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经律异相》异文的整理与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类书在文献研究、语言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而当类书所引原文亡佚时,类书所引的内容便可能是其所引文献传于世间的唯一内容。而南朝梁僧旻、宝唱所编的《经律异相》作为“我国现存成部的最早类书和佛教类书,是现存成部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类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过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图书史、类书史、佛经翻译史的研究乃至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1](P3)*本文所引《经律异相》原文后的页码皆为此书页码。

(3)一次水洗中锌的含量可以富集到60 g/L再排入系统,约循环洗涤3次,可减少水用量,有效控制系统体积。

在广泛搜集各种大藏经的基础之上,董志翘先生于2011年主编了《〈经律异相〉整理与研究》一书,它为进一步研究《经律异相》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可靠的版本。但是囿于全书体例,该书未对异文作出取舍与判断,因此,董志翘、赵家栋《〈经律异相〉(22-28卷)校读札记》[2]与赵家栋、董志翘《〈经律异相〉(5-11卷)校读札记》[3]等文章又对《经律异相》的异文进行了深度地研究。但《经律异相》的异文仍有较多的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

研究异文,最好的、最权威的工具便是早期的版本。而早在唐代,日本高僧便抄写、携带了大量古写经归日。这些古写经后来便散落于日本的各大寺庙,被珍藏起来。据日本学者落合俊典的研究可知:“日本古写经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写本一样,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唐代大藏经文本的原始形态。”[4]落合俊典认为这些日本古写经主要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有刻本所没有的字句与文字。(二)存有异本。(三)保存有新文献。”[5]可见,日本古写经作为佛经的早期版本之一在文献校勘、语言研究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在研读《经律异相》的过程中,得到日本七寺(名古屋市)、金刚寺(大阪河内长野市)、兴圣寺(京都市)藏三种古写本《经律异相》的复印件*日本七寺、金刚寺、兴圣寺藏三种古写本《经律异相》复印本由国际佛教大学院日本古写经研究所所长落合俊典教授赠与业师董志翘先生,董师又转赠。在此向落合俊典教授与董志翘师致以深挚的谢意。,它们与《〈经律异相〉整理与研究》一书所载文字以及相关异文有不少不同之处。虽是后人抄写之经*如七寺本卷二十末写有“嘉吉二年四月一日滕之……”字样,可知此卷抄于公元1442年。,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佛经的面貌。董志翘先生考证“大概此三写本所抄录的底本或许是当年日本入唐高僧请回的古抄本。因在宋代藏经刻板以前,故较接近原貌。”[6]而“中国现存《经律异相》的最早版本为北宋《毗卢藏》本残卷。”[6]所以,借助于这三种早期古写经以及其他异文,对《经律异相》进行深度的整理与研究,必然可以整理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经律异相》本子。

此外,作为类书,《经律异相》所引佛经原文亦可以为整理《经律异相》提供帮助。现不揣浅陋,摘录卷31至卷35的十五条异文整理内容如下,祈请方家达士垂教。

1.阇维者,阿难是。(《经律异相》卷三十一,P488)

按:“阇维”应从中华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作“阇耶”。此处皆为“名词+者,名词+是”句式。故“阇维”应是人名。《经律异相》此处前文未见名为“阇维”或“阇耶”之人,但所引北凉法盛译《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有详细记载,如:“于是太子所愿不果,愁倍于前。太子傍臣名曰阇耶,见太子不食,悲感懊恼。……于是阇耶即以金钱十千奉上太子,太子使人持钱出城布施贫人,尽十千数犹不周遍。”[7](T3/424c)*按:T代表该佛经文献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经》,引文格式为:《大正新修大藏经》的册数,页码,栏数。故,此处遵从异文作“阇耶”为是。

2.太子接足礼敬:“请欲闻之。”(《经律异相》卷三十一,P488)

