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学校武术教育中技击功能的传承现状及对策——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的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纵观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迁,西方体育项目强势开展,以及竞技武术运动迅猛发展,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学校武术教育,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诸如学校武术课程指导思想、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完整,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实施存在诸多问题,课程评价缺失,等等[1],使学校武术呈现一派繁荣遮蔽下的技击凋零景象。如何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发挥技击功能,不仅是当前武术改革和发展研究的薄弱点,也是传统武术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本研究以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武术教育实践者共计15人的“生活史”“工作史”“情感史”等方面的口述历史访谈[2]为基点,在获取、整理、分析和研究口述历史资料基础上,倾听、思考和探究知名武术家隐蔽的声音[3]及教育经验、人生态度,探寻历史真相、明晰发展现状,探求学校武术教育技击功能当代传承新路径。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本研究对武术家信息及访谈情况进行编码,如表1所示:

1 学校武术教育中技击功能的传承现状

1.1 学校武术教育技击功能传承目标定位与实践的错位

“我长时间接触竞技武术,曾经在我的概念当中,套路就是武术的全部,竞技武术就是武术的全部。因为无论参加全国比赛,还是观摩学习,看到的都是这些东西。”(M,2015年7月12日,2)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全面开展表现出一支独大的局面,左右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手段和课程目标设计。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开展武术课程的学校中,初级、简化的“竞技武术”套路是最主要内容。这些新编长拳或太极拳,虽融摄传统技法精华,但在教学实践中,与竞技武术套路如出一辙,皆表现为单纯的套路运动形式,鲜有攻防格斗内容。“1957年拳击打死人后取消,武术散打也不提了,一开始武术捧出来就是套路运动,不提打。”(M,2015年7月12日,2)“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好多人反映,你们这武术运动员什么武术啊?路上碰到小流氓都吓得跑,连一点自卫能力都没有……国家考虑,单搞套路不行,不能一条腿走路,要搞对抗项目。”(M,2015年7月12日,2)到1989年,竞技武术散打历经十年试点试验后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但学校武术教育未能紧跟潮流,依然延续着“单腿走路”的模式。

1 武术家口述史访谈对象代码及相关信息

Table 1 The Martial Artists' code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代码出生年月采访时间代码出生年月采访时间A19262015年5月25-26日B19282015年5月30-31日C19352015年5月12-13日D19372015年5月12-14日E19372015年5月14-15日F19372015年7月9日,9月23-24日G19372015年5月14-15日H19382015年5月23-25日I19402015年5月12-13日J19402015年5月12-13日K19402015年7月28日L19422015年5月2-3日M19432015年7月11-12日N19462015年5月20-21日O19522015年7月27日

近年来,《新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总的课程目标中,虽将基本的防身自卫知识和技能培养纳入指导教学内容,配套新教材也做了相应删改调整,如:删减初级套路,增加动作组合,突出基本技法,表现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特征。然而,改革仅从指导思想层面提升了学校武术教育重视技击可能,除却宏观层面的价值外,中观层面的技击功能教育发展规划、设计,微观层面的学校具体课程目标和实施细则严重缺位,致使学校武术教育技击功能传承难以落实,发展受阻。

1.2 学校武术教育主体的武术认知期待与冲突

1.2.1 教师群体关于中国武术技击功能传承路径的认知与冲突

武术教师处在整个武术教育系统的中枢位置,起着知识和技能的吸收、整合以及传递功能,对技击功能的认知和践行关系着武术的前途和命运。然而,绝大多数武术教师以完成大纲规定内容为宗旨,教授规定套路技术内容,导致武术教学有技术内容无文化内涵、有套路组合形式无防身制敌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生态系统内外部文化环境、制度政策、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教师自身技击认知、技击素质、教学自主性、个体创造性的制约,导致教师群体技击素养普遍低下,职业角色认同意识淡薄,职业热情和创新动力不足。一名优秀的武术教师,首先要对武术有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热情。“当时我们学武术遇到了一个好教师,在他的教学中,除了学到专业技巧、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外,更重要的一个东西,我觉得我们学到的就是他对武术的执着和热爱。”(O,2015年7月27日,1)其次,武术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哪个老师武德好、技术高,那他带的徒弟都是棒的。武术界有句话说的很好嘛,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像张文广老师,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张老师的影响、带动和教育。他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我影响的确很大。”(D,2015年5月14日,3)“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和技击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技击意识、武德修为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应将教师群体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量,引导教师理解、认同并主动参与技击传承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最大限度解决和规避经济、社会和人际环境加持的种种冲突关系。

