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铜基粉末冶金干式摩擦副磨合过程摩擦性能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目前,离合器摩擦研究主要集中在摩擦界面热机耦合机制和磨损机理方面,大量文献研究了结构参数设计、工况运行参数控制、摩擦材料成份改性等对摩擦性能及磨损寿命的影响,期望实现离合器摩擦副控形和控性的设计与制造. 研究表明,通过工况运行参数合理控制磨合过程也是改善摩擦性能及提高磨损寿命的重要途径. 磨合是摩擦副机加工留下的粗糙表面经过初期摩擦磨损达到动态平衡和稳定低磨损率的复杂动力学过程[1–3]. 在磨合过程中,原始加工的粗糙表面相互适应,摩擦性能逐渐趋于稳定,磨合的好坏直接决定材料使用性能和工作寿命[4]. 目前有关摩擦副磨合期的研究趋势主要是采用适当的滑摩工况,让摩擦副迅速并且以较高的磨合质量达到稳定状态.文献[5–6]运用分形理论对磨合磨损过程中摩擦力的分形行为及最佳分形维数进行研究. 文献[7–9]采取试验方法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分别研究了不同摩擦材料的摩擦学行为. 文献[10–13]通过表面形貌分析技术对磨合过程进行分析. 文献[14]基于接触力学与混合润滑特征提出并建立了滑动摩擦副磨合磨损解析模型,模拟磨合磨损过程并分析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

紧凑型Ethernet/RFID接口可通过Profinet、Ethernet/IP或Modbus TCP将数据从HF和UHF频带的RFID读/写头传输到控制器中。由于防护等级高,并且可同时将执行器和传感器连接到RFID读写头,这些block模块成为RFID改造应用的理想选择。

本文作者针对干式离合器摩擦片常用的铜基粉末冶金材料,以小试样铜基摩擦盘和65Mn合金钢销为研究对象,在摩擦磨损试验机(UMT-5)上进行销-盘试验,给出磨合状态的识别方法,分析温度、转速和压力在滑摩工况下对摩擦副磨合快慢以及磨损量的影响. 同时,为了探究磨合阶段的磨损机理,利用白光干涉仪对不同磨合时长下摩擦盘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并计算面粗糙度,分析了面粗糙度和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此外,为了研究磨合过程对摩擦性能的影响,针对同一工况对比分析了铜基粉末冶金材料在有磨合与无磨合状态下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变化趋势.

1 试验方法

为了对干式摩擦副磨合过程的摩擦性能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摩擦磨损试验机(UMT-5)进行干式销-盘试验. 图1为摩擦磨损试验机(UMT-5),转速调节范围为0~5 000 r/min;压力调节范围为0~200 N;温度的调节范围为0~1 000 ℃,控制精度为±4 ℃. 柱销的直径d为6 mm,摩擦盘厚度为6 mm(其中摩擦层厚度2 mm),试验旋转半径r为25 mm. 柱销通过卡具固定于2-D传感器模块,摩擦盘随载物台由电机驱动旋转.

采用进口多相流泵和专有微气泡释放技术为核心的微气泡生成系统。微气泡采用大尺寸管道释放,可调节,不易结垢和堵塞;注气量小,仅为处理水量的2%~3%(体积比,标态气体),不需要配套庞大的辅助制氮系统;微气泡粒径小(5~30μm),均匀性好,可实现微气泡纯物理破乳,无需化学药剂,不产生含油污泥。

小试样销-盘实物如图2所示. 小试样铜基粉末冶金摩擦盘是成熟的工艺制品,同一批次样品表面质量相似度高,初始面粗糙度的范围在2 050~2 200 nm内浮动,本文作者认为所有试验样品初始面粗糙度处于同一水平,排除其干扰.

  

Fig.1 Universal Material Tester (UMT-5)图1 UMT摩擦磨损试验机

  

Fig.2 Pin and friction disc图2 小试样销-盘试验样品

摩擦盘采用电子天平称重,精度为0.1 mg. 柱销由65Mn合金钢制成,摩擦盘由铜基粉末冶金材料制成.试验步骤如下:(1)对全新摩擦盘进行干燥,称重并记录试验前重量为mq;(2)安装被试件,设定加载力、电机目标转速和运行时间,升温被试件至设定温度;(3)待温度稳定,结合摩擦盘和柱销;(4)记录试验温度、转速、压力、摩擦系数等;(5)待磨合完成,停止试验,分离摩擦副,对摩擦盘进行清理并冷却、干燥,称重并记录试验后重量为mh.

