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23作为主渠道的思政课建设任务更加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因此,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把握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变化和形势,探讨思政课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路径,辩证地看待其得失,是非常必要的。

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变化和形势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快速高效的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教育革命。不仅引起了学习方式的革命,也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能力、素质、要求等做出改变,才能有效应对变化。特别是无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兴起,可以使学校更有精力来办学、集中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是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知识的获取渠道,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他们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是从信息时代的成长环境中养成的。这种“先天的优势”,一方面使他们能够快速地、线性地获取知识。他们通过社交空间来获取知识,通过交流、讨论获得能力提升,因此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听课学习,更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快餐式的。他们思维灵活而跳跃、创新而开放,他们独立自主,喜欢自己思考和判断。他们习惯了多任务,学会了处理超负荷的信息,他们喜欢互联网交互式的沟通,并乐于享受从中获得的刺激和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对课程质量要求很高,他们愿意学习,但只想学他们认为必须学且有用的东西,而且只想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特别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会自觉主动地去接受,因此,需要引导,需要“灌输”[3]。思政课教师需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变化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并指出这是新世纪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行动纲领和发展步骤。《规划》的主要着力点就是突出强调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过程,其重点在“化”而不是信息技术,即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因其理论的抽象性、意识形态性,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浪潮下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教学媒体的演变,从最初的黑板加粉笔,到今天的无线网络覆盖下的数字教学媒体。这一变化也深深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变化,学生不再“唯老师是听”,而是“唯网络是从”。“老师台上自言自语,学生低头沉迷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是思政课,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受到手机网络的影响,而思政课影响更甚。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应该是手机网络的兴起及广泛运用,已成趋势、势不可挡。

因此,应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层变革,充分利用开放、高效、共享、互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信息何以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迎接网络信息技术,要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革命。

遵循认识运动的规律,遵守认识运动的辩证法,最后必然要回到认识运动的起点,才能达到认识水平的螺旋式上升。一堂课结束后,教学反思是必然的。师生都需要反思。学生的反思可通过完成作业、回答问题问卷等形式,教师的反思却包含丰富的内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学生理解程度等。与传统的教学反思总结不同,信息技术采用后的反思和总结同样变得快捷、方便,更重要的是“化”信息的过程也变得轻松、快捷。还有与学生的交流更便捷、更深入,时空距离大大缩短。教师的课后总结反思实质上一种教师知识信息的重组、整合的过程,是一次再学习。通过它,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可以说不善于总结反思的教师走不远,正如不善于学习的教师走不远一样。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探索思政课的教学的新形式,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一个长期的历久弥新的课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思政课课堂学习有更多的获得感。

概而言之,开展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利大于弊,得大于失。信息化浪潮已成为趋势,势不可挡,我们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因势利导,首先,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扩大其覆盖面、增强其影响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次,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赋予学生广泛灵活的学习和参与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三,思政课信息化网络教学就是在传统教学之外,开辟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和形式,是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要能够扬长避短、克弊兴利,适应时代的变化,学会驾驭信息、运用网络进行思政课教学,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这应是我们的立足点。

(一)课前教学设计“化”信息

课堂组织管理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因此,首要环节就是怎样“化”教学内容,即管理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和发布微课。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5]。但是,“灌输”也需要恰当的方式方法。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路径之一便是,以微课录像为手段,以网络教学为平台,把思政课的众多知识点借助微课录像的方式展示出来。可结合课堂讲授在课堂播放,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到特定的网站上,学生借助即时通信工具和信息传输技术工具等进行在线观看和学习,实现了增强课堂上系统性和课下趣味性的统一、线上自由性与线下自主性的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其次要管理学生信息“化”。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靠教师点名、考勤来管理,而这对思政课这样的大班教学,即使是中班教学也是十分棘手的事。采用信息技术后,管理变得轻松而有趣。如云班课签到的GPS跟踪功能,可较准确地定位学生的距离,节约了时间、解决了对学生管理的困难;其“助教功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与传统教学的一言堂、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战斗”相比,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改进。云班课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思政课变得轻松而有吸引力。特别是师生线上线下的互动环节,改变了过去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疏离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借助管理学生的信息技术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了感“化”学生的效果。

