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欧阳修遗迹的繁盛状况与文化意义

更新时间:2009-03-28

遗迹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如“先民遗迹,来世之矩”[1](P335),强调了遗迹的典范性。至近代,遗迹成为了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及景观学术语,一般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2](P1),强调了它的历史与文化性。遗迹是历史的见证,在漫袤的社会发展时空中,它们承载着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信息。欧阳修是中国古代史中的典范人物,其道德、学术、文章在后世影响深远。据地方文献及实地考察统计,在其生前身后,全国多个州县陆续出现并持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与之相关的古迹,有的是他所遗留,有的是后人根据其诗文、掌故所兴建,我们统称为欧阳修遗迹。

欧阳修遗迹无论是数量、类型、规模、持续时间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在古代文人遗迹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十分显著。其中醉翁亭、平山堂闻名天下,历来为游观胜概,修建、游览、雅集、题咏十分兴盛,衍生出了数量繁多、文质兼美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及其相关信息载诸碑刻与地方志乘,是欧阳修接受研究和遗迹与文学互动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欧阳修研究“由文学为主而渐及其它领域”[3](卷首:谭家健序),以及“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勃兴,其遗迹也逐渐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一方面,欧阳修后裔欧阳礼先生编著《欧阳文忠公遗迹与祠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欧阳文忠公遗迹与祠祀续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汇集了当时全国各地现存欧阳修遗迹的大量图文资料,多为实地拍摄及当地学者与官员馈赠,颇富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对部分欧阳修遗迹进行了个案研究,如导师程杰先生《滁州醉翁亭“欧梅”》(见载于《中国梅花名胜考》,中华书局2014年,第425-437页)以考论深细见长;崔铭《雅兴、豪情与生命的喟叹——平山堂之于扬州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角度比较新颖。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旅游文化热潮中,也有不少研究涉及到了欧阳修遗迹,如王浩远《琅琊山石刻》(黄山书社,2000)、亓龙、王秋生、胡天生《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俞凤斌等编著《琅琊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罗凯《扬州瘦西湖文化景观的历史断代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等,都对本课题有一定借鉴意义。,因此,全面、系统、深入的遗迹专题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从地方文献内对欧阳修遗迹(存世与消亡兼取)穷搜冥讨、核实补辑,在此基础上,试图全面、综合论述欧阳修遗迹存在的繁盛状况及其文化意义,这对古代其它文人遗迹研究亦应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繁盛的状况

欧阳修祖籍吉州永丰(今属江西吉安市),生于绵州(治今四川绵阳),长于泰州(治今江苏泰州市)、随州(治今湖北随州市),卒于颍州(治今安徽阜阳市),葬于新郑(今属河南新郑市)。他一生除在京师任职外,还曾历任十四个州(府)县的地方官职。就地方文献及实地考察统计,欧阳修遗迹共有82个之多,分布于其故里、出生、成长、仕宦、逝世、归葬地及少数足迹未至州县。

根据散射参数曲线的物理意义和特征,散射参数的均值代表液体在测试频段内对微波吸收的整体情况.散射曲线平滑程度反映了液体受外界影响产生的不稳定性,主要和液体的粘稠度等物理性质有关.因此将散射参数的均值和散射参数曲线平滑程度作为感知机的输入参数,即可以达到降维的目的,也便于观察超平面的物理意义.

从起源看,欧阳修遗迹可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其生前兴建的亭堂建筑、手植的自然植物,手书的碑铭题刻。如滁州: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菱溪石、酿泉;扬州:平山堂、无双亭、美泉亭、欧公柳;夷陵:至喜堂、至喜亭、三游洞题刻;颍州:会老堂、聚星堂、六一堂、宜远桥、飞盖桥、望佳桥;吉州:西阳宫、《泷冈阡表》碑;滑县:画舫斋等。这些建筑、碑刻、植物和泉水有的在历史上已经消失,有的遗留至今,甚至在近代被颁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泷冈阡表》碑以文物形态存留至今,被颁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殊为难得,十分珍贵。

虽说是小手术,又是段主任亲自给我做,我还是感到有点儿紧张,护士连着给我测了两回血压,都是有点儿高。好在气管镜允许家属在现场,尤其是王姐也在,两人不停地安慰我,才终于让我平静下来。

另一类是后人为纪念欧阳修而新建的祠堂与书院,或根据他的诗文、掌故而添建的亭堂轩阁等建筑景观。如滁州:二贤堂、欧阳修祠堂、同醉亭、意在亭、翼然亭、人间四时堂、皆山轩(以上四景命名取自《醉翁亭记》)、解酲阁、曲水流觞亭、古梅亭、见梅亭、欧梅(以上三景出自欧公手植梅花的传说)、保丰堂、倚丰亭(以上二景取自《丰乐亭记》)、景欧亭、浴沂亭、幽谷泉、紫薇泉、紫薇泉亭;扬州:欧阳文忠公祠;吉州:文儒读书堂、志欧书院、六一书院、六一桥、六一祠、六一堂;绵州:六一堂;夷陵:六一书院、绛雪堂(堂名取自欧阳修《千叶红梨花》诗);随州:欧阳修祠堂;光化县:欧阳文忠公书院;滑县:欧阳书院、秋声楼(楼名取自《秋声赋》);颍州:欧阳文忠公祠、西湖书院、颍水潇湘坊(坊名取自欧阳修《奉徐子履学士见赠之作》)、怀欧桥、画舫斋;新郑县:欧阳修墓;杭州:六一泉、欧阳文忠公祠;玉山县:尤美轩(轩名取自《醉翁亭记》);香山县:意翁亭(亭名取自《醉翁亭记》);徐州:欧阳文忠祠;太湖县:希欧亭等。

