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运用大数据推进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软实力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水平。处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数据的支撑,运用大数据促进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各类型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VIKTO.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笔者通过对广西各级政府以及全国一些非物质文化保护先进省份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并分析利用大数据的保护方式和路径进行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认为广西亟待加强大数据在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运用。

一、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立法与政策

地方的立法与地方政府的政策体现出政府对各项事业的重视程度,政府的手中掌握有大量的国家公共资源,同时也是能够引导社会公共资源流向的重要力量。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地方市人民政府针对本地区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颁布实施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各地方政府2011~2017年六年期间发布的总数近200份,对推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6年(2011~2017)期间,颁布和实施了16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法规,就广西灵渠、左江岩画、传统工艺美术、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放假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颁布相关管理保护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厅就左江岩画与壮瑶医药保护颁布具体实施办法,还就文化创意和设计(包括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等相关少数民族文化内容颁布实施了相关保护的政策;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写入了增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广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保护进行了目标规划,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推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也就文物保护管理、发展中医药壮医药、南宁青秀山保护等相关内容颁布了相关的地方条例。此外,广西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了本地区具体实施情况颁布和实施相应的地方政策,也制定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发展规划,如南宁市的“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天天演”、东盟风情演出、原创舞台剧;玉林市拟建立大学的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博物馆;桂林市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学校、传承基地建设;河池市则颁布实施了“刘三姐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评选出优秀的民族文艺传承人和文艺创作的工作者,等等。

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对燃料的主要理化特性进行了测定,如表 7。三种生物质燃料理化特性与在用的0#国V柴油比较相近,粘度及冷滤点等理化性能指标优于石化柴油,课题组未对其 CN值进行测定,生物柴油 CN值理论计算方法具有一定借鉴性,根据文献[13],利用统计方法理论,得出生物燃料的 CN值主要和碳链长度及不饱和组分含量存在定量关系,即:

表1 广西各级政府关于少数非物质文化政策法规数量饼状图数据来源:笔者调研统计各地政府部门公开政策数据。

?

(二)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

1.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技术数字化

民族非遗文化技术数字化离不开先进的硬件设备和优秀的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都拥有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包括系统、服务器、全息投影仪、触摸屏、摄像机、单反相机、扫描仪、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并建有相应的数据库;广西民族博物馆利用丰富的数据化设备资源辅导当地村民记录身边的非遗,2013年开始举办广西民族志影展,2016年还顺利举办了“第四届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获得良好的民族非遗文化传播效果。广西非遗保护中心拥有较齐全的数字化设备,包括服务器、摄像机、单反相机、录音笔等等,他们正在进行部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工作,同时开展包括非遗传承人本身的数字化记录工作;而市级以下的地区局限于摄像机、单反相机、录音笔或者手机等设备,主要以拍照录音录像为主孙传明,程强.谈国新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A].华中师范大学,2017.。由此,我们知道先进的硬件设备对于民族非遗文化技术数字化的重要性,并且除了有先进的硬件设备之外还需要优秀的人才使用设备才会产生最优的数字化效果。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也逐步加大硬件设备的采购和人才引进,不断提高民族非遗文化保护技术的数字化能力。

2.管理方式

目前,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数字化已经初见成效。广西北海民族大型舞剧《碧海丝路》融合了北海合浦渔家的京族民族文化元素,也融合了民族文化音乐元素,这是广西民族非遗历史文化的代表缩影;第32届以色列国家民间舞蹈节,中国广西南宁民族艺术团表演了《竹鼓声声》、《跺跺脚》、《风起苗舞》与《壮乡欢歌》等带有壮族民族特色和中国风韵的舞蹈;少数民族文艺音乐舞蹈诗《花山》内容融合左江花山岩的岩画中铜鼓、绣球、青蛙、壮锦等大量具有壮族特定意义的文化元素;广西壮剧《第一书记》是部既表现传统戏曲形式又表现现代生活文化传承融合的剧曲;中华戏曲彩调剧经典作《刘三姐》是广西少数民族形象的代表;少数民族舞蹈《壮锦》展现了歌如诗、景如画的壮乡风情。这些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传承得相对较好,不管大型或者小型晚会节目都会有团体进行表演,大部分已经拍摄形成视频音频档案记录保存起来,并通过网络新媒体视频音频等数字化方式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角落,这些都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艺术数字化保护传播的成功典型范例。

3.执法方式

3.国内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先进省份运用大数据发展势头强劲

(三)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情况

表2 2017年广西人民政府统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广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统计数据。

其中,甑皮岩遗址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靖江王府及王陵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项名单参见《广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文号:桂政办发【2016】165号。