按:“接足”遵原文为是。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金刚寺作“投足”,似误。“接”“投”形近而讹。“接足”乃是佛教礼仪之一,即以两手接尊者之足而礼之也,仰两手捧足如接。如失译《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时,频婆娑罗闻此语已,即起合掌遍体流汗,悲泣雨泪悔过自责,向婆须蜜多头面着地,接足为礼忏悔前罪。”(T3/445b)而“投足”乃是“举步”“栖身”义,如后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十三:“犹昔有一人情爱至深,但与朋友从事,不与兄弟言谈,官遣禁防来召此人,其人醉酒杀官来使,寻走奔向归趣朋友,以己情实具向彼说:‘我今危厄投足无地,唯见容受得免其困。’(T4/732a)但此义于此不恰。又,此处引自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一,经文作:“太子闻之,即出奉迎,接足为礼,将至大殿,敷好床座,请令就坐,合掌白言:‘唯愿大师!垂愍为说。’”(T4/350c)虽然此经有异文作“捉足”,但“接”“捉”乃是近义词,于此皆强调捧足之动作。

3.时守宫神语王言:“罗睺恶逆,谋夺国位,欲杀父王。寻起师众,伺捕二兄,亦已断命。军马不久当复至此。”(《经律异相》卷三十一,P491)

5.父王有一白象,威猛武势,敌六十恶国来战,象辄能胜。(《经律异相》卷三十一,P493)

4.六欲诸天皆悉怯怖,下阎浮提,化作师子、虎狼之属,张目掴髭,咆地大吼,振跳踯,来欲搏啮。(《经律异相》卷三十一,P492)

除了定、转子铁心冲片的拼缝之外,冲片上的开孔、冲片的定位槽也遵循上述规律,只需把(1)式中总拼缝数n×t理解为圆周均布的开孔数和定位槽数即可。

按:“张目掴髭”应从中华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兴圣寺作“张目掴眦”。“掴”在此处乃是“裂”义。如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九:“掴裂:上孤获反,下连晳反。《广雅》:‘裂分也。’《字书》:‘擘也。’《文字典说》:‘从衣列声。’”(T54/757b)“髭”乃是“胡须”义,与此处语境不恰。“眦”指“眼角”且多用“裂眦”等形式来表示愤怒等心理。如《汉语大字典》(第2版):“眦:眼眶。《说文·目部》:‘眦,目匡也。’段玉裁注:‘谓目之匡当也。’《史记·项羽本纪》:‘(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9](P2662)再如汉刘安《淮南子》卷二十:“髙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髪植穿冠……”[10]*按:“眦”为“眦”的换位字。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三:“掝眦:呼麦反。掝,裂也。下静计反。目头曰:眦,《淮南子》云:‘瞋目裂眦’是也。经文从首作馘,古获反,生获断耳曰馘,馘非此义。”(T54/596c)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四:“裂眦:在计反。《说文》:‘目崖也。’《史记》作睚眦。五卖反,材卖反,瞋目皃也。《汉书》作厓眦并此义也。《淮南子》云瞋目裂眦是。”(T54/785a)可见,此处作“掴眦”符合古人的描写习惯。“张目”与“掴眦”形成同义并列结构,皆为“张大眼睛(或眼角)”义,符合此处野兽愤怒、恐惧的语境。又,《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作:“时释提桓因将欲界诸天下阎浮提,怯怖须阇提太子。化作师子虎狼之属,张目*按:“”为“掴”之俗字。,咆地大吼,波踊腾踯,来欲搏啮。”(T3/129b)亦可为证。后晋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第廿三册解释《经律异相》此处内容时,作“掴眦:上古麦反,裂也。下才计反,眼角也。又经本作‘张目衔髭也’。上又《经音义》以掝字替之,呼麦反。”(K35/395c)[11]*按:K代表该佛经文献引自《高丽大藏经》,引文格式为:《高丽大藏经》的册数,页码,栏数。原文“掝”作“棫”,乃形讹。俗书“木”“扌”常混。此处既可证《经律异相》当作“掴眦”,又可证“掴眦”义为“裂开眼角”,即“睁大眼”。