四是利用价值理性巩固腐败心理防线机制。在G市实行的反腐策略和管理技术中,反腐倡廉各项工作都秉持以法制、监督、教育为主的价值理念。在法制思维下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有效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营造不能腐的制度环境。监督网络机制涵盖内部与外部监督、线上与线下监督、事前与事后监督等,反映了监督思想背后的多元化、公民本位、代表性与回应性等民主治理价值。

第一类遗迹曾与欧阳修矗立于共同的历史时空,与这位名公有着最为直接、密切的亲缘关系,凝结着欧阳修最为生动的志趣心态与精神风采,是欧阳修切切实实遗留下来的存在物(或重建物),因而也是狭义的、最为核心的欧阳修遗迹。后一类不是欧阳修所遗留,但都与欧阳修关系密切,饱含了人们对这位名公的景仰、缅怀以及跨越时空的知音感慨,是广义的欧阳修遗迹。

欧阳修遗迹多为景观建筑,其肇建、重修的动机、景址的选择、建筑的材料、风格以及建筑的命名等诸多方面无不渗透着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是凝结着人类精神智慧的物质作品,因此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后人瞻仰、凭吊遗迹,流连之际,触发情思,形诸赋咏。他们或深化旧意,或阐发新思,对某些意义或精神价值渐渐形成了共识。这些共识在人们的感受、表达、思考、讨论和阐发中被不断凸显,进而凝定,从而形成遗迹的文化意义,因此文化意义的形成是既渐趋稳定、又不断深化、生新的过程。文化意义是凝结在物上的具有人文属性的内涵、精神或价值,是主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对客体的物质属性、社会文化属性的一种主观审美感悟、理性认识和价值评定。客观上,名人遗迹是包含着名公人格魅力的人文建筑,它们在历史上盛衰推衍,屡废屡兴,蕴含丰富的自然、社会、历史信息。在历史的选择中,名人遗迹由普通景观逐渐演变为游观名胜、地标建筑、文物遗产甚至文化符号,成为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炼欧阳修遗迹的文化意义,即遗迹的特点、遗迹的历史兴废以及遗迹与城市的关系。

欧阳修遗迹在历史上的繁盛状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修建之盛

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兴建之后便成“一郡之胜”。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苏辙《扬州五咏·平山堂》、王安石《平山堂》、刘敞《游平山堂寄欧阳永叔内翰》等北宋名士的诗词题咏,尤其是秦观《次韵子由题平山堂》“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的赞誉更是提升了其知名度,奠定了它淮东名堂的历史地位。明代万历至清代乾隆年间,是平山堂的鼎盛期。康熙南巡曾两度莅临平山堂,御书“怡情”“平山堂”“贤守清风”等匾额悬于平山堂建筑群中。乾隆十六(1751)年,乾隆南巡又赐“诗意岂因今古异,山光长在有无中”一联、“时和笔畅”四字,及《临定武兰亭》卷、《梅花扇生秋诗》草书一卷,皆石刻供奉山堂中”[6](P379)。至此,平山堂盛极一时,名动寰宇,游览更为兴盛,“若夫四方冠盖之族、游侠之士、骚雅之流,看雪隋宫,探梅蜀岭,亦皆于平山堂是问。”[7](P500)

(二)游览之盛

欧阳修遗迹闻名遐迩,游观者历代不绝,游览十分兴盛。醉翁亭建成后,欧阳修撰写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苏轼书丹并刻石上碑。北宋的三次刻石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醉翁亭记》的传播[4],以至天下传诵,醉翁亭也随着记文的传播而名扬天下。明代南京太仆寺驻治滁州,太仆寺官员热心先贤遗迹,大规模扩建醉翁亭,形成了园林建筑群。清代乾隆帝为醉翁亭中欧阳修小像热情题诗的“圣眷”,又进一步扩大了醉翁亭的影响,带来了游人凭吊、游览的兴盛,“诸凡学士大夫、骚人墨客皆慨焉忻慕,或宦游、或客过,无不登览而游”[5](卷首:李觉斯序)。地方志、文人别集中大量的游记类诗文也足以证明醉翁亭的游览之盛。

