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内近30年来利他行为的研究述评

更新时间:2009-03-28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comte)最早在伦理学上提出“利他主义”(altruism)一词,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多种学科关注的问题。不同学科的研究相互补充、拓展,使利他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心理学领域的利他行为研究进行综述,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展望。

1 研究意义

利他行为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行为,对其起源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他行为的目的不仅是评价社会发展的指标,还能够完善个体人格,促进行为表现良好和人际关系的稳固发展,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爱,使个体更好地生活、成长和发展。

2 研究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关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尤其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利他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的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本研究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1990—2017年间利他行为的专业性文章并加以梳理,其中实证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利他行为的现状、动机、影响因素等方面;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类型、起源和影响因素的总结。近些年来,利他行为的研究备受关注,已成为我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3 利他行为的研究方法述评

综观文献分析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实证研究,一类是理论探索。其中,实证研究最常使用的方法是问卷法、观察法、情境实验法、同伴提名法,但干预性研究及内隐实验研究并不多见;理论探索中则多采用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综合分析发现,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在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2]王兰枝.5~7岁蒙、汉族幼儿利他行为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4).

欧洲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与对中国绘画的关注具有同构性,自18世纪始,中国俗文学即被译介至法国。小说、戏剧等所谓的“俗文学”在中国文人的价值判断中并不被看重,却成为西方接受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学作品。法国人对这类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甚至于译介之先就想象中国故事的样貌,乃至伪造译自中文的作品。欧洲人对中国俗文化的青睐甚至想象,源自其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广阔社会生活的兴趣。这与对中国绘画中的世俗内容表现的兴趣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前国内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问卷法或情境实验法,其中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设计并不多见,干预训练及相关个案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近年来,虽然内隐联想测验成为研究利他行为的一种新方法,但其中对于无意识利他倾向的探究并不成熟且存在很多问题。心理学研究中的统计方法基本一致,研究中缺乏统计方法的创新。并且其绝大多数设计采用横断研究,缺少纵向的跟踪研究。利他作为一种行为表现,有必要选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3.2 研究工具不够权威

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国内至今仍然没有编制出权威的量表。国内研究者常采用香港中文大学马庆强博士编制的利他取向量表(Children’s Altruism Scale)[1]、大学生利他观念调查表[2]、利己性利他动机量表和利他性利他动机量表[3],另外,部分研究者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自编利他行为问卷[4]及运用同伴提名法[5]进行研究。问卷法容易量化、方便快捷,总的看来,采用问卷法对利他行为进行研究切实可行,但研究工具的不一致性会带来一些问题,首先将很难对研究结果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会对利他行为的研究进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有些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并不理想,若选取这样的工具进行研究,将导致不可信的结果且不利于利他行为特征的推广。因此,对于研究工具的选取需要综合全面的慎重考虑。

3.3 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儿童、中学生和大学生三个年龄段,对于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情境实验法进行分享行为[6—7]和捐献行为[7]的研究;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法。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学生,其中对于儿童和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居多,而对于中学生的研究[8—9]相对较少,分析原因可能由于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偏大,研究者疏忽了对其亲社会行为的探索。同时,在研究中很少见到对工作群体的研究,并且尚未见到志愿者等特殊群体及特殊个案的研究,今后的研究有必要扩展更多的群体,以便于丰富利他行为的研究成果。

加强国有林场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伍建设,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坚持做到制度管人。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管理制度主要有:《森林消防队伍管理办法》、《森林消防队伍工作职责》、《森林消防队队长职责》、《森林消防队队员职责》、《森林消防队伍扑救森林火灾安全规则》、《森林消防队伍安全管理制度》、《森林消防队值班制度》、《森林消防队物资财产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要求制度上墙,材料规范齐全,并严格执行。

4 利他行为的研究内容述评

由好产业与好龙头带领,解决贫困人口收益机制问题。因利益机制不健全这一问题在农业产业扶贫中较为普遍,要将健全的农业产业扶贫利益机制相结合,共享理念贯彻落实其中,秉承长短结合的原则,使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另外,推广订单帮扶模式,政府财政扶持资金根据相关比例落实到集体,村集体根据资产入股企业,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合理的受益分配机制,企业形成利益机制,既能够提高村民的收益,也能够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土地整治是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和统一安排,必然涉及到项目区内各业用地的重新布局、安排和产权调整。土地整治规划方案中包含了整治后的土地产权调整和各类项目用地调整(地类调整和供地安排)。土地整治实施规划经批准后转用,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实施规划,相应调整项目区内各类用地产权和地类,直接为项目区内原用地单位整治后的用地办理相应用地手续,不再办理农用地审批手续,也不占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安排原用地者用地后的剩余部分,应当依法办理供地手续。

