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简论宋代诗话笔记中的虚词

更新时间:2009-03-28

宋人作诗讲求炼字,对于炼字、用字的论述在宋诗话中屡见不鲜,有所谓诗眼说、活字说、响字说、一字之师、五字楷模之类。考察宋人在诗话中对于炼字词类的偏嗜情况,可以发现炼字词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动词身上。试看宋人对杜甫《送蔡都尉》“身轻一鸟过”中动词“过”的称赞,以及对贾岛苦心斟酌“推敲”二字的赞许,无不是在动词里绕圈子。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就指出唐宋诗的不同,即“唐人诗好用名词,宋人诗好用动词。” [1]244这在炼字上也是如此,与唐人偏好意象的选择有所不同,“宋人关心的是如何调整意象之间的关系,如何使意象重新具备传神体物的功能和生动有力的姿态。因此,宋人醉心的炼字,几乎全是有关修饰、限制、联结、说明意象的‘联系字’的烹炼,即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的选择和安排。” [2]502虽然宋人将炼字的重点放在动词的锤炼上,但炼字的范畴绝不局限于动词,其关注的范围广泛,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虚词也开始纳入了他们的视野之下。本文拟就探究宋人诗话笔记中关于虚词的讨论,并想以管窥豹,试图从虚词这一小小诗歌语言上的变化来考察宋人诗歌审美的变化。

总的来说,宋人诗话笔记中对于虚词的讨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虚词的功用,二是如何运用虚词。

虚词的功用

从语法功能上而言,虚词可以补充诗歌音节,起到和谐韵律的作用。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诗因助语足句”有载:“卢延逊有诗云:‘不同文赋易,为有者之乎。’予以为不然。尝见张右史记衢州人王介,字仲甫,以制举登第,作诗多用助语足句。有《送人应举诗》落句云:‘上林春色好,携手去来兮。’又《赠人落第诗》云:‘命也岂终否,时乎不暂留。勉哉藏素业,以待岁之周。’云此格古所未有。予以是知延逊之诗未尽。” [3]3125总的来说,宋人主要从诗歌的艺术审美层面来论述虚词的作用,而非单纯停留在对虚词语法功能的分析,但绝大多数的点评仍属于一种直觉性的艺术鉴赏,甚至根本没有拈出虚词一词,典型如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对老杜诗歌的评论:

“诗人以一字之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不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古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4]420

前缘席状砂:位于河口沉积的前端,紧邻前三角洲;以灰色砂泥岩互层的形式叠加,成熟度高,岩性较细,显示下细上粗的反韵律沉积序列;SP曲线呈现前积式指状或低齿状且幅度相对较低,GR曲线同SP特征一样。

在宋人诗话笔记中,除了涉及虚词的功用之外,宋人也谈到了虚词的用法要求。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要虚实搭配,二要用得熨帖自然。

叶氏的评论可能启发了后人对于诗中虚词的关注,诗话中醒豁地拈出虚词来品评诗歌的则是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对杜诗的评价:“虚活字极难下,虚死字尤不易,盖虽是死字,欲使之活,此所以为难。 老杜‘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及‘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人到于今诵之。予近读其《瞿塘两崖》诗云:‘入天就石色,穿水忽云根。’‘犹’、‘忽’二字,如浮云着风,闪烁无定,谁能迹其妙处?他如‘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颦’,‘地偏初衣袷,山拥更登危’,‘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皆用力于一字。” [5]418虽然就大部分诗话笔记而言,并未明确提出虚词一词,但他们对诗歌品评的着眼点还是聚焦在虚词上,所以也将其算作对虚词功用的讨论。

有时虚词能使诗歌劲健。如《后山诗话》载:“黄词云:‘断生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盖韩诗有云:‘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才去一字,遂为切对,而语益峻。” [5]137黄庭坚诚然为大家,这两句词分别化用了韩愈的两句诗——韩愈《遣兴》里的“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和《赠郑兵曹》里的“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万事无过酒。” 黄庭坚巧妙地将两句诗歌组织成工整的对偶句,去掉实字“酒”,而以虚词“唯有”和“无过”做结,念起来意脉有一种猝然刹车的感觉,需要读者自行补全后面的宾语,因而显得健峻。

