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桑树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更新时间:2016-07-05

桑树土传病害是指病原生物以土壤和病残体为媒介在桑园中传播的根系病害。主要致病原生物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及线虫等[1],它们在条件适宜时对桑树根部和茎部产生侵害。据初步统计,桑树土传病害已在山西各蚕区普遍发生,特别是是晋南、晋东南老蚕区尤为严重,其危害极大。轻者缺苗断垄,重者桑树大面积死亡,大多数地块已无法继续植桑,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土传病害已成为桑田日常管理中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蚕农称之为桑树“癌症”。因为致病生物在桑田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开始生长繁殖,来年继续危害桑树,如此循环往复,病害越来越严重,很难得到控制。为此,我们课题组经过几年来的调查研究,对土传病害的发病机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采取了不同措施的防治试验,效果较为明显。

1 桑树土传病害发生的原因

目前桑树常见的土传病害主要有:根腐病、根朽病、紫纹羽病、青枯病、枯萎病、疫病、炭疽病、桑椹菌核病等。根腐病属土壤习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当桑树生长衰弱就会受病菌侵染,在干旱、缺肥、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板结的桑园发病严重;紫纹羽病、白绢病和根朽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菌索在残根体和土壤中越冬,能存活多年。土壤黏重板结、通气不好、低洼潮湿、排水不良、定植过深、长期缺肥、杂草丛生、病虫害发生严重等导致桑树生长衰弱时,易受病菌侵染[2]

2)农机化程度高。水旱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96%,其中旱田96.5%、水田95.3%,粮食(谷物)烘干能力可达粮食产量的20%,年农业航空作业面积已达 87.8万 hm2。

1.1 非侵染性致病原因

1)耕作管理措施粗放,导致桑树免疫力下降而致病。大水漫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板结、会造成桑树根系缺氧甚至窒息;桑园密闭影响通风透光、湿度过大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中耕除草不及时,造成草荒,与桑树争养分,还利于害虫隐藏和病菌的传播。

2)施肥不当加剧了桑树土传病害的发生。桑田中连年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导致土壤中矿物质含量过多,有机质减少,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呼吸。同时还刺激了致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丝核菌的加速生长。而过量施用硝态氮肥,桑树吸收硝酸盐过多,阻碍了根系对氧的吸收,影响了桑树发育生长,导致桑树缺氧患病,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2)细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软腐病)可用中生霉素1 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1 000~2 000倍液淋施土壤。

1.2 侵染性致病原因

1)土壤带菌连作是造成致病原生物肆虐的人为因素。由于多年连续在同一地块种植桑树,土壤地力消耗过大、肥力下降,桑树抗病、抗逆能力变差。未能及时彻底地控制病原微生物,才使得它们连年繁殖,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壮大,导致桑树土传病害连年发生、防不胜防。土传病原菌主要危害桑树根、树干,由根、树干向上发展,侵染维束管,病原菌在维束管内繁殖,阻碍营养物质的输送,致使桑树枯萎死亡。

2)带病苗木的栽植、嫁接,以及土壤、流水、剪伐工具、采桑工具,都是病菌传播的途径,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加以防范。

由共青团中央领导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已成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主体之一。在高校,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激发其社会责任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1]208然而,志愿者服务意识淡薄、动机不纯、持续热情短、活动松散等成为当前遏制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的主要原因,伴随产生了诚信缺失等道德伦理问题。随着现代公益组织的发展而被提出来的公益伦理这一新的概念,与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质具有一致性。因此,借助当代中国公益组织发展中的公益伦理思想重视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具有可行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线虫等地下害虫侵害桑树根系造成伤口直接导致病菌侵染。线虫和真菌病害往往同时发生,根结线虫和病原菌的复合侵染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3]。因此抑制根围系统病原物的活动就成为防治土传病害的基础。

2 桑树土传病害的诊断

桑树土传病害又称根部病害,根据地上部分的变化很难确定根部是否发生病害,在病因诊断上也比较困难。挖开桑树根部才能发现,若是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症状为:皮层腐烂,形成瘿瘤和毛根。腐烂的皮层与木质部间常出现片状、羽状或根状白色或褐色的菌索;在干基处长有子实体、菌膜、菌核、蛛网状菌丝体等;在地上部分通常表现为叶片色泽不正常,呈淡绿色。继而放叶迟缓,叶片变小,提前落叶,容易发生萎蔫现象,最后是全株枯死。整个发展过程具有循序渐进和循环侵染特点,土壤中的病原菌属习居和半习居性,能长期营腐生生活。绝大多数致病菌如真菌、细菌和病毒都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来年继续危害桑树。经多年观察证实,这些病害的初次侵染,几乎都来自桑田土壤。也就是说带菌的土壤才是土传病害最重要的侵染源。

3 桑树土传病害的防治

桑树土传病害的发生受温度、湿度和气候的影响,更易受耕作措施的影响。所以在桑树日常管理中,一定要严格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切实做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工作。