1.2.2 学生群体关于中国武术技击功能的期待与冲突

“我们那时候讲侦探打黑贼,做游戏,每天晚上打。后头看到有武术表演,看到煤矿工人武术队经常表演,我就参加了那个。刚开始练什么小炮锤,很枯燥的,练了几个月。里头有一个练了四年的,跟我打架,叫我给打那儿了,从这儿开始我就不学了。他学四年都没用处。”(C,2015年5月12日,1)C教授学生时代的习武经历和感触,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学生习练武术的直接目标在于克敌制胜、防身自卫,如果在实战中不能获胜,“不能打”,就会像C教授当年一样觉得“没用处”,失望继而放弃,造成武术人群不必要的流失。当然,案例并不能说明技击一定是武术的终极目的,但必然是学生习练武术的心理基础和前提。

学生在传统文化层面上的认知,有益于体认中国传统文化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技击功能手段方面的历练,有益于培育保家卫国、舍己为人、英勇顽强的作风和意志,满足英雄角色扮演和完美品质的心理诉求。然而,去技击化的学校武术教育,漠视、忽略甚至压制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和心理期待,削减了技击参与和文化体认的机会,使得自觉习练武术的学生群体规模萎缩,校园武术活动愈来愈少,长此以往,武术将失去学校这块战略要地。

1.3 学校武术教育技击素材的选择标准单一内容结构僵化

学校武术教育教学,除了在教与学之间传承技术文化外,还需通过技术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多维度解析技击方法,首先,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多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图示、情景模拟、游戏法、分析探究法等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进程,合理选用不同教学方法,注重攻防格斗技术的拆手、喂手、抢手等情景模拟和实践。引导学生多维度深入理解动作、把握拳理、掌握正确的方法。另外,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要求完善的教学手段保障,规范的武术场地设施,标准的刀、枪、剑、棍等各类器械,完善的手靶、脚靶、沙袋及其他辅助器材配备,配合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音像等,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刺激和强化学生的武术认知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武术引用竞技武术套路的教育内容和训练模式,对传统武术鲜有涉及;武术教育简化为单纯的套路教学过程,缺乏技击内容的拆解分析与专门练习。部分学校、教师虽将擒拿、格斗或散打技术加入课堂,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但却带有显著的随意性、典型性、不成体系和非可持续性的特征。这些都成为制约学校武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因素。

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何首乌药材中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含量同时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的何首乌药材中的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其含量分布的差异性,以期为何首乌药材的质量评控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1.4 学校武术教育技击方法注重工具性传承忽视技击智慧的开发

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①在导墙轴线放样时,应确保其内墙面与壁板桩轴线平行,导墙内侧净距应为壁板桩墙厚+40 mm;②为保证原土不被扰动,挖土可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③内模立模板、外模以土代模,用振捣器均匀浇捣密实,待砼达到70%强度后方可拆模;④拆模后在导墙顶部用10槽钢支撑,内部用80 mm×80 mm方木及时在墙间加撑,支撑间距为2.0 m,梅花型布置;⑤施工期间严格控制墙顶周边荷载,防止导墙受力向槽内挤压;⑥为保证精度,施工中应随时检查导墙和壁板桩的中心线是否保持一致,竖向面是否保持垂直,如发生偏差及时纠正。

技击技术智慧凝结在技术本体之中,并体现实现攻防目的的单个技术结构和技术应用过程所彰显出的稳定特征,如太极拳技术的尚圆求变、求整合一、以点制全。中国武术的擒拿,以中医经络、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尚巧不尚力”“以巧取胜”,充分体现了设计的有效性、连续性和技巧性,具备显著的技击艺术化特征,是源于千百年技击实践智慧的结晶。

技击修养智慧则是为了获得高水平的技击能力和武术修为进行的学习、归纳总结的物我观念、人生理念、个体意识等,讲究“静心观照”“刚健有为”“天人合一”。学校武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和技能水平、培养文化情感和促进文化认同、激发技击智慧和提升心智水平是武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当前的武术教育过程普遍呈现出重视技术传承,忽视技击智慧开发,注重工具效能,忽视动作文化内涵、拳理阐释、拳架组成、运动规律、技术要求、攻击原则等深层探究与引导,致使学校武术教育战略的整体推进受阻、效果大打折扣。

2 学校武术教育中技击功能的传承对策

2.1 从国家和民族层面强调尚武精神”,加强行政干预力度

1919年,孙中山写下“尚武精神”四个字,并说:“中国的拳脚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同等的作用。”此语意指敢于拼搏、直面强敌敢于亮剑的凛然正气,可以摧毁一切困难和恐惧。处于国际纷争中的国家不能没有“尚武精神”,充满竞争的生活、工作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个体同样需要坚毅、勇敢、不屈不挠之“尚武精神”。[4]

