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载硫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更新时间:2016-07-05

锂硫电池商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元素硫的导电性差、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硫的体积膨胀和锂枝晶生长等。目前,硫电极一般采用多孔导电碳作为基底负载硫[1],因为多孔导电碳可提供优良的导电骨架结构,并对硫及多硫化物有良好的担载和吸附性能。常见的多孔导电碳有介孔/微孔碳、碳纳米管/网和石墨烯等[2],首次放电比容量大多为700~1 000 mAh/g[3]。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构建的三维多孔气凝胶作为载硫基体,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rGA)不仅具有高强度石墨烯片搭建的多孔通道,用于物理载硫,而且孔壁表面富含各种亲硫的含氧官能团,易于化学固硫,可提升活性硫的利用率。此外,也可在多孔碳基底上修饰金属氧化物(如TiO2),进一步增强对硫电极反应的中间产物多硫化物的化学吸附[4]

高的载硫量是硫电极实现高容量的必要条件,但也意味着硫在多孔碳等基底上的均匀分布越发困难。如果载硫方法选择不当,就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死硫”,降低充放电容量[5]。硫在基底上分布不均匀,就无法保证硫与导电基底的良好接触,也不能保证基底对硫和中间体进行有效的物理和化学吸附。要改善高载硫量正极材料的性能,除了基底材料的选择外,载硫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

将表2中三种土方量绝对值差值和土方量均值对比分析,绝对值差值和土方量均值比值形成土方量相对误差,统计结果如表3和图3。

本文作者尝试以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为基底,分别采用熔融升华法、溶剂热法[水溶剂热法、二硫化碳(CS2)溶剂热法和CS2/水混合溶剂热法]及自制硫法(Na2S2O3歧化分解法和Na2Sx酸化法),将硫负载到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基底上,制备并测试6种C/S复合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1 实验

1.1 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rGA)的制备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6]制备氧化石墨烯(GO),将含80 mg GO的分散液置于离心管中,超声波处理10 min分散均匀,再加入0.8 g NaHSO3(天津产,AR),继续超声波处理30 min。在60 ℃水浴的条件下反应6 h,使GO分散液凝成水凝胶。将水凝胶用去离子水透析3 d,每10 h换一次去离子水。透析完后,取出置于烧杯中,冷冻干燥24 h,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rGA)。

1.2 C/S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

熔融升华法:按质量比1∶4称取rGA和升华硫(西陇产,AR),混合均匀后置于瓷舟中,在氩气保护下于管式炉中、155 ℃下加热12 h,再在200 ℃下加热2 h,用氩气吹走升华出的单质硫蒸气,用CS2(国药集团,AR)洗去rGA气凝胶表面的硫,得到的复合物记为MS-rGA/S。

单溶剂热法:将50 mg剪碎的rGA气凝胶与200 mg升华硫混合,置于100 ml反应釜中,加入约20 ml溶剂,淹没气凝胶。将反应釜拧紧,在180 ℃下反应12 h,以蒸馏水和CS2为溶剂得到的产物,分别记为H2O-rGA/S和CS2-rGA/S。

CS2/水混合溶剂热法:量取含80 mg GO的分散液,置于100 ml反应釜中,加入0.8 g NaHSO3,超声波处理30 min;称取200 mg升华硫,溶于1.5 ml CS2中,将所得溶液加入反应釜中,混合液在180 ℃下反应12 h,得到产物。在-45 ℃下冷冻干燥24 h后,再在200 ℃下处理2 h,得到的复合物记为CS2/H2O-rGA/S。

Na2S2O3歧化分解法:量取含80 mg GO的分散液,置于100 ml反应釜中,超声波处理30 min;将4 g NaHSO3溶解在15 ml水中。将4 g Na2S2O3(国药集团,AR)加入超声波处理后的GO分散液中,再加入0.8 g NaHSO3,继续超声波处理30 min,然后加入0.3 ml HCl(株洲产,36%~38%)。将装有混合液的反应釜置于烘箱中,在180 ℃下反应12 h,得到产物。在-45 ℃下冷冻干燥24 h后,再在200 ℃下处理2 h,得到的复合物记为Na2S2O3-rGA/S。