摩擦副材料特性列于表1中[15].

根据大功率重型车辆离合器的实际工况,以温度、净面压和线速度相对应为原则,制定了干式销-盘磨合试验工况参数列于表2中.

 

表1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副材料特性Table 1 Material properties of Cu-based powder metallurgy friction pair

  

Friction pair Young’s modulus/GPa Density/(kg/m3) Specific heat capacity, cs/[J/(kg·K)] Thermal conductivity/[W/(m·K)] Poisson’s ratio Straight pin 160 7 800 487 45.9 0.3 Friction disc 6.2 5 500 460 9.3 0.3

 

表2 干式磨合试验工况参数Table 2 Parameters in dry running-in test

  

Temperature/℃ Rotation speed/(r/min) Sliding velocity/(mm/s) Load/N Surface pressure/MPa 40 200 524 10 0.35 80 400 1 047 20 0.70 120 600 1 571 30 1.05 160 800 2 095 40 1.40 200 1 000~2 000 2 619~5 238 50 1.75 240 1 000~2 000 2 619~5 238 60 2.10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磨合状态识别

磨合过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别:磨损率、表面形貌、磨粒、分形参数、摩擦系数、摩擦振动和闪温[16]. 考虑到磨损率、表面形貌、磨粒、分形参数和闪温不具有精准的实时观测性,本文中采用以观测摩擦系数均值为主、摩擦振动为辅的方法综合进行摩擦完成的判定. 由于摩擦振动不容易直接测量,本文中通过观测摩擦系数波动的方式进行替代.

以在40 N,120 ℃,1 200 r/min工况下进行的磨合试验为例,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经过多轮次表2所示工况下的试验表明,磨合过程的加载方式对磨合完成时间的影响显著. 对于铜基粉末冶金材料摩擦盘和65Mn合金钢销摩擦副,在压力为40 N,转速为1 400 r/min,温度为160 ℃的工况下磨合完成时间最短. 选取该工况跟踪观察磨合过程中摩擦盘的表面形貌,研究摩擦副表面形貌表征参数与摩擦系数的在磨合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对磨合过程的机理进行分析.

 
  

Fig.3 Experimental results to determine running-in process图3 磨合判定试验结果

式中:分别为任意200 s内摩擦系数采样段均值的最大和最小值.

设定摩擦波动系数D的表达式如式(2)所示.

 

式中:h为采样段摩擦系数的波动范围,为采样阶段的平均摩擦系数.

由图3可知,随着试验从150 s进行到450 s,摩擦系数的波动范围h从0.055逐渐下降到0.035,下降幅度约为57%,随后摩擦系数的波动范围h稳定在0.035附近;与此同时摩擦波动系数D从0.222呈线性下降到0.147,下降了约51%,随后稳定在0.147. 当采样段为100~300 s时,摩擦系数采样段均值系数H为0.054 9,随着试验的进行,当采样段为400~600 s时,H下降到0.008 4.

经以上分析,当摩擦系数采样段均值系数H≤0.02,且摩擦波动系数D随着试验的进行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并随后稳定在D≤0.16时,认为磨合完成.摩擦系数采样段均值系数H和摩擦波动系数D越小,磨合质量越高,上述试验的磨合时长为7.5 min.

2.2 磨合进程分析

经过试验,磨合完成时间分别随压力、转速、温度的变化如图4所示. 随着加载方式的改变,磨合完成时间的长短有着明显区别.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陈老师是平凡的追梦者,也是不凡的造梦者。他总是用充满期待的爱,滋润“路途劳累”的莘莘学子。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转速为400 r/min,温度为120 ℃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如图4(a)所示. 随着压力从10 N开始升高,磨合完成时间逐渐缩短,当压力升高至40 N时,磨合完成时间达到最短,为15 min;随着压力继续升高至50和60 N,磨合完成时间增加增加至16和17 min.

