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白居易诗的白发书写及其情感内蕴

更新时间:2009-03-28

日本学者丸山茂说:“‘叹老’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而‘老’的象征‘白发’,则被众多诗人不断吟咏着。”[1] 6的确,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而白发作为人体衰老的信号,无疑会给人带来焦虑和恐慌。东汉王逸《九思·悯上》代屈子言,其中“含忧强老兮愁无乐,须发苎悴兮顠鬓白”句,流露出韶华流逝的自怜之情。西晋左思《白发赋》将白发人格化,以对话体的形式表达对“星星白发”的哀怨,抨击了“今薄旧齿”、不以才德为重的黑暗世道。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十三曰“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以夸张的笔调描写白发拔了又生的情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可以说,唐以前白发书写就已经得到关注,并由衰老之叹衍生出丰富的象征意蕴,然而此类作品的数量不多,直到唐代,白发才广泛进入诗歌,成为生命衰老的典型意象。例如李白,据有关统计,约有七十首诗直接描写到“白发”,其中不乏为人熟知的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等千古名句;而杜甫涉及白发的诗作更是达到两百多首,其坦言“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身陷长安之际,又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慨叹,塑造了一个忧国伤时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1)。他如刘长卿、岑参、孟郊等人,亦有不少诗作咏及白发,兹不赘举。

唐诗中“白发”出现频率如此之高,俨然形成一种特殊的“白发情结”。无论是对行将就木的畏惧、壮志未酬的郁闷,还是有感于贫困、离别与乡思,诗人们常常借白发聊发感慨,寄寓自己的情感体验。当然,白居易也不例外,其感叹白发的诗篇数量之多,可谓空前。本文拟就白居易咏及“白发”的诗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其白发书写的具体方式和情感内蕴,试图为深入认识其人生观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一、总体特征:持续性、写实性

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注》统计,白诗总共2 909首(2),涉及白发书写的近 300首,比重占10.2%。最早咏及白发的一首诗是《生别离》,此题乃乐府旧曲,大多描写情人之间的生离死别,然而从“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可以推断,此诗应是作者自谓。是时白居易未满三十岁,却已生白发。相传伍子胥过昭关时也曾一夜白头,虽说有夸张之嫌,但并非空穴来风。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忧愁、郁闷以及某些特殊的精神刺激下,黑色素的形成会遇到困难,致使头发变白。如此看来,白居易确实可能“愁白少年头”。另外,朱金城考证此诗写于贞元十六年(800)以前,而王拾遗《白居易传》则将此诗系于贞元十七年(801),并详述其创作背景,认为当时作者回到符离,准备拔萃科的考试,与恋人湘灵重逢。湘灵是白居易邻居家的一位姑娘,但受到封建婚姻观的束缚,他们不敢公开恋情。此次回家,白居易住了近十个月,直到这年深秋,才迫不得已离家远行。因此,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湘灵的依恋以及离别的愁思。[2] 42-44所谓的“心劳”,意指为了备考而“耽书力疲”;而“忧极”,大概是“痛感与湘灵成婚无望,后会无期”[3] 65吧。

年轻时因忧愁劳心而生白发是一种“非正常”现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逐渐走向衰老,头发中黑素细胞也会减少,从而产生白发。这种老年性白发一般出现在四十岁以后,多起于两鬓,慢性向头顶发展,数年后胡须也变灰白。白居易《社日关路作》写道:“萧条秋兴苦,渐近二毛年。”其中“二毛”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杜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后用以形容衰老。写作此诗时,白氏不到三十岁,但由于古人的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白发生长的年龄可能有所提前(3)。到了三十一至三十二岁,诗人果然生出白发:“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位尚卑。”(《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自此以后,白发就像幽灵一般挥之不去,直到去世前两年,几乎每年都咏及“白发”。在这里,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白居易白发书写的持续性特征,笔者画了一个图表:

 