3.1 农业防治

3.3.2 染病土消毒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认识,从多个角度深化了对该说的理解,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提出过程语焉不详,缺乏深入的阐述。第二,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依据虽然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却缺乏不同视角下的比较。第三,关于“南海核心利益说”与南海局势二者关系的研究宏观著述较多,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微观著述较为缺乏。第四,对“南海核心利益说”思考的研究比较缺乏,造成现有成果视角过于单一。本文旨在上述4个方面有所突破,既推进研究的深入,也为中国接下来的南海维权思考提供一些依据。

1)真菌性病害可用30%土菌消500~800倍液、50%敌克松600倍液淋施土壤,或40%五氯硝基苯、70%托布津500~800倍液淋施土壤。

4)轮作倒茬、合理间作,减少病原生物积累。桑树是多年生植物,如果不进行轮作和间作,就可能积累危害桑树的病原物影响桑树的正常发育和生长。所以对桑田进行轮作非根茎植物和间作绿肥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土壤的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着桑树根系活动,同时制约着土壤中各类盐分的溶解速度、土壤微生物活动、及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过于密植的桑田要及时挖处病株和弱株或隔株去除,同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桑田密闭造成土壤湿度过大病原菌生物繁殖传播。

5)清洁桑园,彻底清除病株。抑制桑树根围系统病原物活动是保护根系和防治土传病害的基础,桑园中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防治,对症下药。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带出并烧毁。对病穴及周围土壤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消毒,并在病穴内撒施白石灰,防止病菌滋生和蔓延。

6)选择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严把检疫和消毒关。严禁带毒、带病种苗进入非病区,或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作砧木换根,可有效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无病区最好自繁自栽,避免交叉传播病菌。桑苗移栽时,要剪除病根,并对根部消毒,并用伴有农药的稀泥水蘸根,防止病虫危害根部。栽植后加强管理促进伤口愈合,对剪伐枝条的伤口要涂抹保护剂,防止病菌侵入。

3.2 物理防治

1)大水浸泡是消灭线虫等地下害虫较为经济有效的措施。被线虫污染的土壤是土传病害侵染的重要来源,它主要以幼虫或以长虫和卵在病根的根瘤内越冬。可利用冬灌将水堵起来,隔行轮流浸泡桑园土壤。浸泡7~10 d,可基本控制线虫危害。

2)太阳能高温消毒也是防治土传病害较为理想的措施。夏季高温季节,先把桑田浇透水,每667 m2撒施50~100 kg白石灰或石灰氮,再深耕,然后覆盖塑料黑膜,地面温度可达55 ℃以上;或每667 m2施入切碎的作物秸秆1 000~2 000 kg和白石灰或石灰氮50~100 kg(或者15 kg尿素)后翻耕,浇透水覆盖塑料黑膜更好。

3)土壤微水分电处理土传病害技术是目前较为实用的新技术。原理是土壤在直流脉冲电流作用下,离子发生转移,阴极pH值增高,阳极氢离子浓度增大,土壤溶液酸度增加,促使难溶矿物质溶解和根系分泌物有机酸的分解与转化,缓解植物的自毒作用。土壤处理后,产生大量酚类气体可杀灭土传病原菌。电处理后土壤pH值降低,促进了植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同时土壤团粒结构、通透性增强,有利于根系生长。电处理土传病害最理想的电流密度是0.5 mA/cm2[4]

3.3 化学防治

3.3.1 桑树生长期防治

防治根腐病、枯萎病、立枯病可用3%甲霜恶霉灵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疫病可用10%烯酰吗啉300倍水剂喷雾或灌根;防治青枯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300倍液喷雾或灌根。

1)采用肥水沟高垄栽培模式,改善根系透气性。土壤的理化因素对桑树根部病原物和土壤微生物有相互制约作用,比如土壤的容重、通气性、透水性、粘结性等,良好的土壤结构能满足桑树对水、气、热的要求。而蚕农为降低生产投入,大多数仍采用平地或低垄栽培,灌溉采用大水漫灌桑田,这是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的主要原因。生产中应提倡高垄栽培,即:截面呈梯形,底宽40~50 cm,顶宽20~30 cm,高度20~30 cm。栽植密度株行距宜采用120cm×50cm。灌溉采用沟灌、喷灌或滴灌技术,既节水效果又好。在干旱季节注意中耕除草,打破土壤板结,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多雨季注意排水防涝,改善土壤透气性,防止桑树根系缺氧。

式中施加力F,压电应变常数[d],尺寸参数为L*W*H,介电常数ε,由上述方程式可知所产生的电压幅值与压电陶瓷的外形尺寸、性能参数以及所受压力密切相关。

水资源地区分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水资源时间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南方地区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时常发生季节性缺水;上述时空分布特点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我国水资源特点,人为加以有效调控,是解决21世纪中国水问题的关键。