你也许会说,既然“末”表示“最后”,反义词自然就是表示“最前”的“首”啦!没错,“首”和“末”确实是一组反义词,只不过这是后来引申出来的。

压力为40 N,温度为120 ℃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如图4(b)所示. 随着转速从200 r/min逐渐升高,磨合完成时间大致随转速呈线性减小,当转速提高到1 400 r/min时,磨合完成时间达到最短,为4 min;但随着转速的继续提高,磨合完成时间开始缓慢增加,当转速达到2 000 r/min时,磨合完成时间增至6.5 min.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摩擦副磨合阶段摩擦系数与摩擦盘表面粗糙度密切相关,随着面粗糙度从开始阶段迅速减小到逐渐趋于稳定,摩擦系数在开始阶段迅速增大,随后也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设定摩擦系数采样段均值系数H的表达式如式(1)所示.

  

Fig.4 Running-in perio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图4 磨合完成时间随不同工况的变化情况

  

Fig.5 White light interferometer图5 白光干涉仪图

2.3 磨合阶段表面形貌及机理分析

本节使用同一组摩擦副,在2.2中得出的磨合完成时间最短的工况40 N,1 400 r/min,160 ℃下进行磨合,分别磨合0、1、2、3、4和5 min后取下,利用如图5所示的白光干涉仪观察磨合区域表面形貌,观测区域选择为边长为10 mm的正方形. 白光衍射仪观测结果如图6(a~f)所示.

由图6(a)可以看出,原始摩擦盘表面存在加工过程留下的纹理,表面平均高度较高. 由图6(b~f)可以看出,随着磨合的进行,摩擦盘表面粗糙峰数量逐渐减少,加工留下来的纹理逐渐磨平,同时随着磨合时间的增加,摩擦接触深度逐渐加深.

对摩擦盘的同一摩擦接触区域进行面粗糙度计算,计算区域为边长为4 mm的正方形,如图7所示.

  

Fig.6 Morphology of the worn surface of the friction plate with different running-in time图6 不同磨合时间下摩擦盘表面形貌图

  

Fig.7 Area for surface roughness calculation图7 面粗糙度计算区域

根据面粗糙度计算公式(3),分别计算不同磨合时长下的面粗糙度. 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

 

其中:Zij为物体表面区域轮廓上点到基准平面的距离;M,N分别为选定区域中相互垂直两个方向上的采样点数.

该马尔可夫过程在第[tk+(l-1)T0]秒时的过程元A′[tk+(l-1)T0]的一步传导转移概率函数变化为

  

Fig.8 Variation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in the running time图8 面粗糙度与摩擦系数随磨合时间的变化

由图8可以看出,试验前摩擦盘面粗糙度最大,约为2 126 nm,这是由于铜基粉末冶金摩擦盘在加工过程中经过烧结、压制等阶段,在其表面形成大量粗糙峰;而经过1 min磨合后,面粗糙度迅速减小到约为1 435 nm,同时摩擦系数从0.07迅速增加到0.20左右,在这个阶段摩擦副表面初次接触,大部分法向载荷由粗糙峰顶部承担,由于粗糙峰顶部较脆弱,随着磨合的进行,微凸峰顶部发生不同程度的弹塑性变形和脱落;经过2 min磨合后,大部分粗糙峰顶部被磨平,此时法向载荷主要由粗糙峰中部和少量粗糙峰顶部承担,面粗糙度进一步减小到1 195 nm左右,此阶段摩擦系数增加速度减慢,约为0.23;磨合经过3 min后,法向载荷主要由粗糙峰底部、极少量粗糙峰顶部和部分粗糙峰中部承担,此时由于摩擦副实际接触区域增大,面粗糙度减小速率减慢,粗糙度约为1 083 nm,此阶段摩擦系数进一步增加,约为0.245;随着磨合的继续进行,时间达到4和5 min后,此时大部分粗糙峰已经被磨平,磨损速度减慢,面粗糙度分别为1 031和1 017 nm,趋于稳定,同时摩擦系数不再有上升趋势,稳定在0.24左右,此时认定磨合过程结束.

转速为400 r/min,压力为40 N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如图4(c)所示. 随着试验温度从40 ℃升高至160 ℃,磨合完成时间明显缩短,且当温度从120 ℃升高至160 ℃时,磨合完成时间从15 min缩短至4.5 min,缩短为原来的30%左右;随着温度继续升高至240 ℃,磨合完成时间维持在4.5 min左右.