总体来说,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展十分顺利。2016年左江花山岩成功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6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5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7处;国家历史名城3个,名镇7个,名村9个,历史街区1个,自治区历史名镇13个,名村26个,中国传统村落89个,国家大遗址名单4处,甑皮岩遗址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靖江王府及王陵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项名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49个,项目代表传承人2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名录424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0名;国家级生态保护试验区1个,自治区级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37个参见《广西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文号:桂政办发【2016】165号。

二、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大数据技术运用情况与发展困境

(一)广西以及各地的民族非物质文化整合收集体系

1.政府引导群众自发参与的收集体系

气液两相原料流体经过井口油嘴节流至压力约10~13 MPa,温度约40~55℃,流体经高压分离器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天然气通过气相出口进入外输管网。高压分离器液相进入1.6 MPa低压分离器再次分离,分离出的油水两相流体进入计量环保罐后装入罐车外运(图1)。

为了弘扬发展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制度上、财政、宣传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广西以及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申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相关名录。同时群众自发举办形成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政府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与宣传,形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非物质文化节庆活动,如上林县木山乡二月二春社、河池地蚂节等传统民俗节日。尤其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例,在长期的多渠道开展工作,挖掘本土非遗宝藏活动中,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自发参与的民族非物质文化收集体系。

知识管理和自主学习的共同目标是知识的获取和生成,因此根据知识的这个特点,我们把学习目标分成两部分:一是显性知识传递的目标,二是隐性知识生成的目标。知识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通过教师的传递和学习资料的收集可以使学生获得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不同,需要学生在获取显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内在知识的积累、积极思考与创新才能获得,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生成的基础和前提,隐性知识反过来有助于新的显性知识的获得,因此把学习目标分为两部分有助于学习者更明确自己的目标。

2.建立名录数据库进行管理

广西政府利用录音和录像以及文字、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将珍贵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并系统的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健全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民族非物质文化评估方案、制度,对非物质文化进行评估认定,并通过数据的收集、统计来定期的对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进行规划,并对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

奥陶纪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华北地台山西地块整体上升为陆。基地巨厚的变质岩及寒武、奥陶系碳酸盐类遭受长达1.4亿年的风化、剥蚀,形成巨厚的红土风化壳物质,为铁矿的成矿准备了丰富的物质来源,Fe2O3因其难溶于一般地表水而以氢氧化物存在风化壳中。

(二)广西以及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广西以及各地而言,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起步较晚,规划不够全面,侧重在信息收集和名录整理上,而对于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传播服务涉及胜少,甚至是一片空白。广西现阶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还停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实践和研究上,强调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档案库、资源库、网站、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展览馆等非物质文化大数据体系,而对如何把数字化技术内化成非遗自身的传承方式和生存方式,却较少关注。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实践过程中,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和精神发扬上的重视,而只是单一的偏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存研究,过于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性实践和物质化发展。同时缺乏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个性化发展,只对非物质文化数字化的普遍性进行关注保护,缺少结合各个非物质文化的特殊性进行个性化发展。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2):1-8.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数据统计,现在已经收集整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有49项,其中有传承人的项目21项、没有传承人的项目2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2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扩展项目2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4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168项(未含市级以上名录);同时数据平台中还包含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文79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111本,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音像出版物17个。并相续建设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1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传习基地、传承基地(展示中心)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3个。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数据统计-宁明文化馆.[EB/OL]http://www.gxcznews.com.cn/UCM/wwwroot/nmwhg/fyxm/406086.shtml,2017-10-27

(三)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困境

1.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流失

(1)传承人老年化严重

目前,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非遗传承人的模式进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由于老龄化的严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8月,广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6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395人,广西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统计,[EB/OL]http://www.gxwht.gov.cn/affairs/show/16560.html,2016-10-10./文化部,《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EB/OL]http://www.mcprc.gov.cn/whzx/whyw/201702/t20170210_490717.html,2017-11-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据自治区公布的传承人资料显示,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例如广西公示的第二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中传承人的平均年龄61.2岁,传承人呈现老年化的状态,在少数民族的非遗传承人中,平均年纪更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7年发布的《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指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待遇低,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可见,目前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社会对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要求,并且全球民族文化融合速度加快,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被外来文化融合甚至灭失的风险。

(2)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形成可持续产业

尽管前文中提到了许多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相关发展的情况,但是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仅存在于旅游体验之中,或者是从一些影视文化节目中进行了解,未能全面深入至人们的意识之中。为了加强非遗传承,广西各地政府多次开展非遗传承人专题培训,如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地通过开展传承人培训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以传承人为主的培训如果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就难以吸引年轻一代进行传承。多数年轻人依旧选择外出择业,归根到底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形成一股强大的经济产业,难以吸引人们的关注,从而导致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In practice,the sample covariance matrix may be estimated as