按:“欲”应从中华藏作“已”。作时间副词时,“欲”表示将来。如《虚词历时词典》将“欲”释为“将”。举“《汉书·东方朔传》:‘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等例。[8](P119)佛经亦多见用于表示“将来”的“欲”,如“越祇国中诸长老,皆来语我言:‘阿阇世王欲来伐我国,我曹谨勅自守国。’”(T1/160b)上文云:“王所重臣名‘罗睺’,罗睺心生恶逆,忽起四兵伐波罗柰国,断大王命。”既然已经“断大王命”,则此处的“欲杀父王”与之矛盾。故当从异文作“已”,表示“已经”为是。又,此处引自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原文为:“尔时,守宫殿神语大王言:‘大王知不?罗睺大臣近生恶逆,谋夺国位,杀父王竟……’”(T3/128b)原经之“竟”表示动作的完成,表达的语义与“已”义近。综上,作“已”为是。

11.答曰:“我贫道士,闻长寿王好施,远来告乞。”王默念:“值我失国。”垂泪曰:“我即是王也。遇我如此,无可相嗣。”(《经律异相》卷三十二,P512)

按:“恶国”应从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作“象怨国”。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恶象怨国”应是因下文“怨”而衍“恶”字。一方面,“怨”在此处应为“敌对,仇恨”之义,而“恶”亦有“厌恶,憎恨”之义,两者义近。可能因为两词义近,抄手仿“怨国”,造“恶象”这一定中结构;另一方面,“恶”的俗写有“”“[12](P100)等字形,而“怨”可写作“”“[12](P523)可能最初抄手误衍一“怨”字,即“怨象怨国”,而“恶”与“怨”形近,故最终衍一“恶”字。*按:第二种观点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的编辑老师指教,深致谢忱。从事理上来看,一头大象“敌六十恶国来战”不太合常理。若作“象怨国”,则原文当重新标点为“……敌六十象。怨国来战……”,一头大象“敌六十象”则合情理。此处引自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二之《须大拏经》,原文作:“父王有一白象,威猛武势躃六十象,怨国来战,象輙得胜。”(T3/7c)此可证《经律异相》中此处内容当作“象怨国”。

按:“则与”应从中华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作“则焉”。“则”义为“仿效;效法。”“则与”义不可解,“则焉”义为“效法它”。“焉”为人称代词,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13](P408-409)而且,上文为“道士诲之”,下文作“太子则焉”则上下文皆为“名词+动词+代词”的结构,比较符合佛经的语言特点。又,《六度集经》卷二载此事作:“道士诲之,太子则焉,柴草为屋,结发葌服,食果饮泉。”(T3/9a)此可为旁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青海雄踞西部地区,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省份,也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研究青海如何搭乘“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于青海增强自身发展动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6.道士诲之,太子则与。柴草为屋,结发莞衣,食果饮泉。(《经律异相》卷三十一,P494)

5.商家采用“标出税额”的策略时,单件化妆品的价格标注为:P,W1;套装化妆品的价格标注为:2P(1-R),W。 卖家采用“不标出税额”的策略时,单件化妆品的价格标注为:P+W′;套装化妆品的价格标注为:2P+(1-R)+W2。

此外,西秦圣坚译《太子须大拏经》记述此事亦颇详细,此经作:“道人即指语太子所止处,太子则法道人结头编发,以泉水果蓏为饮食。”(T3/421a)此处的“则法道人……”与“则焉”义近,亦是《经律异相》相应内容当作“则焉”的一大力证。

7.颜状丑黑,鼻正鵗,身体了戾,面皱唇侈,言语蹇,两目又青,状类如鬼。(《经律异相》卷三十一,P494)

按:“鵗”应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匾”或从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作“”。义为“薄”。“鵗”于佛经文献中仅见此一例。后晋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第廿二册:“断:音寺。継也。正作嗣。”(K35/354b)《汉语大字典》(第2版):“鵗:雉。《尔雅·释鸟》:‘(雉)北方曰鵗。’……”[9](P4941)可见,无论是从用例还是从词义来看,“鵗”都可疑。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九:“匾:……《考声》云:‘匾,薄貌也。’经文作,或有从鸟作鶣鶙,或作鵗,并非也。”(T54/818c)亦可证此处“鵗”之误。《玉篇·匸部》:“匾,匾。”又“,匾,薄也。”[9](P102)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四:“匾:上边丐,下土奚反。《考声》作匾,并薄皃也。经作,俗字也。丐音湎也。”(T54/533c)原引佛经《六度集经》卷二作:“颜状丑黑,鼻正匾……”(T3/9a)可为旁证。此外,“”“匾”常混用,亦可证《一切经音义》之言。如: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八:“或鼻而身麤丑,或复悬口,或复悬舌,或舌麤大,或舌放光。”(T03/786b)大正藏校勘记云:【宋】【元】【明】三本作“匾”。隋阇那崛多、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卷六:“鼻不,亦不曲戾。”(T9/181a)大正藏校勘记云:【宋】【元】【明】作“匾”。综上,此处当作“匾”或“”。