欧阳修遗迹并不都是自宋代一直遗存至今。有少数人去景废,如南宋方时可所建吉州六一祠、方崧卿所建吉州六一堂。有的在兴建之初曾兴盛一时,后不断衰废,无人问津,几个世纪后,又被仰慕者重建,得以再续前朝盛况。如夷陵至喜亭、颍州会老堂等。还有很多遗迹从兴建之始便闻名遐迩,此后得到不断维护,屡废屡建,规模也不断扩大,甚至形成了以这些遗迹为核心的园林建筑群。如滁州醉翁亭与丰乐亭。据历代《滁州志》《南滁会景编》等文史资料,醉翁亭大规模、可稽考的重修至少9次,多有修建记文存世,在明代形成了以醉翁亭为核心的园林建筑群,包括人间四时堂、见梅亭等十几个附属建筑。丰乐亭重修5次,形成了以丰乐亭为核心,包括倚丰亭、景欧亭等十来个附属建筑的建筑群。再如扬州平山堂,重修至少11次,清代形成了以平山堂为核心的园林建筑群,包括真赏楼、平楼、洛春堂、栖灵寺、欧阳修祠堂、第五泉等多个附属建筑及景观。吉州西阳宫是欧阳修父母的陵墓,宋以来形成了包括《泷冈阡表》碑(亭)、欧阳修祠堂、文儒读书堂、画荻坊等在内的陵墓建筑群。滑县画舫斋明万历以来形成了画舫斋、秋声楼、文湖三位一体的景观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中各建筑或宏敞华丽,或轻盈灵动,布置错落有致。周边往往云树环绕,清泉飞瀑点缀其间,极富江南园林意趣。不仅建筑类遗迹被反复重建,象欧梅、欧公柳、红梨花这样的“甘棠遗植”也总被热心者反复补植,象酿泉、六一泉、紫薇泉这样的泉水也总被反复疏浚。

杭州六一泉是因苏轼缅怀恩师的《六一泉铭》而闻名。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泉上被覆以石亭,揭以御匾。清代乾隆南巡时凡四次游历六一泉,题诗四首,御书六一泉额“光明普印”,还特别颁旨在六一泉上修建了“述古堂”(今废)。一代帝王的赋匾、题咏与推重大大扩大了六一泉的影响,使得六一泉成了西湖名副其实的“名泉”,清人顾光旭《六一泉》诗云:“名泉开北宋,文物盛西泠。”[8](P486)盛名之下,探赏西湖之人无不舣舟于此,游览亦十分兴盛。

遗迹承载了欧阳修的为政态度、为政理念和为政理想,在地方吏治中具有榜样与标杆的示范意义,对观者具有感发和启迪作用,可以“劝励庶官”[17](P165)“崇往哲以风后人。”[17](P165)地方官员往往因景贤尚友而加意修葺甚至重建,并“思以其治行续之”[21](P721),“纵不能事事如先生,而得仿佛其一二,以稍远于俗吏者之所为”[21](P722)。秦致恭《重修醉翁亭记》将遗迹的“劝励”作用表达得更为明确,“凡官斯州、登斯亭而读斯记者,一想象厥时之休光,而以今事悬较之,民果如其康乎?物果如其阜乎?而禽鸟乐意之相关,亦有所近似乎?……非德政而之不若而人欤?中心愧而作求,然后可以庶几欧阳氏,俾滁阳之生灵不失望焉”[17](P165)。反之,如果继守官吏对本邦先贤遗迹弃而不治,则会受到责备[15](P575)。因此,欧阳修遗迹对地方吏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三)文艺作品之盛

遗迹是文学诞生的文化地理空间,是文学的触媒和表现对象。欧阳修遗迹往往倚山临水,风景或深秀、或壮丽,山川文物迭相辉映,特能激发文士骚人的创作欲望,因此人们怀古吊贤、寻幽探胜、宴饮雅集,题咏和艺术创作十分兴盛,由此衍生出了丰富的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反之,文学书写与文艺表现亦能赋予遗迹以灵魂,凸显它们文化内涵的丰富度、深度及鲜明的符号意义。

九江市的山塘的主要功能是为农业提供水源,作为生活用水的山塘在数量较少,生活需水量不足山塘总用水量的1%,生态用水也只占总用水量的2%左右。

其它欧阳修遗迹虽无平山堂与醉翁亭雅集与题咏之盛,但也产生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题咏作品,连篇累载于各类志乘及总集、别集之中。

双十一、双十二两大采购节,快递的包装物真是一个巨量的垃圾。我看到天津邮政管理局的数据,仅双十一的6天时间里。天津市主要寄递企业邮件、快件处理总量达5590.3万件,同比增长53%。若按照每个快递包装0.2公斤估算,天津平均每天产生1863吨包装垃圾。