武术的“尚武精神”,重在通过武术锻炼学生精神、劲力和敏捷灵便,培养凶猛、刚强、坚毅、“临大难而不惧”[5]等内在气质和品质。强调“尚武精神”的武术,则应该是以徒手或器械格斗技术为基本内容,建立在真实或虚拟的两两对抗中的身体格斗技能,在实际或假想的危机局面而引发的危机意识下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技击动作的格斗对抗是核心。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战本领,真可对搏打者,不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6]

武术教师要有意识、有能力解读动作中的技击内涵。“每一个动作都要有攻防含义,要有攻防意识,你才能教武术。”(B,2015年5月31日,2)在教学过程中,武术的基本功,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组成要素,以及功法练习等手段,都以武术攻防为核心,一招一式皆需攻防意识的贯注,搏击技术与功法的纯熟,这是武技进阶武艺的基础。

同时,受益于官渡区工商联良多的云南省汽车摩托车后市场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杨波也感慨到,协会的会员遍布全省,在工商联的指导下,协会在服务会员方面有了更多的尝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工商联指导会员使用“政商直通车”,让州市的会员跟昆明的会员一样,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解读,能够参与区工商联组织的各类培训,帮助企业成长。

目的是出现方程,未知数的表示可以任意。预设是学生能用文字加数字等方式表示出式子。未知部分也可以用任意符号占位。比如: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国家和民族角度出发,转变教育理念,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和行政策略,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提倡“尚武精神”,并在具体规章、制度、内容和方法体系建立健全等方面,做出积极响应和转变,主动采取措施摒弃隐忧——安全保障与校园和谐。

其次,须强化武术套路练习。套路是技击招法的串连和程式化,是强化和巩固技术练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从武术修为层级来讲,既是武术习练者由技进乎道的初始阶段,也是必要过程。没有攻防技击意识不能称之为武术,无攻防技术的娴熟则难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摒弃或淡化套路的练习手段则难以恒久,同时,也会缺少体认传统武术程式逻辑、结构文化的手段。只有将单个技术、技法和套路科学有效结合,树立起文化意识,勤加练习,才能“拳练千遍,其意自现”。所以,武术技术习练不局限在技术本身,而要通过技术传授文化,以完善人、发展人,通过四体形骸运动以鼓荡精神、心灵,厘清包裹在种种表象世界内的天人、人人、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最终净化心灵、修炼心志、修养心性。即“武术有四德,健身、强身、防身、修心,最重要的是修心。”(B,2015年5月31日,2)修心是学校武术文化教育应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由身及心”“由术及道”“阶及神明”的关键所在。

2.2 由技击上升为文化教育增强技击文化意识

M教授说:“武术绝不是仅仅学个拳术来健身的问题,通过这个培养我们刚强、勇敢、不怕的精神,也要培养宽容、厚德的品格。这两方面正好武术都有,所以我说武术含着很深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一直也提倡,武术首先是通过传播技术,渗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刚健和宽容这两个方面。”(M,2015年7月12日,2)

摆正武术文化在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位置,正确对待传统武术的动作技术、功法练习手段、武德规范、伦理习俗等文化形式、结构与功能的本体连续性,是现今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基点。跳出形形色色的武术分类传统,从武术技击的核心价值和功能上把握与演绎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竞技武术,也不是要摒弃套路的程式化演练。而是以势势相承的套路作为习武入门之法,继而以拆招、喂招、模拟实战等应用实践的方式深入学习武术,从技术修习中体悟阴阳变化、相生相随的辩证法传统,理解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从格斗实践中养成技击文化意识。由此,组成学校武术教育的基本活动样式和技术发展的基本内容,并深刻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技进乎道”的旨趣特征。[7]

M教授回忆:“我们教指委在黑龙江开会,晚上吃饭的时候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有感而发:‘我这次到日本去,日本少年小孩太厉害,大冬天穿着短裙穿着短裤,一二一走的非常抖擞有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现在还在发扬,我们中国的孩子不能这么娇里娇气’。”(M,2015年7月12日,2)日本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学生忧患意识的强化和尚武精神的培养。反观我们,提及忧患和危机意识,至多关涉学业、工作与生活,对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缺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学生群体近年来流露出对“民族英雄”的淡漠,无疑是缺乏“尚武精神”的“危险”表现。当今中国正需要一种精神把整个民族牢牢凝聚在一起,这就是“尚武精神”[4]

