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梁启超的科学价值观及其当代价值

更新时间:2009-03-28

梳理百余年来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梁启超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首先,近代科学是在他那个时代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的;其次,梁启超本人学贯中西,思想开放;第三,他具有丰富的个人阅历与影响力。梁启超曾遍访欧洲诸国,参与过中国社会诸多的政治活动,创报发文,著书讲学,引领风潮。他对科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认识,对社会公众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梁启超的科学价值观,对于认识百余年来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一、梁启超科学价值观概述

科学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科学的本质、功用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评价。梁启超对科学的认知和评价,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儒家哲学是什么》《欧游心影录》《清代学术概论》等著作中。

(一)超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意识到科学本身的价值

1.批判把科学当做工具的功利主义态度

橘红是被迫走的,她并不想离开滨湖。杨琳说,橘红和她分手告别时,流了眼泪。何牦只要站在临湖广场这个昔日的码头上,仿佛就看了橘红流着两串长长的泪水,依依不舍走向四层客轮。滨湖是她的伤心之地,为何还这样依依不舍?对滨湖她有什么不舍?一定是为了他,为了他这个不争气的胆小男人。橘红早预料到这一走难能相见。

不同于洋务派把科学仅仅当做维护中国传统的做法,梁启超看到了科学自身存在的价值,尽管他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这一思考体现在他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演讲中。当时社会上多数人认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的那部分……我们科学虽不如人,却还有比科学更宝贵的学问。”[1]梁启超批评这些看法,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只懂得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只懂得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具体学科的概念,而不知道科学的概念;只奖励制船、学炮不知道奖励科学。[2]他认为,造成认识的原因是受几千年来“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信条影响,把科学看得很狭隘。他还认为,如果国人不能改变对科学狭隘又功利的态度,“中国人在世界上便永远没有学问的独立,中国人不久必要成为现代被淘汰的国民。”[3]

2.呼吁人们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本身的价值

用甲醇和四氢呋喃的混合溶液1∶1(V/V)配制浓度分别为0.02,0.05,0.10,0.20,0.50 mg/mL的辣椒碱标品溶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以样品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见图1中A):辣椒碱在0.01~0.5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270.6x-10.564,r2=0.9999。

梁启超赞扬科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但并没有停留在科学的实用工具层面,而是提出了“科学的精神”这一概念。他认为科学是有系统的真智识,科学精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的真智识的方法。[4]他希望文化界能够深入领会科学的精神要义,以实际行动推动科学的发展。他倡导学校能够多举办科学讲座,出版界多出版有价值的科学著作,青年人能够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味。梁启超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科学的工具主义态度,但他倡导科学精神,呼吁人们培养科学趣味,其见识已经远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调之上了。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即选择健胃消食口服液(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30094;商品名称:健胃消食口服液;商品规格:10毫升×6支;生产厂家为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进行口服,3岁以内的患儿每天用药2次,每次用药5ml,3-6岁的患儿每天用药2次,每次用药10ml,6岁以上的患儿每天用药2次,每次用药20ml,连续用药1周为1个疗程,本次用药1个疗程。

(二)破除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意识到科学单项突进的危险

1.科学与情感统一的人生才是完满的人生

将ACE抑制肽粗品进行8000 r/min 离心5 min,取上清液,30 ℃磁力搅拌,缓缓加入50%硫酸铵,溶解后置于4 ℃进行蛋白沉淀过夜。10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沉淀用pH为7.4的缓冲液(Tris-HCl)溶解,置于4 ℃透析过夜。取出后进行8000 r/min离心5 min,对上清液进行超滤,超滤膜依次采用30,10,3,1 k,超滤后进行超滤管浓缩,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各个组分的活性,将活性最好的组分进行后期的色谱柱分离。