醉翁亭位于“蔚然深秀”的琅琊山中,因“峰回路转”而妙于幽寻。明代醉翁亭大规模扩建,构成山间园林,极大地激发了游人寻幽探胜的兴味,因此其游览、雅集、题咏之盛与平山堂不分伯仲。据历代《滁州志》《南滁会景编》(崇祯本)统计,关于欧阳修遗迹的古文87篇,诗1277首,数量十分可观。除文学作品外,还有不少人们游览醉翁亭之后创作的音乐、书法、绘画作品。如北宋沈遵创作的琴曲《醉翁操》,苏轼、文征明、董其昌等二十几位书法家所书《醉翁亭记》,以及明代文征明、唐寅、仇英、居节所绘《醉翁亭图》。文学及艺术作品的不断书写使醉翁亭演变为洒脱风雅和“与民同乐”的文化符号。

平山堂上的雅集与题咏最为兴盛。“画盆围处花光合,红袖传来酒令行”(欧阳修《答通判吕太傅》),平山堂承载着欧阳修与宾客传花行酒、觞咏风雅的深刻记忆,后世文人往往“心窃向往焉”。雅集在清代最盛。康熙十二年(1673)扬州知府金镇重建平山堂,“堂成置酒,四远宾客咸集,曹侍郎秋岳(引者按:曹溶,字秋岳。)首为长律五十韵,属和者二十余人,一时江南北传盛事”[9](P215),且“诗宴六七年不怠”[10](P346)。康熙二十八年(1689)孔尚任主持的平山堂雅集规模也很大,“平山堂大集,到者三十人,所为诗各感所感”,有《平山堂雅集诗序》[11](P219-221)为证。此后,康熙末雍正初,沈起元《平山堂雅集,用昌黎会合联句韵》、乾隆十九年(1754)《卢雅雨见曾都运维扬招集名流修葺平山堂》(引者按:卢见曾,号雅雨,时任两淮盐运使)、乾隆末两淮盐运使曾燠邀集名流齐聚平山堂为欧阳修庆生,乾隆中《王晴山招集平山堂索赋长歌,时与会者百余人》等都是清代平山堂史上的大规模雅集。同治九年(1870),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修平山堂,“三月三日天气凉,箴翁(引者按:方浚颐,字子箴)修禊平山堂。群贤毕至少长集,山林钟鼎形相忘”[12](P493),是平山堂上最后一次盛大集会。每次盛会,都产生了数量丰富、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又被热心之士搜求、结集、刻版、刊行,如《平山揽胜志》《平山堂图志》《平山堂小志》等艺文总集,流传甚广。“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等题咏名句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文学雅集赋予了平山堂甚至扬州城以“雅”的文化特质,魏禧《重建平山堂记》称扬俗尚奢华,“其民多嗜利,好晏游,征歌逐妓,袨衣偷食,以相夸耀”,而平山堂代表的是高雅文化,“时与士大夫过宾饮酒赋诗,使夫人耳而目之者,皆欣然有山川文物之慕,家吟而户诵,以文章风雅之道,渐易其钱刀驵侩之气”[13](P488),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味[14]

二、文化意义

诸多欧阳修遗迹的规模大小不同,有的是单体建筑,有的是内容丰富的建筑群;在历史上存续的时间长度不同,有的如昙花一现,久废终亡,有的则屡废屡建、绵延至今;社会影响大小不同,有的地处贫乡僻县,知名度小,人迹少至。有的位于经济富庶之区、舟车通衢之地、文化昌隆之府,闻名遐迩,游人不绝,是文人骚客登览的名胜,文化名流雅集的殿堂,留下了数量丰富、文体多样的文学、艺术作品,演变成了具有经典意义的文化符号;它们的当下价值也不同,有的是地方普通历史文化景观,融入了人们日常物质文化生活,有的被颁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地方旅游风景区的标志性人文名胜。总体来看,自宋至今,欧阳修遗迹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地存在于广袤的历史时空中,体现了一代文宗在后世经久不息的文化影响。

3.加强合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合同管理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迫切需要一批懂法律、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的人才。油田企业合同类型多,合同法律关系复杂,合同管理工作难度大,这就要求油田企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化合同管理人才队伍。

(一)寄托着对先贤往哲的敬仰与怀思

遗迹是物质的、形象的,在特定的时空内,是可视、可触、可听(六一泉)、可嗅(欧梅)的,比书面上的语言文字更为直观、更易亲近,更能唤醒记忆,引发情思。欧阳修遗迹被视为“甘棠遗爱”,从内到外都流溢着这位文化大家的精神与风采。人们置身遗迹之间,“想象公之高风而揖之”[15](P541),便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谒公面的亲切感,“虽异代辽邈,如亲拜德仪”[16](P184)。如明人萧廪置身滁州见梅亭中,面对欧梅,如见醉翁“苍颜白发,照人眉睫间”[17](P187-190)。人们重修欧阳文忠公祠堂后,“四方宾客、学士、大夫得过而谒祠下者,顾瞻想望,犹俨若挹苍颜白发颓然之容,见其所为‘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者,因以溯其文章节义之美盛,咨嗟感慕而不能已。”[15](P585-586)“公去,遗爱托诸堂、碑,见堂如见公也。”[18](P317)以上都是人们瞻仰遗迹时所自然生发的如与先贤晤面的相似感受。就这些感受而言,欧公遗迹已不只是一个个物质实体,客观的存在,而是精神的载体,是欧阳修道德人格精神的化身,因此激发了游观者对先贤的无限瞻依之情、缅怀之意。

