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综合治理

更新时间:2016-07-05

1 农业有害生物发展再认识

1.1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农业有害生物是人类在从事种植农作物的农事活动时,根据自己的欲望界定出来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与作物伴生或共生的、对作物不利的生物类型,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随着农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及种植年限的延长,尤其有了遗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以后,农业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有害生物和作物、生态环境同步演化,病虫鼠害突发,爆发频繁,变得危害严重,抗药性增强;草害发生种类减少,难治的种类增加。

我国面临粮食数量和质量危机,要求土地高产再高产,迫使化肥农药增量使用或重复使用,有害生物为了生存而自身产生变异,出现了抗药性。

近百年来,忽视中华农耕文化,我们盲目学习西方,用物质加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农业科研系统分工过细,严重脱离生产;重视科学轻视实践技术,把一知半解的科学当成解决农业问题的法宝,神化了育种家、化肥专家、农药专家;把农业生产简化为机械化、化学化(农药、化肥)、良种化、规模化等等,对有害生物缺乏综合研究,未能制定有效的技术规范与治理措施,导致有害生物抗药性产生。

1.2 农业有害生物是友非敌

我国有七千多年的农耕文化,世界独一无二,基本理论是种地养地结合。所有农业有害生物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员,各司其职,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及维持系统动态平衡做出巨大贡献,是不可缺少的生物群体。对人类而言,农业有害生物中没有绝对的“敌人”,一种所谓的“害虫”恰恰是另一种“害虫”的天敌,相生相克;甚至农田里的杂草也不例外,作物间适当地保留杂草可以涵养水分,补充营养,正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些有害生物繁衍至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应采取一味消灭的方法,应使其与农作物和谐、共生、共荣,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综合措施,不断抑制有害生物的特异繁殖,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将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内。

食品级壳聚糖(脱乙酰度>95.38%,粒度0.178 mm,黏度50 mPa.s)由济南海得贝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抗氧化及血清激素剂试剂盒购买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2 需要创新理论解决有害生物抗性问题

2.1 植物营养免疫防灾减灾

植物营养免疫学是研究植物营养与植物体内微生态菌群,土壤微生物菌群,微生物菌群与酶的代谢等与作物防灾减灾之间的关系。

生命是酶的代谢,酶是生命之本,酶的代谢正常,作物免疫功能强,生长健壮,不生病,不徒长;如果缺少某种酶,或某种酶不足,就会降低免疫功能,成为病害发生的诱因,降低抗干旱、低温冷害、盐碱、涝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植物营养免疫学认为营养决定植物体内、土壤生态环境微生物菌群平衡,进而影响到制酶的平衡;植物体内植物多糖(polysaccharide)、植物营养素(phytochemicals、植物素、植保素)、抗氧化剂、激素是辅酶,其活性受植物体内酶的控制。

其次是建立机构,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可以建立相关风险管理机构,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由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和具备专业风险管理知识的人才以及一定经验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对学校重大事件进行风险评估。下设风险评估小组,对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列出的风险清单,分析不同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或应对策略;为完善风险评估制度,风险评估小组还可以针对不同业务,给出风险评定标准,对涉及的风险点、风险等级进行评定,用以判断风险程度的大小。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营养同源,营养决定植物、土壤生态中的微生物活性和菌群平衡,微生物活性影响酶的活性和植物生理活性。

平衡营养能调节植物体内微生态和土壤生态环境中有益微生物菌群平衡,促使植物体内酶的代谢平衡,使作物健康生长,维持土壤良好的生物性,促进土壤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的平衡。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秸秆有氧发酵还田、矿物质化肥有氧发酵使用来造土壤,给作物及微生物菌群提供营养,形成良好的生态(繁殖)环境,使作物根能在土壤中自由伸展,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繁殖。

20世纪70年代,据报道称,美国学者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进行微生物的分离时发现,放线菌在土壤中占3%以上时,植物的病原菌就非常少,如在2%以下时病原菌就多。

为保障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建立和实施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应用安全等的安全防范和保障体系.

