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硕士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更新时间:2016-07-05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下称“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能,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是地方高师院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使命。在地方高师院校日益成为培养教育硕士主力军的今天,需正视其自身因办学综合实力较弱、区位劣势、教育硕士培养起步晚等原因造成的在招生、培养、管理各项工作中的困境,努力探讨解困之道,探索未来发展思路,保证培养教育硕士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自觉性,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自信。

地方高师院校参与教育硕士培养现状

地方高师院校是由省(市、自治区)投资和管理,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从研究课题和对象出发,本文对地方高师院校界定为:部属师范大学和省部共建师范大学以外、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的师范大学(学院)。

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统计,截止2016年10月,全国共有137所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院校,其中师范大学(学院)60所,占44%。[1]116从1996年起,全国共分九批批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第一、第二批多为部属师范大学或省部共建师范大学,从第三批起,越来越多的地方高师院校参与此项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工作之中。

教育硕士是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的性质和特点,要求该学位获得者要成为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掌握某门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地方高师院校所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之高度契合,教师教育特色使地方高师院校日益成为培养教育硕士主力军成为现实。但是,地方高师院校自身的局限性,也使其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遭遇重重困境,必需探讨解困之道,才能使高师院校在培养教育硕士这项事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包括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士四种类型。各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一种或若干种教育硕士的任务。鉴于地方高师院校主要以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为主,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硕士培养问题,均以全日制教育硕士为研究对象。

地方高师院校教育硕士培养的困境

目前具有培养教育硕士资格的地方高师院校通常有较悠久的办学历史,长期从事师资培养工作,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实践环节都有一整套培养师资的成熟体系,在教育能力与教育素质培养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使地方高师院校参与教育硕士培养并逐渐成为主力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但无论是与部属师范大学和省部共建师范大学相比,还是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综合实力较弱、区位劣势、教育硕士培养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常常遭遇挑战和难题,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导师既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又要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要熟悉教师职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对校内导师而言,学术型导师向专硕型导师“转型”是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学校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本校学术型导师向专硕型导师“转型”,要求校内教育硕士导师到实践基地学校开展调研和指导工作,鼓励和引导校内导师主动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优先推荐申报省部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形成若干个相对优势的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定期开展专硕型导师的培训工作及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经验交流会。改革教育硕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引入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流动与更新;为专硕型导师设立职称晋升的单独通道,建立专门的评价、评审机制。对校外导师(实践导师)而言,应侧重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使其从优秀的一线教师转型为有教育理论指导、善于归纳提升教育经验、善于指导教育硕士的研究生导师。

(一)生源质量问题

相较于部属和省部共建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地方高师院校大多数知名度不高,远离中心城市,导致第一志愿优质生源缺乏,调剂生源比重大,缺乏学科专业背景和师范教育专业背景的生源比例较高。以闽南师大为例,该校录取的本科教育阶段非师范教育背景的教育硕士比例2013年为40%,2014年为47%。[2]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给培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教育硕士学制仅两年,这类生源入学后需补修3-5门课程(不计学分),还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要求的课程学分至少27学分,且原则上需执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教育实践(9学分),还要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工作。繁重的课业压力和保证充分的教育实践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

(二)专业设置问题

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地方高师院校只能集中力量办好若干个优势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容易取得突破,而非优势专业即便勉强上马,培养过程也是困难重重,难以保证培养质量。地方高师院校的优势学科与中小学急需的高素质学科师资可能存在供需矛盾,比如某一师范院校的优势学科是语文学科教育,而中小学急需的是科学学科的师资。

(三)导师队伍数量质量问题

随着教育硕士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出现生师比例偏大或兼职导师偏多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尽管教育类师资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相对优势,但与部属和省部共建的师范大学比却有着绝对劣势,专门从事学科教学的导师不足,而学术硕士导师队伍相对庞大。学术硕士导师拥有学术背景和较高学位,但基础教育实践经验不足,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殊性和教育规律尚未完全掌握,在教学上依然沿用传统的培养学术性研究生的方式,许多这样的导师急需“转型”。实践导师(中小学优秀教师)则比较缺乏培养硕士的经验,一般采用师徒方式,很难站在高起点上高质量地指导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教育硕士指导力量的“双师整合”是必要的,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

不难想见,工业互联网仍然会是今后几年各方角逐的名利场,只不过,五座珠峰横在面前。但愿10年、20年后,豪情仍在,平台仍在,工业强大,中华强盛。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五)经费投入不足

现有政策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不得高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标准,而教育硕士大量的实践环节和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明显不足。[3]与综合性大学或部属和省部共建师范大学比,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省市政府财政拨款和少量的民间投资,筹措经费渠道少,数量有限。为了吸引学生报考,在知名度、区位均处劣势的情况下,唯有提高奖助力度。如此一来,地方高师院校在教育硕士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研究生的奖助学金,而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实践经费等的安排和使用则经常是捉襟见肘。

水务局“不逼供”?这看似无厘头,却并非天方夜谭;它虽然不是既成事实,却千真万确地出现在严肃的官方材料中。

第三步,应用Surfer软件(11版本或更高)导入上述第二步编辑后的翻浆冒泥病害区域底界控制点数据文件,设定等值线平面图的比例尺(建议设定为1∶100),设定插值方法为克里金插值法,生成网格节点数据文件。