欧阳修遗迹多和其文学名篇相关,如醉翁亭之于《醉翁亭记》、平山堂之于《朝中措·平山堂》、画舫斋之于《画舫斋记》等。文学为遗迹带来了丰富、绮丽的想象空间,为遗迹注入了情感、思想的魅力与文化的厚度。探访遗迹,联想文学,品味意境之美、情趣之妙,往往会油然而生景贤之情。岁月流转,物是人非,遗迹有时只剩断碑遗址,但“欧老经由几百年,山中景物尚依然”[15](P590),相对于人物存没、世事变迁而言,有些遗迹周遭风景变化相对较小,总是对文学最为真实、直观、鲜活的表达与诠释。置身其间,如果眼前之景与文学相合相契,便觉分外亲切。如明人陈循《寻醉翁亭记》云:“凡《记》之所有而存者,山泉禽鸟、四时朝暮之景,滁人之游与凡人力所不能移者耳,亦可感也矣。于是芟茅席地,撷野簌、酌酿泉,相与放情于其上,以庶几如醉翁之游而乐者焉。……极而数峰高绝,下有松竹数万,杂树交阴,仰不见日,所谓‘林壑尤美’者也。”[15](P574)便是在游览中将眼前之景与《醉翁亭记》一一对照,眼观心感,用真实的眼前之景诠释了“林壑尤美”的意境,字里行间也蕴含着景贤之情。

不等刘大夫说完,尹爱群忽然站了起来,跪在地上,对着刘大夫对面的空着的椅子磕头,砰砰地响,声泪俱下,样子很瘆人:老婆啊,我错了,你饶了我吧!之后抖成一团,倒地不起。刘大夫急忙和几个护士把他抬到床上,打了一针镇静剂。过了好一阵,尹爱民才恢复了正常。

要之,遗迹缩短了现实和历史的时空距离,缩短了游者和先贤的心理距离。“登临无限怀贤意,芳草斜阳去路迟。”[15](P589),后人置身先哲过化之区,俯览山川草木,抚索残碑遗刻,凭吊遗迹,闲吟坐啸,如与先贤晤对,总是会油然而生深长绵邈的缅怀之情。

(二)彰显了“三不朽”价值观念的典范意义

遗迹包含着欧阳修的道德人格、思想情趣、文化贡献及文学风采,这是欧阳修遗迹的特性。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生前已影响卓著,史称“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19](P2626)。他对儒家“三不朽”的观念思考极为深透,并躬身践履,其“道德、事功、文章三者兼求并祈的‘复古明道’思想,有机糅合了儒学精神与士人传统中功名、文章两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这是一个道义为本,而又通变致用、积业成德,有着广泛的社会和人生实践性的人生理想,是兼具了学者、官僚、文士等多种角色内涵的‘士大夫’‘文人’人格模式”[20](P162)。这一多元、高远的价值追求与人生境界,以及欧阳修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的卓越贡献深得后人推重,影响十分深远,也是后人凭吊欧公遗迹所感慨尤深并着意阐发的,明代王篆《六一书院记》所云“先生历事三朝,垂四十年,致位两府,勋庸之盛,与杜、富、韩、范相为伯仲,天下翕然相庆,倚以为安。其有禆于宗社者甚大。至其学术之致,则率昌黎以达于孟氏,力排异端,以归于正。其言洪深灏噩,与六经相表里。士生其时,知从事于通今学古,济世行道,而无五季浮艳卑弱之气者,皆先生之教也”[21](P721),概括了欧阳修在勋业、学术、文章方面的历史贡献,揭示了千载之下欧氏仍能使人兴起而景慕的原因。清代李元度《平山堂重建欧阳文忠公祠记》更是直接称“三代而下,兼三不朽而诣其极者,宋欧阳文忠公一人而已。……公盖得文章之全者,宜其名满天下。为谏官则称欧、余、王、蔡,为宰相则称韩、范、富、欧阳,诗称欧梅,文称韩、柳、欧、苏、曾、王,又独以公配韩称韩欧。兼立德、立功、立言而各极九等之最,公之外岂复有二哉”[22](P262)?这些高言谠论既强调了“三不朽”应成为士大夫价值观念与人生理想的高标,又肯定了欧阳修在实现这一理想方面的典范意义。

建筑物沉降受工程因素和外界环境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为了保证其安全,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因此,对建筑物进行沉降预测十分必要。建筑物沉降带来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灰色问题,通常在对建筑物进行预测时,采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因为它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可靠性。通过本文所述实例,可以看出灰色模型即使在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只要满足建模要求,同样可以对事物未来的趋势做出较好预测,取得不错的预测效果,尤其是距离数据序列原点越近的数据,其预测精度越高。所以在利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个相对合适的序列长度,以取得理想的预测效果。