平衡植物营养是治理有害生物的基础,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避免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抗性,或延缓抗性的产生。

综上所述,推进物流业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促进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完善经济环境,物流业在共享经济下要建立健全物流个人征信体系和信用体系,优化信用制度,推进众包物流模式,充分挖掘利用物流业过剩产能,从而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推进我国经济建设。

2.2 秸秆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

万物生长靠太阳,孕育生命靠土壤。土壤具有消化功能和孕育生命功能。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土壤孕育生命的功能是靠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群体平衡来维持的,营养又决定了微生物群体的平衡。土壤营养的来源是动植物残体,主要由腐生菌对留在土壤表面的动植物残体进行有氧发酵制造有机肥还田,不断造土壤(亦称土壤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研究证明,67 t秸秆有氧发酵有机肥可增加有机质1%,100~200万年增加1 cm的黑土层。我国多年忽视有机肥,大量使用化肥,多数土壤有机质几乎耗尽,已经不能为有益微生物和作物提供功能性营养,也不能为其提供生长和繁殖的生态环境,导致有害生物如病虫害、鼠害频发,危害严重,用药量增加,抗药性产生。

如果把当年田里出产的秸秆全部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还田,就可减少50%化肥用量,此项技术是造土壤,是解决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的唯一方法、治理农业有害生物(新概念是把病害、草害、虫害、鼠害等与旱灾、低温冷害、风灾、涝灾、盐碱等统称为灾害,才能引起政府重视)最为有效的农艺措施。

2.3 重视土壤三性平衡

农耕(亦称农业耕作)就是平衡土壤三性即土壤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土壤三性非常重要。土壤是资源,生长作物,收获产品,不能原样返回土壤。秸秆如果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还田仅返还50%,如果烧掉(不管是否作燃料烧掉)等于没有返还,欠土壤资源100%。如此下去土壤生物性越来越差,三性就打破平衡,生态环境恶化,有害生物频发,危害严重。土壤资源是不可利用的,利用后必须原样返还,才能保持土壤地力平衡。

实际上耕作是培肥地力,栽培是消耗地力。问题出在我国解放后盲目学习西方,把耕作与栽培分成两个学科,耕作学又只强调土壤物理性、化学性,没有人系统研究土壤生物性。

重视平衡土壤三性 (应特别注意土壤生物性的平衡),是对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进行治理的基础。

2.4 生物有氧发酵矿物质化肥

化肥工业是根据李比西 “有机肥料是在矿物质化后被作物吸收”的矿物质营养理论发展起来的。尽管植物营养80%以上是无机养分,但把有机肥料的效果仅评价为供给氮、磷、钾等无机成分,就是很大的错误。李比西的矿物质学说是科学或一知半解的科学而不是文化,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他并不懂微生物学。

教师口头说的再多,不如一个实体模型更加使学生明白其中道理。在体育教学中,有武术这门课程,其中有些动作技术比较复杂化。但是教师的身体动作示范并不能完全展示动作要点,所以在现代教学论的影响下,使学生通过动作分解,以及直观的图像等多媒体技术更快的学习动作要领。

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矿物质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个生物过程与工厂化生产化肥有本质的不同。石头经过纯化学过程生产出化肥,一些矿物质化肥以盐的形态在土壤中与中、微量元素结合,形成难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

用生物技术有氧发酵矿物质化肥,把化肥厂搬入田间,既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可减少化肥50%用量,又克服了化肥弊病。经过微生物有氧发酵分解的矿物质与土壤有亲和性,既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又可增加作物自身免疫功能,抑制有害生物繁殖和发生,可以减少杀菌剂、杀虫剂的用量,并避免产生抗药性。

2.5 杂草危害只谈控制不谈消灭

2.5.1 杂草难以除尽 据美国、前苏联研究,土壤30 cm耕层1 m2有杂草种子5万多粒,在同一块地,采用各种方法(农艺、机械、化学、生态、物理等措施)灭草,经过20年的时间耕层杂草仅减少50%,在自然状态下很快恢复到5万多粒种子。不管人们为消灭杂草付出多大代价,杂草都是消灭不完的。每一种除草剂杀草谱有限,灭生性内吸除草剂草甘膦杀草谱仅有120多种。我国农田杂草种类有近千种,对各种作物造成危害减产的主要种类有20~30种。

