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文化翻译观的框架理论诠释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30年来,翻译理论研究不再只关注微观单位,不仅对篇章本身进行分析,还从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译者心理等方面进行多维研究,因此将文化作为翻译单位的文化翻译观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焦点,翻译理论界对文化翻译观进行多方面讨论。本文创新性的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进行解读,顺应了翻译研究的综合性、跨学科性的发展趋势。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综合了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理论,对于翻译理论有着相当的解释力。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框架理论的角度解释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文化翻译观下译者角色转变

不论使用人脑翻译还是设计程序进行人工智能翻译,翻译活动终究是人为活动,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活动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结果。一方面,翻译研究的发展指导着译者角色定位;另一方面,译者角色的重新定位推动着翻译理论实践研究的发展。因此进行翻译理论研究,首先要进行译者角色的分析。

巴斯奈特指出,翻译的研究方法应该把翻译单位从人们所接受的语篇转变到文化上,即所谓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shift)。将文化而不是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这是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导致的。她认为,如果把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么语言就是人体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了,人才能保持活力与生机。译员在从事翻译工作时,也绝不能割离文化而孤立地看待翻译[1]

文化翻译观提出了新的理论研究方向,继而在这个新的理论指导下,译者的认知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框架角度出发,可以将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译者角色转变分为三点。第一,译者需要将源语的框架机制巧妙转嫁嵌入到译语文化中,这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和译语读者之间的差异了如指掌,同时要具备与框架相关的篇章知识和语言学知识。第二,译者要将框架理论作为分析切入点,在进行翻译实践时,要注意译本原意和自身知识之间的互动,此时,译者的任务是根据具体框架调整自身理解过程。第三,译者在框架模型中的作用是将单纯的语言分析调整到多维度理解过程,要将源语框架投影到能激活读者知识框架的目标语言元素上,使得译本在语义、语用和风格上与源语元素能对读者的激活框架相同。只有目标语言元素激活了相关的文本解释框架,读者才能够根据其基于框架的知识来推断绘制正确的语境。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成为两种不同概念体系之间的双文化的“中介”。总之,在文化翻译观下,译者要有充分的框架意识。具备这个认识与定位,译者才能很好的从框架角度解读文化翻译观并将理解付诸实践。

社会框架包括与社会知识相关的许多领域,因此在社会框架下划分出4种子框架,分别是地域框架、社会地位框架、人际框架以及体制框架[3]。“地理起源”框架和“社会地位”框架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文化的不同方面,它们包括种族,地理和特定社会中多元的社会经济特征。“人际框架”指发生在特定文化群体中的社会情感关系,包括与朋友,家庭之间的关系的有关方面。“制度框架”指的是社会为满足社区人类需求而创建的系统,包括构成所有社会基础的方面,涉及政治经济组织教育系统,公共和家庭生活等方面[5]

`、从情景框架看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指出,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求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求[4]。框架理论中的社会框架将这个观点进行了具体的拆解。社会框架指的是社会创造出来的体系体统以满足群体的需求,包括地域,社会地位,人际,体制,意识形态等[3]。“不同群体”可以根据社会框架中的“地域”、“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来划分。“文化需求”的概念相对宽泛,在小说中,主要指读者期待鲜明的人物特征,新颖的故事情节,清晰的故事环境等,此类文化需求正可以通过构建社会框架使得目标语言读者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

简单来讲,情景框架是指与常规场景有关的信息词块。在同一情景框架中,不同参与者会给出不同的描述[3]。例如,在“餐厅”这个情景中,一个顾客进入餐厅,随后决定位置、朝向等,对于这一客观动作,顾客与服务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非常不同的描述,那么所使用的词汇,即信息词块也将不同。再例如“go to the doctor”在英语国家的翻译和在西班牙语下的翻译就不同。例如,在美国,病人先和护士交谈,而在西班牙看病之前,病人通常先和医生交谈。那么,当美国读者和西班牙读者看到“go to the doctor”这个词组时,他们产生的心理反应与想象是不同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社会文化差异,因为这可能会阻碍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过程。

因此,行动可以定义为有序对<输入状态,输出状态>。在计算机科学中比较关注的是程序,下面只给出一个简单的扩充形式。

人际框架能反映出亲密语言和权力距离,特别是进行小说翻译时,要注意语言、词汇、句法和语义层面上的社会地位标记,即文化翻译观所提出的“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在翻译实践中,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模式是由某一特定情境的规定,当译者脑中有构建出情景框架时,便能选取恰当的表达。情景框架的不同维度解释了我们所谈论的情景、沟通渠道(模式)以及与对话者(语气)的关系,这些决定了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景框架提供了一个与人的认知能力相一致的解释:人们将产生于常规情境的经验组织成一个整体示意结构,这个结构中综合了语言信息、情景信息和文化信息。

因此文化翻译观提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上的等值。情景能够提供活动的目的和行为方式的信息。译者要对原文所处情景进行判断,并选取特定的表达[3]。读者根据特定表达能够对常规场景有初步预判,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更容易,同时更好地实现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尤其对于源语中一语双关的话语,译者要在该情景框架下察明该话语的目的,并将其原汁原味的转达到目标语言当中,使得目标语言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相同的联想。

从社会框架看文化翻译观

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是表达知识的不同类属结构。框架代表着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定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保证人对标准的情景做出等同的认知处理[2]。Rojo 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家 De Vega的分类模式,她认为,涉及文化因素的框架主要有五种:形象框架、情景框架、文本类型框架、社会框架和类属框架。 本文采用Rojo提出的分类模式中的情景框架和人际框架对文化翻译观进行辨析。

第1组的问题危机等级高于第2组,进而在信息熵的表达上第1组大于第2组(3.054>2.614),说明第1组的团队复杂程度高于第2组,需要引起导师和团队成员的重视与关注.

