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美术考古中的服饰因素的现代应用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代以来,中国的美术考古学由于学科参照对象的不足,导致研究状态长期处于失语和边缘化。不论是美术史研究还是考古研究,他们各自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了美术考古方向的相关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其研究目的是丰富文化史和了解人类观念史,研究对象从学科内涵而言,它致力于探究所有人造物品形态背后的观念意义。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古代艺术品,即以走访调查和考古发掘获得的美术遗物和遗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五大类,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宗教美术”,具体内容涉及广泛,可初步概括为古代建筑、服饰(染织)、雕刻、陶瓷、青铜、石碑墓志、玉器、漆器、壁画等美术艺术门类。这些美术遗迹、遗物,在复原古代生活的场景、人物造型、文化寄托等方面,为美术考古提供了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美术考古成果概况

(一) 近40年的美术考古遗迹遗址

我国美术遗物遗址的大量出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四十多年来,这些调查发现和发掘材料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市周口店遗址中,就发现了带孔的装饰品以及骨针,说明早在2.5万年前,中国的祖先已出现审美需求,并有了缝制衣物的技术。而中国的编制技术同样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易·系辞》“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编制而成的网罟是为了捕捉鸟鱼等。中国作为桑蚕技术的发源地,丝、麻的编织技术在六七千年以前就趋于成熟。70年代美术考古相关的重要发现有:河姆渡遗址,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遗物中有大量石器、陶器、骨器、木器;河南安阳妇好墓,此为商朝墓葬,随葬品丰富且保存完好,有青铜器、宝石器、玉器等1982件;湖北曾侯乙墓,此为战国时期墓葬,随葬品以礼乐器为主,其中有一个完整书写了二十八宿名称的衣箱,极大地丰富了先秦时期的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材料;陕西秦兵马俑,三个坑出土的武士佣可能在7000件[1]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印章、漆器、陶器以及其他遗物共3000余件。除此外,还有长沙子弹库楚墓、河南卜千秋壁画墓、山东银雀山汉墓、陕西唐代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中多为金、银、铜、玉、宝石为材料的器皿和饰物)等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掘的天水大地湾遗址[2]7、山西临汾晋侯墓地、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十多件秘色瓷和大量精美纺织品)、山西曲村——天马遗址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发掘的有新干大洋洲商墓、青州龙兴寺窖藏、虞弘墓(其汉白玉石椁上雕刻的舞蹈内容及人物服饰取材于中亚诸国,是反映古代中国与西方交流的珍贵材料)、狮子山汉墓等。这些遗迹遗址中出土的大多为青铜器、玉器、陶器、漆器、乐器、壁画、画像石及纺织品等工艺美术品,对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古代贵族和官员陵墓或都城遗址的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包含大量有关服饰因素的信息。

人类社会形成之初,服饰相应而生,从刚开始只有遮羞保暖功能到追求形式之美观,可从侧面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虽然中国服饰总体上是含蓄端庄的风格,但由于各个时期特有的文化氛围与政治制度,在这两者的影响下,各时期的服饰都有或显著或微小的差别。从各个时期的考古遗存可以看到每个时期的服装与饰物各自的特点。商代规定只有贵族阶层才可以在服装上使用青蓝、赤红、黄、白、黑这五种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西周实行封分制,各阶级之间等级鲜明,礼乐盛行,“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礼记·乐记》。,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及生活准则,一切活动都有相应的礼仪音乐配备,按照严格的章程进行,所以西周的服饰大气恢弘中彰显出一丝不苟的井然秩序。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礼崩乐坏,各阶层之间人员流动加剧。一方面,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因此服饰多以尚武的胡服为流行;另一方面,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士阶层活跃于社会,于是文质彬彬的深衣受到时人的青睐。秦汉时期,儒家独尊,以袍服为正装礼服。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国古代的服饰发展到顶峰[3]12,服饰的各个小元素都呈现华彩瑰丽、奇异非凡的特征。明清时期,经过唐宋的繁荣,文化进入沉淀时期,人们的服饰虽然样式繁多但是服用多有规制,衣装的变化创新较少。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儒家文化昌盛,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政治伦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服饰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 “别上下、明贵贱”的表现手段。