2.5.2 控制杂草危害,作物与杂草和谐共存 农田杂草的定义是长错了地方的植物,此地称杂草,彼地是药材,或经济作物,或牧草,或蔬菜等,如大豆茬种玉米,自生大豆在玉米田是杂草,玉米茬种大豆,自生玉米也是杂草。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没有杂草的概念,人类种植作物是为了获得高产和效益,根据人类的欲望制造了敌人。农田杂草与作物共生共灭,对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理论是控制杂草危害而不是消灭杂草。采用农艺、化学、机械等措施,将杂草危害控制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应允许阈值之内。

人类要转变观念,克服一知半解的科学及人类自私心理,学会和杂草和谐共处。

2.5.3 改变除草剂效果评价方法 传统评价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杂草数量百分比计算杂草防治效果,用药后杂草残留数量95.1%~100.0%为有效,90.1%~95.0%为较好,80.1%~90.0%为有一定的效果,80%~70%为效果差,70%以下为无效。第二种是以杂草残留鲜重计算防治效果,标准同上。第三种是目测法,以杂草覆盖率为标准计算防治效果。

除学生外,数学史融入教学实践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是教师,HPM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报告题目见表4)可分为几类.第一,教师培训史.例如,报告14回顾了法国早期在职教师培训中的数学史,报告44介绍了葡萄牙新数运动时期的教师教育.第二,调查教师与数学史有关的知识和信念现状及HPM实践对其影响.例如报告7对职前教师的数学史信念进行了调查,报告22对在职教师的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进行了调查,报告37研究了历史教师与数学教师合作将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尝试对他们的影响.第三,探究影响教师HPM实践的因素,例如报告20.

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今的高校图书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以图书借阅为主的单一服务功能,正在向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发展,除了简单的校内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外,还具有社会教育、社会信息服务等职能.与其它类型的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5.1.2 加强植物检疫 坚持检疫制度,精选种子,防止野燕麦、大豆菟丝子、亚麻菟丝子、豚草等检疫性杂草传播。

第一种普遍使用,第二种在杂草中后期调查使用,第三种需要有经验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很少用。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第二种评价方法较科学,杂草鲜重减少80%以上,对作物产量影响低于5%,甚至无影响。建议确定以杂草鲜重减退率为新的杂草防治效果评价方法,并制定新的除草效果分级标准。

3 健身防病综合治理病害抗药性新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陈延熙先生的创新理论——植物微生态学认为“植物体是个自然生态系,是由细胞组织和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病菌是消灭不完的,根据微生态调控原理,将侵染寄主的病菌数量压低少而又少,已侵入的病菌控制在潜伏状态,即使发病,症状也出现晚、出现轻。

黑龙江垦区在陈延熙先生植物微生态学理论基础上,历经3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形成作物健身防病促熟增产新技术,提出植物营养决定植物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和酶的活性,增加植物自身免疫功能,健身防病,解决了病害对农药抗性问题。

3.1 种苗期病害抗药性综合治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黑龙江垦区推广了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如陈延熙先生创制的微生态制剂益护(蜡质芽孢杆菌)、禾生素、生物发酵制剂等,通过与种衣剂混合拌种,对控制病害有明显增效作用,避免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性问题;预防和解决了除草剂残留药害,种衣剂药害,肥害,种苗期病毒病、线虫危害;抗低温冷害,促苗萌发、出土,培育壮苗。

“我喜欢承诺如金,考虑得如此周全证明你多么看重承诺。”萧飞羽一边说一边走到一方血腥少的空地道:“早了早结束,夜长梦多。”

3.2 作物生育期病害抗性综合治理

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与杀菌剂混用,不但增加药效,而且可减少使用次数与用量。创新理论是在作物受病害侵染前,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与杀菌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通过平衡作物体内营养与微生物菌群,诱导抗病。

