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蓬莱阁:大海托起的建筑艺术盛宴

更新时间:2016-07-05

蓬莱阁是山海珠联璧合的艺术盛宴。一望无际的大海为蓬莱阁注入了仙文化的元素,引秦皇汉武御驾访仙。蓬莱阁古建筑群屹立在这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苍山碧海之间,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堪称人间世外桃源。

蓬莱阁古建筑群,楼台殿阁分布得宜,祠庙园林交相辉映,各因地势,协调壮观。

蓬莱阁之古

蓬莱阁建筑群所表现的建筑美就是以和谐美为审美元素的,建筑体、沧海、丹崖山,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主义审美观,这也是它所形成的传统建筑美学的基础。建筑艺术之美诠释了那些文人墨士的即兴题咏,赋予它生命和灵性,使它成为有了精神内涵的亭台楼阁。

借助通用软件,将抽象、乏味的原理用形象的动画直观展示,方便理解。如讲解“点动控制电路原理”时,电路用蓝色表示断开无电流,用红色表示接通有电流,通过四张PPT幻灯片演示动画效果,第1张:断路器断开状态,控制电路、主电路均用蓝色表示;第2张:断路器由断开转换为闭合状态,按下按钮,控制电路用红色表示接通;第3张:接触器线圈得电后连动其主触头吸合,主电路用红色表示接通,带动电机转动;第4张:松开按钮,控制电路、主电路均用蓝色表示断开。演示中,通过对元器件的断开、闭合操作,引起电流无、有的变化,能更好地理解控制电路原理。

随着沥青砂浆厚度的增加,其孔隙率逐渐减小。当沥青砂浆厚度增加至8 cm后,孔隙率趋于稳定。这是由于沥青砂浆厚度增加,易于沥青砂浆流淌,填充密实。

在蓬莱阁古建筑群的诸多亭子中,最有外观特色的是普照楼和宾日楼。普照楼原是一座灯亭,上世纪中期因田横山航标灯塔的启用而渐失导航功能。它的主体呈六棱形,顶部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木构,六柱支撑,周匝木扶栏。它高耸于丹崖危岩,近看似危楼悬空,摇摇欲坠,远观如鹤立云端,飘然欲仙。游人在丹崖山下留影,总是喜欢以它取景,其在凌空仙阁中的标志性意义可见一斑。宾日楼位于普照楼右侧,为八角十六柱双层砖木结构建筑。楼体八棱,底层外侧明廊,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二层周匝开圆窗八扇,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纳八面来风,是观赏海上日出的绝好所在。而在蓬莱阁诸亭中,最有文化底蕴的当属卧碑亭和避风亭。这两座亭子因藏有苏东坡与袁可立等大家的诗文石刻而声名远播,可谓文因亭立,亭因文传。它的文化因素,一直影响着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其不仅具有造型之美,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审美内容。丹崖山上的亭,既为凌空仙阁的景观提供了最佳观赏点,又为整个海山环境增添了意韵,“亭借景扬名,景为亭增色”,从而将人们引入到一种富于想象的艺术境界。

蓬莱阁之石

雉堞捧丹崖,碧水映高阁。建筑专家在谈到蓬莱阁的建筑是这样说的:“云烟缥缈的蓬莱阁建在丹崖山上,之所以称为丹崖山,是因为该山的体表呈赭红色。朱体流丹的山崖拔海而起,人们呼为丹崖山,名字很诗意,加上仙迹胜境蓬莱阁的彰显,更使其名声远播,令人神往。丹崖山的美,还在于它与大海相映成趣。碧海丹崖,一蓝一红,色彩上颇有交相生辉的效果。”

话说蓬莱阁的神韵,在与其它三座名楼的相互对比中可以领略得更加清楚。地处江南的另外三座名楼,都是临水而建。黄鹤楼在长江岸边,岳阳楼在洞庭湖之滨,滕王阁在赣江侧畔。这三座名楼都占尽了水乡泽国的优势,因此向世人亮出诗情画意、江南秀色。丹崖山的东、西、北三面环海,澄波万里,一望无垠,于是,阁以海奇,海以阁灵,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种豪壮与大气,使蓬莱阁比起江南三名楼来,更加显得傲然和自信。并且,这里的海是仙海,山是仙山,阁是仙阁,来到此处的人便自然如临仙境,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从地形上看,江南三名楼地处江湖之滨,地势较平缓。而蓬莱阁却座落在丹崖山上,居高临下,视野十分开阔。在丹崖山体上建造楼阁,建筑物是不需要过于高大的。因为山体本身已经有了高度,建筑物过于高大,反而显得不协调。作为当年的造阁者,是想到了这一层的。所以,对比起重檐翼舒、气宇轩昂的江南三名楼来,蓬莱阁在单体建筑规模上,显得逊色许多。也正因为如此,用巍峨、恢宏等字眼形容蓬莱阁都欠妥。

