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漆桥乡民的艺术表述景观:一个古村落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更新时间:2016-07-05

“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在西方,景观英语“scenery”一词同汉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从自然地理学来看,是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等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因此,是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其中艺术是人类活动的一种体现,它映射着人类的艺术生活,成为人类艺术表述之景观。本文就漆桥古村落艺术表述做一考察,关注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以及传统村落乡民的艺术生活。

一、漆桥村的信仰与民俗

漆桥古村落,位于江苏南京市高淳区东北部,四面环水,超然独处。村落有6个自然村,1312户,4365人。早在明嘉靖年间,漆桥镇已属高淳七市之一,据孔氏宗谱记载,宋德祜年间(1326年)孔氏五十四。另据康熙六年(1667年)衍圣委员建孔氏宗词。可见孔氏定居此地己有660多年,从定居至建祠300多年,人口逐渐增多,聚居而为集镇。古村落周边聚集了三万名孔子后裔,古村上有一条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老街巷,汉代古桥、宋代古井、明清建筑等,最古老的房子建于元朝时期。老式竹篾匠、老式豆腐作坊、穿着对襟衣服的老手工艺人,一切都尽显古朴典雅之美。原住民在这里栖息生活,与老街、老宅、老巷融为一体,成为一道古色古香的民俗艺术风景。

2017年3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考察组第一次探访漆桥古镇,从南京江宁区驱车在平坦、宽阔的高速路上向东北方向行驶30多公里,便是孔氏家族54世代子孙生活的土地——漆桥镇。走入古镇古巷,坐落着孔氏家族的祠堂,祠堂中排列着几代孔家族谱,堂内还有孔子的语录。在古巷,遇见一位老人,便做了短暂的访谈,了解到他也是孔家后人。

据老人讲,漆桥古镇居民以孔氏为主,均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后裔,南宋时从北方迁到漆桥的是孔氏派行第五十四世孙孔文昱,至今已达八十四世左右,祖祖辈辈,繁衍子孙已达三十世,在附近各村有2万多人,是孔子后裔较大居住地之一。街中西向,原有一处孔氏宗祠,依中轴线前、后五进,两侧厢房计72间。可惜这处明末建筑毁于战火。沿着古巷行走,我们可以看见巷边、路旁遗存的古井圈、古碑、石磨盘、石臼、砖石雕以及古民居和祠堂。

宗祠,是维系孔氏族人的纽带,并一直保持到了今天。但这种村落并非而官方行政社会组织下形成的,而由祭孔民俗促成的,因此,漆桥是一个以信仰民俗为纽带的信仰民俗村落。除了祭孔外,本村还有一座妈祖庙,表明其为民间信仰相当密集的村落。这些古遗迹记录了该地区村落族群的生活、生产、生业和生存方式,包括乡民的艺术生活,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延续。

其实,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与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特点密切相连。因此,一个族群的艺术发生土壤必定是建立在时代、环境和民族精神基础之上的。由此,会创造出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并在民族艺术中得到体现,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舞、戏剧、绘画、仪式的多种叙事方式。从人类学视野来看,这些艺术表述是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它贯穿着中华民族的知识体系、文化表述与美学思想。它集史学、美学、语言学、艺术学和口头传承于一身,是社会和族群记忆的一个特殊的范畴。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性格、文化与心理积淀曹娅丽、邸莎若拉《论格萨尔藏戏表演的审美特征----以青海果洛地区格萨尔藏戏表演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作为一种研究视野,我们通过考察漆桥古村落乡民的艺术生活,即从祭祀仪式缘起,经历巫仪文化、神话传说、再到民间歌舞、戏剧和传记故事,不仅显现出漆桥人的艺术叙事中族群历史记忆的关系,而且反映该地区独特的审美意识,其中包含文化品质、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它以其独有的形态、品质、功能与体系体现出神圣与世俗、多元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民族文化审美蕴涵,所以,信仰民俗促成了村落的艺术表述景观。