2.以行政与立法保护为主,无长效保护发展机制

(1)立法与行政保护为主

阿里早上发呆的时候是在老巴的店里。他经常坐在一角,不出声。老巴忙自己的生意,他也不惊扰老巴。老巴有时喊一声,阿里,来帮个忙。他便慢腾腾地走过去。或许是帮老巴拿瓶酱油,或许帮客人拎一箱牛奶。

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主,并于2016年7月形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部分市也通过了《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政府大力推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前文我们可知,广西各级政府颁布了近200份与民族非物质文化相关的政策文件。

(2)缺少长效保护发展机制

数据表明,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良好,发展情况还相对稳定。但是,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内容模式却可以明显看出,广西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更多的局限于设立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名城村镇等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模式,缺乏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尽管广西出台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建设、民族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等长效发展方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机制,无法全面促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已经跟不上民族文化融合消失的速度,广西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加快尝试建立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大数据测控中心,更多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数字化虚拟仿真、大数据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建立新型的模式。

3.未形成大数据化的保护发展常态

根据调研统计,各地图书馆与博物馆均存在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数据,但却未形成一个常态化、全面化、可运用的大数据库。广西各级文化部门已经逐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工作,通过拍照、摄影、录音等多种形式进行收集数据,形成了一定量的非遗数据。据统计,2006年到2010年1月,14个区市共收集资源线索数134458条,重点普查项目超过4500项,出版普查成果汇编近150册广西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统计[EB/OL]http://www.gxwht.gov.cn/affairs/show/16560.html,2016-10-10,但缺乏数据处理分析的机制,未将数据很好的运用分析大数据化,未能准确分析如何利用现有数据更好的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无法有效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构建广西特色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大数据运行管理机制

(一)大数据在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当头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当反思当前出现的教育问题.推动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对抗应试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让素质教育能够更快的替代应试教育.高中物理是高中学科中较为复杂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对学科进行探究,能够更好的推动物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2013年7月,习近平视察中科院时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2016-10-10,对建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一系列大数据平台系统定下目标;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大数据在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运用中也有了广阔前景。

2.广西大力推进民族非物质文化强区建设

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推出了“加快建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强区”发展战略,指出广西要大力改革创新,以各种实践创新形式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体制,提高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大数据创新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将成为一种新型高效推动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强区建设的方法,是创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种方式,因此从自治区的角度更加有利于大数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运用。

以北京老舍茶馆为例,通过传统的文艺表演吸引观光人员,表演包括了京剧、歌剧、茶艺、川剧变脸、相声、双簧、说书等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前往。罗春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有形化利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据统计,茶馆中观光客和外籍游客共占三成。近三年来分别接待了8.3万人次、14万人次、22万人次,年总收入分别为619万元、971万元、1612万元,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占7成。

广西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整理出版了《毛南族民歌》《平果嘹歌》等民族文化典籍以及《广西文化研究丛书》等理论著作。目前,广西正积极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筹建广西民族文化网,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建立更完整细致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广西依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建立了壮剧、桂剧、毛南族肥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多个“非遗”传承基地,采用真人、实物、音像展示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展示“非遗”风采,并建立了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百色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启了“非遗”保护的广西模式。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秦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EB/OL]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11112/newgx4eb⁃db789-4323208.shtml.2017-11-1

(1)非物质文化与旅游业结合

先是中国驻大阪总领馆协助台风过境后滞留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中国游客安全撤离,再是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为声称“遭到瑞典警方粗暴对待”的中国游客发声。

(二)利用大数据推动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模式创新

1.管理目标

目前,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继承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存在阶段效应,未形成一种长效保护传承机制。随着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逐渐老去,“互联网+”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保护传承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构建广西特色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大数据运行管理机制,并利用数据技术推进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行政管理模式,吸引新一代年轻人接受与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不断挖掘民族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

Anti-corrosion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 in Sulfate Strong Corrosive Environment in Saline Soil in Plateau Area LI Yuting,ZHANG Xiaofeng,YE Sheng(102)

2.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艺术数字化

信息技术设施投入通常是政府投入,但现在各级政府财政也较为困难,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对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现象明显[3]。相关通信公司建设基础设施后,通常会向使用信息技术的农民收取一定的费用,大部分农民可能因无力承担这项经济费用,而选择放弃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管理农村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推广。

笔者通过分析2016年《云南省旅游文化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2016-2020)》关于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内容,发现运用数字化与大数据技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需要的完整外部政策条件,即政府发展规划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完善的地方基础硬件设施条件,还有相关技术人才培养以及金融资金的重要实施保障。目前云南省运用大数据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产业势头十分强劲,已经将大数据计划全面融入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之中,极大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大数据技术运用,促使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保护与传承有崭新的发展局面,十分值得广西借鉴。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丰富,是重要的民族旅游资源。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如民族服饰,传统节日以及民族歌舞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民族资源。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的歌圩节就是著名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民族旅游资源甚至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都有较大吸引力。