1.认识到科学被人类不当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

梁启超对科学的认识,在他游历了欧洲之后,有了新的变化。一战之后,他看到科学技术在战争中应用带来的巨大破坏力,看到欧洲人的人生信念受到了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巨大冲击。他认识到“科学勃兴之结果,能使物质益为畸形的发展,而其权威亦益猖獗。”[5]科学技术使一百年来的物质进步超过了过去人类三千年的艰辛劳作,但人类似乎并没有享受幸福,反而遭受灾难。梁启超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外部世界的巨大变化,然而人们的内心生活还不能与其适应协调,并意识到科学技术可能会对人类产生新的威胁。

从欧洲回国后,梁启超对整个西方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西方文明是理性的文明,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轴的物质文明;而中国传统文化则缺乏理性主义精神,轻视物质生活领域。梁启超没有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既然西方文明,因过度推崇科学技术而带来人生价值的危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正好提供了丰厚的人文主义传统。(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梁启超提出,以重视精神的东方文化去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救“精神饥荒”找东方文化,救“知识饥荒”找西方文化。这样便可造就新的更为先进的文化。他建议西方的有识之士,从儒家文化中寻找心灵安顿之法,反映出其试图调和中西方文化的思路与眼界。

2.批判把科学运用到人类的精神范畴中的做法

为对仿真试验结果进行量化分析,采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3个性能评价标准来分析仿真结果,他们分别是平均绝对误差(Mean Average Error,MAE)、平均绝对积分(Mean Integral Absolute,MIA)、平均总偏移量(Mean Total Variation,MTV)为式(7)中:MAE是用来衡量系统输出的响应时间;MIA与MTV是用来衡量与输入舵角有关的能量消耗和相应算法的平滑性。

2.中西文化的融合才能造就新的文化

(三)倡导科学与人文的携手并进,创造崭新的文明生活

随着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深入开展,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充满了信心,讴歌科学万能。认为只要科学不断进步,人类的黄金世界就能来到。旧的哲学和宗教的权威地位日益动摇,不少人把科学当成了新的救世主。

1923年,张君劢与丁文江就科学与人生观展开了一场论战。张君劢认为,人生观是主观的,科学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科学解决不了人生观的问题。丁文江则认为,人生观应当受到科学的公例、定义和方法的支配。在人生问题上,不是要排斥科学,而是要应用科学。针对两人的论战,梁启超发表了《人生观与科学——对于张、丁论战的批评》。梁启超认为,人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智的。人生的诸多问题中,既有情感的一部分,也有理智的一部分。情感的部分带有神秘性,可以用“爱”“美”等因素解决;理智的部分应当用科学解决。他认为,无论科学的权威扩张到什么地步,人生中永远都留有“爱”“美”等情感与精神因素的位置。只有科学与情感等非科学因素的协调,才能妥善处理好人生的诸多事宜,进而造就完满的人生。

梁启超认为,科学的法则应当被限制在人类精神生活的范畴之外。如果科学代替哲学或宗教成为人生观,人的内部生活和外部生活就会归到物质运动的必然法则之上。这样的人生必定是机械化和物质化的,导致人生意义和尊严的丧失。对于拥有极高的人文修养的梁启超来说,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了。不过他并没有完全否定科学技术的价值。他一方面举起了批判“科学万能论”的旗帜,提醒国人不可盲目迷信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并不盲目地反对科学,当时的中国科学技术落后,迫切需要科学的发展。

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当中,能够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室内装饰装修需求,打造良好的室内装饰装修风格。想要不断减少有害物的排放量,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氛围,设计人员要主动运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可以安装LED灯,节省大量的电力能源,减少有毒物质的出现,保证建筑室内装修装饰更为环保绿色。设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绿色环保设计目标,了解绿色环保设二级内涵,科学利用自然光,有效满足建筑室内照明需求,保证节能灯具得到更好利用[3]。

完善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审批制度,将河湖纳污能力作为入河排污口审批的主要依据。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入河湖排污口和建设项目新增取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退水水质超出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的,禁止审批设置入河排污口。