二、古村落传统:从水信仰到艺术表述

(一)水与漆桥人的艺术表述

漆桥人以水为荣,他们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祭祀仪式、歌舞表演,都与水崇拜密切相关,从艺术类型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出江南的文化特色,在于对水的崇拜,其信仰场域是自然环境,诗歌、戏剧、音乐、舞蹈都与山水信仰为基础,并启迪了人们对江河文明表述的观念。因此,从人的思维特性来看,人类不凭理智与逻辑去判定世界,而凭感受。这种感受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用感情去体验世界;二是用形象去直观地反映世界。比如关于天地的神话,关于山神、林神、水神的传说,还有洞穴内带有巫术性质的动物绘画,无不表现出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与“互渗”意识。在这种思维的作用下,原始部落的人们给一切不可理解的现象都凭空加上神灵的色彩,一切生产活动也都与原始崇拜仪式联系在一起,如狩猎前的巫术仪式、春播仪式、收获前的祭新谷仪式等等。在那个神灵无所不在的时代,原始部族并不认为诗歌、舞蹈、音乐、绘画是生产活动与宗教崇拜活动以外的另一类活动,而认为它们就是生产与宗教崇拜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这是以水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方式的表述。

为寻求江南雨季降水的预测信号,利用时滞相关的方法,来确定暖池热含量影响JRS降水的关键区和关键时段。本文将江南雨季(1961—2010年)对应年份的前一年称为上年,对应年份当年简称为当年。

(二)漆桥古村落的艺术表述景观

艺术,即技艺。从西方的文化史考察,“艺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rs”,“artem”,“artis”(技艺,skilJ)。随着时间的演进,它的意思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逐渐演变成技术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在英语中,艺术经常与“手工艺”fcraft)联系在一起。文艺复兴以后,它又与手工技术以及劳动阶级联系到了一起,而与宗教贵族特有的知识,诸如数学、修辞、逻辑、语法等形成两种知识的分野。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大学里的七种知识被视为七种艺术(“七艺”),它们是: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算术、几何学、音乐和天文学。“艺术家则主要指在这些领域从事研究的,具有技艺的人士”。彭兆荣:《遗产反思与阐释》,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文艺复兴以后,艺术的含义出现了更大的变化,它与人文主义并肩前行。之后,“艺术”概念所指涉的范围呈现出越来越宽广的趋势,特别是包含了许多具有美学意义的实践和作品,如民间歌舞、建筑样式、绘画风格、手工艺品、园艺技术、烹饪技艺等。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并没有经过科班训练,许多都来自民间。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民族或族群都会在他们的艺术品中融人强烈的族群认同和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被视为“艺术品”的东西又具有超越某一特定民族和族群的“人类价值”。也就是艺术的“普世性”(the universality of ans)是建立在某一个特定美学价值体系中的创造之上的。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供给方面的政策致力于促进宽带市场发展。这些政策包括给予电信运营商优惠的待遇,调整产业结构,创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结构,支持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数字电视转型等。这些政策工具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竞争力和设施为基础的宽带市场结构[注]李北伟、靖继鹏、王俊敏、龚健:《信息生态群落演化机理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10期,第6—10页。。

关于艺术起源学说是多元的。艺术缘起于中西方一致认为的五种学说,即一说,摹仿自然之道,如《吕氏春秋.古乐》;二说游戏理论;三说,情感表现说,在“诗言志”《毛诗序》《诗经》开头的《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无论是“言”、是“嗟叹”、是“咏歌”还是手舞足蹈,都是情之所现,都是为了抒发、表现自己的情感意志。四说,巫术活动,巫在《说文》中释为“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五则劳动说,在《礼记》的《曲礼》和《檀弓》劳动中的哼诵,这种节奏是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是诗歌和音乐的起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中,艺术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我国迄今为止所获得的20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全部都属于艺术类别,这充分说明艺术在非物质遗产分类中的不可或缺性彭兆荣:《中国艺术遗产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1页。。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艺术是人类情感表现与交流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的遗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属性——艺术表述。