(二)美术考古材料中的服饰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术考古方面所获成果颇丰,其中涉及古代服饰因素的材料数量可观且比较分散,载体的种类繁多。已发现的资料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陶俑、木俑、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陶器及漆器上的彩绘、织物、服饰实物等。由于载体材料的不同,文物中服饰实物和织物、绘画保存下来的数量较少且多有残缺,而材质比较坚硬不易损坏和腐蚀的青铜器和陶器、画像石等保存完好且数量较多;由于丧葬习俗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出土的资料丰富程度各不相同,反映的情况也有差别。如青铜器对服饰的形态和线条保存较好,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M49出土的玉琮在其两折角雕饰立人,器物虽小,但线条清晰明了;陶俑和木俑更加标准化但缺少变化;壁画更形象,如大同东郊的沙岭7号墓北魏墓葬壁画绘有的镇墓石上有大型的出行图和宴饮图,突出于颜色和质感的表现;帛画非常生动细腻,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卷轴画《树下说法图》中,棋子方襦上跽坐一垂手女性供养人,头绾发髻,身穿半臂襦裙,肩披青色纱帛,且半臂为对襟平袖,并不遮肘;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30号发掘的《唐舞乐屏风绢画》中,女子半臂色彩明靓,以五色退晕绘缠枝宝花,其服饰花色与娇艳妆容交相辉映,可见其画面细腻程度。而画像石内容简练,场面完整,给人整体的感觉。一些雕刻器则侧重细节的刻画,如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的西周蚌雕人头像,可清晰看出其笄帽与一根长而细的骨头合成骨笄。

美术考古中的服饰因素在当代的应用

(一)美术考古服饰因素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面料、色彩、样式等因素非常丰富。近40年来,美术考古技术的成熟,使得更多的服饰因素可以很好地保存,为当代流行服饰的设计提供丰富的参考因素。从服装的面料上来说,主要参考借鉴墓葬中的随葬品、木俑、陶俑和壁画。《美人心计》中女性形象的发髻与长沙汉墓出土的女木俑的发髻相似,有垂于两侧的垂髻和挽于脑后的椎髻两种;宫廷贵人以花纹精致的织锦、丝绣绸等丝织衣物为主,借鉴了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出土的丝织品,有锦、纱、绮、罗、绢等。出土的女尸身穿丝锦袍和麻布单衣,足着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剧中纱制衣物少见,但是纱在唐朝服饰中的应用较多。电视剧《诸葛亮》中的服饰设计非常严谨,军士形象多参照杨家湾的持盾步兵俑,头戴武弁,外裹葛布赤帻,身穿札甲;文官戴的进贤冠配有屋顶状的介帻,武官大冠由起初的薄麻布弁发展为笼冠,与武威新莽墓出土的纱笼相似。电影《赤壁》中的甲胄材料采用了貌似铜铁、实为皮革的材质,是参考咸阳杨家湾周勃墓的陶俑制作的[4]29。这些成果的发现,使得有关的影视服饰设计有了可靠的参照物,剧中的服饰面料种类多样,真实地向观众传递出当时丝织技艺的高超水平。

从服饰用料上来看,主要参考出土织物和精细壁画中的服饰文理因素。现在的披肩多借鉴了隋唐女子的披帛。在山西永乾县唐永泰公主的石椁线刻画中、陕西富平唐李凤墓壁画、山西礼泉唐新城长公主墓壁画中都能看到女子飘逸的披帛。披帛、披肩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使用时披搭于肩,并缠搭在手臂上。现代除了用于夏天的纱罗披肩外,也有较厚的棉麻披肩,一般于秋冬使用,主要功能是保暖而不是飘逸美观。

当今社会对古代服饰因素应用的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服饰设计中。随着美术考古成果的丰富,更多、更具体细致的古代服饰元素被人们了解并应用到服饰的设计当中来。本文主要从服饰的样式、用料、纹样四个方面来探析当代服饰设计对美术考古中服饰因素的应用。当代很大一部分衣物印染图案以及服饰样式都借鉴了美术考古成果中的传统服饰元素。