(二)课堂组织管理“化”学生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除了备教材、备学生,抓教学重点难点外,还需要备工具、备案例、备方案,制作微课、准备“问题”等,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提前设计好,即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所有信息进行编织的过程,就是“化”信息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信息手段制作微课,最关键的是对学生热点难点问题的凝练。例如,以《原理》课的知识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选取适合做微课的内容进行提炼和萃取,制作微课、微视频。这是一个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过程,也是思政课信息化的过程。如何选择知识点来做微课?这个“点”,应是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也应是学生最关心、关注的问题。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学生来掌握“知识点”。成功的教学就是使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成为学生的关注点。这要求教师转变“以教为主”的观念,变为“以学为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任何的革新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障碍,而是思维方式和观念理念的突破。”[4]因此,课前教学设计“化”信息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即思想上要拥抱信息技术,认识上要主动接纳信息化变革。“教师改变教育理念,进行角色转变,重塑内部动机是进行教学创新的关键。教师创新教学主要是为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效果。”[5]观念、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设计教学内容需要在课前来完成。

(三)课后总结反思“化”教师

由表1可见,在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方法均能减轻患者的疼痛;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刀组治疗后VAS评分减少的更多,说明针刀松解术在改善KOA疼痛方面效果更好。

当然,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根据具体的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教学模式,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为目的,聚焦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学实现信息化,重点在“化”的功夫上。以《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为例,“化”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思政课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得与失

信息化教学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以辩证的观点看,它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adcresultb0[SampleCount-1]=adc[8]; //将ADCINB0数据存入数组adcresultb0[]中

(2)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一是选择部分比较容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备课、讲课。由于我校师范生将来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效果很好。通过“换位”,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二是每次授课结束时,留一些有适当难度的思考题,在下一次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解题思路,教师分别给予讲评,并记入平时成绩。这种方式会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三是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授课内容的关键环节或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逐步引导,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失:一是把“面对面”教学变成了“键对键”、“屏对屏”。学生获得的是信息知识,面对的是手机网络,把师生间的真实接触变成了声音图像的简单、“单向”、“间接”互动,甚至可能还会因为间接表达的效果无法体验到教师丰富的教学语言、教学内容,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二是过度地依赖网络学生变得越来越不会写字、不会读书、不会记笔记、不会写论文等等。三是思政课教师面对的学生面广,网络教学面对的学生更广,因此,网上应对回答学生的思想问题、知识困惑,常常是应接不暇,“疲于奔命”。此外,网络信息多元多样,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思想观念的信息蜂拥而至,特别是西方国家、境外敌对势力也经常利用网络渗透其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使得许多大学生很难抵挡低俗、庸俗等不良信息的诱惑。据调查,有30%的大学生每天玩手机游戏2小时以上、10小时以内。那么,这部分学生很难保证信息化教学中能够全身心地进行正能量、正价值的知识学习。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有这些弊端就放弃思政课信息化建设。

得:一是有利于将抽象变具体、把讲原理变成讲道理,有助于使思政课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说服力,将静态的课堂变成动感十足的立体课堂,从而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二是有利于师生亲密沟通、平等交流。由于网络的隐身功能、过滤功能、开放功能,拉近了师生距离,改变了应试教育下的师生紧张关系,师生交流变得平等友好。三是微课学习平台,增强师生互动,这有助于保持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和兴趣。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事发突然、病情危重变化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对患者照顾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我们医护人员在急救忙碌之时往往忽略了家属的感受,特别是在患者从急诊—手术室—监护室是最需要寻求心理帮助的时候。加强护理干预早期介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照顾者的心理指导,有助于减轻照顾者的心理压力。

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

思政课信息化建设重在教学方法手段、知识信息传播与接受途径的变革,并不是越新奇越好、使用越多越好。因此,笔者认为,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应该坚持两个基本的原则:

取5份100 g藕片,将料液比分别设置成1∶1.5,1∶3,1∶4.5,1∶6,1∶7.5,加入浓度1.1%的硬化剂,在硬化温度30 ℃条件下硬化2 h,根据感官评价选择最适料液比。

第一,教学方法手段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方法手段在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多样化,这是必然的,但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至高无上的,一切方法都要服从于教学内容。因此,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握贯穿教材始终的主题、主线、要点,是最为根本的。就是说不能离开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抬高信息化技术手段的重要性。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搞信息化教学改革。也不能搞思政课教学的实用主义,投学生所好,离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而去制造“精彩”。

第二,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思政课教师过滤信息、筛选信息的一个最重要的尺度。思政课教学本身应当承担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命,不能因为信息化教学改革而忽视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巩固’的重要方面、重要内容,从青年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来说,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6]在教学中突出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围绕和坚持思想和政治教育来开展思政课教学。

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政课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个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程度,达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4]林美译.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5).

[5]李喜英.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以《基础》课为例的一个尝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6]梅荣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十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

 
王引兰
《吕梁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吕梁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