)以及其他,如图1。

图1 六届获奖作品的主题分类 Fig.1 Them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ize-winning works

新闻的显著性和重要性,一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一是新闻主体的知名度,二是新闻主题的冲突性。数据新闻获奖作品中有关政治和政府官员的新闻高达15个,新闻主体较多集中在国际政要或者重要政府官员身上,在知名度方面满足了显著性的要求。在报道的内容上,围绕选举和官员财产状况等重大、敏感的话题展开,进一步满足了新闻主题的冲突性。具体来看,仅在2017年12个获奖作品中,就有5个是与政治有关的话题,而涉及到选举话题的就有3个作品。其中2个关注2016年美国大选的数据新闻作品,一篇获得了“年度数据新闻APP”奖项,一篇获得了“突发事件36小时内最佳数据使用奖”,前者通过在2016年美国大选的实时报道中安排了1 100名记者,用前所未有的规模报道了选举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选举过程的严谨性;后者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通过收集数据和事实,对美国大选中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第一次电视辩论的言论进行事实核查,这也是“事实核查”类新闻首次荣获全球数据新闻奖。据《柯林斯英语词典》称,“假新闻”一词使用率自2016年以来增加了365%。近年来,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数据库,西方已经形成了由主流媒体、独立的事实核查机构、社交媒体三方构筑的事实核查机制。运用代码来创造新的方式核查新闻,呈现事实,这是大数据时代对虚假新闻进行打击的更科学、更严谨的方式。

2017年中国有24篇作品参评全球数据新闻奖,最后只有《新京报》的作品《2016年外交部发言人被问最多的是哪些事》获得了“公共选择奖”提名。这篇作品围绕的还是与政治有关的话题,即作为政治软实力的“外交”,通过对中国外交部官网上公布的216场发布会涉及的1 755个问题,进行筛选分类,用数据展示了中国外交的焦点,以及外交部的话语规则。[2]

分别由两位医师对CT和MRI诊断图像进行审阅,根据美国制定的危险度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级。直径小于2cm,核分裂小于5个/50 HPF属于极低度危险肿瘤;直径为2~5cm,核分裂小于5个/50HPF属于低度危险;直径小于5cm,核分裂为6~10/50HPF属于中度危险;直径超过5cm,核分裂大于5个/50HPF的肿瘤属于高度危险肿瘤。

二是打好水环境综合治理“组合拳”。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 “以治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的要求,结合“强塘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大力推进清水河道建设1600多km。结合城镇、村庄整治,开展农村河道治理,启动水系和河湖连通试点工作,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全省“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依法拆除涉水违法建筑近200万m2,实施河岸绿化404km,对8.2万km河道实行保洁管理。结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防治水土流失600km2。推行“河长制”河道管理制度,省市县乡镇四级党政领导认领河段当大小河长。

挖掘数据的异常值拓展新闻时新性的价值空间

“异常性”让新闻变得新鲜、新奇,成为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之一。早在19世纪70年代,“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条不成文的新闻定义,便成为了美国商业报纸选择新闻的标准。在新闻报道中,对新闻事实“异常性”的判断,依赖于记者长期的新闻报道经验和新闻敏感。数据新闻的“异常性”体现在数据本身隐藏的异常值上,只有借助一些数据处理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挖掘到庞大数据库中的新闻价值。[3]

传统的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价值判断中,时新性越强,新闻的价值就越大。数据新闻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过滤,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故事,挖掘数据的异常值,再参照事实,赋予静态的甚至是不再新鲜的数据以现实的关联度,为新闻业提供了“创造新闻”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新闻“时新性”的有效拓展。

获奖数据新闻作品中不少是通过挖掘数据的异常值,从而赋予选题重大的新闻价值。如2014年获得“最佳单选题报道奖”的作品《移民档案》,由欧洲六个国家的十位记者共同合作完成,他们从不同的开放数据源来整合数据,寻找数据之间的异常值和关联性,尝试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来记录并揭开了飞往欧洲的移民在半路死亡的悲剧故事,同时也讲述了这些事件对于欧盟各国移民政策的影响。2015年获得年度最佳调查新闻(大型新闻编辑室)的作品《瑞士泄密》则是由多个媒体合作完成,超过170名记者通过法国的《世界报》拿到了60 000份泄露的文件,并对所有文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解构分析,发掘出具有更深层次价值的新闻内容,并建立数据库,揭露了汇丰银行如何从遍布世界各地的逃税者和犯罪分子手中获利的丑闻。

透过这些优秀作品,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对巨量、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中隐藏的“异常值”,比以往的任何深度报道需要更多的团队合作力量。这不仅是一家媒体内部数据新闻团队的努力,有时还需要跨越媒体、跨越组织,甚至是跨越国别之间的合作。相比之下,国内媒体所打造的数据新闻作品,从选题到成稿基本都是由媒体内部的数据新闻团队来完成,很少有跨越媒介组织以及多家机构联动合作推出的作品,这样也导致了国内的数据新闻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上有些受到制约,如生活服务、休闲类的数据作品偏多,而具有重大意义、时空跨度大的作品较少。