3.3 管理 管理精细,增施有机肥,及时剪去病枝的,发病轻;耕作粗放,有机肥不足,修剪不到位,导致树体郁蔽的,发病重。

(2)非物质文化与知识产权相结合

所拍摄兽类的独立有效照片共52张(组),共鉴定出9个物种,隶属3目6科。大中型兽类只有野猪1种偶蹄类动物;食肉目包括豹猫、斑灵狸、猪獾3种;啮齿目包括倭花鼠、赤腹松鼠、小泡巨鼠3种,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和小泡巨鼠的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表1)。样地内大野猪多集群活动,一群最多可达7只个体。

利用地理标志保护传统识别性标记,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产地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利用地理标志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衍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品保护、商业价格保护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

利用商标品牌扩大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强品牌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经济发展应当注重非物质文化的商标注册。应当提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商标品牌意识,鼓励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所在地积极进行商标注册。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特别重视,防止出现商标的恶意侵权等行为。通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来转化为市场优势,以此实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民族非物质文化,应当积极主动的通过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知名度。冯雅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8):230-231.

3.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音像数字化

通过大数据技术以“量化、客观和科学”为标准,围绕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信息、非物质文化数字化、非物质文化标识、知识产权等可数据化管理的领域,对数据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各级行政机关通过新的技术和手段收集、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实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大数据平台解决各级行政机关、各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执行等问题,而且在执法过程中,通过各种应用如手机政务APP、网络化管理等接入大数据平台,可以较好地解决信息上传下达、政策命令和责任到人、个人任务执行监督和考核等问题,有利于提高执法效率。

利用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重点和痛点,提高管理的精准度。通过信息系统,借助大数据平台和系统建立相应的模型,可以有效地挖掘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原因,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健全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法律保护体系

1.确立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

2011年,我国正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2011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部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代表性项目目录、传承与传播及法律责任做了规定,共45条,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上了法治的道路,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能够有法可依。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规定不够细致全面,只是在宏观上提供了一定的法律规范,且只是在行政法性质上的保护,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事保护问题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同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归属问题仍然没有进行明确。另外,尽管该法规定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条件及传承人的相应义务,但对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传承人、传承人拥有怎样的地位和权利以及如何保护传承人这三大问题并没有提及。田雨果.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这就需要广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注重其民族性和特殊性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补充非物质文化的民事保护问题,明确传承人的概念、地位及传承人的权利和保护问题,细化实施方案,制定适合的广西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

2.合理利用民族非物质文化地区自治权利

广西共有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58个民族自治乡。各个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民族性、特殊性、多样性的特点较为显著。面对这一社会现状,如何在尊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的前提下,有效的健全完善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法律保护体系就成了重中之重。

因此,广西应当加强民族非物质文化地区的自治权利,充分下放权力,让各自治县自治乡能够对各个民族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的特点、形式以及在保护方面面临实际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分别立法分别规定,细化立法内容,丰富保护形式,使得各自治县自治乡能够因地制宜的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各自治县自治乡应当着重于保护本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殊利益进行立法,充分考虑到本民族的特殊性和民族性有针对地进行立法,并且还应当尊重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

3.完善民族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1)完善立法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 supply, total output and sales situation of Chinese surfactant industry in 2017 4 1

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立法的保护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是以专利法、商标法与著作权法为基础的知识产权法律的相关条例为依据,但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虽有其共性,但也有较大的差异性。非物质文化因其特有的历史性、传承性和其复杂性,使得现有的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是十分的适合。常洁琨.甘肃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3):143-147.想要通过知识产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就必须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的特殊性,考虑到其传承发展的历史性使命,有针对性地出台完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应当制定一套专门的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明确非物质文化的主体、客体以及相关的权利义务,确立相关的使用、继承、保护及开发制度。

(2)加强执法

除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外,还应当加强执法,加强民族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非遗法》实施4年多来,却没有看到一起执法案例。”中国文明网.冯骥才委员:《非遗法》实施后没有执法案例.[EB/OL]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2015lianghui/hwh/201503/t20150316_2502373.shtml虽然已经有相关的立法和法律法规,但非物质文化遗存和传统的建筑、手工艺时常受到破坏,即便是还未受到破坏的,也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面临消亡。

针对广西现在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的现状,各级政府及执行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理解。依法理政,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完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执法流程。开展民族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培训班,将非物质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实效列入官员尤其是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建立健全破坏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问责机制。

五、结 语

从上述关于大数据运用状况、大数据理论、大数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体系应用分析可以发现,大数据运用在国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已大量运用,而我国在此方面运用较少,以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将极大地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事业。

李维波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百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