(三)具有贤守善政的象征意义和劝勉价值

欧阳修为地方守吏,治郡有其特点,“务以镇静为本,不求声誉”,“故所至不见治迹,而民安其不扰”[19](P2640)。他无论连典大郡,还是任职偏乡小令,皆勤于为政,“不忽吏事”,所言“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此轶事源出张舜民《与石理书》,后被吴曾《能改斋漫录》、洪迈《容斋随笔》、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等宋、明、清文献转录。,广为传诵。“文辞、儒学、吏能之因依对立关系具有极深的历史渊源”[23],在北宋王朝偏重文辞与儒学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不忽吏事的为政态度显得尤为可贵[24],也深为后人所推崇。《醉翁亭记》还展示了一幅欧阳修任职滁州时的“太守与民同乐图”。此与民同乐与孟子及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一脉相承,思想境界虽或不及二者,但赋予了这项神圣、高尚的道德准则以更易接受的实践性,既能满足传统思想和现实社会的道德要求,又能满足士大夫自身生理、情感、物质上的需求。因此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与实践更易产生共鸣,得到了后世广泛认可,成为了地方官吏为政一方的榜样与示范,寄寓了士大夫兼勤政爱民与游观之乐于一体的为政理想[25]。人们瞻仰遗迹,赋咏之间常常对欧阳修的贤守善政表达追慕与怀思之情。如清人冯询《平山堂咏古》:“忆公宰斯土,政成及壶觞。……持此告循吏,岂惟风月场。”[26](P10)桂超万《平山堂》:“昔闻欧文忠,登堂舒素怀。觞咏匪自乐,此意民与偕。”[27](P344)都强调了欧阳修在政事完成之后与宾客雅集抒怀、与民同乐的贤守形象。而清康熙帝“贤守清风”的赐额也将平山堂视为了贤守善政的符号象征。

有些欧阳修遗迹即使不是闻名天下,也是闻名乡里,是当地官吏、乡绅、文士的雅集盛地。如新郑欧阳修墓、吉州西阳宫是欧阳修及其家族的墓园,都是人们缅怀、凭吊这位名公的场所,历代游人不绝。

(四)诠释了“物以人重”“地以文传”的文化现象

事物的内在品质是构成其价值的重要基础,此外与之相关的其它一些精神文化因素可以为其增值,也有助于其传播,如名人效应、文学、宗教因素等。古人所称“物以人重”“地以文传”,就揭示了事物在传播过程中名人和文学名篇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欧阳修遗迹的存在和发展,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普便的文化现象和传播规律。明人丁臣《醉翁亭》云:“林峦自古名虽胜,事物因人地转雄。”[15](P590)元代方回所说“六一泉之名亦千百世不朽……泉不能自重,赖人以为重。”[28](P149)清代魏禧《重建平山堂记》写道:“今六百余年,废兴不一,至于荡为榛芜,盗据为浮屠,而其地以公故,益名于天下。”[13](P488)都不约而同地阐发了这一规律。相反,南宋薛嗣昌效仿欧阳修在平山堂植柳一株,自榜“薛公柳”,“人莫不嗤之。嗣昌既去,为人伐之”[29](P21)的故事又从反面证明了“物以人重”的传播规律。

“地以文传”,滁州琅琊山等地的闻名遐迩更是倚赖了名著的广泛传诵。文学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千百年之下,使人们对作品描绘的场景依然心驰神往。人们读《醉翁亭记》,“每以不得一至于滁,览大贤之遗迹为恨。”[16](P183)但凡一朝慕名而来,便流连题咏,为之纪述。后人的题咏纪述又进一步强调、凝固甚至升华了遗迹的风景特征和文化内涵,名著中的遗迹、风景、地区也因此名满天下、远播后世。如周叙《滁州重修醉翁亭记》所云“滁有醉翁亭,岿然临于琅琊山间者,宋欧阳修文忠公之遗躅也。天下之山,得名者不啻千万,琅琊独传,以其文也。”[15](P576)谢谔《六一堂记》云:“景祐初,文忠欧公为夷陵,《秋风》《至喜》之文岀,而后两邑之美暴耀于天下。”*按:《秋风》即《秋声赋》,不是作于“景祐初”,而是作于嘉祐四年。[30](P2432)

(五)包含着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遗迹是历史的存在,每一个遗迹都包含着关于自身的形成、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过程。每一个遗迹的兴废历史都折射着其所在地区沧海桑田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图景与变迁,正如历史地理学家索尔(Sauer)所说,在连续时期内对一个地区景观的再现,就是该地区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31](P130、132)。欧阳修遗迹分布广泛,历史悠久,遍布古代18个州县,跨越千年历史,凝结着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交通、战争、园林、文学等多方面的历史知识。尤其是存续时间较长的遗迹,屡废屡兴,游人络绎,雅集盛会尤多,诗词题咏连篇累椟,形成了显著的社会影响,这类遗迹相对来说所包含的信息与知识就更为丰厚。