据统计显示,客厅和厨房是烧烫伤经常发生的两大危险场所。一般而言,烧烫伤可分为:热液烫伤、火焰烧伤、接触烫伤、化学灼伤和电灼伤等5大类。研究发现,发生烧烫伤的年龄以0~3岁为主,特别容易发生在刚学会爬、走的阶段,而且在客厅和厨房的发生几率最高。比如,过长的桌布,孩子如果用力一拉,桌上放的热汤、热水便会洒在孩子身上,发生原因大多是因为家长的疏忽和孩子的好奇心。

技击智慧的开发分思维智慧、技术智慧和修养智慧三个方面。技击思维智慧体现为进攻和防守中精神的专注、对技术的理解,对格斗形势的仔细观察、准确地判断,对格斗对手行为的预见并迅速采取行动策略和实施技术行为的综合思维能力。

2.3 由单一拳种进阶中国武术维护武术系统生态

“有很多的拳种是好东西,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保护起来,它就只能起保护作用,真正要发展,必须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简化、推广,所以武术实际上现在是面临着一个转型的问题。”(N,2015年5月21日,2)武术的现代化转型和发展不能停留在“武术”宏大叙事上,必须要树立拳种意识、技击意识。推行“一校一拳”,以当地学校作为主体整理、规范和简化有传承和教育价值的传统武术项目,增强对武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从而,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有益于保持我国拳种多样性、差异性,提升传统武术的当代交融、激荡和创新发展的活力。传统拳种的技术教学,须在有限动作技术教学中,掌握基本的技击方法、技击理念,领会技击精神。“你不要去学这个拳就专门学它的套路,你要学这个拳的基础东西。”(N,2015年5月21日,2)武术的学练不在于技术或套路的多寡、长短,而是要从可以反映拳种基本特点的核心技术出发,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水平科学设计内容和方法体系。

学校武术教育不同于民间武术的传承之处在于要在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培养人、教育人,通过武术攻防技击的习练,意在把某种本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增进知识和技能。“第一次就是在广西搞这个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大会上民间出来的人很多,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包括练硬气功的,后来到加拿大去了。我记得有一个广东的农民,他的这手老茧很厚,鹅卵石,啪,劈断了。还有湖南的这个卧叉,在上面,后来做表演嘛,当然这里面有些是功夫有些还是技巧。”(M,2015年7月12日,2)许多表演性的功夫,如特技类武术的“卧叉”“吞剑”等,硬气类功中的“劈石”“断碑”“枪顶咽喉”等并不适合学校武术教育。其内容选择要审慎考察其是否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教育价值,是否符合科学性、教育性、健身性、地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实效性的原则,要在甄选精粹以丰富武术教育内容的同时,维护博大多元的武术系统生态。

2.4 多维度解析技击方法激荡习武主体思维方式

“武术要讲继承,但光继承还不行,还要发展要创新,这样武术才有生命力。”(C,2015年5月12日,1)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武术创新是武术人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民国初年,马良创编新武术,吸取体操等西方体育教学训练方法,开创武术教学新模式,提升了传承效率,打破了师徒制的传承传统,这是一种创新。“武术要创新发展,应该是在继承和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发展。”(H,2015年5月24日,2)新中国成立以后,竞技武术套路的蓬勃开展,改革开放以后散打项目的试验、改革和发展,成为传统武术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卓越创新成果,推动了武术现代化进程。

其次,对技术的攻防内涵、技击原理进行深层阐释。技术教学和原理教学要合理搭配、相得益彰,尤其是在中学、大学阶段,注重运用诱导启发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灵活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其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养成不守旧、善于开拓创新的思维习惯。武术教育不只是技术的传承、身体的锻炼,更应该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心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其实,这也正是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独特的文化基因。“武术啊,从根子上说,它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实际上是与西方体育不一样的,因为它文化基因不一样,实际上它的竞赛方法也应该不一样。有些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有些是融入了西方的东西,但实际上区别很大。我说它应该是独立的,它和西方文化不是一个,是中国文化支撑的一个体育。”(M,2015年7月12日,2)。

⑧曹道衡:《“河表七州”和北朝文化》,载《中古文史丛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125页。

第三,培养学生武术“和谐”的技击思维方式。习武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条律和门规戒律、自然观的体认和修行,是以肢体运动为形式、引导体认蕴藏招数背后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综合过程,表现为身体、技术、思维三位一体的文化规训形式与结构。[8]即通过武术教育实践,塑造学生健康体魄、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传承“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培养中国武术独具特色的技击思维,包括“朴素的辩证思维、情感的意想思维、以类度类的类比思维、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口传身授的经验思维”等[9],这些思维方式是古代追求“和谐统一”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的传承,是一种“以人为本”“和谐”的思维方式,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技击主体行为模式,促进校园与社会和谐稳定。其实,“习武之人并不嚣张好斗”便是这种技击思维方式的体现。