有时虚词能增加诗歌弹性,使得诗歌脉络一气贯注,首尾呼应。如吴可在《藏海诗话》所云:“余题黄节夫所临唐元度《十体书》卷末云:“‘游戏墨池传十体,纵横笔陈扫千军。谁知气压唐元度,一段风流自不群。’当改‘游’为‘漫’,‘传’为‘追’,以‘纵横’为‘真成’,便觉两句有气骨,而又意脉联贯。凡看诗,须是一篇立意,乃有归宿处。如童敏德《木笔花》诗,主意在笔之类是也。” [3]5537诚然,“游戏”比之“漫戏”,少了一种散漫、放纵不羁之感,而比之泛泛而论的“纵横”,“真成”二字说明了诗人对于黄氏书法技艺由衷的赞美和钦佩,后面“谁知气压唐元度,一段风流自不群”的评价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虚词的增改使得诗歌一气呵成,意脉连贯畅达,借诗人之口很好地表现出书写者挥毫笔墨的潇洒风流之态。

此外,虚词运用的另一个要求是熨帖自然。即如上文叶梦得在《石林诗话》所言,需“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要“意与境会,言中其节”。虽说叶氏这一句话是针对作诗而提出的总体用字要求,用在虚词上亦然,即需自然、准确,要贴合着诗歌意境来写。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二也说:“诗用助语,字贵妥帖。如杜少陵云:‘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又云:‘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山谷云:‘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韩子苍云:‘曲槛以南青嶂合,高堂其上白云深。’皆浑然帖妥。吾郡前辈王才巨云:‘并舍者谁清可喜,各家之竹翠相交。’曾幼度云:‘不可以风霜后叶,何伤于月雨余云。’亦佳。” [6]90杜诗中的“称逝矣”典出《汉书·楚元王传》穆生一事。初始,穆生作为楚王戊(元王之孙)的座上宾而备受礼遇,后来穆生察觉到了楚王戊的怠慢之意,便毅然告病离去。杜甫将此典化入诗中,显得贴切自然,虽为无意义的虚词却读来诗意甚浓,颇有韵味,流露了诗人壮志难酬、无人欣赏的无奈落寞之情;而“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采用倒装句法,将“去矣”和“荒哉”突显出来,虚词的运用加深了情感的力度,流露出一种往日盛事已过,英杰雄心荒废的深沉感慨。而黄诗“且然聊尔耳,得也自知之”一句,更是充斥了大量的虚词,全乎散文句法。任渊为这句诗注云:“诗意谓唱酬之作聊且遣兴,不必甚工,至其自得之妙,盖未易与俗人言也。” [8]649虚词的运用透露了诗人在酬唱吟咏之时,无人相知的寂寞,语调流畅,自然妥帖,避免了陈腐板滞之感。韩诗中则用虚词“以”和“其”,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净的景致,自然流畅,表现的是诗人心情上的闲适惬意。总而言之,以上诗句中所用虚词,既与诗歌意境浑融,不见雕刻之力,又有助于情感的阐发,富含韵外之致。