王熙凤冷眼旁观,见这寒门女子大方有节,不像她那“被酒糟透”的父母,也不像事事拎不清的邢夫人,反倒怜惜她起来,不由得要多疼爱一些。

综合分析我国学者近30年来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利他行为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和动机等方面,并且利他行为作为一个行为变量,部分研究者采用实验法对其进行研究,现总结归纳如下:

4.1 利他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主或同伴间的协作式学习,最终实现对知识的建构。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相互协作的精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世纪90年代,利他行为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儿童,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0],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正体现着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个方面,所以对于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非常必要,并且研究中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李闻戈的研究表明,各年龄段的儿童做出利他选择的人数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11];王兰枝的研究结果显示,蒙、汉两种不同民族的幼儿利他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2];胡雁波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二到四年级这一时期是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急剧变化时期[13]。90年代后期至今利他行为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中学生群体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4.2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性别因素

性别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还表明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在性别上是有差异的:杨爱莲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分享观念还是分享行为,女孩均显著高于男孩[6];王兰枝的研究还表示蒙族幼儿中的男孩、汉族幼儿中的女孩利他倾向增长较快[12]。洪丽的研究表明,女生的利他行为显著高于男生[9]。一般情况下女生的利他行为要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的自身特点有关,现实生活中女生比男生更富于同情心和爱心,更倾向于直接向别人表示关心与安慰等特点。

4.2.2 自身因素

实践检验真理,理论研究需要具有实际意义,利他行为的研究有利于个体自身的良好发展,它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桥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所以应该积极地将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媒体的宣传教育中,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研究的应用价值,目前国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应将利他行为的相应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比如研究结果表明移情是利他行为的动机因素,那么日常生活中就很有必要通过移情渲染来提高个体的利他行为,助人公益广告作为一个很好的公关策略,首先在情感上引发共鸣,然后激发个体利他行为的发生。希望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及策略来提高自身及他人的利他行为,从而造福于人类及社会。

移情是利他行为的动机源,它唤起了利他行为的动机[14]:章滢[2]、何安明[15]的研究都显示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与移情能力的相关性极其显著。利他行为是以对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的移情为前提的,因此移情必定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

道德作为人格的一个方面,对于个体做出利他行为是有影响的,李艳芳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和道德价值观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概念有可能直接影响利他行为,也可能通过道德价值观间接影响利他行为[16]。洪丽的研究显示,道德判断对利他行为的作用是以移情为中介的[9]。金戈的研究也表明,道德判断能力对外显利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7]。姚娇娇的研究表明,控制源与外显利他行为的交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内控者表现较高的外显利他行为[18]。郑显亮、王亚芹通过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网络利他行为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正性预测作用,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起作用[19]。郑显亮、赵薇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希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0]。以上两个结果也呈现出2010年以后,利他行为的研究趋向于网络利他方面,这对利他行为的研究是深入的,更是创新的[21]

4.2.3 人格因素

4.2.4 家庭因素

个体的行为发展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的,家庭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李艳芳的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利他行为高于独生子女的利他行为[16]。张会平、李虹对大学生的利他动机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利他性利他动机明显高于独生子女[3]。刘文、杨丽珠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客观存在,父母教养方式是权威型的幼儿利他行为出现频率最高[22]。龙军的研究也曾发现,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独生子女个体存在着普遍的不健康心理,如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弱、耐挫折能力差、社会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都不利于独生子女的利他行为的培养和形成[23]

4.3 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

对于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

[6]杨爱莲.4~7岁儿童在冲突情境下分享行为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4:5.

二是内隐联想测验(IA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近几年来,内隐联想测验逐渐成为研究利他行为的一种经典方法,它对于揭示可能存在的利他行为的无意识或内隐性特征具有明显的优势。汪伟的研究认为,人们具有倾向于助人的内隐态度;IAT可以应用于内隐助人态度的研究[25]。蒋达等人认为,利他行为存在内隐倾向但不存在性别差异;利他行为的内隐倾向与外显行为相分离;内隐联结测验可以作为测量内隐利他性的有效工具[5]。程德华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内隐助人倾向与移情能力显著相关,高移情个体具有内隐助人倾向,而低移情个体的内隐助人倾向不明显[26]。宋琳婷、陈健芷的研究表明,利他行为的内隐倾向存在且稳定[27]

5 未来展望

国内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关注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特点,到目前对各个群体的综合研究,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突破,但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述如下:

5.1 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国内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但在测量中没有统一的工具,这样做不仅导致研究结果出现矛盾,而且很难推广。研究中应注重: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利他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赞许性,所以采用自评量表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采取他人评定的方式可以补充并检验自评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掌握当前利他行为的发展特点。

(2)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在运用情境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的基础上,尝试选择新的研究方法,如质的研究,以便深入研究利他行为的产生机制和作用机制。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经常性的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平台,源源不断的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18]姚娇娇.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利他行为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德育与思政研究),2009(137):155—156.