漆桥人的艺术生活源于水,是以水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方式的表达。因水生发出艺术,生发出人类的艺术表述方式。如舞蹈跳五猖、采菱舞;音乐赛舟、水乡号子(合奏)等,反映了漆桥乡民以水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方式的艺术表述景观。2017年,在桂花飘香的季节,笔者第二次探寻漆桥古镇,从其名称可知有水必有桥,在漆桥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和桥。漆桥四周环水,据地方志记载,漆桥有一老街,明代时为临水埠岸集市贸易而形成的市镇,街南北向横跨河道,闹市繁华处集中在漆桥附近,以往商户在河边用木柱搭起了“水榭”式建筑,远看类似高脚楼,近看却是木板封墙,地方俗称“水阁子”,面街背水,自然成景,为古镇闹区增添一道桥畔水阁情景,折射出漆桥人对水艺术的表述,并孕育了漆桥古村落的艺术表述景观。

从族群生活环境、地方资料和学者、表演者口述中观察,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稳定的艺术传统,创造了独特的民族艺术,民族艺术发展的支点是民族精神,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性格、文化与心理积淀。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一个民族生活的环境、时代有关,这是决定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

跳五猖是以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和道士、和尚为角色的祭祀性舞蹈。五方神分为五色(红、黄、蓝、白、黑),各戴不同颜色的假面具,身穿不同颜色的戏剧袍,手擎刀枪剑戟。和尚、道士也用假面具和穿僧道袍服。尤其是和尚的假面具,眯眼嬉笑,类似罗汉,引人发噱。舞蹈时和尚手摇大纸扇,在众神中穿插逗逐,风趣诙谐,非常喜人。舞蹈结构合理,有“邀请舞”、“朝礼舞”、“独舞”、“双人舞”、“群舞”等等。舞蹈伴奏乐器为打击乐和唢呐。舞蹈内容为“和尚、道士邀请五方神,替地方驱邪消灾,祈祷四季平安,五谷丰登。”跳五猖是定埠乡保存最古老的独有舞蹈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年在出祠山大帝时活动。其他地方的很多庙宇,虽然塑有五猖神像,但无“跳五猖”舞蹈。现在,只有漆桥人保留了这一祭祀舞蹈。其祭祀活动数百年来,维系着漆桥古村落乡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审美心理和民间信仰。

绚丽多姿的湖光山色,造就了漆桥人咏诗、歌舞、戏剧、民歌等艺术样式。历代诗人争相咏诵着赞美高淳景色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丹阳秋月”、“龙潭 春涨”“固城风雨”、“东坝晴岚”、“花山樵唱”、“石臼渔歌”、“保圣晓钟”、“观河夜泊”八景。“靖康”以后,宋室南渡,北方大批难民迁来高淳定居,一度人丁兴旺,百业兴盛。历史上,名士巧匠不乏其人。如雕刻艺人邢献之,在一颗胡桃核上刻上“十八罗汉”,并配以松竹、屋宇、题咏;民国年间木匠层出不穷,巧于建筑设计,东坝戏楼和钟英阁俱出李先春之手。

祭祖可以凝聚族群。祭祀日定在每年9月28日,这天是孔子诞生日。乡民们要烧香、磕头。为了让祭祀热闹,特地从高淳请来神乐表演,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在典仪官的主持下,大典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等六部分,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生动再现了古代祭孔典礼。

三、漆桥村落的民间祭祀及戏剧

(一)民间祭祀舞蹈“跳五猖”

漆桥民间祭祀舞蹈“跳五猖”源于西周乐舞,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武皆备。每当春节期间漆桥乡民都会参加“跳五猖”祭祀活动。

“跳五猖”,是一种祭祀舞蹈,也称乐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每年各乡较大的地方性庙会期间活动。漆桥人必去参加庙会“跳五猖”活动。