此外,虚词还能揭示曲折复杂的逻辑关系,诸如因果、转折、假设等,从而使句意曲折多变、情感表达更加回环荡漾、细腻含蓄。如《诚斋诗话》:“《金针法》云:‘八句律诗,落句要如高山转石,一去无回。’予以为不然。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子《重阳》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夏日李尚书期不赴》云:‘不是尚书期不顾,山阴野雪兴难乘。’唐人诗:‘葛溪浸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又《钓台》:‘如今亦有垂纶者,自是江鱼卖得钱。’唐人《长门怨》:‘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崔道融云:‘如今却羡相如富,犹有人间四壁居。’诗有一句七言而三意者。杜云:‘对食暂餐还不能。’退之云:‘欲去未到先思回。’有一句五言而两意者。陈後山云:‘更病可无醉,犹寒已自知。’诗有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者。” [5]308在这里,杨万里指出诗歌要留有余味方为善,那如何才能做到有余味呢?从其所举诗句来看,多含有虚词,诸如“不是”、“却是”、“亦”、“自是”和“犹”等,诗意的曲折变换正是靠着这些虚词的斡旋。试看其所举的所谓“一句三意”的杜诗和韩诗。在杜诗里,对食,是一层意思。暂且就食又是一层意思,道出一种心理上的勉强。还不能,暂且就食都不能够,第三层意思。虚词的出色运用使得情感表达一波三折,由此可见萦绕于诗人心中的苦闷和忧愁之深。再看韩诗,想去赏花,但还未去,然则没有到达已起回来的念头了,可见其犹豫彷徨。此诗为韩愈放逐江陵所作,虚词的出色运用使得诗意跌宕起伏,很好地表达了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悲凉。

如何运用虚词

叶梦得特地拈出杜甫诗中的四个虚词,并给予杜诗极高的评价。叶氏的眼光是精准锐利的,杜甫这几句诗向来受到后人的极力推崇,这离不开虚词的出色运用。轻盈一个虚词“自”字就充分道出了巴蜀悠远厚重的历史感,而“犹”和“自”,则包含了两层强烈的对比,一是不变的竹色松声与滕王阁几经沉浮的对比,二是无知无觉的景色与不能忘情的过客的对比,两层比对中,流露的是诗人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

(一)虚实搭配

如果诗中用了虚词却并不见得如何高妙,则不用为宜。试看《诗人玉屑》一例:“汪彦章移守临川,曾吉甫以诗迓之云:‘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先以示子苍,子苍为改两字云:‘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迥然与前不侔,盖句中有眼也。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盖五字诗以第三字为眼,七字诗以第五字为眼也。” [7]173 这里,魏庆之对虚词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诚然这里的“中”和“里”,在内容上可有可无,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在情感表达上对诗歌也没有任何增色,而改用形容词“深”和“冷”后,诗境则焕然一新,神韵顿出。白玉堂为翰林院,普通人一般不能进去,用“深”修饰“白玉堂”符合皇家宫殿给人的森严感觉。而水晶宫则为神仙所居住的地方,用“冷”修饰,也与人们对于仙境清冷的想象吻合。这改动既贴近诗中场景,也透露出诗人心情,使得诗歌表现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虚词的运用必有助于深化诗境方妙。

2.4 试验组侧颈区(Ⅱ~Ⅳ区)清扫术后各区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 30例前哨淋巴结阳性病例中,有3例均未见Ⅱ~Ⅳ区淋巴结转移。Ⅲ区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Ⅳ区和Ⅱ区,见表2。

作为宋代诗话集大成性质的《诗人玉屑》卷三“唐人句法”里,也有两条条目专言虚词,分别为“虚字妆句”和“首用虚字”。所谓“虚字妆句”,指的就是虚词在句中和实词的相互搭配,其所举的诗句可谓虚实结合的出色典范,现摘录如下:

长贫惟要健,渐老不禁愁。

飘飖抟击便,容易往来游。

(《张籍寄王中丞》)

身外唯须醉,人间半是愁。

(司空曙)

已行难避雪,何处合逢花。

(杜甫)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李嘉祐《送房明府》)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钱起)

比如*ST抚钢近日公告称,重整计划获得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债权分类方案、债权调整及受偿方案等。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为:以公司A股总股本为基数,按每10股转增不超过5.72股的比例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共计转增不超过7.44亿股股票。与此同时,*ST抚钢资金面情况也得到改善。公司11月22日公告称,再次收到东北特钢集团赠予资金人民币2.1亿元。截至目前,公司已经累计收到东北特钢集团赠予资金5.1亿元。

(朱庆余)

只忧连夜雨,又过一年春。

(李敬方《饮酒》)

艳丽最宜新着雨,娇饶全在欲开时。

(郑谷《海棠》)