二、梁启超科学价值观形成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19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而这些外部变化,对中国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被迫对外开放。冲击当时社会的不单是西方的商品与技术,还有一系列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念。当政者对于这一系列事件,一方面看做是丧权辱国,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与惊讶。李鸿章等人发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惊呼,开启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二)思想氛围:人们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展开了激烈争论

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等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顽固派则认为,西方的技术与中国的传统不能相容。梁启超对科学的认知,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摆脱国弱民穷的局面;另一方面需要处理好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成为长期困扰我国思想界的难题。对此美国汉学家列文森评价道:“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儒家的人文主义,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6]

(三)个人性格对梁启超科学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梁启超是一个文化自信者,乐观主义与民族情怀是他身上的两个鲜明特点,体现在他对学术与科学的态度中。他满怀信心地认为,经过清代两百余年考证学派的训练,“我国学子之头脑,渐趋于冷静缜密”。加之欧美科学的日日输入,将来可成为“全世界第一等的科学国民”。[7]他思维缜密,大胆推测,认为科学在中国具有良好前景。他深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调试能力和包容精神,而这些特质也是梁启超本身的精神特质。善变的个性与不变的民族情怀之间的结合,投身社会洪流与退居书斋思考间的张力,极其开阔的视野与缜密的头脑之间的统一。

三、梁启超科学价值观的当代价值

(一)启发我们更加重视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

梁启超提醒人们,不能只重视造船造炮的技术,把科学看作是形而下的器艺之学。[8]这样的呼吁,在今天看来,依然没有过时。而且,越发显得重要起来。我们通常把“科学”与“技术”合并,称之为“科技”。但是,实际上“科技”这一用语,并不准确表达“科学”的内涵。“科技”这一表述,更侧重于“技术”。“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事物。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技术是一种物化手段。科学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理论基础。举例来说,游泳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阿基米德定律则是科学。没有科学理论上的进展,技术的进步也举步维艰。虽然单靠经验探索,也能够取得一些技术上的突破。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例,这些发明是前人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出来的意外惊喜。至于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不看重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是我国近代史上科学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能改变人们重技术、轻科学原理的习惯,我们恐怕很难在科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这一点梁启超当时已经认识到了。

(二)启发我们注重培养求知的科学精神

梁启超从中西方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西方科学发达,而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他认为:“西方哲学由宇宙论或本体论趋重论理学,更趋重到认识论,彻头彻尾都是为‘求知’起见。”“中国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知识为出发点,亦不以知识为归宿点。”“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于人与物的关系;中国专注于人与人的关系。”[9]他的判断为人们理解自身的文化提供了深刻洞见:要发展科学,必须把精力放在“求知”“事物”本身,而不是人际关系上。实际上,传统文化过于关注人事关系造成社会上各种“厚黑学”的发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污染了学术界的生态环境。梁启超还提出了发展科学的三个条件:整理前人的文化遗产,培养公开且趣味的研究和专业的研究精神。这也启发人们发展科学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培养科学的文化传统,“公开其趣味的研究”说明科学是天下之公器,应当在互相批判与交流中进步。

四、结 语

将梁启超的科学价值观,摆放在百余年来中国人对科学认知的长河中,审视今天人们对科学的认知,是一件有价值的工作。梁启超的科学价值观,给予人们不少启发,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梁启超看到了科学本身的价值,但未能认识到真正的科学精神及其背后的东西。科学精神的背后是自由探索的品质、批判性的思维和非功利的追求,这一切是古希腊独特的文明孕育出来的[10]。在近代中西方文明碰撞之际,梁启超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客观地说,人们对科学的认知,更多偏重在实用层面。将发展科学与国家战略、地方发展联系起来,即使是国民的诺奖情结,背后依然是国家尊严与荣光的民族主义。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还有待有机结合,不断完美。公民的整体科学素养,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重新审视与反思梁启超的科学价值观,不仅有思想史的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3][4][8][9]林文光选编.梁启超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120、121、121、121、121、134.

[5]葛懋春,蒋俊选编.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05-406.

[6](美)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

[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9.

[10] 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J].科学与社会,2011(1):96.

 
成雅贞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