4.发挥教师文化的育人功能。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4]师德、师能是其核心素质。高师院校的学校文化以教师文化为主流文化,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均围绕教师文化加以构建,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氛围熏陶影响教育硕士师德师风的养成。地方高师院校具有重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优良传统,很多地方高师院校长期开展师范生教师技能实训和竞赛,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应坚持这一特色,加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师技能训练,通过实训和竞赛,促进研究生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强化专业技能。

三、破解困境的思路与对策

地方高师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较而言,教师教育是其相对优势;与部属及省部共建高水平师范大学相较而言,地方性是其特色。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和凸显地方特色应是破解高师院校教育硕士培养困境之道的重中之重。

(一)面向基础教育,彰显教师教育特色

地方高师院校应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整体布局中,以教育硕士为重点,充分发挥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特长,挖掘课程资源、科研、实践基地、教师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成品牌。

1.整合课程资源。高师院校专业设置与中小学对口性较强,师资、教学资料、设备等课程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地方高师院校教育硕士课程的安排,应充分整合教师教育课程资源,面向基础教育,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师院校应想方设法提高生源质量。一是要加大招生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和信息传播平台,提高第一志愿学生的报考率与录取率;二是可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优质生源;三是建立校际联盟,互相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彼此高校,以改善生源属地结构;四是落实二级学院招生主体责任制,调动校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参与招生的积极性;五是争取政策支持,若能与高水平师范大学一样享有推荐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的资格,将大大改善生源结构,大大提升生源质量。

3.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研究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是高师院校科研的特色和强项。地方高师院校通常是本地教师教育基地,既培养新教师也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同时也是本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地方高师院校要加强教育硕士培养对中小学的适应性,应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通过培训本地教师、课题研究(与中小学教师联合申报)、参与中小学教研活动、参加基础教育学术会议等途径,与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形成良性互动,成为本地基础教育研究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两组均在早晨,空腹状态下,采集5 mL静脉血进行血清分离处理后,检测甲状腺功能。同时嘱患者取中段尿10 mL,采用尿液分析仪测定各项指标。

(二)立足本地,打造教育硕士地方特色

立足地方性,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主动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用于教育硕士导师团队建设专项经费、研究生课题研究专项经费和实践教学环节专项经费。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底蕴,培养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高水平师资。赣南师范大学把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融入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塑造具有地域特质的教师职业品格。[1]27云南师范大学立足边疆和少数民族,在毕业生中,少数民族学员占19%,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学员占8%,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基础教育高水平的师资,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硕士培养有一定的示范作用。[1]52各个地方高师院校,要善于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并将它融入教育硕士培养过程,长期坚持,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另外,对大多数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高师院校而言,面向农村,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教育硕士,也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办学定位。

(三)科学规划,削枝强干,错峰发展

如前所述,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地方高师院校教育硕士很难兼顾所有专业领域的建设,教育硕士学科(专业)领域建设应有所取舍。笔者认为,一是要把原来的优势学科(专业)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二是要在调研本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学科结构的基础上,以中小学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重点建设地方基础教育急需学科的教育硕士专业领域,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三是新设置的专业领域要避免盲目跟风,在了解全国教育硕士学科(专业)领域布局的基础上,尽量与部属及省部共建师范大学错峰发展。

地方高师院校教育硕士专业领域设置不宜求全,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解决规划不如变化快的窘境。

(四)改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地方高师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与地方中小学共建了诸多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高师院校可从这些基地中遴选条件好的学校,加以投入和建设,建立旨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优质基地,同时也为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发展共赢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晚,教育硕士专业领域不齐全、规模不大、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招生选拔工作条例、导师遴选制度、培养方案制(修)订规定、实习与见习条例、学位论文工作条例、校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涉及教育硕士招生、培养、管理、毕业工作的制度或刚刚出台,或处于试行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地方高师院校在教育硕士培养与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大多照搬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或部属师范大学的经验,鲜有亮点和特色。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两类指导教师转型

山药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和褐斑病,高温多雨季节尤为严重,主要危害山药的叶片和藤蔓,造成提前落叶甚至植株枯死,导致减产。防治方法:整修好田间套沟,达到沟沟相通,雨停田干的要求;控制氮肥的施肥次数和施肥量;药剂防治,从6月中旬开始喷药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共喷6-8次。药剂选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确保山药稳产高产。

有效实现上述两类导师的转型,使校内外导师在教育硕士指导上较容易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将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教育硕士指导力量,为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师资保障。

此外,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如何实现教育硕士培养学术性与实践性统一;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如何创新;在教学上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上如何改革,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在质量保障上如何创新评价机制,完善学生考评体系等方面,都需要地方高师院校长期不懈地努力探索。

此外,还有许多问题,诸如如何实现教育硕士培养学术性与实践性统一、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 。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资料汇编[Z].北京: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6(12).

[2] 马正力.论教育硕士导师增强基础教育实践性的途径与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5(1):116-119.

[3] 张斌贤,李子江,翟东升.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1-4.

[4] 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2012-03-12].http//yz.chsi.cn/kyzx/zyss/200905/20090520/94572569.

2.2.3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血药浓度作为因变量,把所有考察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法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见表2。模型结果显示,体表面积和白蛋白水平是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模型检验F=16.959,P<0.01,提示模型有效。残差图见图2。通过对标准化残差和标准化预测值绘制的散点图看出,标准化残差的散点波动范围基本保持稳定,不随标准化预测值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认为基本满足方差齐性,残差满足正态分布的条件。

日前,为突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的指导意见》,打破单位性质和职工户籍身份限制,将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等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

蔡勇强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