渐老更思深处隐,多闲惟借上方眠。

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风格差异性较大:汉语为渲染气氛,强调语气,行文讲究对仗、押韵和重叠; 英语讲究简洁明快、逻辑严谨。 汉语喜欢反复使用排比等修辞方式而凸显某种现象,这在汉语中极其常见,但对于英文而言,就显得信息冗余,在互译两种语言时,就要根据英文的语言简洁性这一特点的表达风格,作适当的删减和调整。

(贾岛)[7]79

“长贫惟要健,渐老不禁愁”,这是长期贫困、日渐年老的诗人的切身感悟,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应对长时间潦倒贫穷的生活,而日渐年迈的老叟是禁不住愁苦的侵袭的,“惟”、“不”透露出的是诗人由贫困和年老而带来的无限辛酸。“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翻”字生动地描绘了朋友间久别重逢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感受,如果没有分别后日渐累积的思念,又怎么会有真见面反疑为梦的惊愕讶然呢!简单的一个虚字“翻”便充分地表现了朋友间情谊的深厚。“艳丽最宜新着雨,娇饶全在欲开时”,“最”和“全”则形象地体现了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艳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上面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名句,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虚词的斡旋。

根据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用阴性样品连续测定24次后,计算出24次测定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SD)。再根据检测限(LOD)=平均值+2×SD,计算检测限;定量限(LOQ)=平均值+10×SD,计算定量限。

(二)熨帖自然

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观察组VAS评分结果(3.05±1.00)分,与对照组评分结果(5.50±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离不开虚词和实词的出色搭配。罗大经在《鹤林玉露》甲编卷六说得精辟:“作诗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拄也。‘生理何须面,忧端且岁时’,‘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何’与‘且’字,‘岂’与‘应’字,乃斡旋也。撑拄如屋之有拄,斡旋如车之有轴。” [6]65从其所举诗例来看,所谓“健字”主要指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而“活字”主要指无实义的虚词,如副词、连词和介词等。虚词一般而言没有实义,但有时在诗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用得好,甚至能成为诗中之眼,使诗歌意脉连贯,呆滞的实词变得飞动,僵硬的句式变得腾跃,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深婉,诚如罗大经所谓车之轴的功用。试看其所举的杜诗例子“生理何须面,忧端且岁时”,“何”字,反问语气中流露强烈的悲愤之情,“且”则表露出一种浓烈的忧郁。再看“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诗人因文章闻名于世却否认这个成名理由,“岂”说明诗人对自己因文才出名而在政治上未能有所作为的不甘。杜甫当时是因事而见弃的,但在这里诗人却说自己的休官是由于老病的缘故,“应”字表露了一种无奈、自嘲和悲凉的意味。如果诗句一味只有实词,而无虚词的斡旋,则大大削弱了情感表达上的一波三折,少了那种婉转曲折的意味。

与世长疏索,唯僧得往还。

虚词所折射的宋人诗歌审美上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宋人诗话笔记中所举虚词妙用的例子,常常以杜诗为例,这固然跟整个宋代推崇杜诗的风气有关,但除此之外,与杜诗以文为诗的特点也不无关系。葛兆光先生在《汉字的魔方》一书中认为,“从语言上看,在中国诗史上,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近体诗到白话诗这两次变化是真正的大变局,前一次变局使得诗歌和散文彻底划分了界限,从谢灵运以来的中国诗歌越来越多地出现的繁密句法和铿锵音律使得近体诗逐渐成熟,它那种紧凑的句式也使得虚词在密集型的近体诗中日渐消退;后一次变局使诗歌与散文又重新彼此靠拢,诗歌与散文的重新靠拢其实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而以文为诗的一个要害处恰恰是在用不用虚字或多用少用虚字。从杜甫以来的律诗中用散文句法的趋势正好给宋诗开了一个挣脱唐诗笼罩的路子。” [9]170