由上图可知,四十至六十岁的白发书写所占比重最大,其中又以五十一岁的20首为冠。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一时间段正是白发生长的旺盛期,因此自然备受作者的注意。另一方面,白居易在此期间辗转于长安、洛阳、下邽、江州、忠州、杭州、苏州等地,经历了亲友凋零、宦海沉浮等诸多坎坷遭际,对于年华流逝、人事变迁的沧桑感深有体会,从而导致此时白发书写增多。

木构件拆分与加工图设计的准确性,决定了后续现场安装的成功率。项目实践中由于构件加工图纸有误,造成个别构件返厂重新制作,影响了工期。对于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建造人员需现场对无法准确安装的预制构件进行二次加工,反而降低了建造效率。建筑设计方面可采用BIM技术,提高预制构件设计完成度与精确度[9]12。而生产加工方面,计算机数控加工技术,可以实现预制构件生产与参数化设计的无缝对接[14],减小生产中的误差,避免手工生产出现的错误。

10~2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方式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小于常规耕作和深松耕方式(P<0.05)。总体而言,在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不同耕作方式下,0~20 cm土层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常规耕作>深松耕>免耕方式。

二、书写方式:意象组合、虚实相生

明人王廷相《与郭价夫论诗书》云:“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6] 503他对诗歌“言实”“情直”表示批评,认为意、象相融才能感动读者。尽管苏东坡对白诗有所谓的“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之讥,但诗歌毕竟是一门抒情的语言艺术,只有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有机融合,才富有文学意味。白居易在创作上追求“老妪能解”的俚俗诗风,并不意味着“得意”而“忘象”;相反,某些形象化的“写实”作品更能生发感动的力量,拨动读者的心弦。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能源发展也步入新阶段,上海在能源安全、结构调整、体制改革、要素输出等方面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方程实质上就是求已知函数的变数值,使在变数值上已知函数有某个预先指定的值,特别是使函数值变为零,不等式也可类似地去看,于是方程和不等式都统一到函数的范畴中〔4〕161。判别式法完成了这样的一种“统一”。

孙宗英将历代诗歌对于白发的咏叹方式分为虚实两方面:“一是沿袭陶诗,作为一种普通的日常生活情形纳入诗中,叙写诗人的暮年形貌,抒发时光不再的悲叹,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一是通过时空拼接和夸张抽象的手法,突出白发蕴含的愁苦内核,以李白为代表。”[7] 如前所述,写实性是白诗白发书写的核心特征,而具体来说,白发书写的实笔主要通过意象组合的方式加以表现。

近日,宁夏青龙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喜讯频传,不仅在河南省安阳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中获第二阶段竞赛管材制造一等奖和“先进管材制造单位”称号,还被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评选为“2011—2012年度全国优秀水利企业”。此外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天津海龙管业有限责任公司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三期工程获得了天津市滨海新区2013年度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青龙管业可谓“名利双收”,公司的品牌效力和综合实力再度彰显。

事实上,白发只是衰老形象的表征之一,作者在自我观照的过程中,不可能对其他生理变化视若无睹。当然,有时对偶的形式要求也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作者引入其他身体悲痛与之并置。当白须、落齿、病眼、黑面、灰心、愁肠、鸡肤等丑陋的身体意象进入诗歌文本后,它们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现象,而是像白发一样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两个或多个身体意象的并列叠加,无疑使衰老的形象更为立体化,增强了表达效果。以《新秋早期有怀元少尹》为例,此诗作于长庆二年(821),当时作者在长安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时方早秋,作者晨起临阶盥漱时,只觉此身衰弱。“漆匣镜明头尽白”称自己打开漆匣,照照镜子,惊讶地发现头发全白,一“尽”字颇显力度,有种触目崩心之感。接着对句有云“铜瓶水冷齿先知”,描写漱口时牙齿接触冷水的那种敏感,极为细致。可以说,“头尽白”是一种视觉形象,而“齿先知”则调动了触觉,对于这一琐碎细节的捕捉,正好弥补了白发书写所带来的平面感。值得注意的是,后文写道:“光阴纵惜留难住,官职虽荣得已迟。老去相逢无别计,强开笑颜展愁眉。”由此可知,尽管作者当时拖青纡紫,可当他回想起年轻时追逐功名的坎坷、贬谪漂泊的艰辛,心里难免有一丝失落和遗憾。因此,心理的创伤使他将目光转向对自身辛酸苦痛的关注,并通过一系列直观的生理悲痛加以外化,从而形成独特的身体叙事。

在书写白发意象时,白居易常用须、眼、耳、齿、面、心、肠、肤等身体部位与之搭配组合,兹举数例:

须: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冬至夜》)

The only hope for improving long-term survival in this still challenging disease i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ideally with the close collaboration of radiologists, surgeons and oncologists in specialized tumor centers.