Na2Sx酸化法:将含80 mg GO的分散液置于100 ml反应釜中,加入约4 g NaOH(广州产,AR),调节NaOH浓度为5 mol/L,超声波处理1 h。在小烧杯中,加入200 mg升华硫、0.5 g Na2S·9H2O(国药集团,AR)、4 g NaOH,再加入30 ml蒸馏水,在60 ℃下形成橙色溶液,然后并入反应釜,用HCl将反应体系的pH值降至2,在180 ℃下反应12 h,得到产物。在-45 ℃下冷冻干燥24 h后,再在200 ℃下处理2 h,得到的复合物记为Na2Sx-rGA/S。

1.3 电池组装

按质量比7∶2∶1将制备的样品、导电炭黑Super P(Timcal公司,工业级)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国药集团,AR)混合均匀,滴入分散剂N-甲基-2-吡咯烷酮(国药集团,AR),制成浆料,涂覆在20 μm厚的铝箔(郑州产,≥99.8%)上,浆料厚度为200 μm。将涂覆后的铝箔在60 ℃下真空(-0.1 MPa)干燥12 h,冲制成直径为12 mm的极片,其中活性物质的负载量为1.80~2.10 mg/cm2

基于时间效用函数的作业调度问题:一个包含m个资源块{S1,S2,…,Sm}的大数据处理集群C与作业集A,如何将资源块分配给各个作业,使得总效用最大化。公式(3)形式化描述了这一目标,其中ti是A中的一个作业Ji的实际完成时间。

1.4 样品的分析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上述不同载硫方法都能得到含硫的复合物,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硫在实际充放电中都能发挥作用。由于硫的电子绝缘性,可能会存在“死硫”或“不稳定硫”[7]

从图2可知,熔融升华法所得的MS-rGA/S复合物电极具有最高的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 100 mAh/g,其次为溶剂热法制得的复合物电极,放电比容量为750~990 mAh/g,而原位生长法获得的复合物电极,放电比容量低于550 mAh/g,并且Na2S2O3-rGA/S复合物电极的放电比容量(344 mAh/g)仅约MS-rGA/S复合物电极放电比容量的1/3。这6种电极的实际放电容量与复合物中的硫含量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表明不同的载硫方法提供的活性硫存在较大差异。原位生长法尽管载硫率最高,但很难控制让硫仅仅吸附在基底表面。若沉积的硫层太厚或颗粒太大,许多硫并不能参与充放电,即存在较多“死硫”。相对于其他样品而言,Na2S2O3-rGA/S电极的充电平台更高、放电平台更低,说明过多的“死硫”会导致严重的电化学极化。熔融升华法和溶剂热载硫法载硫法都是通过rGA的表面基团吸附S8分子,吸附层较薄,硫与石墨烯导电网有良好的接触,因而活性高、充放电比容量大(均大于750 mAh/g),其中,熔融升华法载硫不使用溶剂,避免了吸附硫的再溶解,因而MS-rGA/S电极中的活性硫含量最高,充放电比容量最大。

2 结果与讨论

2.1 复合物的载硫率分析

载硫率是评价硫复合电极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可采用热重分析来确定。复合物材料的热重曲线见图1,当温度处于硫失重范围170~400 ℃时,可根据各复合物中硫损失的质量分数,计算样品的实际载硫率。

由此可见,这样制定的长度单位是因人因地而异的,是无法进行传播和交流的,因此长度单位的制定需要从多元走向统一.现在全世界统一使用的长度单位“米”源于法国,1790年,法国科学家特别委员会提出建议,定义“米”为巴黎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为了使用方便,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长度单位“米”固化,用一根相当于这个长度的、截面呈X型的铂铱合金棒为“米”的基准,人们称之为“米原器”,这是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确定的长度标准,现在这个“米原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