美术考古中的服饰因素在现代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影视剧的质量,若影视作品对服饰因素的应用不当,就会向观众传递错误的历史信息。在古装影视领域,因服饰中蕴涵丰富的服饰文化,使得服饰成为表达影视文化的重要元素[7]5,更是影视艺术表现的无声语言,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装与饰物是否与其所表现的历史时代相一致,关系到气氛的烘托、历史信息的传递、情节的推动承转、主题的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以及加深当代观众的心理代入感,其还原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普通民众对历史社会生活的认知和了解。一定程度上,影视服饰文化虽给人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力,反映的却是时代的烙印,是对中国历史中多姿多彩文化的诠释[8]27

考古参与复原古代历史原境,当代的古装影视作品会请专业的服装设计师,但是因为历史知识的限制和对一些美术考古成果的不了解,当今的古装影视作品中不可避免存在诸多纰漏。然而美术考古在这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首先,对于美术考古的实物发现和研究成果存在查阅不便的问题。如公元8世纪晚期至11世纪,正值中国晚唐到北宋初年时期,在考古中所发现的服饰文物形象比较稀少、形式较为模糊,且出土的卷轴、绢画、发现的壁画大多处于西北地区,或保存于博物馆,或保存于原发现地点,影视作品借鉴参考不便。其次,影视作品在参考文献或借鉴图像的过程中缺少历史专业人员的指导与检验。如受南北朝时期胡服因素的影响,初唐时期的服装表现出胡汉交融的趋势,传统的褒衣博带样式服装逐渐向宽袖长裙样式发展。唐代中期则流行仕女襦裙样式。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187号墓出土的唐《弈棋贵妇绢画》女子接袖外出现了巨大褶皱,本来就宽大的衣衫领口更加下移。在唐朝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随着社会风潮的变迁,晚唐五代时期,宽袍大袖的汉风重新成为流行服装,形成大髻峨髻与大袖襦裙相映衬的女装风格,专门用来遮胸部的抹胸更是出现在此时的不少壁画中。一个朝代,不同的时期服饰风格不同,但是很多影视作品注意不到甚至根本不了解这种差别,在大致相同的大朝代背景下使用相同的服饰样式,导致其作品无法反映出相应的民族融合状态和民族交融对国家文化、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事实上,在制作精良的历史影视作品中,重视并参考美术考古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不仅服饰、场景、道具等视觉效果会更生动逼真,且可以更为客观地复原历史场景,普及历史真相[6]154。美术考古的发展,为现代生活中对于古代服饰因素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从服饰样式上来说,主要来自于墓葬中的随葬品、帛画、壁画、陶佣等。以《隋唐英雄传》为例,剧中女子服饰样式为小袖高腰长裙,系带在胸部以上,里面正装以罗裙为主。与敦煌莫高窟隋妇女进香图中的衣饰非常接近,贵妇着大袖衣,高腰罗裙,腰带下垂。再如《大明宫词》和《贞观之治》处于同时代的两部剧,《大明宫词》中的女子服饰设计多有大开肩的形式,接近于现代的一字领了,其中的一件羽毛装,更是在文献和考古成果中无迹可寻。可见为了突出唐代的开放风气,加入了很多主观痕迹。《贞观之治》女子服饰有半露胸的罗裙装,也有对襟襦装,形制上明显有参照敦煌壁画中妇女形象的痕迹。参照美术考古成果中的多样服饰因素,古装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设计就可以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更加贴合,对于画面的呈现也更加完美。

(二)美术考古服饰因素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具体而言,构建了由神经内科、康复科、膳食营养科等多学科组成的营养管理团队。增设团队查房机制,周四确定为多学科查房日,每月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在服饰样式上,多借鉴美术考古成果中的织物、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陶俑等因素。如现在的开衫,脱胎于宋代的褙心,宋代《瑶台步月图》[9]364、《歌乐图》、《招凉仕女图》中的仕女服饰都有褙心。这种褙心对襟,开衫无扣,两侧开叉至膝下,边缘绣有精致的花纹。当代的开衫除了两侧不开叉,样式与宋代一致,不过现代的开衫分为长款和短款,短款部分有扣。再如现在颇受女子喜爱的百褶裙,其形制借鉴了明朝士人服饰曳撒和贴里下部的竖褶元素。曳撒在明代比较流行,出土物较多,如山东邹县朱檀墓出土的部分衣物中就有曳撒[10]113。曳撒腰部以下都是竖褶裙,贴里大褶之上还会有细密的小褶,使宽大的袍身更显端庄。