1.幸福指数呈现提升态势。近年来,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持续向好,员工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员工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使得员工群众荣誉感、自豪感空前高涨;基层硬件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日常工作环境的明显改善,基层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等因素,使得员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得到了双向满足,员工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而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各项惠民新举措不断实施,让员工的生活进一步改善,员工幸福感再度提升。

2.4 磨合过程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

分别选取了两组试验工况,工况一:100 N,700 r/min,195 ℃;工况二:100 N,700 r/min,120 ℃,进行了有无磨合过程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对比试验,同时对磨损量进行测量. 其中经历磨合过程的摩擦副磨合工况选用2.2部分得出的磨合完成时间最短工况40 N,1 400 r/min,160 ℃,磨合时长为5 min.

研究人员逐步揭示环偶极子产生机理,指出环偶极子是由电极子及磁极子之间相互作用破坏近场电环境平衡而产生的,非对称电流能增强环偶极子强度,是产生高Q值的原因[25,28]。可依据单元结构建立基于耦合LC电路的物理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为了定量分析环偶极矩强度,根据体积电流密度分布,利用多极散射理论得到多极子的散射强度,如电偶极矩、磁偶极矩和环偶极矩。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微波、太赫兹和光学波段环偶极矩的计算,计算公式为:

由图9(a~b)可以看出,同一工况下经历磨合过程的摩擦副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保持稳定,维持在0.25左右,无磨合过程的摩擦副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从0.20持续上升到0.45附近,增加1.25倍,这是由于试验过程中,摩擦盘表面大量的粗糙峰以磨粒形式脱落进入摩擦副接触区域,从而加大切向力,在法向载荷不变的条件下使摩擦系数持续升高;有磨合过程的摩擦副摩擦系数比无磨合过程的摩擦系数小35%~45%左右.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对于本工程建筑长宽比接近1的阀厅而言,网架结构体系在空间受力性能、用钢量、结构整体性及刚度方面更优,因此本工程阀厅屋盖确定采用网架结构体系。

  

Fig.9 Friction properties before and after running-in period图9 有无磨合过程摩擦性能的对比

  

Fig.10 Comparison of wear before and after running-in period图10 有无磨合过程磨损性能的对比

由试验结果得到,在温度、转速和压力都增加5倍的情况下,磨损量相应的依次增加约5.7、4.0和3.6倍,可以看出温度对磨损量的影响较显著,速度和压力对磨损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2.5 温度、转速、压力对磨合过程磨损量的影响

为了研究温度、转速和压力对磨合过程磨损量的影响对摩擦盘进行了试验前后的称重测量. 图11(a)为不同温度下磨合过程磨损量的测试结果. 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磨损量随试验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 当温度低于120 ℃时,磨损量较低,小于24 mg,且增加趋势较缓慢. 这是由于摩擦副材料硬度较高,微凸峰实际接触面积较少. 当温度从160 ℃升高至240 ℃时,摩擦盘铜基粉末冶金材料硬度逐渐下降[17],微凸峰实际接触面积增大,磨损量从35 mg迅速升高到87 mg,增长1.48倍,磨损量增长显著. 当试验温度120 ℃时,随着速度的增大或压力的升高,磨损量均呈线性增加,如图11(b~c)所示.

由Archard磨损定律[18]可知,磨损量的大小与滑动距离和法向载荷正相关,当摩擦副总的滑动距离增加或法向载荷增大时,磨损量将会随之增加,如式(4)所示.

  

Fig.11 The wear of the running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图11 不同工况对磨合过程磨损量的影响

 

随着转速从200 r/min增大到1 200 r/min或压力从10 N增大到60 N,磨损量均呈线性增加. 随着转速从200 r/min增大到1 200 r/min,由于总滑动距离的增大,摩擦盘磨损量从14 mg增大到67 mg,增加3.8倍. 随着压力从10 N增大到60 N,由于摩擦副法向载荷的增大,摩擦盘磨损量从7 mg增大到35 mg,增加4倍.

同一工况下经历磨合过程的摩擦副磨损量比未经历过磨合过程的磨损量低30%~40%左右,如图10所示.

式中:φtest为干式磨损量试验测试结果;Kc为磨损系数;Atest为销-盘试验名义接触面积;Ptest为试验测试平均面压;S为摩擦副总的相对滑动距离.

由此可以得出,磨合过程对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显著,经历磨合过程摩擦副的摩擦系数比未经历磨合过程的小35%~45%左右,但同时摩擦副产生的磨损量相对较小,相比未经历磨合过程摩擦副的磨损量减少30%~40%,由此可以得出,在离合器摩擦副实际使用中,对摩擦副进行高质量的磨合,是获得较长使用寿命的有效方法.