蓬莱阁之亭

亭是很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的应用十分广泛,风景名胜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景亭作为点缀,而益增景致之美。在丹崖山的蓬莱阁古建筑群中,以亭命名的建筑物就有避风亭、卧碑亭、吕祖像亭、观澜亭、感德碑亭等。古存今圮的尚有镜石亭和海镜亭。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宾日楼、普照楼以及钟鼓楼都属于亭。因为在建筑风格与形式上,它们都属于亭而不属于楼。至于人们何以将这些亭式建筑以楼相称,只能是一种习惯罢了。最早有人用了楼的称谓,后来的人们便随之沿用,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了。在蓬莱阁的古建筑群中,不管是以亭相称的轩式建筑,还是以楼相称的亭式建筑,它们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为亭,但是其功能和作用却是不尽相同的。就避风亭、卧碑亭、感德碑亭以及钟鼓楼而言,是属于庇护亭,因为这些亭子对其中的物体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宾日楼与观澜亭则属于观赏亭,吕祖像亭为纪念亭,普照楼则既是灯亭又是观赏亭。

蓬莱阁建筑群受到了本土历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传承了本土文化的精髓,使建筑这种从单纯注重功能和结构客体转向建筑审美主体本身所传承的历史文化的过程,也为建筑艺术思潮的活跃与多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建筑审美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还是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的真实载体,它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融为一体。把历史、文化、传说、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成为具体的、有形的、有质感的建筑体,传承着地域蓬莱市的历史与文化。

蓬莱阁之韵

丹崖山的不凡,使它的每一块石头都增添了颜色,有了生命。因此,就连当年丹崖仙阁的建造者,都没有忘记在建筑群中给丹崖石留下一席之地。在天后宫前院的戏楼两侧,各有红褐色巨石三尊,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命名“三台石”,后来登州知府张輶又称之为“坤爻石”,实际是造阁者有意留下的。作为园林艺术,它是真正山水的一个缩影,是从自然山水到写意山水的创造。按照造景规则,园林的骨架是山,在园林中造山,常常以土为堆,以石为叠,堆土叠石相结合,使园林在空间布置中显示出灵活多样来。而丹崖的本身就是自然山体,是园林的骨架,于是造阁者便巧妙地置六块巨石于院落中,蔚为壮观,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缀作用。清人张弓的一首题咏写得好:“宫殿巍峨碧落边,云峰崛起到阶前。象坤端合娲皇炼,在地成形末补天。”丹崖山北面是险峻的崖壁,因崖壁下面的海滩上布满了彩色卵石,被称为珠玑岩。一代文宗苏东坡有诗序谓:“蓬莱阁下,石壁千尺,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说的就是这些被喻为珠玑的卵石。按东坡说法,海边的珠玑石是珠玑岩的裂变而成,那么它无疑就是丹崖石的华丽转身了。这些斑斓多姿的卵石,成了蓬莱的十大景之一,充满了恒久的生命力。卵石铺岸,迤逦东西,珠圆玉润,璀璨照人。游人多俯拾数枚,以效坡翁“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的雅兴。更有徐人凤的诗句格外传神:“千尺寒云锁翠微,一湾碧浪漾明玑。似从汉渚逢游女,携得双珠满袖归。”

2013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确定由省政府对各设区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设区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设置具体考核指标时突出工作重点和难点,除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外,还增加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率、计划用水实施率、地下水采补平衡等具体工作指标,以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它所强调的不是高大雄峻,而是庄重古朴;不是富丽堂皇,而是自然本真。如此一座占山楼台,用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抑或倜傥少年和剽悍壮汉作比喻都不恰当,它分明像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在神山仙海之间向世人娓娓讲述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让人不能不赞叹造阁者的构思巧妙—沿着山势造景,既考虑到它的外形要悦目,又考虑到它的内涵要诱人。在秦皇汉武访仙求药的地方,高山大海只是外形,只有神国仙都的文化底蕴才是灵魂。蓬莱阁形神兼具,把造阁者的创意演绎得淋漓尽致。

蓬莱阁的建筑凝聚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华,不愧为海上园林的典范。蓬莱阁亭台楼阁类的词就是将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珠联璧合,使建筑美和文学美相映生辉,并且对自然美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山林岩壑,一亭一水,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生情文,这些文字就是这个环境中最恰当的文字代表。”

陈文念
《城乡建设》 2018年第8期
《城乡建设》2018年第8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