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和教育体系,坚持以学生自我调适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重点医治的方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满趣味性的交互式应用大大提升受众的参与性

数据新闻极大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和呈现方式,也拓展了传统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已经颁发的六届全球数据新闻奖,共有411个作品获得提名,59个作品(或个人、组织)获得最终的奖项。从地域分布来看,美国是最大赢家,共获得173次提名,23个作品获奖。其次是英国,63次提名,7个作品获奖。中国一共获得4次提名。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和欧洲,数据新闻报道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每年诞生的数据新闻精品数量也多。中国数据新闻的起步阶段,在时间上几乎与西方国家同步,但是在数据新闻报道理念、报道方式以及数据解读能力上还是与西方媒体存在不小的差距。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读全球优秀数据新闻作品蕴含的新闻价值和报道理念,希望能为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和优化带来一些启示。

交互式数据新闻是对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重要突破,其所蕴含的贴近性和趣味性都让受众乐于参与其中。如2015年的获奖作品《你最适合哪种运动?》,是BBC以运动学家的计算模型为基础推出的一项 60 秒的测试类应用,用户通过测试,可以在回答完有关自身身体素质的13个问题之后,得到一份自己专属的报告,内容涉及个人最适合和最不适合的三项运动,并且还有详细的分析解释。这种轻松活泼的方式既为受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服务,又为媒体提供了动态的数据库。

获奖作品中最令人震撼的交互式应用作品要数《如果叙利亚内战发生在你的国家会怎样?》。关于战争和难民的报道本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然而唯独这则基于数据库的交互式应用报道却让远离战火的人们对战争仿佛感同身受。在这篇作品中,受众只需要在网站上输入自己所在的国家,便可获知如果同等规模的内战发生在自己的国家,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换算出来的结果涉及死亡人数、难民人数、缺乏安全用水人数等方面。直观的数据警醒世人对战争的危害保持充分重视。

当受众个体与新闻之间的关联度变强时,一篇优秀新闻作品就更能直抵人心,充分发挥其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媒体推出了一些类似的交互式数据新闻作品。如2014年底,北京地铁宣布涨价,告别2元时代,百度及时推出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在线计算器,帮助市民计算“地铁涨价,你的交通费涨了多少”,成为数据新闻交互应用传播的范例;澎湃“美数课”栏目基于北京市公安局2014-2015年“一周治安播报”,推出交互式H5作品《北京治安地图》,用户通过输入时间和地点,使可了解北京各区县的治安情况;2017年财新“数字说”基于12306、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两大数据来源,推出了应用《高铁动车3-6小时能到的地方,你想去哪个?》。2017年十九大召开期间,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大胆创新,不少应用H5的交互融合式报道刷爆朋友圈,在数据交互式应用方面玩出了新花样。然而从总量上来说,国内数据新闻作品大部分以静态信息图表来呈现数据新闻内容,交互式、动态化的数据新闻作品较少,受众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强调的价值让数据新闻作品更走心

新闻价值着眼的不仅是新闻事实, 更主要是传播者从受众角度出发,判断受众可能从新闻中获益的客观效果。对受众而言,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自身含有的满足社会信息需要的要素。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可以通过点击率、跟帖、转发等多种反馈形式呈现出来。当下不断发展的大数据及算法技术则进一步成为改进新闻报道的有力助手,可以让新闻传播者更好地捕捉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选题,并用可视化等更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新闻价值更倾向于以受众为评价主体,更加强调“人”的价值,新闻作品也更走心。

(2)第二个阶段:从“校内实践环境”到“企业财务工作环境”。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业务影响较大,如营改增等政策变化、新会计政策制订和执行都会影响到《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所以要了解企业最新的经济业务,使校内实践环境与企业财务工作环境结合更为密切。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使企业专家、学校任课老师在实践环节得到有效融合,也寒暑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途径来检验校内实践部分有效性,对实际岗位操作中出现的新趋势、新内容保持同步更新,防止校内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1] 方洁.数据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

“数据新闻” 的出发点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所有数据的处理和呈现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公众理解我们身处的大数据时代中数据变迁的内涵,了解宏观数据如何影响每个人。[4]数据新闻的价值源于对混杂数据的清洗和二次加工,进而挖掘隐藏的关系,从中发现与受众密切相关的信息,这一过程本身不仅为媒体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数据资源,也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的新闻期待。

注重提前挖掘收集数据延伸突发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数据新闻的制作毕竟是一个耗费时间且需要花心思的工作,对于突发事件而言,时效性又是最突出的特点,被动应战很难给数据新闻团队精心打磨作品预留充分的时间,也很难赋予突发新闻更深度的解读。新闻媒体只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挥对新闻的洞察力,提前挖掘、关注具有一定意义的数据,培养在突发新闻以及预测性报道中主动应用数据的意识,所报道的内容才能从表层事实向深层事实转变,才能不断延伸新闻的广度和深度,赋予新闻更高层次的新闻价值,从而大大提升媒体对社会问题的解读程度。