后来住家减少,均为老人,年轻人也有七八个,但是,每当祭祖时出外的年轻人会回来在村里表演或参与。

漆桥,人杰地灵,千年来,文人骚客,接踵而至,历代名人志士不胜枚举。据文献记载,南宋“一门三进士”的吴柔胜、吴渊、吴潜父子三人业绩显赫;明宋名士邢昉所著《石臼前后集》脍炙人口;戏曲家李茂英精通音律,著有诗篇《困居算》、曲论《木铎余音》、传奇集《南湖五种曲》,载誉颇盛;清代进士张自超所著《春秋宗朱辨义》被列入《四库全书》;清末卞长胜通晓六国语言,督练水师,出使德国,文武兼备。其他在文学、音乐、戏曲、绘画、书法、雕塑、金石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名噪一时的作者和赏心悦目的作品。因此,要研究漆桥人的艺术表述,首先要观察高淳地区其艺术生成的语境,即是说,漆桥艺术形成及表述与高淳地区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按照古希腊民族的生存环境与地理环境,希腊的海洋具有传播和扩散文化的功能,而中国的江南山水环绕,特别是江河密布,湖泊众多,地质地貌异常独特。不仅能传播文化,且能抑制文化的传播而具有保护文化的屏障。因而,特殊的地理环境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且世代相传,成为村落传统。

混合式学习强调情境学习和活动学习,鼓励学习者参加到小组的实践活动中,观察同伴的行为,由此使自己的习惯、信念、个性以及行为得到发展[3]。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混合式远程学习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二)祭孔典礼

据考察,漆桥乡村的日常生活极其普通,除了日常生活外,每年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和演戏活动。

漆桥人除了“跳五猖”,祭祀五方神外,还有祭奠孔子,且有一套仪式。即祀礼为上祀、奠帛、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村落要团结一致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氏族神,即时祭祖。于是漆桥人也决定供奉氏族神,便在镇南端修建了孔家祠堂,举行祭祀仪式。

从艺术表述的发生学、生态环境、演述功能、艺人演述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看,漆桥人的艺术叙事与族群历史记忆的关系,是以礼佛祈祷、惩恶扬善为基本精神,反映了高淳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和一切文化现象一样,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因此,漆桥人的艺术生活便是属于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样本,它属于特别的族群,属于特殊的传统,也属于特定的场合。所以,漆桥人的艺术表述传统的形成,它既集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隐含着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

祭孔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去祠堂祭拜。

如是想着,人力车终于没有踪迹。天色真的晚了。远处对街的店铺门前有几个短衣的男子已经等得不耐而冒着雨,他们是拼着淋湿一身衣裤的,跨着大步跑去了。我看这位少女的长眉已颦蹙得更紧,眸子莹然,像是心中很着急了。她的忧闷的眼光正与我的互相交换,在她眼里,我懂得我是正受着诧异,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你有着伞,并且穿着皮鞋,等什么人吗?雨天在街路上等谁呢?眼睛这样锐利地看着我,不是没怀着好意吗?从她将钉住着在我身上打量我的眼光移向着阴黑的天空的这个动作上,我肯定地猜测她是在这样想着。

年轻妇女,首先是要做祭品,如年糕、芝麻糕等。然后摆放到祠堂里供奉。男人在祠堂里要烧香、跪拜,完毕后,大家在小屋里又吃又喝,又唱又跳。这一天,古巷、祠堂充满乡民祭祀的仪式感。

在中国古代,艺术指的是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据《后汉书·伏湛传》记载:“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是比喻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方式、方法及形式事物。

经过以上理解和分析,学生已能够掌握如何根据照应和连接的原则为定语从句选择恰当的关系词。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通过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复杂的定语从句。例如:

姐姐先把消息截屏下来,再把消息删除,然后把消息截屏发到她的手机上并删除消息,最后再把妈手机上的截屏给删掉,整件事看不出一点破绽。

据村中老人讲,古巷原来有学校,学校也是破旧简陋的小屋子。但是,那时学校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们也会自发地聚在一起,成立一个组,在村里盖一间房子,每天晚上都聚在小屋里谈笑风生,讲述家史,追溯孔子的思想。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在读书,于是孔子的思想得到了传承。通过这种方法读书和交流,年轻人十分团结和睦,孔氏思想成为他们的历史记忆和地方知识,并维系了孔氏族群的延续和文化传承。

(三)演戏习俗

这样的祭祀活动确实潜移默化地将大家的心凝聚了起来。自从有了祭祖,便有了演戏活动。即是说,演戏成为漆桥人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演戏,可以教化俗民,起到凝聚、惩戒、愉悦的功能。因此,漆桥自古就有歌舞戏剧演出的传统。

