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现实难题与破解路径

更新时间:2016-07-05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设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近年来,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全国各高校的改革开展得异常热闹。然而,“热热闹闹”的课堂目前主要是施教主体所精心创设和营造的,对于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来说,是否能真正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情境,进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目的,还必须有更深层次的分析、评价和反思。

1956年,阿尔贝·加缪发表了中篇小说《堕落》,还出版了包括6个短篇小说的集子《流放与王国》,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多少已经开始转向基督教伦理的探讨,对过于世俗化的道德和存在的命题,已经不那么感兴趣了。中篇小说《堕落》的发表,实际上是对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知识分子的一种质疑。后来,他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论战,两个人的关系因此而决裂。最终,我发现,时间站在了阿尔贝·加缪这一边,历史证明了他更正确,萨特在当时似乎正确,但是后来则并不正确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现实难题

关于一门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面对的问题,不能仅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材料这两个角度来考察。只有从学生接受理论观点和养成理论思维的认知过程中探究,才能找到其本质所在。客观地说,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与思考的积极性以及接受与运用的主动性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当代世界包括中国社会的实践情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结论尚未完全同步,大学生的经验和现实关注点,在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存在语境转换困难。因此,无论是学习主体还是教学主体,都面对着实际存在的距离。

(一)学生认知与践行的“距离感”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基础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接受主体,其社会实践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出现不对接、不匹配和难理解的差距。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学习得来的知识还是生活中观察和积累的经验,都相对微观而且形象具体;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规律的提炼和总结,需要整体性思维和抽象性逻辑运思能力。对接时,缺少理性抽象思维训练的学生则会存在理解上的经验对照困难,导致他们很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到深刻和透彻的层次。第二,大学生所接受的中小学“思政课”缺乏理性和现实的思考,与在高校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材、教学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出现衔接问题,在社会环境的束缚下,其认知与实践很难达到统一。中小学的“思政课”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打下的基础,其层面主要停留在教育和传授知识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数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实践的限制很难做到理性的思考和现实的践行。加之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两个阶段的衔接与学生认知和实践的融合存在一些难度。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下生活时空的具体交融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由于时空迁移,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是否还能解决我们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将其内容转化成可理解和可运用的原则和方法?这些都是学生的疑问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2]。但是,尽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总能与时俱进地跟进实践,我们在理解和把握创新理论时总得从基本原理上建立根基。而建构基于当代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有经验基础的理解途径,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摸索,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的任务。

()教学形式与内容在现实和要求上的差距

从表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方法要比以往其他时期更和谐、更“热闹”以及更科学,但是,形式主义的改革倾向又成为需要警惕的一大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形式上还未真正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除了各高校推出的“思政课”重点改革项目外,绝大部分常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依然在进行“注入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上,仍然存在毛泽东所说的“在学校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于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3]。其次,教学内容的抽象特点决定了教师基本上还是只能依靠解释性讲授来开展教学,缺少理解基础和理论思维的大学生很难进入教师创设的讨论语境。因此,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双主体”的互动,目前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再次,由于难以站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学生对个别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表面上有“难以解释性”。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特点,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等层面来解读和讨论,很难让学生去深入思考且接受。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4]。而现实情况是显性上的“繁荣”与隐性的“冷落”并存,由于本课程是必修课,必须修读,有一部分学生采取“积极应付形式、消极对待内容”的学习方式。

二、破题关键: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解决课堂教学这一方阵所面临的现实瓶颈,从其内在的教学逻辑来破解存在的难题。

(一)双主体的互动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作为双主体而共同构成的。其中,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学目标须直指大学生的“三观”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传导的思想、方法和价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基础认识。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5]。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树立政治正确的原则观念,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最直接使命。围绕着这个基础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需要为学生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其二,教学内容须紧扣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既有经实践检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实践智慧。要让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进一步升华为处理新实践的思想基础,最重要的实现通道,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认识。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要强化对于实践的解释力。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理论的解释更应该具有历史穿透力和现实说服力。其三,教学效果须通过自身魅力传递。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否明道、信道,以德立身、立学、施教,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接受知识以及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释放理论的魅力,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从而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有实学真信的人格魅力,引领大学生将立场、观点和方法建构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

术前访视以及手术全程,需加强心理护理,主动介绍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手术操作的基本流程以及需要注意事项,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通过简短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增强成功手术治疗信心,麻醉开始后与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焦虑。