3 结论

本文作者针对干式离合器摩擦片常用的铜基粉末冶金材料,以铜基粉末冶金摩擦盘和65Mn柱销为研究对象,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UMT-5)进行小样销-盘试验,对摩擦副的磨合过程进行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

(2) 单边供电模式下2列AW3车同时起动电流峰值(4 400 A)虽然超过电流变化率保护的整定值(3 500 A),但其持续时间(4 s)远小于电流变化率保护的整定值(40 s);

a. 引入摩擦系数采样段均值系数H和摩擦波动系数D作为识别磨合状态的指标,当摩擦系数采样段均值系数H≤0.02,且摩擦波动系数稳定在D≤0.16时,认为磨合完成. 摩擦系数采样段均值系数H和摩擦波动系数D越小,磨合质量越高,为该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磨合性能提供评定依据.

b. 磨合过程中,加载工况对磨合快慢有显著影响,工况为40 N,1 400 r/min,160 ℃时磨合最快,在工程应用中为同种材料摩擦副提供了优良的磨合加载区间;随着磨合的进行,摩擦副接触区域的面粗糙度和摩擦系数大致呈对应关系,开始阶段接触区域面粗糙度从2 126 nm迅速减小到1 195 nm,最终逐渐稳定在1 020 nm左右,摩擦系数从0.05迅速增加到0.20,最终逐渐稳定在0.24.

“超现实的梦幻”存在于所有的超现实主义作家之中。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拉贡在《爱尔莎的眼睛》中刻画的女主人公既是神秘缥缈的,又是现实存在的,是充盈美妙的爱情的象征。爱情是形而上学的体验,昭显着世界、自然万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虽不断变幻,却依旧保持亲密和热情。在这种复杂又简单的关系中,爱的天使“爱尔莎”于是变成了无限与梦幻的沟通媒介。

c. 是否经历有效磨合对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有着显著影响. 在100 N,700 r/min,195 ℃和100 N,700 r/min,120 ℃工况下,经历过磨合的摩擦副摩擦系数保持稳定,维持在0.20~0.30;没有经历过磨合的摩擦副由于摩擦盘表面大量的粗糙峰以磨粒形式脱落进入摩擦副接触区域,加大切向力,从而使摩擦系数从0.20持续增长到0.45左右,同时经历磨合过程摩擦副的磨损量约比未经历磨合摩擦副的磨损量减少30%~40%.

如同我前面所写的,过去没有腿,过去不可描绘,或者说得好听点,过去已经和现在杂糅在一起了。如今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过去与现在建立起来的这种关联更有力量,因为这种关联是一种持续的永不停歇的力量,是一种激情昂扬的牛顿第三定律的产物。 绘画的力量蕴藉在想象中,蕴藉在生活中,蕴藉在过去和现在的存在之中。

d. 随着转速、压力的增加,磨合过程磨损量大体呈现线性增长,符合Archard磨损定律;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硬度随之减小,磨损量增加;温度对磨损量的影响较显著,转速和压力对磨损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对一级评估指标权重集进行一致性检验,可以得到最大特征值λmax=4.059。计算CI为0.0197,查表得当n=4时,RI=0.96,可计算得到随机一致性比率CR为0.021<0.1,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4]。

参 考 文 献

[1]Ge Shihua, Zhu Hua. Comlicate tribological systems and quantitative study methods of their problem[J]. Tribology, 2002,22(5): 405–408 (in Chinese) [葛世荣, 朱华. 摩擦学复杂系统及其问题的量化研究方法[J]. 摩擦学学报, 2002, 22(5): 405–408]. doi:10.3321/j.issn:1004-0595.2002.05.020.

[2]Rajesh K, Braham P, Serhuramiah A. A systematic methodology to characterise the running-in and steady-state wear processes[J]. Wear,2002, 252(5-6): 445–453. doi: 10.1016/S0043-1648(01)00895-X.

[3]Hu Y Z, Li N, Tonder K. A dynamic system model for lubricates sliding wear and running-in[J]. Journal of Tribology, 1991, 113(3):499–505. doi: 10.1115/1.2920651.

[4]Li Xinglin, Li Jianping, Ruan Jianguo, et al. Study on the running in process of foreign friction pairs[J]. Bearing, 2000, 34(3): 43–46(in Chinese) [李兴林, 李建平, 阮建国, 等. 国外摩擦副磨合过程的研究[J]. 轴承, 2000, 34(3): 43–46].