“唇侈”应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作“唇哆”。义为“嘴唇下垂”。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六十:“哆唇:车者反。《韵诠》云:‘哆唇,展垂开口也。’《诗传》云:‘口大貌也。’《苍颉篇》:‘唇纵缓也。’《说文》:‘张口也,从口从侈,省声也。’”(T54/711a)又,卷七十九注释《经律异相》此处内容时,曰:“唇哆:多娜反,垂也。”(T54/818c)虽然“侈”有“大”义,如《汉书·王莽中》:“莽为人侈口蹶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颜师古注:“侈,大也。”[14](第一卷,P1344)但“侈”形容“唇”的用例十分少见,而“哆”形容“唇”多见。又,佛经文献中习见“颜”“鼻”“唇”“面”等的叙述。如隋阇那崛多、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卷六:“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麁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T9/181a)《法华经疏》*按:作者不详。:“经曰:‘唇不下垂至无诸可恶者。此无唇恶。唇恶有九:下垂者辽怊而不掩……’”(T85/185c)其中的“唇不下垂”正与“唇哆”相应。

“蹇”应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兴圣寺作“蹇吃”。义为“口吃”。《汉语大字典》(第2版)“‘’同‘嗣’……《字汇补·户部》:‘,音嗣,义同。’”[9](P2426)则“蹇”义不可解。后晋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第二册:“蹇吃:上居辇反,语涩也,重言也。正作謇。”(K34/694b)謇:口吃。《北史·李谐传》:“谐为人短小,六指,因瘿而举颐,因跛而缓步,因謇而徐言,人言李谐善用三短。”又,《六度集经》卷二中作“颜状丑黑,鼻正匾,身体缭戾,面皱唇,言语蹇吃,两目又青……”(T3/9a)可为旁证。此外,“蹇”于佛经中未见其它用例而“蹇吃”多见。如隋阇那崛多译《发觉净心经》卷下“彼之舌根常蹇吃,行戏论者有斯患。”(T12/51b)梁曼陀罗仙译《宝云经》卷三:“云何名菩萨得不謇吃辩?以无大众威德畏故,言不蹇吃。”(T16/224c)故,此处当为“蹇吃”。

8.母时采果,中心,仰看苍天,不睹云雨。(《经律异相》卷三十一,P495)

在示踪实验中,核探测器的选择与同位素放射的射线性质有关。放射α射线的同位素,采用电离室进行检测;放射低能β射线的同位素,采用正比计数管或盖革-弥勒计数器检测;放射中能β射线以及高能β射线的同位素,采用β计数管或正比计数管检测;放射γ射线的同位素,则采用γ计数管或晶体闪烁计数器检测。中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放射性同位素,其射线性质均为β射线,其中3H、14C、35S放射的是低能β射线,32P放射的是中能β射线,因此检测仪器一般选用正比计数管或盖革-弥勒计数器。

按:“”当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忪忪”。忪忪:惊恐不安貌。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九:“忪忪:烛容反,俗字也。正体从童从心作憧。《考声》:‘心动也,心憧,惊悸不安也。’《说文》:‘意不定也,从心童声也。’”(T54/818c)佛经文献中多见,如吴支谦译《佛说阿弥陀经》卷下:“重思累息,忧念愁恐,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主、债家——所漂、烧系、唐突、没溺,忧毒忪忪,无有解时。”(T12/312a)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六:“冷唾风若不调顺,口中味甘,其心忪忪,不忆饮食,若欲坐禅,则生疑怠……”(T17/393a)等等。

10.第一夫人白王言:“如子心意,难可倾动,不可违度。何忍见子舍命于此?愿王垂愍,听入大海,故万有一冀,今不听者必丧于此。”(《经律异相》卷三十二,P508)