(二)“四入”与“四真”的互构逻辑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三、突破路径:建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新教学形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打破现实制约,必须根据其教学逻辑开辟新的突破路径。

()从历史和实践入手消除距离感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二)引入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

与时代接轨,与学生需求相适应,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客观要求。要“加强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9]。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10],总的要求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上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上,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理解,去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11],与时俱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教学方法,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要讲“精”、讲“活”、讲得有吸引力和穿透力。将真正的、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给学生,将马克思理论融入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三)促进双主体的自我完善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7-10-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等离子体通常被称作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根据等离子体的温度可以将其分为高温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受控热核聚变等离子体和恒星等,后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主要包括电晕风电等离子体、稀薄低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和DBD介质阻碍放电等离子体。一般在实验室环境下,通常采用放点方式制造用于高分子材料改性的低温等离子体,具体的形式有辉光放电、射频放电、DBD介质阻碍放电等。

参考文献

打破表层限制,在教学内容与社会运用的层面,从教材、理论两个方面缩小甚至消除两者的“距离感”。其一,以教材为对象,获得真实而有实践意义的理论。要在课堂上增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讲解,使学生走近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主义,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只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和创新的过程,才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并非学生们所认为的“假大空”和“无用”。其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一直在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而不是只讲理论、不回顾历史、不思考学生所进行的社会实践、不讲和现实的结合。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使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8]

大学从它产生到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世纪大学仅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而从19世纪开始兴起的现代大学,主要是将科学研究当作它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相应的教育科研人才和扩展人类的知识面,并且整个氛围营造的是学术自由[1]。大学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大学课堂,随着时代的发展,幕课、反转课堂等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层出不穷,但均未颠覆课堂的本质,即“老师教”与“学生学”。国家根据教育改革所提出的纲要中,已经指出了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考,教学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采用各种方式,例如讨论式以及启发式教学,努力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何学习。

全面贯彻“四入”和“四真”要求,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懂其实质、懂其精神、懂其规律,真信其观点、其内容、其立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方法,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其次,大学生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6]51。只有真学才能入耳,只有真懂才能入脑,只有真信才能入心,只有真用才能入行,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的说来,在坚持“四入”和“四真”的基础上,才能在双主体的自我完善中释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强大内生力。

观察并比较绩效考核对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在自我管理、护理质量以及考核评分方面采用百分制对各护士进行评分。而护理满意度由各个病房的患者对其评分,总分5分,评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学习主体,大学生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的逻辑。首先,当代中国大学生有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54。可以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历史性实践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政治坚定、“三观”正确的大学生来接过完成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大学生面对着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他们在主观上也有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接受这个时代的核心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烈愿望,他们需要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准备科学的和根本的思想基础。其次,当代中国大学生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展示的具体场景,在他们容易得到的间接经验和直接感受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难以避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复杂问题。对此,他们自己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判断,有些问题甚至会在世俗解读的引导下产生完全负面的结论。他们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出科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解读。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直面历史和现实问题,让他们在正反比较和事实分析中进行深入思考,必然会产生科学的理性结论。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8.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7-10-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明晰水资源产权,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利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进行管理的水市场,让水价真正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让水市场起到优化配制水资源的作用。应加快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由资源成本、工程成本、环境成本构成的节水型水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城市水价及收费的管理办法,保护用户利益,促进城市水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四入”与“四真”的逻辑结构是同时进行的,且不能被打乱。其一,“四入”的接受主体是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育人功能发挥,入耳是前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字面结构上看只是两个字的顺序调换,却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入耳不是“左耳朵入右耳朵出”,使课堂知识“热热闹闹”地走个过场,而是转变态度,创设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首要条件。入脑是“中心环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172。入心是关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7]。入行是目的,是贯彻执行,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真正解决问题。其二,“四真”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从教师层面而言,在一定的学科背景范围内,做到真学、真懂容易,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信以及课堂内容的自信与相信,部分教师仍然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为了将“四入”与“四真”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精神境界。

[7] 沿用好办法 改进老办法 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强化管理,提高水务服务保障能力。一是抓好防汛抗旱工作,加紧构建以堤防为基础、水库为控制、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完成35项防汛应急工程,完成1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二是依法加强水务管理工作,完成《大连市节约用水条例(草案)》的各项审议工作,启动修改《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大连市水土保持办法》工作;推进依法管水、依法治水环境的不断改善。三是深入推进水务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适时稳妥推进水价改革,抓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曾瑞明,潘喜莲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