[5]Li Guobin, Guan Delin, Wei Haijun. Study on single fractal and multifractal of frictional forces in the running-in process[J].Tribology, 2006, 26(5): 467–471 (in Chinese) [李国宾, 关德林, 魏海军. 磨合过程摩擦力单重分形和多重分形的研究[J]. 摩擦学学报, 2006, 26(5): 467–471]. doi: 10.3321/j.issn:1004-0595.2006.05.015.

[6]Dong Lin, Zhang Yongxiang. Neural network used in prediction of optimum fractal dimension during running-in process[J]. Mechanical Design, 2004, 21(11): 43–44 (in Chinese) [董霖, 张永相.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磨合磨损的最佳分形维数[J]. 机械设计, 2004,21(11): 43–44]. doi: 10.3969/j.issn.1001-2354.2004.11.016.

[7]Liang Dong, Yao Zhigang, Dong Guangneng, et al. Study on wear monitoring of running in period using online image visual ferrography[J].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2012(11): 53–55 (in Chinese) [梁栋, 姚智刚, 董光能, 等. 磨合期磨损的在线图像可视铁谱仪监测研究[J]. 设备管理与维修,2012(11): 53–55]. doi: 10.3969/j.issn.1001-0599.2012.11.025.

[8]Zhong Aiwen, Yao Pingping, Xiao Yelong, et al. Tribological behaviors and reliability life of cu-based sintered materials for space applications in air[J]. Tribology, 2017, 37(5): 686–694 (in Chinese)[钟爱文, 姚萍屏, 肖叶龙, 等. 大气环境空间用铜基摩擦材料摩擦学行为及可靠性寿命研究[J]. 摩擦学学报, 2017, 37(5): 686–694].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5.017.

[9]Wang Yunpeng, Sun Kun, Yang Size, et al. Friction and wear characteristics of 18Ni(300) steel at high speed dry sliding condition[J]. Tribology, 2017, 37(2): 218–224 (in Chinese) [王云鹏,孙琨, 杨思泽, 等. 18Ni(300)钢高速干滑动摩擦磨损特性研究[J].摩擦学学报, 2017, 37(2): 218–224].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2.011.

[10]Stout K J, King T G, Whitehouse D J.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 surface topography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 running-in experiment[J]. Wear, 1997, 43: 99–115.

[11]Zhu H, Ge S R, Huang X 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 roungness parameter[J]. Wear, 2003, 255(1-6): 309–314. doi:10.1016/S0043-1648(03)00215-1.

[12]Ma Chenbo, Sun Jianjun, Yu Bo, et al. For running-in performance test research of rough surface texture[J]. Lubrication Engineering,2016, 41(2): 32–36 (in Chinese) [马晨波, 孙见君, 于波, 等. 面向磨合性能的织构化粗糙表面试验研究[J]. 润滑与密封, 2016, 41(2):32–36].

[13]Thomas T 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hanges in surface topography during running-in[M].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leedslynon symposium on tribology, leeds, 1997: 98–108

[14]Zhang Gengpei. Research on prediction theory and method of sliding running in wear based on surface topography[D].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in Chinese) [张耕培.基于表面形貌的滑动磨合磨损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15]Zhao Erhui, Ma Biao, Li Heyan, et al. Influence of porosity on local lubrication and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t clutch[J]. Tribology Journal, 2017, 37(3): 325–332 (in Chinese) [赵二辉, 马彪, 李和言,等. 孔隙度对湿式离合器局部润滑及摩擦特性影响研究[J]. 摩擦学学报, 2017, 37(3): 325–332].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3.007.

[16]Zhou Yuan Kai. Study on the evolvement and system dependence of running-in attractors [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16(in Chinese) [周元凯. 磨合吸引子的演化规律及其系统依赖性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2016].

[17]Qu Zaigang, Huang Yuechu. Powder metallurgy friction materials[M].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2005: 91–100(in Chinese) [曲在纲, 黄月初.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5: 91–100].

[18]Archard J F. Contact and rubbing of flat surface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53, 24(8): 981–988. doi: 10.1063/1.1721448.

 
李和言,马成男,吴健鹏,师路骐,刘继凯,李明阳
《摩擦学学报》 2018年第02期
《摩擦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