例如滁州醉翁亭和丰乐亭。它们在南宋被烧毁,那是因为滁州是“金陵锁钥”,兵家必争之地,多次成为宋金战争和宋元战争的前线与战场。它们在明代特别兴盛,逐渐形成了以它们为核心的景观建筑群,出现了艺文专集《醉翁亭集》及《南滁会景编》。《南滁会景编》自嘉靖以来至少6次增刻[32],一时奎章杰句,云蒸霞蔚。究其原因,明代滁州是朱元璋龙飞之地,建国后处畿辅之区,北上为明祖陵,东下为京师应天府。都城北迁后,滁州仍然是两京往来的重要通道,交通地位较明代以前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明代中央马政机构南京太仆寺驻治滁州,南太仆官员地位显要,政事清暇,又热衷风雅,对滁州先贤遗迹特别重视。就是这样的一些历史机遇促成了明代滁州欧阳修遗迹的持续兴盛,从而奠定了此后醉翁亭和丰乐亭景观的基本格局。清代以来,滁州不复明代的政治与交通地位,不过由于乾隆御赐题诗画像等因素,也基本维持了明代的景观格局。以上都是醉翁亭和丰乐亭遗迹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再如扬州平山堂,它在宋代和清代都十分兴盛,尤其是清代。原因在于扬州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交通便利,唐宋时期便是淮东繁华大都市。明末清初以来,两淮都转盐运使司驻治扬州,盐业发达,经济繁盛。康熙、乾隆屡下江南多次为平山堂题额赐物。平山堂位于城西北蜀冈最高峰,一目千里,视野宏阔。欧、苏《平山堂》诗词炳耀千秋。以上这些文学、地理、政治、经济、交通诸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共同促成了清代平山堂的鼎盛。这是平山堂遗迹所包含的历史信息[33]。其它如吉州欧阳修书院特别兴盛,对吉州的科举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夷陵县六一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峡州历史上第一个书院。杭州六一泉虽小却持续兴盛,是由于其地处孤山风景区中,南宋帝都之内,清帝南下又屡屡题匾赐诗等多重原因。绛雪堂由红梨花得名,红梨花是楚中特产。无双亭由琼花得名,琼花是扬州特产等等,都是各自遗迹中所包含的丰富历史信息。

欧阳修遗迹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包含着自然水文演变方面的信息。如颖州欧阳修遗迹南宋以来逐渐衰落,究其原因是与黄河夺颍有密切关系。黄河的其中一股经中牟、尉氏、洧川、鄢陵、扶沟(引者注,以上地名,都在今河南省境内),下游夺颍水入淮。颍水河床相对狭窄,黄河汛期又导致颍水决溢,使颍州西湖沉积大量泥沙,以致湖水变浅,水量变小,旱时湖域缩小[34](P49)。也就是说黄河夺颍导致了颍州西湖消涨无时,湖边建筑常被冲毁,最终湮废。由于湖边建筑常被冲毁,所以颍州欧阳修遗迹自北宋以来逐渐衰落[35]。反之,滑州画舫斋在明代兴盛,其原因是由于黄河改道在滑州形成了文湖,文湖的自然风光激发了人们重建画舫斋的兴趣。绵州六一堂在清代反复迁址重建,也是由于涪江水患的影响[36]

游览遗迹,追溯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相关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同时也可以为今天的景观建设提供思考与借鉴。正如英国学者洛温塔尔所称,景观是“往日的时间,现在的地点”,往日必然存在于现在的景观之中,而往日景观提供了文化连续性。“通过对往日的了解,……我们也能重新设计往日并取代始终处于被改变或丧失的往日。”[31](P153)

(六)构成地方文化资源,延续现代城市文脉

遗迹既是历史的遗留,又是当下的存在,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富有现实意义。无论古今,人们总是把欧阳修遗迹视为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它的文化价值,积极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首先,欧阳修遗迹是地方旅游资源。它们兼具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自古就被地方州县所重视,颇为用心营建,倾心打造成一郡风景名区,在地方志中标名立目,成为了地标建筑、文化符号。如滁州醉翁亭依山傍水,在琅琊山深处,妙于幽寻,亭子“翼然”临于酿泉之上,在《(万历)滁阳志》被首次标名为滁阳十二景之“酿泉秋月”。扬州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37](P2575)“尽借江南万迭山”[38](P297)“一堂高视两三州”[39],视野开阔,景色壮美,早在北宋元丰中就已是扬州登临之盛,被称为“淮东第一观”。颍州六景之“西湖柳阴、南冈雪色、新渡波光、书院探荷、杏林晓莺、芦湄秋月”都与欧阳修相关,如“西湖柳阴”云:“汝阴之胜以西湖首称,欧阳公所云‘十顷(碧)琉璃’者,每当春水生时,曲渚斜桥,空明澹荡,摘公‘湖光柳色碧溟蒙’之句曰‘西湖柳阴’”[40](P594),名列《(乾隆)颍州州志》“汝阴八景”之中。滑县画舫斋在清初“画舫之前一弘澄碧,波明如镜,曰‘文湖’。春风雅化,遗泽犹存,对面兴国寺塔,又名卓笔峰,可想见当日文教之盛”[41](卷首)。其景被称作“画舫贤迹”“画舫澄波”,先后在康熙、民国滑县志中被标为滑县十二景之一。新郑县欧阳修墓位于县城西三十里的山冈上,“山水环绕,林木森郁,烟雨空蒙,动人凭吊”[42](P454),美其名曰“欧坟烟雨”,在《(顺治)新郑县志》被目为新郑八景之一。