3.2.1 适期播种最重要 黑龙江垦区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从作物安全上考虑,在使用化肥、农药条件下,将我国沿用的以10℃温度作为作物发育起始温度改为以13℃作为有效积温起始温度。退后一个积温带选择作物品种,确保作物安全,有利于病害控制及培育壮苗,同时建议各地应根据生产实践重新确定适宜作物播期。

有看法认为早播种即抢到了积温、利用了积温,但这种看法忽视了我国北方春季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温度变化无常,化肥农药吸收后作物代谢出问题即造成药害、肥害,抑制生长,或推迟生育期,诱发病害。

3.2.2 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关键技术措施的运用俗话说“壮苗八成收”,重点抓好作物幼苗期、生育前期的营养平衡,杀菌剂在病原菌侵入之前使用。所有杀菌剂推荐的使用时期都是发病初期,若病原菌已经经过侵入—潜伏扩散阶段,则错过了最佳防御时期,人们往往把杀菌剂防治差误认为病原菌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4.2.3 杀虫剂助剂与喷雾助剂诱发病害 杀虫剂助剂与喷雾助剂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利于杀虫剂在害虫体表粘着和破坏,增加药效,同时也伤害了作物叶面蜡质层,给病原菌侵入大开方便之门,造成杀虫剂用后诱发病害发生。如2015年我国长江流域稻飞虱发生6代,一些地方用杀虫剂多达10次,病害损失大于虫害。

病原菌侵染前,或天气不好,阴雨连绵或3~5 d连续阴天,如大豆2~3片复叶期,玉米5~6叶期,小麦拔节前,水稻分蘖后期、拔节前,使用杀菌剂与功能性植物营养剂混用。

常发生病害严重的(如马铃薯晚疫病),杀菌剂与功能性植物营养剂混用或交替使用,既可减少杀菌剂用药量,广谱抗病,避免抗性产生,又可促熟增产。

作物生育后期如有病害发生,功能性营养剂与杀菌剂混用,或者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与磷酸二氢钾混合使用。

3.2.3 机械中耕很重要 北方中耕作物最好中耕四次,第一次中耕在作物拱土期;第二次中耕在作物苗后喷洒除草剂等农药、或叶面肥作业后;第三次中耕在病原菌侵染前进行,此期配合机械中耕培土,既是增产措施、控草措施,又是控制病害侵染从而控制后期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第四次中耕在作物封垄前。

3.3 抗药性综合治理生产实践

上述作物健身防病促熟增产技术,在黑龙江垦区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常规措施;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垦局近三年的推广使用实践,选用益护+禾生素与种衣剂拌种,解决了除草剂残留药害、种衣剂与苗前除草剂药害;苗后早期喷洒除草剂时,除草剂与益护+禾生素+酿造生物醋混用,解决了除草剂药害、病毒病、线虫病、低温冷害等问题;在病害侵染前,喷洒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如益护+禾生素+酿造生物醋混用,或与杀菌剂、杀虫剂等混用,有效预防了玉米、大豆等作物后期病害发生,有效解决了病害抗药性问题。

4.2.2 杀虫剂的负面影响 一些杀虫剂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天敌,导致害虫危害加重;长期多次重复使用杀虫剂,害虫产生抗性。杀虫剂加入种衣剂防治种苗期害虫,遇低温均可造成药害,抑制作物幼苗根生长,根畸形,不长须根。2005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吴进才教授在报告中提到,水稻使用杀虫剂吡虫啉、三唑磷、扑虱灵,水稻光合速率分别下降19%~26%、4%~18%、3%~29%。

新能源指的是非常规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储量庞大,同时污染比较小。常规能源主要包括石油、水、煤炭、天然气等,而新能源则指的是海洋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我国各类能源类型中,生物质能源储量丰富。