5.2 拓宽利他行为的现实意义

本课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把对食物网的探究进行梯度设计,首先请学生阅读《有趣的“猫和牛”》,学习达尔文研究食物网的方法和角度。学生发现数量变化后,也领悟到了寻找生物间的关系是蕴含在其中的方法。教师再请学生结合一日三餐,思考:人是否属于食物链(网)中的一员?我们从食物中获得了什么?能量主要储存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数量、物质、能量三个角度进行探究。为了提升探究的有效性,教师进一步组织如下活动:

2.1 教师要透彻理解统计思想 统计学的本质是方法背后的统计思想[3]。统计思想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提出来的思维方式,而此方法经理论化、模型化以后可以解决一大类问题。可以说,统计思想实际上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概念化(Generalize)。统计思想是统计方法的灵魂,如果抽掉统计思想这一内核,统计学只剩下公式的推演和证明,那么统计学就与数学没有多大区别。

参考文献

[1]白利刚,章志光.初中生利他取向、社会赞许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4):8—13.

[2]章滢.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4.

[3]张会平,李虹.大学生利他动机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4):285—289.

[4]杨美荣,李建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804—805.

论坛中,上海、成都、深圳、温州等八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领导还分别就该地区在办学体制方面的创新经验同大家进行了分享。会议最后,原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为本次论坛做了精彩点评。

[5]蒋达,王歆睿,傅丽,周仁来.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1):79—82.

一是情境法。相比其他研究方法,情境实验较难操纵,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较多。国内利他行为的情境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被试。王兰枝在实验情境中的研究表明,5—7岁年龄段的蒙族幼儿利他倾向比同年龄段的汉族幼儿高[12];费定舟等通过采用自我损耗的双任务范式,考察被试在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情况下在独裁者任务中的表现,从而考察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利他行为产生不利影响,道德情绪能够缓解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的不利影响[24]

[7]李丹.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8—11.

[8]崔杨.感知相似性对高中生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影响[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5.

[9]洪丽.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5.

[10]郑建成,潘洁,等.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J].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2):70—74.

[11]李闻戈.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31—136.

3.1 研究设计简单

[13]胡雁波.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3.

[1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5]何安明.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54(2):154—156.

[16]李艳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6.

[17]金戈.内隐利他与外显利他和道德判断的关系[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5.

(3)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以往的研究几乎都是静态的、横向研究,对于个体的纵向追踪研究是没有的,如果能够在不同时期对相同个体的利他行为进行测量,对不同时期利他行为的发展特点进行综合比较,有助于完善利他行为的作用机制。

[19]郑显亮,王亚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科学,2017(1):70—75.

[20]郑显亮,赵薇.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希望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4):428—436.

老福已经有一个多星期没去局里了,因为那件倒霉事他准备调离公安局,目前他正利用休假在家考虑何去何从。对他来说,已经二十年没休过假了,他也确实需要一点时间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成败得失,没想到刚安静几天就碰上这么个事。

[21]张敏,王乐乐,刘静.感戴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现实利他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4):65—70.

高血压、肺气肿、肺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分泌疾病均可能诱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患者发病后必须及时采取治疗,否则病情加剧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为此,本研究特收集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螺内酯联合贝那普利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22]刘文,杨丽珠.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6—10.

[23]龙军.论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1).

[24]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J].心理学报,2016(9):1175—1183.

[25]汪伟.IAT在内因助人态度上的应用[J].心理学探新,2008,28(3):93—96.

一是逆周期监管中通过提高核心资本比率来缓释顺周期性。核心资本是金融企业在金融运行中可以永久使用和支配的自有资本(或者自有资金),也指银行资本中权益资本和公开储备。根据《巴塞尔协议》,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从资本构成来讲,核心资本叫一级资本或者产权资本,是银行资本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核心资本比率是指核心资本与金融运行中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在对金融监管的探索进程中依据《巴塞尔协议Ⅲ》等相关条款规定,核心资本在金融运行中要占资本总额的50%以上。在金融实践中,提高核心资本比率,能在金融运行中缓释因为监管带来的顺周期性波动性,起到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

[26]程德华,杨治良.移情能力与内隐助人倾向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6):1314—1317.

[27]宋琳婷,陈健芷.大学生内隐利他在不同实验材料中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2(6):959—961.

 
宋琳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