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亟需跨越的障碍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及使命

大学是人类文明得以持续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最重要动力源泉。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流”,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在思想创新、知识创新以及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为社会持续性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能够不断地引领人类思想及科技发展的潮流与方向,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驱动力。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二十多年来这两大工程建设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2016年9月1日《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披露,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比2010年增长13.5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招生总数的45.8%。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占全国高校“半壁江山”。2016年9月6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了2016年—2017年度最新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大陆地区有4所大学综合实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的前100位,这表明我国已经有少数高等院校开始进入了国际一流大学的行列。但与此同时,“985”“211”工程建设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依旧存在,高等教育大而不强,活力不足,高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学科重复交叉等问题日益严重,极大地制约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批评。

在此背景下,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和要求[1]。“双一流”建设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高等教育和提升综合国力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双一流”建设承担了高等教育承前启后、除旧革新,驱动创新,引领科技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使命。

二、“双一流”建设的理论内涵

按照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精神,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个阶段来推进,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基本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那么究竟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评价“双一流”的标准是什么?应该采取何种举措来进行“双一流”建设?这些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亟需研究和回答的问题。近一年多以来,国内专家学者们围绕“双一流”建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尽管大家对“双一流”建设的内涵,评价的标准,建设的重点、途径以及具体策略等在理论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客观上来看,这些讨论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使我们对于“双一流”建设的认识逐渐深化。比如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耿有权认为,“双一流”建设内涵丰富,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突出特征[2]。厦门大学的徐岚和陶涛认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通过跨学科学习与培养、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创新实践等是实现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径[3]。而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和方芳认为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他们认为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支撑和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4]。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潘静认为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5]。周玉清等认为,大学和学科是否达到了“双一流”,应由国家和社会需求决定[6]

综合对学术界已有研究观点的讨论,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双一流”建设需要面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一流的本科教育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学科群是“双一流”的根本保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是“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国际化标准和本土化标准是评价“双一流”的两个核心标准,国际化标准意味着大学或者学科建设必须按照国际通用学术标准去衡量,而本土化标准则意味着要坚持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及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为大学建设与学科发展必须能够满足国家或区域发展需求,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目前“双一流”建设面临的现实障碍

1.当前高校“管办评”分离问题是“双一流”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熊丙奇认为启动“双一流”建设,关键问题在于“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要让‘双一流’建设有全新的局面,就必须转变行政主导思维” [7],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精神,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分离改革,从体制上进一步明晰政府和大学的关系,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高校的现代治理能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如果不能摆脱现有的行政主导办学模式,那么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官僚化以及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替代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高等教育的官僚化体制就难以打破,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2.如何处理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研究生教育的关系问题

2017年9月23日,被关注和讨论很久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第一份名单公布,引起社会广泛热议,既有兴奋和赞成的声音,更有不少批评和责难的声音。其实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双一流”的评价标准缺乏,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不明晰,以及由此带来的“双一流”建设的具体措施也不明晰,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不明确(见表1)。这个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困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将对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形成无形的制约。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高校正在奉行的“绩效杠杆”、“科研绩效考评”或者“高水平论文标准”是与“双一流”的要求明显不相符的,至少是片面的。

大学要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发展侧重点等来制定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战略规划,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双一流”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首先,围绕“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和广度,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等。其次,高校要适时动态调整教师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评估与评价机制等,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在全面营造浓厚、宽松、自由的学术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面生活,快乐工作,良性竞争”的学术文化环境。再次,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教育培训工作,不定期的赴国外知名高校交流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高校科研合作以及参加专业培训学习等应该是高校教师职业培训与再教育的新常态。

3.高等教育面临“绩效评价标准”问题带来的困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不但发力正确了,而且动作整齐,慢慢还学会了变换队形,想进想退都很随意,显示出良好的协调性。

1 “双一流建设面临的评价标准困境

办学理念障碍体制与结构障碍管理权限障碍评价标准障碍技术障碍问题表现“双一流”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模糊宏观层面上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高校去行政化问题行政权力强势且在很多领域替代了学术权力,导致各种腐败丛生不同高校主导下的学科评价体系及科研评价体系混乱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关系失衡问题实质办学理念和思路不明晰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学术组织自治权学科及科研发展评价标准问题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问题