4 虫害抗性综合治理

4.1 昆虫与作物健康

昆虫细胞壁(包括甲壳)由甲壳素组成,自然生态环境中昆虫死后进入或落到地面,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出甲壳素进入土壤,给有益微生物——放线菌提供了营养,同时随作物吸收营养进入作物体内,在酶的作用下产生甲壳素酶,增加作物免疫功能,使作物具有抗病、抗虫功能。另一方面害虫牙齿、足都有甲壳素,昆虫在植物叶面取食时把甲壳素传给植物,在植物体内转化成甲壳素酶、壳聚糖酶,同样能增加植物免疫功能,这样的农产品有益于人类健康。

4.2 虫害控制与杀虫剂问题

4.2.1 杀虫剂的过度使用打破平衡 人类过度使用杀虫剂,打断了昆虫—土壤—植物—人类甲壳素循环链,影响了作物抗病、抗虫性,也影响到人类健康。据外媒报道,在德国超过60个自然保护区内收集的数据显示,在过去27年间,飞行昆虫的数量总量下降了76%。这不但影响到作物健康,而且也影响到食昆虫鸟类等其他生物的生态平衡。

大豆鼓粒期,玉米灌浆期,马铃薯开花后,油菜荚鼓粒期,小麦、水稻灌浆期等,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如益护+禾生素+酿造生物醋+磷酸二氢钾混用,配合机械中耕,解决了大豆菌核病、褐斑病、灰斑病等,玉米大(小)斑病、茎基腐病、穗腐病等,抗倒伏、抗干旱,促早熟,增产30%以上。

作物苗后早期喷洒除草剂时,如大豆、芸豆、红小豆、绿豆、菜豆、豌豆等1~2片复叶期,玉米、高粱3~4叶期,小麦、大麦等3~4叶期,马铃薯出苗后株高5 cm,油菜、甜菜4~5叶期等,选用除草剂与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平衡营养。

4.3 保持天敌与害虫的群体平衡,有利于害虫抗药性治理

4.3.1 增强作物自身免疫功能和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 据美国报道,水稻二化螟发生,水稻给周围5 km范围内的赤眼蜂发信息,赤眼蜂收到信息,会迅速飞到水稻田,将卵产到二化螟体内,几天后二化螟得到控制。湖南水稻研究所张玉烛先生去过巴西、加纳、文莱、乌拉圭种水稻,常遇到水稻二化螟大量发生,当地从未使用过杀虫剂,几天后二化螟自然死亡。

5.1.4 调整除草剂结构 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移栽田移栽前封闭除草)等要以苗前除草剂为主,以苗后除草剂为辅,苗前应占85%以上(其中秋季施药占20%以上,春季施药占50%~60%),苗后施药占15%以下。

外来物种马铃薯甲虫初传入新疆,造成局部严重危害。随着时间的推移,马铃薯体内产生抗虫的酶,使马铃薯甲虫发生危害下降。过一段时间,马铃薯甲虫对马铃薯抗虫酶产生抗性,发生再次加重。如此循环,昆虫与作物同步演化,不断达到新的平衡。

4.3.2 对杀虫剂的建议 建议杀虫剂做如下工作:① 重新评价杀虫剂防治效果和制定新的防治指标,不要追求100%的防治效果,有70%~80%防治效果就可以;② 重视天敌保护,选用对天敌安全的杀虫剂;③ 在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应设计条带式喷洒,有规则漏喷,这是有利于保护天敌的好措施;④ 重新评价杀虫剂剂型对作物的安全性,推广安全性好的植物油型喷雾助剂或农药辅助剂;⑤ 杀虫剂与功能性植物营养剂混用,增加药效和对作物的安全性,同时避免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

4.4 农艺措施控制虫害

4.4.1 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有利于虫害的控制,特别是大面积轮作,有利于控制飞翔能力差的害虫,如大豆实心虫。

4.4.2 间混套种 传统有效的间混套种作物或草,都能有效地抑制虫害发生。据浙江省金华市植保站研究,水稻田四周及田埂种植蜜源植物如芝麻等,可以有效延长稻虱缨小蜂、螟黄赤眼蜂、螟蛉绒茧蜂、二化螟绒茧蜂和黑肩率盲蝽等害虫天敌的寿命,提高对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控制能力。根据各国情况差异,泰国种植的是丝瓜和豆科植物,越南种植的是菊科植物。