且喜筋骸俱健在,勿嫌须鬓各皤然。(《酬别微之》)

眼: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鬓雪。(《别行简》)

二毛脱落梳头懒,两眼春昏点药频。(《自叹二首》,其二)

肠:衰鬓忽霜白,愁肠如火煎。(《送毛仙翁》)

齿发日衰白,耳目日减明。(《梦仙》)

齿: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已四十七。(《浩歌行》)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自觉二首》,其一)

阿里糊涂间,似乎又记得有这么回事。他眨了半天眼,还是想不起。阿东便把他拖起来,逼着他穿好衣服。此时的天光,已然亮开。

日本学者前野直彬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被贬江州是白居易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6] 120,这一观点可以说是颇具慧眼。徐芳《诠释学视角下的白居易儒家思想的变迁和分期》一文认为,白居易原本想力挽狂澜,使国家从中唐的颓势中振作起来,但是过去四十四年的人生体验对他的政治理想产生了巨大的打击。因此,从贬任江州到以太子宾客分司洛阳以前,白居易的“自我反思”使他的儒家思想转入一个调适期[17] 。而在辗转各州的蹉跎岁月中,他那功名之心并未完全泯灭。面对苍颜白发,白居易仍不甘于“青衫”在身,以致于元和十五年被召为司门员外郎时,有“头白喜抛黄草峡,眼明惊拆紫泥书”(《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之句,可见他还是希冀有所作为的。如是观之,白居易之所以“悲老”,其根源在于内心深处的儒家济世思想。

泥途绛老头斑白,炎瘴灵均面黎黑。(《恻恻吟》)

心:灰死如我心,雪白如我发。(《送兄弟回雪夜》)

耳:览镜头虽白,听歌耳为聋。(《秋寄微之十二韵》)

肤:虫臂鼠肝犹不怪,鸡肤鹤发复合伤。(《老病相仍以诗自解》)

所谓意象组合,指依据艺术感觉中的情理逻辑,具有定向流动性质的意象与意象的粘合。它可以改变意象线性流动所带来的平面感,产生立体交叉复合的状态。[8] 452就白诗白发书写而言,常见的组合形式有并列组合、对立组合和蒙太奇组合。

如果说并列组合是一种正面衬托,那么对立组合则具有反面衬托的作用。白居易年轻时颇有一片经邦济国的治世之心,与其他胸怀天下的儒生一样积极入世。但是当头发开始斑白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时不我待的危机感,担心有生之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宦情日减的那段蹉跎岁月,先是“俟罪浔阳”,后幸得好友崔群关照,量移忠州。然而白居易并不因此觉得开心,他在《初著刺史绯答友人见赠》中写道:

徒使花袍红似火,其如蓬鬓白如丝。

诗中的“花袍”指的是深绯色官服(5),与白鬓构成颇具意味的意象组合,色调一暖一冷,情绪一喜一忧,本是乐景,却反衬出失落无奈的哀情。作为仕途象征的绯衫,在与白发的对举中,使后者的悲凉色彩进一步得到烘托,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他如“雪霜各满鬓,朱紫徒为衣”(《同微之赠别郭虚舟》)、“万茎白发直堪恨,一片绯衫何足道”(《日渐长赠周殷二判官》)等,亦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外,白发书写的组合方式还有蒙太奇组合。“蒙太奇”原义为构成、装配,最早延伸到电影领域,指根据导演事先的构思,将一个一个镜头拍摄的片段,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接成完整的影片。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有时也无意识地运用“蒙太奇式思维”。创作者往往突破时空的拘限,根据主观情感决定意象的编排组合,将诸多意象串联起来,以传达特定的涵义。且看下列诗句:

漆匣镜明头尽白,铜瓶水冷齿先知。(《新秋早期有怀元少尹》)

丹霄携手三君子,白发垂头一病翁。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雨夜草庵中。(《庐山草堂夜雨独宿寄牛二李七庾三十二员外》)

例一将不同时空中的一组意象加以拼接,“二毛”“落齿”聚焦生理上的变化,属于身体叙事的并列组合;与此同时,作者以寥寥十字描述了两年间的生理变化,场景切换迅速,具有蒙太奇式的效果,让人倍觉光阴飞逝。例二则写同一时间两种不同的生存境遇:好友牛僧孺、李宗闵和庾敬休在京城任职,坐在锦帐中赏花;而自己却谪居江州,在庐山草堂孤独地听着夜雨,白发苍苍,好不落拓!镜头由“丹霄携手三君子”转向“白发垂头一病翁”,产生的落差简直就是天地之别,而正是前者的烘托,白发形象才更显辛酸。

本文以沪深两市高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管理层能力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并对比考察了不同产权性质下市场竞争和高管激励机制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高能力管理者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国有背景企业中这种负向作用更明显;(2)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有效缓解民营企业高能力管理者对研发投入决策的风险规避特征,而在国有企业表现为抑制性; (3)工资薪酬仍然是缓解代理冲突、促进高能力管理者开展创新活动的有效途径,而股权激励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

诚然,写实是白发书写的基本特征,但是有些叙写并非生理特征的简单摹画,而是借由虚笔的方式加以呈现,并且往往流露出强烈的人生感慨。因此,在白居易的笔下,白发及其相关意象有时被赋予诸多形象和功能,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白居易诗中的白发书写之虚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6)

一是人格化。白居易诗中的白发物象有时也被赋予主体的人格情态,作者移情于白发,使其成为众多行为的执行者,与其他物或人展开戏剧化的冲突,使得自身的白发形象更为生动鲜活。比如《戏答诸少年》:

顾我常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乍一看这张照片,你或许以为这是法拉利、兰博基尼和阿斯顿·马丁车主随意将爱车停靠在港口边,共同到街角的咖啡店享受一段午后时光的场景。

此诗作于江州时期,开篇将白发形象与少年形象作了鲜明的对比,一“饶”字尽显心中的无可奈何,也流露出作者对年少意气的歆羡。三、四句以“今日”和“他时”对照,说明有朝一日少年们也会像自己一样满头白发;“欺”“不放”将朱颜、白发人格化,以戏谑的口吻照应了诗题中“戏答”一语,斩钉截铁地强调光阴不可逆转,青春难以停驻。整首诗诙谐幽默,充满理趣,作者以过来人的姿态告诫年轻人莫要辜负好时光,借“白发”启发少年,引人深思。

易非应聘到了风城日报,报社的工作她应付得来,只是,记者们都不是善茬,关系并不好处理,而且,当一名记者,和她当建筑家的理想相去甚远。有时候易非从报社二十四楼的窗口看出去,看到都是绿树蓝天映衬的红色屋顶,那一栋栋的房子,真像积木般小巧可爱。在建筑师眼里,房子就应该是这种感觉吧?没当成建筑家,但站在报社大楼里,得到的也是一样的感受。这是老天爷对我另一种方式的弥补吗?

