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鲁山柞丝绸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更新时间:2016-07-05

鲁山地处豫西南,特殊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鲁山成为全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产区。历史上,鲁山柞丝绸业一直是山区人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柞丝绸产业多次起伏,丝织规模和产量一直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近年来柞丝绸产业得到上级政府的扶持,但资源和潜力远没有得到全面发挥。因此,充分认识和发挥鲁山柞丝绸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加农民养蚕收入和加快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英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应用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还应用于技术交流和海外投资方面。商务英语对农产品对外贸易有很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贸易谈判中,在谈判中会出现很多情况,如两国的文化差异、贸易风格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会降低贸易谈判的成功率,所以要掌握好商务英语的谈判技巧,这对谈判成功有关键作用[3]。

1 鲁山柞丝绸业历史概况

鲁山县是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主产区,丝绸业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夏代刘累迁鲁县后,邑民就把丝织品作赋上缴。东汉时,养蚕已实行人工控制,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鲁山县令元德秀带艺人去东都洛阳五凤楼向玄宗献演时,着装丝绸。可见当时鲁山丝绸已有名气。1914年(民国3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被誉为“仙女织”,荣获金奖。相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每逢加冕或举行盛大宴会,总爱穿鲁山绸制成的礼服。此后,“鲁山绸”声名鹊起,成为河南丝绸制品中的“王牌货”。

1931年(民国二十年)前后,鲁山县柞丝绸业达到鼎盛,全县丝绸行达231家,县城西关大街128家,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有丝织机4800台,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丝绸26万匹。鲁山县城西关成为当时豫西南最大的蚕丝织品集散地,大批外商云集鲁山。上海“久成”,“大丰”钱庄,在城西关设立分号,专营丝绸贸易资金的周转、信贷、汇兑业务。每年把大量的丝、绸、绫、娟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京、津、沪、汉等各大城市,并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出口到俄罗斯中亚和欧洲等地。

解放前,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丝绸销路受阻,柞丝绸业逐步萎缩,萧条,由前期的兴盛转入后期的低谷。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鲁山传统柞丝绸生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鲁山柞丝绸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取消柞丝绸业发展扶持政策,再加上化学纤维在纺织业中的广泛应用,丝绸市场开始萧条,鲁山县柞丝绸业陷入低谷。

2 鲁山柞丝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鲁山县发展柞丝绸业,恢复“鲁山绸”传统特色产业,打造一流丝绸品牌,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对此,我们要抢抓机遇,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挖掘“鲁山绸”文化内涵,组建龙头企业,实行产业经营,提升质量,加大发展规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丝绸品牌,使鲁山柞丝绸业再现昔日辉煌。

目前,鲁山县柞丝绸业已形成从生产管理、科技研发、缫丝织绸、服饰加工、市场营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全县拥有制种场6个,科研服务单位7个,丝绸加工企业2家,现代化丝绵等加工企业5家,手工柞丝绸作坊3家,丝绵被手工作坊2000多家,年产柞丝60 t,柞绸100万 m2,丝绵150 t。此外,鲁山县有近10万人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立有丝绵加工厂,丝绵被手工作坊达2万多家,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带动山区10多万群众发家致富。近年来,县蚕业主管部门积极努力,争取到县政府专项扶持资金300万元,用于良种繁育、良种补贴、蚕业保险、生态柞蚕示范园区及良种设施配套建设上,有力地推动了鲁山县柞丝绸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发展的倡导,为我县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实践证明:发展柞丝绸业,不仅可以带动蚕业而且也能带动蚕丝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它在吸纳大批剩余劳力就业、增加社会收入的同时,蚕业又起到保持水土,绿化山川,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鲁山柞丝绸业在“三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县富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柞丝绸业生产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良好局面。制定柞丝绸业发展规划,搞好生产调研,及时研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柞丝绸业的发展,并把鲁山柞丝绸业列为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扶持范围之内,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争取上级项目扶持,进一步提升我县柞丝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 鲁山柞丝绸业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重视和投入不足,柞丝绸业发展缓慢

我县虽有少数的缫丝、织绸厂家,但技术设备陈旧,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发展的优势和空间十分有限。

基于单一模型成像效果良好,继续进行多个球体模型成像,分别设定中心埋深相同和中心埋深不同两种情况进行成像,对结果进行分析。

3.2 柞蚕种生产基础薄弱,品种老化

目前,鲁山县虽有几家柞丝绵、保健酒深加工企业,但都属于小型涉蚕企业,形不成较大规模,并且产品比较单一,均为蚕茧深加工的初级产品,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竞争力弱。

3.3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鲁山县六个国营制种场都是五六十年代建设的,虽然近年来通过重组和改制,但制种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多年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品种仅有“三三”、“川八”和“一〇一”极少数当家品种,其新品种培育和一代杂交种推广应用力度较弱,导致柞蚕良种更新步伐缓慢。

3.4 蚕茧加工工艺落后,丝绸产品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县柞丝绸业长期以来得不到足够重视,所以在规模、效益以及深加工能力方面远低于邻县,导致我县柞丝绸产业在争取中央、省级项目方面难上加难,以致形成资金短缺,事业发展迟缓。

4 发展对策

4.1 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氨或者尿素等氨基还原剂气化后喷入炉内,或者是先喷入炉内借助烟气热量气化,之后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一般称为温度反应窗口)内,气态氨或者尿素等氨基还原剂产生活性分子(NH3或者NH2)经过一系列反应后,氨基活性分子与NOx接触并将其还原成N2和H2O。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血脂水平也随之提高了。201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那么,血脂升高有啥危害呢?据介绍,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4.2 引进选育优良柞蚕品种,大力推广一代杂交种

蚕种质量是蚕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狠抓柞蚕良种繁育,选育出适合我县柞丝绸业生产的优良品种,蚕农增收才有希望,蚕业发展才有出路。为此,我县既要坚持柞蚕良种自繁自育的原则,又要及时地从外省引进优良一化性柞蚕新品种,开展好跨区域品种异地复壮工作,大力推广一代杂交种,严格按照柞蚕良种质量标准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生产和监管,确保良种繁育,确保蚕种质量优良,微粒子病毒率控制在国标范围之内,良种普及率和一代杂交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1],最大限度地实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

4.3 抓龙头,建基地,助推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柞蚕示范园区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与外省客商和县内龙头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蚕业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组织协调引领作用,引导农户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格局,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一体化经营,提高柞丝绸业整体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把鲁山柞丝绸业建成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朝阳产业。

4.4 实施科技创新,不断优化改进柞丝绸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鲁山柞丝绸作为我县传统名、特、优商品,要想在今后的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应该突破传统生产管理模式,走科技创新和企业改制之路[2]。一要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一批高素质、懂管理的技术人才,逐步壮大科技人员队伍;二要引进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使鲁山柞丝绸传统生产和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开发研制出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高、中、低档真丝用品;三要树立质量、品牌意识,优化产品,合理整合资源,拓宽市场空间,拓宽融资渠道,壮大自身实力,使传统鲁山柞丝绸得到不断升级改造,品质得到不断提升,花色种类得到不断优化。只有这样,鲁山柞丝绸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鹏飞,梁潇文,卫春晓,等.鲁山县柞蚕生产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19):239-240.

[2] 封槐松,李建琴.东北柞蚕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蚕业,2011,32(4):1-5.

赵萌萌,陈忠艺,郑丽萍,娄国辉,周金钰
《北方蚕业》 2018年第1期
《北方蚕业》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