1.2.2 细胞增殖实验 细胞增殖实验采用MTT比色法进行。胰蛋白酶消化处理后的对数期T24细胞按照每孔1 000个细胞(150 μL)接种于96孔板,相同条件下孵育24 h后弃去培养液。按照“1.2.1项”下不同组别的处理方案继续操作,每组细胞均设6个复孔,继续温育24 h后取出进行MTT比色分析。具体操作如下:各孔加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5 mg/mL)20 μL,培养4 h后弃培养液;每孔加DMSO 150 μL,避光摇晃混匀,室温放置15 min,采用酶标仪于50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值,重复操作3次。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安全事故的引发因素包括人员素质不足、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建材存放未满足相关要求以及存在设计缺陷等,这些因素导致公路在施工和运行中都可能产生安全事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应用新型技术、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以及设立监理系统等措施达成目的。

9.菩萨言:“我今此行不为自身,普为一切求如意宝珠,欲给足众生,令身无乏。……”陀舍周怀答言:“我今入海,命必不全,安我尸骸着金沙洲上。”(《经律异相》卷三十二,P505)

但是,一些朋友得知我来北大当保安后,非常不理解,他们说你都大专毕业了,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也不是难事,你怎么反而去当保安了呢?我开玩笑地说,在北大,我做不了学生,当不了授,只好当保安喽!

此外,此事亦见于西秦圣坚译《太子须大拏经》与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八十,前者叙述此事为:“臣复白王:‘今王所以得天下者。有此象故。此象胜于六十象力,而太子用与怨家,恐将失国……’”(T3/419c)后者则作:“今得天下有此象故。此象胜于六十象力。而太子用与怨家。恐将失国。当如之何。”(T53/879b)故,综合来看,作为早期的抄本,较他本而言,七寺、金刚寺、兴圣寺三种古抄本应该更反映了《经律异相》的原貌。

按:“周怀”应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作“同怀”。“周怀”义不可解,且唐代之前的佛经文献中,仅此一见。而“同怀”义为“同心,指情投意合”。如晋陆机《陆士衡文集·为顾彦先赠妇》:“修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15]佛经文献中亦有用例,如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菩萨界中既为三别,由发心所期,智愿各异。同怀利物,并名菩萨。”(T46/400c)该义符合此处语境。从构词理据来看,“同”义为“相同”,“怀”义为“胸怀;怀抱。”则“同怀”义为“胸怀相同”,即“同心”。而“周怀”则可释为“周密的怀抱”等义,于此难恰。又此处引自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二,原经作:“陀舍闻其要言,欣然同怀,语菩萨言……”(T25/151b)可为旁证。

而“”有“迟缓”“悲伤”义。如后晋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第六册:“:直勇反,遟也。应和尚以幢替之,昌钟反,意不定也,往来貌也。”(K34/844b)义于此不恰。 且佛经中仅此一见。“忪”俗作“憧”,与“”形近,故此处讹作“”。又,《六度集经》卷二载此事作:“母时采果,心为忪忪,仰看苍天不覩云雨……”(T3/9c)可为旁证。

按:“违度”应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金刚寺作“违戾”。“违度”义为“失度,反常”。如《后汉书·殇帝纪》:“阴阳不和,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馑流亡。”[16](P99)义于此不恰。而“违戾”义为“违背”。《后汉书·范升传》:“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16](P798)义与上文“倾动”相应。从构词理据来看,“违戾”应是同义连文。“违”有“违背”义自不必说。而“戾”亦有“违背”义。如《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郑玄笺:“戾,乖也。”《淮南子·览冥训》:“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高诱注:“戾,反也。”[14](第七卷,P347)而且“违戾”一词于佛经文献中常见,如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五:“时我复作是念:‘如来教诫不可违戾,岂当生心选择施乎?’”(T2/792c)晋法炬、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四:“越祇国人君臣常和,所任忠良教谏承用不相违戾,是谓为二。”(T4/605b)此外,此处所引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记载此事作:“尔时第一夫人便白王言:‘如子心意难可倾动,不可违戾,何忍当见此子舍命于此……’”(T3/143c)可为旁证。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按:“相嗣”当从中华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七寺、兴圣寺作“相副”。“嗣”有“继承君位”“继承;接续”等义,义于此不恰。“副”有“助,赞助”义,《素问·疏五过论》:“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杨上善注:“副,助也。”[14](第二卷,P721),“助”须要给予对方物、力等的帮助,从该义引申出“交付,付与”义。如唐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之二:“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14] (第二卷,P721)于此义恰。又,此处引自失译《长寿王经》,原文作:“于是,王乃垂泪,而谓婆罗门曰:‘我即是长寿王也。有他国王前来攻我,我委国亡隐藏此间。今闻贤者故来相归,值我空穷无以相副,将奈之何?’”(T3/386b)亦可为旁证。“嗣”俗书可写作“”“”“”等,而“副”俗书可写作“”“”“*按:此处俗字字形摘录自“国学大师”网站。另,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的编辑老师指出作“嗣”有可能是因为与“副”俗书形近。在此深表感谢。两者的字形极为相近,此或是致误之因。