二是移情与泛我化。“移情,指在一种凝神观照、全神贯注的审美态度下,主体将自己的情感、人格移入至被观照的对象身上,使被观照的对象获得生命和意义,并带来美的享受。”[9] 295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10] 25,亦形象地指出了意象描摹的泛我化手法。白居易不仅写自身鬓发如苍浪,而且使触目所见的自然景物也“染上了”白发。比如《白鹭》: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于从长安前往江州赴任途中。诗一开始便称自己未满四十却已白发垂头,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愁多”。当时作者因为越职言事而被贬江州,自然愁绪万千,于是将其外化为“白发”。不仅如此,他还迁怨于水边白鹭,把它们头上的白毛也视为因愁而生。此诗语言活脱,笔调诙谐,名为咏物,实则借物喻理,开南宋“诚斋体”之门径。《柳亭诗话》云:“香山诗:‘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杨诚斋全用其意,曰:‘君道愁多头易白,鹭丝从小鬓成丝。’宋子虚亦云:‘吴霜两鬓早先秋,闻道愁多会白头。溪上鹭丝浑似雪,想应无那一身愁。’”[11] 3209另外,稼轩词“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亦脱胎于此。

三、情感内蕴:由“悲老”到“喜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2] 65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13] 1白居易在《新秋喜凉》诗中亦云:“光阴与时节,先感是诗人。”的确,草木凋零、斗转星移、时令交替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极易引发诗人对岁月迁逝的伤感。从这一视角来说,诗人情思的触发源于“感时”“感物”。而事实上,身体与心灵所具有的契合度,丝毫不逊于外在事物。“体”和“心”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身体在展现心灵世界时具有非常大的张力,甚至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因此,白发书写作为一种身体叙事,非但没有褪去白诗的抒情色彩,反而加深了情感表现的深度和力度,是透视白居易生命观的一个重要视角。

科举制度在唐代被奉为基本国策,为许多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途径,及至中唐,科风更炽,陈寅恪先生说:“进士之科虽设于隋代,而其特见尊重,以为全国人民出仕之正途实始于唐高宗之代,即武瞾专政之时,及至玄宗,其局势遂成凝定,迄于后代,因而不改。”[14] 183而白家“自锽至季庚,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旧唐书·白居易传》),这为白居易“苦学力文”、立志仕进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据说他的名、号便来源于《中庸》《周易》[15] 28-29,可见家族对他所寄寓的厚望。因此,在时代与家庭的双重背景下,儒家思想对白居易影响深刻,并在其人生观的建构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从踏上仕途到元和十年(815)前,白居易一直积极实践着“兼济天下”的立身理想。面对中唐国事衰微、民不聊生的困境,他在应制举时便写了七十五篇《策林》,直陈时弊;之后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期间,又向皇帝进言,要求减免赋税。而更为瞩目的是,他还创作大量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对他来说,政治理想的实现是衡量自我生命价值的标准。而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在衰老悄然来临之际,白居易猝不及防,唯恐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内心自然流露出悲哀与伤感。在这一时期的白发书写中,我们听到的大都是他对仕途多舛的牢骚与慨叹。贞元十九年(803)三月,白居易以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是一个正九品上的小官,负责校雠典籍,勘正文章。对于这一职位,白居易当然不满意:“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位尚卑。”(《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眼看自己的鬓发如同秋霜一般一年一年增多,而官职却像那春草一般低微,难免心生感慨。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授盩庢县尉,而区区小吏之职令其理想受挫,于是他写诗向元稹倾诉:“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权摄昭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头生白发,时不我待,而官屈位卑,功业未成,满心委屈流溢而出。元和二年(807)十一月,白居易授翰林学士,得以参与政事,可在《初见白发》中,他写道:“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青山方远别,黄绶初从仕。未料容鬓间,蹉跎忽如此!”称自己照镜时发现一茎白发,可仅仅是一茎白发,却引发诗人近乎歇斯底里的慨叹,可想而知“悲老”的自我意识已经深入骨髓。元和六年(811),白居易为母丁忧,辞去官职,扶柩回到下邽故里。白居易在长安时本已有病,回到渭村以后,获得充足的时间养病,而对身体的关注同时也为白发书写提供了一个契机。这一时期,他以诗人特有的敏感观察着白发的生长变化:“朱颜销不歇,白发生无数”(《重到渭上旧居》)、“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白发》)、“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叹老三首》,其一)、“昔似玄云光,今如素丝色”(《叹老三首》,其二)、“春销不得处,唯有鬓边霜”(《早春》)……这些诗句无一不是为自己白发生早、事业无成而悲叹惋惜。尤其是服除之后,白居易补官无由,只好家居耕作,以资生存。“名姓日隐晦,形骸日变衰”(《晚春沽酒》),可又有谁认识这个“两鬓垂作丝”的翰林学士?