采用SPSS 17.0软件,比较鼻出血患者血型构成比与同期我院住院患者中创伤类患者血型构成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服饰色彩上来说,主要来自墓葬随葬实物、彩绘壁画、帛画、彩绘陶佣等[5]。如《西游记》中的玄奘说法和佛祖说法,场面盛大,人物众多,菩萨众佛神态丰富饱满、衣着多为锦披,画面偏重宏大华丽,明显从敦煌壁画中借鉴了相关场景。如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幅唐初220窟的经变壁画,色调明亮,线描为朱色,有盛大的歌舞场景。菩萨罗衣锦披,神将宝冠甲胄,听法的帝王群臣,肌肤色彩和和神采风貌各不相同。唐代的影视作品对于佛教文化的展现多借鉴石窟壁画中的形象,佛教相关的影视作品在服饰设计和人物塑造上也从其中多加借鉴。如此,才能合理地展现出大唐盛世文化繁荣的程度。

本试验采用改进工艺的方法来防止焊接过程中的变形,即选用对称X形坡口,焊接过程中通过改变焊接顺序,可以达到有效预防变形的目的。焊接前,在组对完成的焊接试验板B侧(参照图3的焊道分布图)标记样冲测量点,以记录焊接过程中的纵向、横向变形收缩量。具体标记点如图4所示。在每层焊道焊接完成后,分别记录焊缝的横向(Y向)、纵向(X向)变形情况,变形实测值曲线如图5、图6所示。

从图案纹样来说,主要参考出土随葬饰物、陶瓷、青铜器、壁画等成果中的服饰因素,将这些服饰因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符合潮流又独具中国风的衣物。尤其是近几年来,花草纹样寓意富贵聪慧,在服饰、发饰中的应用渐趋广泛。如在当代礼服的设计中多借鉴传统牡丹花纹样来表示富贵的寓意。2010年威尼斯电影节出现的一件名为敦煌写意的礼服,设计灵感就来自于敦煌石窟璧画中的服饰,并融入了盛唐牡丹花卉和祥云图案,用苏杭的刺绣工艺制成,体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在近年流行的碎花裙的设计中也借鉴了很多出土物上展现的传统花草纹样,如江西德安南宋墓出土的折枝茶花纹纱和福州黄昇墓出土的牡丹纹样、海棠花纹样等,多以富贵吉祥的寓意出现在现代服装上面。梅兰竹菊纹样寓意品德高洁,现代设计师将梅兰竹菊等图样多设计在颜色淡雅的素衣上,一般为隐士、淡泊名利者所喜爱。这些素衣图案衣多借鉴于古代文人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所以在现代服饰的设计中,把美术考古中所获取的服饰因素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既可以将古代的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传承和发扬,也可以丰富当代的服饰市场,促进当代服饰设计的推陈出新,让中国的服饰设计在当代世界中独树一帜。

针对雾霾天气,大华透雾技术能够轻松实现雾霾天气下的清晰成像。目前,大华这项综合透雾技术,已广泛配置在大华相关摄像机产品中!

作为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服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积淀,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内容,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每一个时期。在当代社会,促进美术考古学与古装剧产业、设计领域进行更加紧密的接触和合作,不仅可以扩宽美术考古的学科特色,有能力与其它学科进行一番较量,也可以让中国民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恢弘与细腻雅致。

参考文献

[1]游莹洁.美术考古视野下秦俑服饰工艺重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2]汪小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文化增殖思考[J].艺苑,2009(2).

[3]邓伍英.论影视中服饰文化的表现与传承[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曹晓丹.中国古装影视剧中服装设计的艺术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5]倪琳,陈一雷.浅析80年代以来内地古装剧中服饰特征的流变[J].视听,2017(7).

[7]何相钢.古装影视服饰的发展与变迁研究——1980-2013[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8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邵军.试论美术考古与历史题材影片的美术设计[J].当代电影,2016.

[9]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

[10]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张建珍
《吕梁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吕梁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