(一)地域框架下的文化需求

地域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读者会组织以往的特定地域下的社会经验,并将其进一步转化成用于解释话语的框架。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不同地方的人口一般有着不同的方言或口音。许多小说的原作者常常会利用方言和口音来刻画人物特征,因为方言或口音能蕴含很多背景知识,如文化程度、人物性格等等,作者有时也会通过口音来突显幽默。例如,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常常使用社会口音的标记来激活读者对人物社会经济地位的认识,这些标记主要出现在下层工人的演讲中,通常和地理口音标记一起。有些词的翻译有些太原始了,但是它比一些文雅的词汇更有助于激活工人阶级的原型,增加幽默效果。构建地域框架能够使译者对口音、方言此类的标记更加敏感,注意到此类标记,译文会更加地道纯熟。

(二)人际框架下的文化需求

数据库中关键业务数据表包含:1)接口配置表,保存接口信息;2)学分申请流程记录表,记录学生申请学分各个审批环节状态;3)流程审核人关联表,保存各个流程对应的审核人信息;4)学生活动表,保存学生参加活动的各项信息;5)学分规则表,保存满足相应学分的条件;6)学分项目配置表,保存各级别项目对应的学分;7)流程历史实例表、流程抄送表、流程历史实例表、流程历史任务表等,该部分表用以保存流程处理的相关信息。其中,接口配置表如表1所示,学分申请流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学生活动表如表3所示。

从图8中可以看出,加补偿网络的电路有一定的超调量。当有电阻串联到电路产生扰动时,输出电压发生了波动,系统能迅速的调节,稳态时使输出电压恢复到5 V;当有电源串联进电路和电阻并联进电路时,产生的扰动也能够被控制系统迅速调节。由于所加的电源扰动为1 V,输入电压为3 V,扰动过大,所以会产生如图8所示的大波动,但控制系统最终也能够稳定输出电压到5 V。

人际框架指的是关于特定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和情感关系的知识。在人际框架中,读者的心智模型包括对父子关系、朋友关系或者恋人关系等情感关系心理模型,以及关于每个关系的语言特征的知识[5]。例如,在大部分东西方文化里,我们都期待着朋友用友好的语言说话,爱人用亲切的语气和充满爱意的语言沟通,或者以正式的方式和上级沟通。因此,在源语中出现一词多义的情况时,不仅要选取最契合当前语境的语义,而且还要选取最适合当前人际关系的表达。在小说翻译中,说话人之间的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不仅决定了使用正式语言还是口头语言,还涉及是否会使用粗俗语。说话者之间的权利距离越小,使用粗俗的可能语性就越大。如对于文学翻译来说,粗俗语是有存在价值的,它是作者与读者分享的文化知识的触发器,用来与读者进行隐式沟通的工具。正如文化翻译观所强调,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而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维护了解人物特点,发展人际关系。

自文化转向以来,文化翻译观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界的焦点。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当中,本文将框架理论作为工具,基于框架理论视角对文化翻译观进行了分析。正如文化翻译观所说,翻译应该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正因如此,译者需要具体框架调整自身理解过程。译者在框架模型中的作用是将单纯的语言分析调整到多维度理解过程,将源语框架投影到能激活读者知识框架的目标语元素上,使得译本在语义、语用和风格上与源语元素能对读者的激活框架相同。在翻译实践中,要做到构建情景框架,选取在该情境下最恰当的表达;构建地域框架,尤其在进行小说翻译时,重视对方言和口音的翻译;构建人际关系框架,使得翻译的话语符合实际的人际关系,并能够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产生影响。

框架理论整合了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为文化翻译观提供了一个更系统的解读角度。框架理论主要研究认知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系统地整合到框架理论之中,为文化转向以后的翻译理论实践研究提供指导。用框架理论诠释文化翻译观,虽然不能全面解决在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为译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考角度。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抓住“以‘背影’为线索表达深厚父爱”的方法,要求学生写一篇“母爱”的文章。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曾经是那样温柔的手突然间给我的感觉却不柔软了,仔细一看,原来母亲的手已经结满了老茧。啊,这曾经抱起过我、喂养过我、搀扶过我的双手啊,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化着,留下的不仅仅是皱纹,更是劳作的深深印痕啊!”

参考文献

[1]彭小波.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J].百家争鸣,2011(1).

[2]邓静.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

[3]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3).

[4]刘小玲.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比较[J].语言与翻译,2006(1).

[5]俞晶荷.框架语义研究与翻译:俄汉时间范畴的框架语义对比分析与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戎娜,刘著妍
《吕梁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吕梁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