4.“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发展模式”陷阱

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水平大学师生和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已成为常态,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在人才培养标准上,一些学科专业要积极稳步推进国际实质等效标准,促使我国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水平。还要看到,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高校要认真研究和科学借鉴,结合国情和校情探索这些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金山区走出了一条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民主参与为重心、以法治方式为内核的,特点鲜明、群众认可、成效显著的精细化基层治理新路子。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比如,基层法律服务的多部门工作衔接还不够流畅,律师参与基层治理的机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的修订尚不够精细等。

四、创新和完善“双一流”建设的内外部环境与基础

当前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既有非常有利的内外部环境,但同时又面临多重不利因素的挑战和制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创新度,全面优化“双一流”建设的内外部环境,为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条件。

1.改革和创新大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双一流”建设是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先导的,以往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始终回避了这样一个非常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即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管办评”不清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应理清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内在关系,真正扩大和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可以通过相应的“问责制”来实现。其次要打破高校身份固化,改变高校办学资源分配的国家中心模式[8],从立法上明确大学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建立与现代大学科研管理实践相适应的会计制度,改变目前科研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怪相,赋予科研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以项目研究结果是否达标作为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再次,推动大学内部治理创新,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全面落实学术组织自治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很多高校的实践中带来的结果就是“双头领导”,结果往往是决策权不明确,学术与行政权力不分。处理好二者关系,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也是解决当前“管办评”分离问题的有效途径。

2.构建一流的学术文化环境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高校中的第一梯队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和实力,但是我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文化环境因素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主因。如张红霞认为我们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范式及管理体制上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明显的冲突,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9]。而刘益东认为我国高校长期以绩效杠杆为原则,虽在短期内能够提高“学术产出”,提升大学或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并基于“绩效”可能带来丰厚的资源和利益,但其带来的负面学术文化影响却也是显而易见的[10]。“绩效杠杆原则”不仅造成了学术文化困境,还在实质上阻碍了“双一流”建设。改变“唯绩效论”的评价体系,建立自由、宽容和人性化的大学学术文化氛围,逐步积淀大学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培育教师和学生对大学组织的价值认同,大学的人文高度,不仅会影响理工学科的发展高度,更能映照出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2018年1月,雄踞中国理工之巅的清华,却全力以赴的加速人文学科的建设步伐,以此来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改革急功近利的“绩效杠杆”,可能会让我们的“双一流”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围绕“双一流”建设,以研究生教育为依托,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从资产流转顺畅的角度来看,产权的完整程度主要体现在集体资产是否能够自由进出市场。与此同时,这也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要素的优化与组合。当集体资产顺畅流转时,集体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效果才能达到最好。随着产权的逐步明确,农村经济产权的改革也得到进一步完善,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经济产权交易市场,相关的交易规则与程序也能够逐步得到完善,最终实现公平交易[1]。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则是“双一流”的一个核心特征,这两者对于“双一流”建设而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两者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辩证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科学合理的配置有限教育资源,使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这是当前大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依托研究生教育资源,促进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目前有很多高校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的跨专业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参加全国“挑战杯”、“星火杯”等科研创新活动,能够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其次,依托研究生教育, 活跃学院的学术文化氛围, 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校园里定期或不定期的研究生科研学术月、学术报告及论坛等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让本科生在无形中受到了良好的学术熏陶,从而促进了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依托研究生教育,全面强化本科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一定是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其带来的“外溢效应”就是同时提升了本科生的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关于“代数思维”单元知识主题设置重点.“未知数、变量的运用”知识主题,参考模型中设置时间长,其中,四、五、六、八年级皆为课程重点、次重点;中国仅在四~六年级设置为次重点.“代数式运算”,参考模型在初中阶段设置为重点,与中国相同;“代数式概念”,参考模型中没有将其设置为重点,中国在初中阶段设置为重点.“代数式证明”,参考模型与中国皆没有将其设置为重点.

[4] 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16.