果园种植胜红蓟蓄养钝绥螨、长须螨、六点蓟马等柑橘红蜘蛛的天敌,既能控制红蜘蛛危害,又可做绿肥养田。

4.4.3 合理耕作 合理耕作有利于虫害控制。大豆秋季翻耕增加越冬大豆实心虫死亡率,减少越冬虫源基数;大豆实心虫在土壤中向上移动出土前及时中耕培土,有明显防治效果。

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助于诊断。典型指标是血浆和尿液中丙酮酸、乳酸含量增高,硫胺素和辅羧酶含量降低。测定红细胞中的转酮酶活性的变化目前被认为是评价硫胺素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方法是先不加硫胺素焦磷酸(TPP)测定一次转酮酶活性,然后在其底物中加入(TPP)再测一次转酮酶活性,比较两次测定酶活性的变化,加(TPP)后酶活性增加越多,说明硫胺素缺乏越严重。

5.3.2 土壤pH值与除草剂用药量 土壤pH值也是应注意的一个影响因素,具体查阅除草剂说明书。

5 杂草抗药性综合治理的实践

黑龙江垦区1965年建立以机械化为主的综合灭草措施体系。1978年进口除草剂、植保机械(喷杆喷雾机、农用飞机),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农药、植保机械使用技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有效控制了草荒、药害及抗性产生。

5.1 农田杂草农艺治理措施

5.1.1 合理轮作换茬 作物与杂草同步进化,各种作物都有伴生性杂草与作物生态型相似,用除草剂很难有效控制,通过轮作换茬,用除草剂可有效控制作物的伴生杂草。如20世纪80年代前,黑龙江垦区野燕麦100多万hm2成灾,通过小麦、大豆轮作,大豆田选用氟乐灵秋季或春季播前施药后用机械深混土,彻底解决了野燕麦草荒问题。

姥爷是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笔杆秀才,写得一手好字,从小我在他膝下玩耍,耳濡目染,也渐渐捉起高大的笔杆写毛笔字。每次我煞有介事写字的时候,他总在一旁“啰唆”。

5.1.3 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和深度适宜增加对作物的安全性。根据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播期,如黑龙江水稻移栽高产期和大豆、玉米播期在5月15~25日,芸豆、红小豆在5月下旬等。春整地,诱草萌发,有利于机械控草。

我国一些地方,蝗虫防治采用飞机喷洒杀虫剂,喷幅间留一定宽度的隔离带,有利于蝗虫控制和避免产生抗药性,又保护了天敌。黑龙江垦区水稻土蝗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发生,多年不用药剂防治,没有大的发展及造成明显危害,都是保护天敌的效果。

水稻移栽田以土壤封闭为主,以苗后茎叶喷雾为辅,北方应推广分期施药,移栽前5~7 d施药100%,移栽后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如需要则进行第二次施药,如果没有杂草发生可以不施。

秋季施药比春季苗前施药对作物安全,增产5%~8%,对难治杂草控制效果好。春季苗前施药又比苗后施药增产10%~15%,特别是在植保机械落后及其使用技术不规范的地区尤为重要。

调整除草剂结构对杂草抗性治理有效。北方广大农村大豆、玉米、马铃薯等除草剂结构不合理,几乎全在苗后使用,机械质量和机械使用技术不规范,盲目增加药量,作物药害重,除草效果差,反枝苋、藜产生抗性,草荒严重。近两年在大兴安岭农垦局大豆、玉米将除草剂结构调整为苗前为主,彻底解决了抗性杂草反枝苋、藜等危害。

5.2 杂草机械治理措施

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基本耕作(耕翻、培土)、表土耕翻(耙茬、旋耕、镇压、开沟、起垄)与中耕(中耕、培土)。这些耕作措施可控制杂草幼芽、植株以及切断多年生杂草种子繁殖器官,达到不同程度的控制效果。不同耕作措施会改变杂草种子在耕层的分布,导致杂草萌发与生长的差异,或有效抑制杂草萌发(或出苗),或促进萌发(或出苗)。