3)测土配方施肥,均衡桑树营养供给。在桑树日常管理中,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肥、钾肥和微肥,最好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是一种完全肥料,含有桑树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各种微量元素。同时有机肥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和活性,加快释放土壤中的多种元素。微生物活动改变了土壤结构,土壤变得疏松,保水、保肥、透气、蓄热能力全面提升,有利于提高桑树的抗病和抗逆性。同时以叶面喷肥替代根部追肥,在桑树生长期内喷施叶面肥2~3次,尽量减少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

3)土壤污染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我国北方大多数土壤中的污染物严重超标,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组织机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导致桑树根系发育受阻,吸收和代谢失调,抗病抗逆性变差,加剧了病菌的感染。而土壤污染致病菌就能引起桑树的枯萎病、细菌性溃疡病和根癌病,致病真菌引起根瘤病和根腐病。因而治理土壤污染是防治土传病害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根结线虫病可用1.8%阿维菌素乳15 L/hm2或48%毒死蜱7.5 L/hm2兑水喷洒土壤后立即翻耕。

⑯ ㉖ ㉘ ㉙ J.Ziekow ,Verankerung verwaltungsrechtlicher Kooperationsverhaltnise(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im Verwaltungsverfahrensgesetz,2001,S.391.

4)白石灰消毒。石灰既可杀菌又能中和土壤,每667 m2撒施50~100 kg白石灰翻耕,可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胆固醇中的LDC-C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成分,也是降胆固醇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血脂指南提倡把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LDC-C降至80 mg/dL以下,把高危患者LDC-C降至100 mg/dL以下。但当系我国合并粥样硬化疾病者,血脂控制达标率仅为16.6%,提升血脂控制的达标率始终是临床需突破的难题。国内外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调脂治疗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频次、延长生存年限等方面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与此同时国际上有很多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为降脂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3.4 生物防治

目前蚕农防治桑树土传病害多采用化学手段,虽然方法简单、见效快,但是化学农药的大量长期使用,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使病原生物产生了抗药性,农药残留给养蚕和人们食用果桑造成了危害。“绿色、环保、无毒无害、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不仅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能维持微生物的菌群平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5]

1)桑园地面覆盖,改善土壤环境。桑园地面覆盖措施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腾和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及微生物生存环境。目前覆盖措施有:地膜(黑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生草覆盖。地膜覆盖一般在早春进行,利于提高地温,促使桑树提早发芽,生长速度加快,产叶量增加。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硝态氮的淋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氮素的环境容量,有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具体做法是:把作物秸秆、麦壳或杂草等切碎,以100 kg秸秆混配8~10 kg氮肥[6],在桑园中喷洒草甘膦,然后覆盖秸秆厚约5 cm左右,上面适当压土,待秸秆腐烂再翻入土中。生草覆盖就是桑园套种草、豆类,长到一定程度翻耕,也叫压绿肥。桑园覆盖既避免了草害,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对土传病害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

在农村地区,这种情况可以逆转。在自然状态下的木材存活和生长时释放VOCs;林地和森林中的空气可以比许多室内环境具有更高的浓度。

2)增施微生物菌肥,防治土传病害。微生物菌肥具有解磷、解钾、固氮、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解毒及土壤保健的作用。微生物菌种在生长繁育过程中,能够促进有机质、腐殖酸和腐殖质的生成,提高肥料的利用率10%~30%[7],抑制多种土传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对根结线虫病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还能降解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农药及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土壤自净能力,改善桑园中生物菌群的平衡。在桑园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时,配合施用木霉菌或K84等生物菌肥, 可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劳动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

3)利用生物碳防治土传病害。生物碳是由生物残体、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高温裂解产生的固体产物。生物碳主要从六个方面来影响土壤和植物根部环境,抑制植物病害发生[8]: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生长;②提高土壤中可利用养分的含量,促进植物生长并提高抗病性;③促进通过竞争、重寄生、分泌抗生素等途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④对病原菌的直接抑制作用;⑤诱导植物抗病性;⑥生物碳对有机物的强吸附性影响植物根系分泌的对病原菌有引诱作用的信号物质及病原菌分泌的侵染性物质。

参考文献

[1] 田芳.北方保护地土传病害的防治[J].现代化农业,2012(10):3.

[2] 费显伟.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6-197.

[3] 郝永娟,王万立,刘春艳,等.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综合调控及防治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32.

[4] 郝永娟,王万立,刘春艳,等.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综合调控及防治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32.

[5] 李凯,袁鹤.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概述[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7):807-810.

[6] 苏超.蚕桑轻简高效生产技术[M].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出版社 2014:16-20.

[7] 杜凯.微生物肥料扮演的五个角色[N].农业科技报,2016-06-21(5).

[8] 马艳,王光飞.生物炭防控植物土传病害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6):14.

张茜,薛迪,韩世杰,张卫斌
《北方蚕业》 2018年第1期
《北方蚕业》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