元和九年(814)深冬,白居易授太子左赞善大夫,重回长安。次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白居易“越职言事”,触怒群僚;后又遭人诽谤,贬为江州司马。在长安至江州的途中,正值秋天,万物凋零,衰飒之景令诗人念及自身衰老的白发,不禁悲从中来:“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垂白鬓”(《初贬官过望秦岭》)、“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途中感秋》)。谪居江州期间,白居易更是有32首诗咏及白发,由此可见,此前对于衰老的悲怨不但得以延续,而且只增不减,愈演愈烈。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他从未有过如此清晰而强烈的时间感:“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谪居》)、“行年四十五,两鬓半苍苍”(《四十五》)、“毛鬓早改变,四十白发生”(《郡厅有树晚荣早凋人不识名因题其上》)、“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已四十七”(《浩歌行》)……这种具有“纪年”意味的表达倾向,不仅在于容貌的变化(甚至可以说白发形象并未有太大改变),更是表明心境随着仕途的颠踬而萎颓,对功业未成的遗憾逐年加深。此后迁任忠州,诗人仍然对“暗淡绯衫”耿耿于怀。虽然元和十五年(820)冬被召回长安后,也有过短暂的喜悦,但好景不长,长庆二年(821),白居易请求外任,出守杭州,而此时诗人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头翁”。后来转任苏州刺史,病眼昏昏,白发满头,对于衰老也是又“惊”又“悲”。

面: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谪居》)

大和三年(829),时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外迁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自此以后,他对白发的书写态度一改往日,由嗟老叹衰转变为喜老惜生。他在《赠梦得》一诗中写道:“头垂白发我思退,脚蹋青云君欲忙。”已是白发满头的诗人不再像早年那样汲汲于名利,而是生出退隐之心。在另一首《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更是颇为自豪地说:“试问同年人,几人得白头?”不再像以前那样“白发新生不愿闻”(《听夜筝有感》),而是将白发视为长寿的象征,认为“偕老不易得,白发何足伤”(《二年二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弘农郡君》)。当然,相对健朗的身体状况也让他忘记白发的忧伤:“且喜筋骸俱健在,勿嫌须鬓各皤然。”(《酬别微之》)而对于牛僧孺赠诗“叹鬓发渐衰嫌孙子催老”,诗人也是以“催老莫嫌孙稚长,加年须喜鬓毛秋”(《同梦得和思黯见赠来诗中先叙三人同?之欢次叹鬓发渐衰嫌孙子催老之意因酬妍唱兼吟鄙怀》)宽慰友人,表现出一种乐观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还常常照镜,“自相形骨”(《与杨虞卿书》),晚年有一首咏及白发的作品,更是以“览镜喜老”为题,诗云:

白居易在晚年自撰的《醉吟先生墓志铭》中曾经写道:“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丧、所经、所逼、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开卷而尽可知也。”[4] 3815(4)这种将诗文视为“日记”的写作态度,在白发书写中亦有所体现。白居易常常直接或者间接地说明白发书写的时间,有时是虚指,如“我问何所苦,四十垂白鬓”(《效陶体诗十六首》,其十四)、“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初贬官过望秦岭》)、“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鬓尽皤然”(《白发》);有时则是确指,如“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谪居》)、“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已四十七”(《浩歌行》)、“六十三翁头雪白,假如醒黠欲何为”(《家酿新熟每尝辄醉妻侄等劝令少饮因成长句以谕之》)。的确,岁月流逝所带来的容貌变化最为直观,而白氏在描写白发时直言不讳、不厌其烦地透露自己的年龄,无疑体现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记录癖”,具有写实性的特征。除此之外,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上,与李白“白发三千丈”的夸张笔调不同,白居易在描摹自身的白发形象时,大都是杜甫“白头搔更短”式的质实风格,鲜有浮华的辞藻。比如“年来白发两三茎,忆别君时髭未生”(《寄陈式五兄》)、“眼前故人少,头上白发多”(《春晚寄微之》)、“少年辞我去,白发逐梳落”(《叹老三首》,其一)等语句,如同一幅幅线条粗糙的素描,简略却又真实。清人赵翼《瓯北诗话》称白诗“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5] 36,确为的评。