12.慕魄曰:“不可,我以愧厌地狱勤苦愁毒多端。吾昔曾作王,名曰‘顷念’,以政法治国,奉行众善。”(《经律异相》卷三十二,P516)

按:“愧厌”当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兴圣寺作“畏厌”。“愧”为“羞愧”义,于此不恰。“畏”为“畏惧”义,“厌”为“嫌弃;憎恶;厌烦”义,则“畏厌”义为“畏惧,厌恶”,义于此恰。此词佛经文献多见,如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三:“了空则菩萨,意劣为缘觉。畏厌生死苦,故坠于声闻。”(T9/85c)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卷四:“趣向涅盘,畏厌生死。”(T15/60b)又,此处引自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太子慕魄经》,原文作“慕魄曰:‘不可,不可!我以畏厌地狱勤苦,愁毒万端……’”(T3/409a)可为旁证。

13.大王普设珍膳,应须烹杀牛羊六畜以具众味,辄先启王:“王心虽慈,事不获已,顄头即可。”缘是得罪。勤苦如是。(《经律异相》卷三十二,P517)

按:“顄头”应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顉头”。“顄”义为“下巴”,如“《汉书·王莽传中》:‘莽为人侈口蹷顄。’颜师古注:‘顄,颐也。’”[9](P4669)义于此不恰。顉:低头;摇头。谓微动其头。《列子·汤问》:“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殷敬顺释文:“(顉)又五感反。顉犹摇头也。”[14](第十二卷,P324)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七十四:“顉头:吾感反,《广疋》摇头也。《说文》低头也。经文作颔,非也。”(T54/784c)《汉语大字典》(第2版):“顉:点头;摇头。《说文·页部》:‘顉,低头也。《春秋传》曰:“迎于门,顉之而已。”’徐锴系传:‘点头以应也。’”[9](P4667)故“顉头”即“点头”,十分符合此处语境。又,此处引自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太子慕魄经》,原经作:“烹宰之时,輙当先白:‘王心虽慈,事不获已,顉头可之。缘是得罪,勤苦如是。’”(T3/409b)可为旁证。

14.七女俱出城外,往到冢间大臭之处,闻哭泣之声,啬然毛竖。(《经律异相》卷三十四,P526)

按:“啬然”应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然”。“啬”为“吝啬”等义,义于此不恰。“”为“恐惧”义。“然”为词缀。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六:“然:所侧反。《考声》:‘恐怖也。’服虔《通俗文》:‘小怖曰。’《埤苍》曰:‘亦恐惧也。’《公羊传》曰‘然而骇’是也。《说文》:‘从欠啬声也。’”(T54/801a)

(iv)设为专家=N)的个体决策矩阵,其中N)是专家(xy)=N)从评价等级集合H={H1,H2,…,Ht}选取某一等级对有属性值ui∈U的方案aj∈A进行评价的结果。个体决策矩阵