2016年的获奖作品《脱轨美铁列车:死亡曲线上的飞驰》便是记者通过提前的数据监测,在事故发生后对事故原因迅速做出最有深度解读的经典之作。这篇作品出自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获得全球数据新闻奖首个“年度最佳突发新闻数据奖(36小时之内)”。作品报道的是一列美国铁路公司火车在费城外一处急转弯道路发生脱轨事故,造成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的突发新闻。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没有被动地等待官方的调查结果,而是在次日率先揭示了列车脱轨的原因在于超速行驶。这家媒体之所以行动如此之快,是因为他们在事发一年前就开始追踪美铁列车行驶数据,并有意识地进行了数据储备。当事故车这个特例出现时,快速定位到脱轨列车的行驶轨迹,并调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趟列车通过该路段时,超过了限速的两倍之多。一个看似突发的事故,似乎冥冥之中又是注定会发生的。将事先关注的数据应用于突发事件报道中,可以深度还原新闻事实,更加全面地呈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等,使得新闻价值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更高的表现力。

提起数据新闻中的数据收集、过滤、整理,很多人就会自然联想到耗时、耗力等特征。数据显示,2012年首届数据新闻奖参赛作品的设计和执行平均耗时约160天。[5]西方媒体善于深度挖掘有意义的数据,不少数据新闻更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和以往的报道经验,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并着手报道了。

六、结论

传统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在显著性和重要性两大方面来考量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而不太重视趣味性这一新闻价值要素。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数据新闻自身的呈现手段较为丰富,即使面对较硬的时政新闻,也能通过诸如信息图表、动图等可视化技巧,将复杂的新闻简单化,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通过互动性设计、交互式应用更是吸引受众成为新闻故事中的一份子,增强了新闻报道与受众个人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受众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受众参与带来的数据价值也改变了传统新闻内容的构成模式。

参考文献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作为较早就开始大量运用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手段来进行报道的竞技体育新闻领域,围绕一些国际赛事诞生了不少优秀数据新闻作品,让人津津乐道还有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推出的动态可视化数据报道。然而,这些作品都没能在全球数据新闻奖中占据一席之地。细数59篇获奖作品,只有《你适合哪种运动?》一篇与大众体育有关的作品。这个由BBC推出的专题荣获了2015年度最佳新闻应用大型编辑室奖项,从内容属性上看,这篇作品与传统竞技体育无关,而是更加符合公共服务方面的诉求。

数据代表着更为客观的事实,是理性的,也是冷冰冰的,当把数据呈现技术富有创意地应用到新闻报道之中,就会产生人性的光辉。历年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报道对象,很多是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现象或者是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数据经过可视化处理后,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有的警醒世人反思,有的对弱势群体予以了关怀,有的剑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的又提供了有效的公共服务。2015年获得数据新闻奖的“年度最佳新闻可视化”作品《二十世纪以来和传染病的斗争:疫苗的影响》就是通过数据来解决人们的争议或者是改变刻板成见的典范。这是《华尔街日报》在是否支持孩子打疫苗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推出的一份可视化作品,作品用一张图表把疫苗引进前后的传染病感染情况清晰地呈现出来。一条垂直于横轴的黑线,作为1963年疫苗开始引进的分水岭,黑线左侧密密麻麻的色块代表美国各州从1930到1963年某种传染病的病例数量,黑线右侧稀疏的色块暗示传染病得到了很好控制。基于庞大数据的呈现手段,很醒目地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让人们看待疫苗之争变得更加理性,避免因个别、特殊案例导致的不理性判断和盲从。

在该平台下,为了完成对综合传动装置的虚拟装配以及准确真实的实时动力学仿真,需要建立包含多种信息,如零件几何信息、拓扑信息、层次结构信息、装配约束信息、基本物理属性信息、工程设计信息等的实时动力学仿真模型。这些信息通过Pro/E软件的二次开发,集成SQLite数据库来完成存储和信息的传递。

[2] 新京报传媒研究.这项数据新闻届的“奥斯卡”奖,《新京报》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一同入围[EB/OL].[2017-05-27]. http://www.sohu.com/a/144055596_257199.

[3] 吴小坤,童峥.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价值的突破与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4):15-19.

[4] 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73-82.

[5] 王斌.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以全球首届“数据新闻奖”为例[J],编辑之友,2013(6):16-19 .

地区分布腾冲市发病最多,原因是腾冲市与疟疾高发区缅甸毗邻,有3个出入境口岸,人员流动情况复杂[4-9]。发病高峰月4-7月,原因是外出缅甸务工人员大多是春节后外出,至雨季来临前4-5月返回春耕[4-9]。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原因是男性外出打工人员比女性多[4-9];职业农民发病最多,原因是该市疟疾发病主要是输入性病例,外出人员以农民为主,因此患病几率高于其他人群[4-9]。年龄20~44岁青壮年为主,原因是此年龄段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发生疟疾的机率较大[4-9]。

掌握机床的基本性能和加工能力,绘制零件加工图和编制加工工艺,选择加工刀具,负责物料消耗定额,熟悉工时的计算,执行工艺技术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协助质管部门提高产品质量,负责各工序生产记录的汇集整理存档,对生产车间现场及时跟踪、指导服务,解决所出现的工艺问题,并进行工艺的改进完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树立服务生产的意识。

吕玲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