夏季酷暑时深翻深耕,耙地晒田,多年生杂草根茎死亡70%以上,其根茎被切碎,下茬用除草剂容易防治。如垦区低洼地多年生杂草芦苇、碱草、白茅、小叶樟、苣荬菜、刺儿菜、问荆在麦田、油菜等夏收作物收后及时深翻,再用重耙、轻耙多次耙地等,第二年种大豆、玉米、甜菜、马铃薯、红小豆、芸豆等用苗前除草剂控制。

北方水田多年连作,杂草有慈姑、泽泻、荆三棱、扁杆藨草、三江藨草、水葱、东北甜茅等,早春整地最好的方法是用旋耕机根据土壤化冻的深度多次分层整地,对多年杂草控制有效。

北方传统农业为了灭草有 “三铲四趟”的习惯,有了除草剂可以不用人工锄草,应该坚持四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在中耕作物拱土期进行,第二次在苗后早期(苗后喷洒除草剂之后1~2 d),第三次根据作物长势进行(如玉米5~6叶期,大豆2~3片复叶期有利于对后期病害、杂草的控制),第四次在作物封垄前进行。

1.要学会“照镜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讲题或总结知识。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不足和思维的局限,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对着镜子找不足是传统教学模式以及课后家庭作业所不能及的。学生只有每天“照镜子”,才能在长期的学习中建立正确的解题思维,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优势,真正实现合作探究式学习。

5.3 重视除草剂使用技术

5.3.1 根据土壤质地和有机质确定苗前除草剂用药量 除草剂用药量应根据土壤有机质和黏土颗粒含量而增减。一般苗前除草剂应用资料应说明在土壤有机质3%以下黏质土、壤质土、沙质土,土壤有机质3%以上或4%~5%或4%~8%黏质土、壤质土、沙质土的用药量。应特别注意,农田施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应模拟当地有机肥施用量,施后旋耕,测定有机质含量。

4.4.4 处理秸秆消灭虫源 收集秸秆在田间地头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或作饲料等,都能有效减少寄生在秸秆越冬的虫源。

5.3.3 在干旱条件下如何用好苗前除草剂 ①秋季或春季播前混土施药:干旱地区应推广混土施药法,秋季或春季播种前施药,整地要平细,喷雾要均匀,混土要彻底。② 播后苗前混土施药:有播后苗前起垄浅混土和播后苗前中耕培土两种方式。前者即起垄播种施除草剂后浅混土2~3 cm,混土机械可用耕耘机、旋转锄等。北方大豆、玉米等中耕作物可在起垄播种施药后镇压,用中耕机培土2 cm,再镇压保墒。

5.3.4 在干旱条件下如何用好苗后除草剂 选用“两降一加”农药喷洒新技术。① 降低喷液量:这是根据当前植保机械标准差,普遍喷液量过大提出的。标准喷液量为喷杆喷雾机75~100 L/hm2,手动喷雾器100~150 L/hm2。选用低压喷头,喷杆喷雾机选80015型扇形喷嘴,配100筛目柱型防滴过滤器;手动喷雾器选8001、80015型扇形喷嘴,配100筛目柱型防滴过滤器;大马力自走喷杆喷雾机选8002型扇形喷嘴,配50筛目柱型防滴过滤器。② 降低除草剂用药量:适宜气象条件下,可降低50%以上用药量;不适宜气象条件下(高温干旱)可降低20%~30%用药量。③ 加植物油型喷雾助剂:适宜气象条件下,加喷液量0.5%植物油型喷雾助剂;不适宜气象条件下(高温干旱)或防治难治杂草,加喷液量1%植物油型喷雾助剂。

5.4 植保机械要标准,使用技术要规范

使用标准的植保机械是喷洒除草剂的基本要求,不标准表现在关键部件配制质量差,喷雾不标准,压力不足或过大,跑冒滴漏,车速过快,最终喷洒不均匀,重喷或漏喷严重,造成草荒或药害。