复合物电极中的有效硫可通过充放电测试来评估。6种复合物制备的电极的首次充放电曲线见图2。

通过热重法[3]用TGA-101型热重分析仪(北京产)确定载硫率;用NanoSEM 230 FEI扫描电子显微镜(美国产)观察样品的形貌。

2.2 复合物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从图1可知,MS-rGA/S、H2O-rGA/S、CS2-rGA/S、CS2/H2O-rGA/S、Na2S2O3-rGA/S和Na2Sx-rGA/S的载硫率分别为78.0%、71.6%、73.5%、70.8%、84.0%和80.1%。这6种复合物根据载硫方式可分为3类:第1类是熔融升华载硫,即将硫熔融后通过重力和毛细作用渗入多孔骨架,复合物MS-rGA/S为典型代表;第2类是溶剂热法载硫,即利用溶剂气化所产生的高压对流作用,携带升华硫进入多孔骨架,复合物CS2/H2O-rGA/S、H2O-rGA/S和CS2-rGA/S可归为此类;第3类是原位生长载硫,即在基底表面通过化学反应直接生长升华硫,复合物Na2Sx-rGA/S和Na2S2O3-rGA/S归属为此类。从热重测试结果来看,溶剂热法的载硫率最低,熔融法载硫率居中,原位生长法的载硫率最高。事实上,无论采用非极性溶剂(如CS2)、极性溶剂(如H2O)或是两者的混合溶剂(如CS2/H2O),溶剂热法都未能在三维rGA气凝胶中取得高载硫率,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非极性S8分子虽然可以在强对流溶剂的携带下进入rGA气凝胶孔道,但只能在rGA表面的非极性位(没有含氧官能团)发生有效吸附,那些弱吸附在极性表面(含氧官能团占据的表面)的S8分子会重新溶于CS2。溶剂热法的载硫率更多地取决于rGA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情况,孔道形貌结构的影响较小。相反,熔融升华法载硫由于没有溶剂的洗脱作用,强吸附和弱吸附作用都能将S8分子固定到三维孔道结构的rGA表面,载硫率会提高,载硫率主要取决于三维气凝胶的形貌结构。原位生长法通常能获得高的载硫率,硫的形核反应优先在rGA基体上进行,并进一步生长、堆积,载硫率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进度。

用CT-3008-5V10mA充放电仪(深圳产)进行电池性能测试,电压为1.7~2.8 V,电流为0.2 C

以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为载体,采用不同载硫方法制备6种rGA/S复合物锂硫电池正极材料。

从图3可知,除了原位生长法所得的Na2Sx-rGA/S和Na2S2O3-rGA/S复合物电极的放电比容量低于550 mAh/g以外,其他4种复合物硫电极循环50次,仍保持600 mAh/g以上的比容量,所有电极的平均库仑效率都超过了90%。相对而言,MS-rGA/S电极的首次库仑效率偏低,在前几次循环的容量衰减较快,主要是由于早期充放电产生的多硫化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度高,且正、负极表面均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相界膜,导致电极活性物质损失较快。随着电解液中多硫化物接近饱和以及固液相界膜的逐渐形成,活性硫在电极上的沉积和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达到平衡,充放电比容量才慢慢趋于稳定,库仑效率也提升至约100%。

2.3 MS-rGA/S的微结构分析

在6种载硫方法中,熔融升华法最为常用。实验结果也说明,MS-rGA/S电极的活性硫含量最高、电化学综合性能最好,而Na2S2O3歧化分解法制备得到的Na2S2O3-rGA/S电极的活性硫含量最低、电化学综合性能最差。rGA、MS-rGA/S和Na2S2O3-rGA/S材料的微观形貌见图4。