佛经文献中亦有用例,如吴支谦译《佛说长者音悦经》:“王即惊觉,然毛竖,如畏怖状。”(T14/809b)陈智顗撰《法界次第初门》卷二:“若修九想时,思惟死尸可恶,因此惊怖,然毛竖。及为恶魔恼乱,忧惧转增。”(T46/676a)而从此处的语法结构来看,“啬然”乃是修饰“毛竖”的,是“毛竖”的状语。换言之,“啬然”的词义应该与“毛竖”有关。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耸然:栗勇反。郭注云:耸,竦也。音字书:毛竖也。从耳从声也。”(T54/402c)即:“毛竖”与“耸然”为同义词。而此处的“耸然”显然为“惊惧貌。”又如《后汉书·蔡邕传》:“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蜋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蜋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蜋之失之也。’”[16](P273)从词义来看:耸然=毛竖=惊惧貌。所以,“啬然”的位置表达的词义应该与“惊惧貌”有关,而“啬然”显然不合适,“然”(恐惧貌)适合。

1.1.3 仪器: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Coulter MAXM血球分析仪;电子称(常熟市双杰测试仪器厂产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产品);Thermo BIOFUGE PRIMO R型离心机。

又,此处引自吴支谦译《佛说七女经》:“欢喜遂到城外冢间,大臭,处不净,但闻啼哭声。诸婇女及人民身体肃然,衣毛为竖。”(T14/908b)而“肃然”有“畏惧貌”之义。如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三》:“奏虽寝,朝廷肃然敬惮之。”亦可证《经律异相》此处当作“然”。大正藏作“啬然”应是“然”的形讹。

15.梦见牛头着栴檀帻与腐草同价者,释种贪利,为人说法。(《经律异相》卷三十四,P545)

按:“牛头着栴檀帻”应从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作“牛头栴檀卖”。“帻”义为“古代包扎发髻的巾”。汉蔡邕《独断》下:“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然尚无巾,如今半头帻而已。”[17]则“牛头着栴檀帻”可以理解为定中结构,即“牛头上放置的栴檀材质的丝巾”或主谓宾机构,即“牛头上放置着栴檀材质的丝巾”。无论怎么理解,“牛头着栴檀帻”与“腐草”皆非同类物品。而此处强调的乃是同类别的、不同价格的物品却以同样的价格被出售。若从他本,作“牛头栴檀卖”则能较好地表达出文义。“牛头栴檀”乃是“旃檀木中最具香气者。传说昔时优填王曾命人以此木雕刻佛像。”[18](P304)。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曰牛头栴檀。则“牛头栴檀”与“腐草”皆是植物,类近。作“牛头栴檀卖”,则此句句义为:“卖”“牛头栴檀”“与腐草同价”,甚合此处语境。又此处引自刘宋佛陀什、竺道生等译《五分律》卷二十六,原文作“梦见卖牛头栴檀,犹如腐草”(T22/172b)可为旁证。“帻”(幘)与“卖”(賣)形近而讹。

综上可见,《经律异相》的异文仍有大量的内容须要进一步地整理与研究。而通过考察这些异文的词义,核对《经律异相》所引原佛经以及七寺本、兴圣寺本、金刚寺本等早期写本,我们可以较好地整理《经律异相》的异文。

参考文献:

[1]董志翘主撰.《经律异相》整理与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1.

[2]董志翘、赵家栋.《经律异相》(22-28卷)校读札记[J].汉语史学报,2013(1).

[3]赵家栋、董志翘.《经律异相》(5-11卷)校读札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3).

[4]落合俊典.近年日本古写经研究概况——以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本古写经研究”为中心[J].版本目录学研究,2012(00).

[5]落合俊典,方广锠译.写本一切经的数据价值[J].世界宗教研究,2000(2).

[6]董志翘.日本七寺、金刚寺、兴圣寺古写本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异文考察.载于徐时仪、梁晓虹、松江崇编.佛经音义研究——第三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7]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2.

[8]何金松编.虚词历时词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9]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武汉:崇文书局,2010.

[10]刘安.淮南子[M].张元济等编.四部丛刊初编[M](第42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11]高丽大藏经完刊推进委员会.高丽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982.

[12]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3.

[15]陆机.陆士衡文集[M].张元济等编.四部丛刊初编[M](第58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16]范晔.后汉书[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2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7]蔡邕.独断.[M]张元济等编.四部丛刊三编[M](第22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18]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刘晓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