第二,欧阳修遗迹为地方重要的教育资源。主要指祭祀欧阳修的书院或学宫。欧阳修书院南宋始有,明清后普遍增加。学生日诵其间,以欧阳修为榜样,“思公之道德、文章与世无极,益谋所以自励以期步公之后尘。”[43](P2008)“穷则为先生之学术,达则为先生之功烈。”[21](P721)“处可以富先生之词章,出可以绍先生之事业。”[21](P732)文天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的画像,“欣然慕之,曰:‘没不爼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44](P12533)欧阳修的榜样示范性对地方举业亦有直接促进作用。郭孝友《六一祠记》云:“虽未必人人可以为公卿,然而类能以材猷奋,要之,无负于公所期而后已。故大江以西,州郡十数,而庐陵士视他郡为多,盖公有以发之也。”[45](P2365)南宋曾大发《进士题名碑记》自欧阳修后“人才之盛与斯文逐日以新,际今盛时,合海内士第书天子廷者仅三四百人,而永丰或一、二或五、六焉。”“英蜚茂腾取科第者殆与建、浙一大郡,淮、湖一路等,盖极其盛也。”[43](P2091)今天,有些欧阳修书院被改建成了现代学校,如随州欧阳修中学、滑县欧阳中学、永丰县欧阳修小学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第三,有的欧阳修遗迹被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安徽阜阳会老堂在1959年被颁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徽滁州醉翁亭、丰乐亭、江苏扬州平山堂在50年代被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吉安市永丰县西阳宫建筑群中的“《泷冈阡表》碑”、河南新郑县欧阳修陵园在2006年被颁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是“社会和自然发展史上遗留下来的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见证物”[46](P1-2),其价值在于帮助人们了解那些消亡或趋向消亡的信息,这就是遗留物特有的见证价值[46](P1-2)。欧阳修遗迹作为文物,见证了其所在城市的苍桑历史,累积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地方政府重视、保护、开发和建设。

(2)当时,为通项递减的正项级数.因为,所以当时,;当时,.由定理2可知,当时,级数收敛;当时,级数发散.

总之,欧阳修遗迹作为地方文化资源,在当代已融入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供人们游览、欣赏、休闲、娱乐,成为了现代城市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了城市的文脉,对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王兆鹏,王星.《醉翁亭记》石刻传播效应[J].长江学术,2009(4).

[5]李觉斯订辑.南滁会景编[M].合肥:黄山书社,2016.

[6]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孙宗彝.爱日堂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顾光旭.响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施闰章.学余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金埴.不下带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孔尚任.湖海集[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2]齐学裘.劫余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魏禧.魏叔子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4]程宇静.论扬州平山堂的文化意义[J].兰台世界,2015(31).

[15]赵廷瑞.南滁会景编[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C].集部:第30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6]胡祗遹.紫山大全集[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C].集部:第11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王浩远.琅琊山石刻[M].合肥:黄山书社,2011.

[18]陈宣等纂修.(弘治)夷陵州志[A].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C].第62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

[19]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0]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21]聂光銮修.王柏心纂.(同治)宜昌府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2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2]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A].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3]陈元锋.北宋馆职、词臣选任及文华与吏材之对立——以治平、熙宁之际欧阳修、王安石为中心[J].文学评论,2002(4).

[24]程宇静.“绛雪堂“的历史及其人文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25]程宇静.论《醉翁亭记》主题思想的建构、原因及影响[J].滁州学院学报,2013(1).

[26]冯询.子良诗存[A].续修四库全书[C].第15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7]桂超万.养浩斋诗稿[A].清代诗文集汇编[C].第5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8]方回.桐江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9]张邦基.墨庄漫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30]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1]阿兰·R.H.贝克著,阙维民译.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2]程宇静.《南滁会景编》版本考述[J].滁州学院学报,2014(1).

[33]程宇静.扬州平山堂历史兴废考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34]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5]程宇静.颍州欧阳修遗迹考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36]程宇静.绵州六一堂的历史与文化意义[J].国学学刊,2015(2).

[37]叶梦得.避暑录话[A].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8]刘敞.公是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9]王安石著,(宋)李壁笺注,高克勤点校.王荆文公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0]王敛福等纂修.(乾隆)颍州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1]马子宽修.王蒲园纂.(民国重修)滑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113[C].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42]朱廷献、刘曰煃纂修.(康熙)新郑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468 [C].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43]王建中、刘绎等纂修.(同治)永丰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760 [C].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44]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5]谢旻、陶成等纂修.江西通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782 [C].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46]蔡达峰.文物学基础[A].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一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程宇静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