从图4可知,rGA气凝胶充满了由还原氧化石墨烯片搭建的微纳米孔道,且孔道壁表面有较深的皱褶;采用熔融升华法载硫后,孔道仍可见,但还原氧化石墨烯片表面的皱折变得更光滑,说明熔融升华法载硫以rGA表面吸附为主;采用Na2S2O3歧化分解法载硫,石墨烯片搭建的微纳米孔道几乎被硫完全填充,电解液很难浸润孔道内的硫,因此活性较低、可逆比容量小。熔融升华法载硫可将硫限制到碳基底表面的褶皱孔隙中,但不会集中堆积在大的孔道内,减少了非活性“死硫”量,同时有利于电解液渗透,保证硫的活化。

MS-rGA/S复合材料的元素分布能谱图见图5。

记者在程立生“受贿清单”中发现,程立生与这15人长期保持联系,长期为他们承揽项目,长期接受吃请和金钱贿络。

从图5可知,MS-rGA/S复合物中C、S和O的分布较为均匀,表明rGA气凝胶表面含氧基团的分布与表面吸附硫量基本是对应的。

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装配CR2016型扣式电池,以金属锂片(郑州产,99.9%)为负极、Celgard 2400膜(美国产)为隔膜,电解液为50 μl 1 mol/L LiTFSI + 0.1 mol/L LiNO3/ DME+DOL(体积比1∶1,北京产,电池级)。

3 结论

6种复合物硫电极的循环性能见图3。

原位生长法通常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载硫率,但是三维孔道中存在较多的“死硫”,导致电极的实际充放电比容量较低(<550 mAh/g)。熔融升华法所得复合物中有效硫含量最高,电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 100 mAh/g。50次循环的结果表明:6种复合物硫电极的充放电库仑效率都超过90%,其中熔融升华法和溶剂热法制备的rGA/S复合物材料能保持600 mAh/g以上的放电比容量。熔融升华法制备的rGA/S复合物具有最理想的电化学综合性能,该复合物中硫主要吸附在褶皱的rGA表面,而不是大量堆积在三维气凝胶的孔道中,并且硫在rGA表面的分布很均匀,使得活性硫的利用率高、电极稳定性好。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征途中,民营企业始终活跃在第一线。这次进博会,他们带着“广结良缘”的诚意而来,带着寻觅的眼光在每一个品牌间流转,怀揣着各自的采购清单与合作意向,在这次盛会上与异国他乡的企业“喜结良缘”。而随着一张张合作意向采购订单的签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悄然而变。

参考文献:

[1] JI X L,LEE K T,NAZAR L F.A highly ordered nanostructured carbon-sulphur cathode for lithium-sulphur batteries[J].Nat Mater,2009,8(6):500-506.

[2] 王明,江峰,楚哲,et al.柔性材料的集成设计和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J].龙岩学院学报,2016,34(5):16-23.

[3] 王振,王庆杰,王雪丽,et al.锂硫电池用S/KB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J].电池,2016,46(4):220-223.

[4] HUANG J Q,WANG Z Y,XU Z L,et al.Three-dimensional porous graphene aerogel cathode with high sulfur loading and embedded TiO2 nanoparticles for advanced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6,8(42):28 663-28 670.

[5] HUANG J Q,ZHANG Q,WEI F.Multi-functional separator/interlayer system for high-st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Progress and prospects[J].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15,1:127-145.

[6] HU J Y,LEI G,LU Z G,et al.Alternating assembly of Ni-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and graphene for high-rate alkaline battery cathode[J].Chem Commun,2015,51(49):9 983-9 986.

[7] MA Z,TAO L,LIU D,et al.Ultrafine nano-sulfur particles anchored on in situ exfoliated graphene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J Mater Chem A,2017,5(19):9 412-9 417.

王明,苑红艳,张健,刘洪涛
《电池》 2018年第06期
《电池》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