榫卯工艺,属于分铸法之范畴,是铜器铸造中的辅助工艺,使用率不是很高,多在附件与器体铸合时被使用。这种工艺商代就已出现,如殷墟5号墓出土的方罍就运用了此技术。西周时期,榫卯工艺仍然被使用。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出土了许多礼器、工具、车马器、兵器的陶范,泡饰、戈、鏃范为双合范以及多合范,在分型面上多采用三角楔形榫卯和长方形子母口使范扣合[25]436-437。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生多时。不老即须夭,不夭即须衰。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我今欠六岁,多幸或庶几。倘得及此限,何羡荣启期。当喜不当叹,更倾酒一卮。

二十四年前,同样是对着镜子,白居易写道:“晨兴照青镜,形影两寂寞。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万化成于渐,渐衰看不觉。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叹老三首》,其一)可是此时此刻,尽管亲属为诗人的衰颜感到怜惜,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晚衰胜早夭”,能够活到接近古稀之年,已是庆幸。而早在下邽闲居时,这种惜生的观点便已初露端倪。当时白居易的两户邻居遭遇了死难:一户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一户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诗人有感于此,不禁慨叹道:“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发。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闻哭者》)事实上,后来的白发书写告诉我们,所谓的“不嫌头似雪”只是一时的感慨之语,作为一个儒生,白居易是不可能那么容易放下胸中的济世抱负,他依然为白发所昭示的衰老而悲叹。直到晚年分司洛阳,这种生死观才开始根本性地改变。在五十八岁至六十岁所作的《对镜吟》中,他写道:

白头老人照镜时,掩镜沉吟吟旧诗。二十年前一茎白,如今变作满头丝。吟罢回头索杯酒,醉来屈指数亲知。老于我者多穷贱,设使身存寒且饥。少于我者半为土,墓树已抽三五枝。我今幸得见头白,禄俸不薄官不卑。眼前有酒心无苦,只合欢娱不合悲。

e)处于边缘的部分分块赋予临时标号时需要做特殊处理,具体处理如下:分块p0,0不需要考虑块的左、上连通性,如果存在缺陷,则直接赋予临时标号1;第一行其他块区域只需要考虑块的左连通性;第一列其他块区域只需要考虑块的上连通性。

比自己年老的,苦于穷贱;比自己年少的,有一半已经化为坟土。其中“禄俸不薄官不卑”让人想起《中隐》诗中所描述的“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生活——既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又可品味隐逸的乐趣。因此,诗人才道“幸得见白头”,对自己安逸长寿的生活感到“欢娱”。

白居易的生命观由“悲老”转向“喜老”,与其对佛禅思想的摄取不无关系。谢思炜先生指出:“白居易与禅宗当时最著名的四支——北宗、牛头宗以及南宗的菏泽宗、洪州宗——都已有了接触,在他们的接触过程中并通学了各宗禅法。”[18] 387早在贞元五年(789),年仅十八岁的诗人便表达了自己对生老病死等问题的疑虑:“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病中作》)另外,四十岁左右所作的《早梳头》《白发》等诗也已表达了觉悟向佛的思想:“不学空门法,老病何由了。未得无生心,白头亦为夭”(《早梳头》)、“由来生老死,三病常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白发》)。特别是痛失爱女后,他更是体会到人世的诸种苦恼。在《念金銮子二首》中,诗人自称三年来一直以“理”排遣痛苦,获得暂时的慰藉;可是当他再次运用此法时,却意识到“理”的局限性以及“情”的难以抑制。而佛教将主客体合二为一以助人解脱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他的精神需求,使其在主体自觉意识下观照自心,超脱物我。[19] 到了江州时期,白居易追寻佛寺,结交僧友,对佛禅的理解更加深入,其诗云“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咏怀》)、“丹霄携手三君子,白发垂头一病翁。……唯有无生三昧观,荣枯一照两成空”(《庐山草堂夜雨独宿寄牛二李七庾三十二员外》),可见诗人叹逝伤老的同时,已经试图运用“不二门”等佛理以达到“无念无生”的境界。然而,尽管分司洛阳前白居易便对佛禅有所体会,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植根于人格的儒家信念,“悲老”思想只是有所动摇罢了。到了晚年寓居洛中,白居易才真正领悟佛禅的“摄生之道”,并付诸实践,跏趺坐禅、斋戒修行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不再悲叹白发生,而是看空外物与自我,将老、病“付予空门”(《六十六》),以平静达观的心态面对生老病死。因此,白发书写的面貌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此时在白居易看来,白发与其说是衰老的象征,倒不如说是长寿的标志。