大力普及植保机械使用技术规范。植保机械使用技术属于农艺措施,每个农业技术人员、喷杆喷雾机操作者都应该掌握,应对农业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植保机械标准与使用技术规范 “教练训”。

植保机械使用不按规范调整和作业,导致药害重,药效差。评价标准如下:

5.4.1 以喷洒雾滴大小和密度作为评价标准 喷洒苗后除草剂喷洒雾滴直径250~400 μm,喷洒内吸性农药雾滴密度30~40个/cm2,喷洒触杀性农药雾滴密度50~70个/cm2。喷洒苗前除草剂喷洒雾滴直径 300~400 μm,雾滴密度 30~40 个/cm2

5.4.2 以喷液量作为评价标准 喷洒苗前除草剂,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液量为225~300 L/hm2,喷杆喷雾机喷液量为180~200 L/hm2;喷洒苗后除草剂,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液量为100~150 L/hm2,喷杆喷雾机喷液量为 75~100 L/hm2

为探究民俗“祝福”在旅游景区的文化展示,笔者以一名普通游客的身份对鲁迅故里的“祝福”仪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下文即为参观见闻。

5.4.3 以施药后除草剂在植物叶面停留时间作为评价标准 每一种苗后除草剂施药后在植物叶面停留时间都有要求,可参考王险峰、辛明远主编的《除草剂安全应用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出版)。

5.4.4 植保机械质量标准与使用技术规范参考文献 关于植保机械质量标准和使用技术规范,可参考王险峰编著的 《除草剂安全高效使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出版)。

6 鼠害抗药性综合治理

6.1 保护天敌

保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鼠害,是治理鼠害抗药性最有效的措施。鼠害的天敌有鹰、黄鼬、狼、蛇、狗、猫等。

6.2 农艺措施

1978年美国农业专家韩丁在黑龙江垦区讲授农业现代化知识,重点介绍农作物免耕技术。第二年他再到黑龙江省友谊农场时,提到免耕不可长期进行。其多年免耕种玉米,鼠害成灾,种的玉米被全部吃光。原因是秋季玉米收获前田鼠已经把玉米储存在地下鼠洞里,机械深翻对田鼠无效。

由此黑龙江垦区坚持合理轮作,如三年一个轮作周期,三年里种一茬夏收作物,如油菜、小麦,收获后及时进行伏秋深翻地,把田鼠赶出去,轮作面积越大控制鼠害效果越好。

7 外来有害物种问题的讨论

外来有害物种并不可怕,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作物会产生一系列酶来对抗,或适应,或降低外来有害物种的危害,外来有害物种逐渐变成普通物种。

8 抗有害生物育种问题的讨论

抗有害生物育种过程中,有害生物会与作物同步演化,当育成抗有害生物新品种时,第一年有害生物适应,第二年品种就失去抗性,第三年彻底失去对有害生物的抗性。抗药性育种也是如此。

9 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最有效的途径

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造土壤是基础,是最有效的途径。造土壤(秸秆有氧发酵堆制有机肥+化肥有氧发酵后使用),恢复土壤自然生态,可以不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或使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与农药混用,可抑制有害生物对农药(除草剂除外)的抗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长谷川治.科学施肥新方法[M].谭俊杰,孙绥中,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2] 王险峰,刘友香,刘 延,等.秸秆还田技术进展[J].现代化农业,2015(2):1-4.

[3]王险峰,刘友香,刘 延,等.造土壤解决农业高产不优质问题[J].现代化农业,2015(3):1-6.

[4]王险峰,关成宏,刘恩旭.水稻健身防病促熟增产措施[J].现代化农业,1994(10):8.

[5]苏少泉,宋顺祖主编.中国农田杂草化学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王险峰,辛明远主编.除草剂安全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7]王险峰.除草剂安全高效使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王险峰
《北方水稻》 2018年第2期
《北方水稻》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