本刊讯 2018年,陕西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预计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3025.32万人次,同比增长20.54%,旅游总收入5994.66亿元,同比增长24.54%。旅游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中的作用日益显著。12月20日上午10时,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省文化和旅游厅新闻发言人、副巡视员孟宝民等出席。

2.5 强化套路突出技击巩固技击功能传承效果

促进学校武术教育技击功能的传承,应以“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作为教改理念,以“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作为教改思路,以“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作为教改目标,以“武术礼仪和武德、武术文化教育、武术基本动作和基本功、武术套路、武术格斗”作为教育内容,积极探索学校武术“趣味引导,套路与格斗随行,礼仪与武德始终,功力自修,展演激励”的立体化教学新模式,努力构建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武术教育新体系和四级课程体系。[10]“武术要创新发展,应该是在继承和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发展。”(H,2015年5月24日,2)

“中小学学习武术,这个人群是很庞大的,不要忽略这个人群,你说现在老年人他学的简单,学的很少,他们主要是健身的。真正继承下来,应该在青年当中,在中小学当中。”(E,2015年5月14日,1)应在各地中小学扎根本土武术教育资源,科学筹划、协调发展,教育内容设置等差有序、兼顾各方,合理规划设计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学习传统武术套路,要少而精,通过拆招、喂招、抢招等方式培养学生熟练的技术运用和反应能力,提升技击水平。关于实战“我的看法,第一种是实战的,第二种就是拳家们模拟的,假设对方打我的头我怎么打,假设对方打我的腰我怎么打。它假设了很多形式,设计了很多招法,……一般的情况下,拳家们假设的东西有一定的个人防身技能。”(M,2015年7月12日,2)但更应该注重通过技术的教学培养武术兴趣、提升身体素质,初步领略传统武术天人、人人、人我的伦理规范和处世智慧[11],为武术技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心理、身体和技术基础。

对传统武术各拳种门派招法体系的习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技击水平。然而,传统武术的招法具有攻防含义,但并不一定具备现代散打等实战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实战的直接有效性要求必然导致传统拳术演练、对练风格特点的丧失。“对抗项目一开始在搞实验的时候也是希望保持中国传统特色,有的提出,你是八卦我是形意的,报名上来打,一打那大家看形意也看不到八卦也看不到。”(M,2015年7月12日,2)另一方面,武术套路习练是作为防身自卫技能学习的基础,同散打等直接技击形式在技战术、心理素质要求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套路的东西在实战当中有距离,所以说北体、武体、浙江在实验以后慢慢地才形成今天散打的体系。”(M,2015年7月12日,2)因此,强化套路的同时要突出散打、短兵、长兵等技击实战项目的习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高等学校的武术教育要总揽全局,不仅要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形成不同形式和风格拳种流派自由发展、不同武术理论自由争论的氛围和环境,还要加强散打等脱胎于中国传统武术,科学化、标准化的实战项目教学、训练和竞赛,共同建构科学合理、层层递进的学校武术教育技击功能传承体系,巩固技击功能传承效果,推进武术事业的新发展。

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从主体的视角来看,包括传统新闻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互联网企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新兴互联网企业在知识付费领域的高调表现,令诸多出版企业望尘莫及。而传统出版企业尽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转型升级推进,仍然没有在数字出版的市场化、产业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转型升级需要持续地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开展经营管理,加速高新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独立、通畅的数字产品渠道才能最终达成提质增效和融合发展的目标。

3 结语

武术技击功能传承不仅是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武术文化延传的关键,是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多方利益诱惑和文化争夺中,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技术底线和神圣使命。唯有立足传统技法和原始形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主动分化、转化进而开发和建构新的学校武术技击功能传承体系,才能逐步达成形神兼备、德技兼修、术道并重、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和价值期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和谐理想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 朱广收.体育院校武术国际化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2] 保尔·汤普逊,著.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覃方明,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20.

[3] 霍尔编.表征: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2.

[4] 温力.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8):6-11.

[5] 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69.

[6]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51-57.

[7]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2013-3-3].

[8] 高志.论传统武术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J].体育与科学, 2009,30(3):33,42-44.

[9]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

[10] 李守培,郭玉成.社会转型期武术伦理研究路径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3):53-59.

[11] 马文友.从美学视域解析中国武术套路的拳种纷呈现象[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63-67;80.

郭发明,赵光圣,郭玉成,李守培,阴晓林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