结语

白居易在诗中大量咏及白发,自二十九岁初见白发,其对白发的关注便一直延续,贯穿整个创作生涯,并且具有写实性的特点。白诗白发书写的具体方式主要包含意象组合、虚实相生两个方面。而白居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还浸淫佛禅之道,因此其白发书写呈现出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内蕴。要言之,早年胸怀儒家济世之志,在衰老来临之际猝不及防,唯恐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因此内心流露出悲哀与伤感;而到了晚年,随着对佛禅“摄生之道”的体悟与接纳,其对白发的书写态度也由“悲老”转向“喜老”,从而以超然的态度面对衰病、生死等问题。可以说,考察白居易诗中的白发书写,为探讨其人生观提供了一个参考。

Pinheiro和Faustino讨论了红细胞与具有不同反离子(Li+, Na+, K+, Lys+和Tris+)的Nα,Nε-二辛基赖氨酸盐之间的相互作用[136]。表面活性剂与红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随浓度不同呈截然相反的双向模式:在低浓度区防止低渗溶血,而在高浓度区则引起溶血。

注释:

(1)统计数据参考郭瑞蕾《李白诗歌白发意象与道教信仰》(《名作欣赏》2010年第35期)、赵超《论杜诗白发意象的情理内蕴》(《杜甫研究学刊》2008年第1期)。(2)残句不纳入统计范围。

(3)白居易《秋雨赠元九》云:“莫怪独吟秋兴苦,比君校近二毛年。”谢永芳援引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认为“二毛年”应指三十二岁(详见谢永芳编著:《元稹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年,第332页)。笔者亦赞成此说,《社日关路作》《秋雨赠元九》与潘岳赋同是悲秋,二诗中的“二毛年”应源于潘赋。

(4)本文所引白居易诗文均引自朱金城笺注的《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后文不再作注。

(5)忠州在唐时属于下州,下州刺史为四品官。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唐太宗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可知,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参考黄能馥、陈娟娟著:《中国服饰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 231页)。

(6)本文对于白居易诗中白发书写之虚笔的探究,受到孙宗英《论苏辛词的白发书写与诗化特征》一文的启发,在此特地说明。

参考文献:

[1] 丸山茂.唐代文化与诗人之心[M] .张剑,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

[2] 王拾遗.白居易传[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3] 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M] .朱金城,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 赵翼.瓯北诗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 王廷相.王廷相集[M] .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7] 孙宗英.论苏辛词的白发书写与诗化特征[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123-133.

[8] 朱先树.诗歌美学辞典[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9] 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 王国维.人间词话[M]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1] 陈伯海.唐诗汇评(增订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2] 刘勰.文心雕龙注[M] .范文澜,注.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0.

[13] 钟嵘.诗品集注[M] .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4] 陈寅格.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5] 肖伟韬.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6] 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M] .骆玉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7] 徐芳.诠释学视角下的白居易儒家思想的变迁和分期[J] .甘肃社会科学,2015(1):62-66.

[18] 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9] 邹婷.从“叹老”到“喜老”——试析白居易的生命意识及其与佛教的关系[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9-121.

 
李舒宽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