据考察,漆桥早期有民间戏剧班社十余个,剧种十余种,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保存的很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班社有春福班、马荣福班、全福班(新全福)、高淳县锡剧团。目前,传承下来的有目连戏、徽剧、京剧。曾由漆桥马荣福接管的“马荣福班”徽戏班社一个,漆桥业余剧团一个。马荣福文武兼备,戏路甚宽,徽班在逐步向京剧过渡中,他带领班社改演京剧。徽剧是安徽的古老剧种,明末清初传入高淳漆桥。相传,徽调中的《高拔子》原是高淳水乡渔民在划船时唱的一种民歌,“拨子”即“驳子”,高淳称小船叫“驳子”。此曲因产于高淳,故名《高拨子》。现在,固城刘家陇万寿台的板壁上还留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全福班(老全福)演出时书写的戏单。1997年,高淳县文化科,曾邀集徽调老艺人芮嘉士、高金山、徐广月等挖掘徽剧本100多个,计60多万字。

此外,在20世纪30年代,漆桥老艺人芮嘉士饰演徽剧,他们教村民学戏,每年祭祀节日的时候都演出,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但很少去外地演出。村民们通过戏剧和邻里和睦相处。祭祀与演戏习俗很古老,20世纪末,随着古村落乡民的迁徙,很多古老的祭孔仪式、舞蹈被人遗忘。

(3)散热面积分别增加16.7%、33.3%、50%、66.7%时,节省燃料成本和除盐水费用分别合计193.5万、263.3万、312.8万和351.0万元,静态计算投资回收期分别为3.1、3.0、3.2和3.8 a。

目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村落演戏传统开始复苏,漆桥乡民也开始自发地举行民间祭孔,在祠堂烧香和跪拜,极为简单。

四、结 语

本文把漆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并以祭祀与乐舞戏剧等信仰民俗为切入点,走进那些口头叙事的语境,结合村落历史与乡民心理,对他们的民俗事项与事件做了一番深入探析,展示了一个多元多层次的村落信仰民俗世界。漆桥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古村落。考察组多次探访发现,现在村里以老人居多(年轻人搬迁或打工在外),房屋凋敝、生业凋零,古巷朗朗读书声消失,祠堂原址转移,当年桥畔水阁的情景也因为漆桥河三十多年前改道而一去不返。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落整体逐渐涣散,但漆桥村沉淀了600多年来的历史记忆,凝聚着乡民现实的心理期待和村落信仰民俗。乡民是村落传统的守护者,一整套的祭祀仪式已然深入漆桥民众的心灵深处,并与艺术生活的表述景观遥相呼应,即使因社会变迁暂时中断,但一旦在合适的生境中又会很快得以恢复和调整。

译文1:わたしの子供の時分、すじ向うの豆腐屋の奥に一日坐り込んでいたのがたしか楊二嫂とか言った。彼女は近処で評判の「豆腐西施」で…(井上红梅译)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启示:1.每一个文明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述体系,漆桥乡民的艺术表述,是漆桥村民的思维、认知、知识和经验的结合体,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留住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述体系;2.乡民独特的艺术表述与文明形态密不可分,它充分反映在特殊生态中是人类的孕育、哺育、养育和教育的生养制度,是获取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艺术表述景观;3.如同人类学家彭兆荣教授所言:与伴随着“文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者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艺术活动,它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充分表现其“活态性”,如乡民的戏剧与乐舞艺术表述,它将“信仰/审美”融会贯通,形成了特殊的艺术表述景观。但是,村落乡民的艺术生活是族群的历史记忆,是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记录农耕文明的特殊生态景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从人类学视角考察江苏高淳漆桥古村落乡民的艺术表述景观,阐释艺术表述内容与功能知识体系,是保护乡村旅游中传统村落之艺术遗产关键。

一般而言,汉代律、令并行。汉初,经过定律,至汉武帝时期,逐惭形成了汉律六十篇的体系,其中包括汉初丞相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九篇,叔孙通制定的《傍章律》十八篇。汉武帝年间,赵禹制定《朝律》六篇,御史大夫张汤制定《越宫律》二十七篇。四部法律相加正好是六十篇,汉律六十篇的体系自武帝时完成,东汉相沿不改。

曹娅丽,霍艳杰,曹琴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百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