4.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保证

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两者属于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但各有侧重点。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不会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又会直接影响本科教育改革,活跃学术研究氛围,强化本科师资队伍建设。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与一流的研究生教育都是“双一流”建设的应有内涵。但是在当前“双一流”建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背景下,“一流的学科就必须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不断加强本科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高校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基本共识,而且教育部针对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有一系列的监管举措,比如教育部定期的本科教学评估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是否会因“双一流”建设而相对被弱化?或者会被本科教育挤占相应的资源?如何在两者之间科学合理的配置有限且稀缺的教育资源,这是当前“双一流”建设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基础命题。

由图1和图2可知,对于传统Fenton反应,在废水pH值为4时,处理效果最佳,CODCr去除率达到最大值,为79.0%;出水UV254值最低,为0.116。加入石墨烯后,最佳废水pH值由4提高至6,CODCr去除率达82.6%,出水UV254值降至0.052。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在高杠杆区间内运行,尤其是地方债数量巨大2017年12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6.47万亿,国债余额约13.47万亿,总共政府债务余额大概是29.95万亿。这是显性的政府债务,还有很多隐性的政府债务,据估算,当前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应该在20-34.5万亿左右。维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需要税收的支持,因此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一直肩负着较重的税负压力。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减税减负成为当前政府需要关注的重点。

5.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考虑到当前的“双一流”建设面临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基于已有的“985”“211”工程建设经验,未来高校建设“双一流”的发展路径是否又会陷入当年争取进入“985”和“211”圈子的竞争模式和老路?是否又会把是否能争取入围“双一流”作为是否“双一流”高校的评判标准?陷入新一轮争抢入围名额的陷阱?这是我国“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并且要严防的核心和重点。尽管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但是下一步该如何去建设,各个高校并没有成熟的建设思路和模式,入围的高校能否充分有效的利用所获得的宝贵的大量资源,练好内功,把自身的基础科研做扎实,吸引一流人才,培育自身具有优势的学科,真正的使自己的优势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引领和竞争优势?这值得每一个高校认真思考并积极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2] 耿有权.“双一流”建设视域中的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1-5.

[1] 新华网.985、211不再继续?教育部回应:拟启动“双一流”[EB/OL].(2016-06-28)[2017-12-25].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628/14537191_0.shtml.

[3] 徐岚,陶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的突出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6(7):104-109.

在此基础上,高校也要对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视,刘延东副总理曾经指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把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当前“双一流”建设对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非常高的内在要求,为我们切实推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具体而言,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步伐,构建一流的学术文化环境,强化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5] 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J].江苏高教,2016(5):24-27.

[6] 周玉清,黄欢,付鸿飞.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1-6.

试验主要设备及仪器包括:高温EGR球阀、长沙湘仪FC2010发动机测控仪、长沙湘仪SG880水力测功器、长沙湘仪FC2210智能油耗仪、瑞士KISTLER 6125C缸压传感器、瑞士KISTLER 5011电荷放大器、奥地利AVL INDIMODUL 621燃烧分析仪、奥地利AVL 439 OPACIMETER 不透光式烟度计、奥地利AVL AMAI60废气分析仪和德国德图Testo 烟气分析仪等。其中:用AVL AMA I60废气分析仪来检测废气中NOx、CO2、CO、CH等成分,根据对标准气的采样,标定气体的实际值;进气中CO2成分利用烟气分析仪Testo 350检测。

睾丸产生的精子进入附睾后,附睾会分泌一些去能因子,附着在精子表面,这些去能因子能降低精子的运动能力和精子内的酶活性,掩盖精子细胞膜表面的一些功能分子,从而抑制精子的受精功能。

[7] 熊丙奇.“双一流”: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 版[J].人民论坛,2016( 7) :52-54.

[8] 周光礼.“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J].大学教育科学,2016(4):4-14.

(1)在纯水状态下,GMZ07膨润土试样的强度高于掺砂混合物试样的强度,在纯膨润土试样剪切试验结果中呈现应变软化现象,而掺砂混合物试样中呈现应变硬化现象.主要原因是试样中的膨润土有效干密度不同,掺砂混合物试样中膨润土有效干密度低于纯膨润土试样.

[9] 张红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文化困境[J].高等理科教育,2011(5):1-6.

[10] 刘益东.论“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文化困境[J].教育科学,2016(3):55-60.

网络的发展会不断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 落 ,“ 阳 光 ”“ 正 能 量 ”“ 学 习 ”“ 交 流 ”将 是 聊 天群的永恒主题。正确使用聊天群,抱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去对待这一网络工具,是每一个家长、学生、老师的必修课。

史文霞,张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