诚然,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它们都是从当时散文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诗歌样式,里面便存有大量的虚词。虚词的运用,一方面是为了调节诗歌音韵节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了勾连诗歌意脉,使诗歌表情达意更加清晰流畅。从齐梁开始,随着新体诗的出现,到唐的日渐成熟定型,诗歌发生了新的转变,开始讲究对仗的工整,格律的严密,诗歌审美越来越趋向一种共时性的意象排列,即用大量实词构造诗句,简省任何无关紧要的虚词,追求意象的直观呈现,而诗歌中的意脉连接需要读者在脑海中自行补充。而到了宋代,在唐人烂熟的意象平列的路子上无以为继的宋人,想了很多方法来开辟新的诗歌疆域,其中以文为诗便是宋人惯常使用的新变法子,其体现在语言上,则大量充满逻辑性的散文语汇,如虚词开始涌入诗歌领域,这个变化透露出了宋人在诗歌审美的某些转变。

一种混合应用模式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架构设计(吴旋等) ......................................................................7-50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引《吕氏童蒙训》中的一段话颇值得注意:“或称鲁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以为极致。鲁直自以此犹砌和,须‘石吾深爱之,勿使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此乃可言至耳”[10]321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典型的唐诗句式,主要靠叠加的意象构造诗句,虽有人称之为“极致”,但黄庭坚本人却不以为意,认为有砌和的毛病,说到底这种极致还是在唐诗的范畴里打转。从这则材料可以知道在黄庭坚眼里,唐人典型的意象排列式的诗歌并不符合他对极致诗歌的审美要求,而他自认为极致的诗句有什么不同呢?比之前者,无疑后者的句式更加接近散语,句意也更加清晰流畅。葛兆光先生在《从宋诗到白话诗》一文中认为:“宋诗与唐诗的一大差别就是宋诗意脉的流畅化和语序的日常化。” [11]试看宋人诗话笔记中屡屡提到的对金昌绪《春怨》的赞美,或许能更为清晰地看到宋人诗歌审美取向的变化。

曾季狸《艇斋诗话》:“人问韩子苍诗法,苍举唐人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予尝用子苍之言,遍观古人作诗规模,全在此矣。如唐人诗:‘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着。’又如:‘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今日风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又如荆公诗:‘淮口西风急,君行定几时。故应今夜月,未便照相思。’皆此机杼也,学诗者不可不知。” [3]2634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各个年级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六年级数学更是如此。学生在解决应用问题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思维缺乏发散性、教师只注重片面解释、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确等。如果学生已经处于这种状态,他们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是非常惧怕的,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具体的解决技巧,促进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引韩驹语、范季随录《陵阳先生室中语》云:“大概作诗,从首至尾,语辄联属,有如理词状。古诗云:‘唤婢打鸦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可谓标准。[7]121

魏庆之自己也说只要熟读金昌绪的《春怨》和韩驹的《夜泊宁陵》,则“思过半矣。” [7]133

张瑞义《贵耳集》亦云:“作诗有法,意连句圆。‘打起黄莺儿’一句一接,未有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3]8008

他们对《春怨》评价如此之高,甚至奉为作诗的标准和机杼的缘由何在?从他们对《春怨》的赞赏理由来看,不难发现他们对诗歌创作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诗歌意脉要连贯畅达。而《春怨》清晰明了的诗意脉络正是靠着虚词“莫”和“不”体现的,这两个字不仅口语化,且逻辑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的连接词“莫”和“不”,勾连了全诗的语义,使得诗歌意脉自然流畅。从上面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宋人诗歌审美趣味的某些改变,即更加日常,逻辑更为明了,意脉流动更加清晰流畅。总而言之,从诗歌上这一小小的虚词变化,我们看到的是宋人诗歌审美上的新变化。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教师需结合教学发展的需求,对数学课堂教育新方案进行合理探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逻辑思维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何文焕.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罗大佑.鹤林玉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黄庭坚诗集注·第二册[M].刘尚荣,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

[9]葛兆光.汉字的魔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1]葛兆光.从宋诗到白话诗[J].文学遗产,1990(4).

 
卢小妹
《吕梁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吕梁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