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区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路径——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

更新时间:2009-03-28

从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新时代重大改革举措,是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具有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意义,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现实启示,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分析视角。红色文化指的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特色文化,是党的崇高理想、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及其载体的总和,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和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曲折发展,在全国各地形成了数目众多各具特色的区域红色文化。区域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重要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教育内容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弘扬红色文化在目标任务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内容方式上又有着高度契合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下,将区域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思政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强化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功能,可以实现弘扬地方文化和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的双重价值。

一、融入科研工作,为高校思政教师打通教学科研提供现实路径

教学科研密不可分,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由于缺少二者沟通的必要载体,教学科研割离的现象在高校思政教师中普遍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要求高校“以强化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为导向,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1]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深化对区域红色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高校自身对地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还可为高校思政教师打通教学科研提供了现实路径。

由图12可以看出,各设计师的原创比有一定差异,这是设计师“个性”的一种体现;趋优性则差别不大,与全部方案的平均得分(6.09)相比基本持平,甚至略低。设计师在“原创比—趋优性”坐标空间内的分布情况对整个团队的群体协作行为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为获得特定群体协作效果的可控因素之一,可以据此有意识地配置团队人员结构,但这种影响的具体作用尚需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来获取。

(一)弘扬区域红色文化是发掘地方城市精神的重要课题

区域红色文化与历史文物一样,已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体现地方城市精神的重要名片。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因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曾经所起的历史作用有着很大不同,从而具备不同的表现形态,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内涵,给人以丰富的感官冲击和精神体验。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数量上的稀缺性和资源上的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在新时代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将弘扬区域红色文化视为一份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作为发掘地方城市精神的重要课题。借助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将区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已成为推进地方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区域红色文化要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和弘扬,也必须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去,只有让当代青年大学生身体力行成为弘扬革命传统精神的主力军,才能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弘扬监管文化,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民主决策、科学有效监管的能力。不断强化队伍素质建设,营造谋事、干事、成事的工作氛围。持续开展“马上就办”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严抓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两个责任”,确保队伍安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更多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贴近学生思想和实际的客观事例,才能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让学生自觉接受理论的灌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和内涵都十分丰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区域红色文化的关注点和兴趣点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加强对区域红色文化研究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和探索新形势下区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路径等问题。在深入了解学生对区域红色文化认同与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寻求区域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佳结合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传承创新区域红色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区域红色文化由于地域、时间及情感因素的综合作用,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特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大学生创造意蕴丰富的教育情境,将当地喜闻乐见的革命前辈英雄事迹、成长历程以及精神世界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透过时空的阻隔,将大学生带到火热的战争年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史中去,让大学生深切体会到“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加深对区域红色文化的理解。

(三)高校思政教师有着研究宣传地方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特定的情境,使情境创设契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容易接受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对区域红色文化的研究也是高校思政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要求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狠抓课堂教学,打造“有效课堂”的现实要求。近几年,学校整顿教风学风,以提高课堂满意率、听课抬头率为抓手,强力推进常规教学及管理,“要让学生愿意听讲”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共识,这是定位“教学良师”的主要原因。

二、融入课堂教学,为高校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丰富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实际上受到特定的上课时间、特定的上课地点、特定的学生群体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高校仍然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规模,跨学院、跨专业的大班制教学仍然是思政课的主要课堂形式,这给教师选择授课方式带来了很大制约,师生互动也受到限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程吸引力,案例教学成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

(一)区域红色文化可以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

高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标就在于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和课程内涵要素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内涵建设,加快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思政课要真正发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也必须改革传统的枯燥说教模式。只有针对教学对象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列宁说:“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2](277)区域红色文化由于时间上的相近性和地域上的接近性,成为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最丰富的现实资源。

案例教学只有找到到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教学案例,才能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创新、渗透、引导、凝聚和激励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课教师可以选择区域红色文化中革命前辈的生动经历,丰富的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作为教学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区域红色文化可以作为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重要载体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2011年1月,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对高校的思政教师的编制规模、任职资格、工作待遇等作出了更为明确的硬性要求,为高校思政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在质和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是师生比显著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规模有了大的发展,教学工作量大为减轻,思政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二是思政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到思政教师队伍的绝大多数。三是思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由于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的需要,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大多是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领域,这对于加强对区域红色文化的研究,也有着天然的科研优势。

大学文化是大学供给侧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是高校自身的独特品格和办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大学文化的内生及外延能力,着力提升校地文化软实力,积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此,高校首先要加强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从地方文化中吸取各种有益的养分,融合地方特色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积极参与挖掘弘扬地方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区域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挖掘,对蕴含其中的精神进行深刻的解读和传扬,倡导新型的城市精神,发挥高校对地方文化的滋养和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促进地方的文明进步,使之焕发出时代活力,这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三)区域红色文化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开展专题教学的重要主题

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起着中轴作用,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这是新时代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3]4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入到高校思政课,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学,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教师的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42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学时,如果充分利用好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特征、地壳活动等众多因素,对地层区域进行划分。一个时代的地层划分主要基于地层沉积特征的分布,类似于沉积划分。对于整个地质时期的地层,主要是基于每个地区地层发育的总面貌,称为综合划分。一般地层划分是指综合划分。

(四)区域红色文化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推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则永远居于主体地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实效的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师结合课程特性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学习专题,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高校思政教师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大学生就自己感兴的内容进行专门研习。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地域上的便利,学生查阅资料和实地探访都很方便捷。学习方式除了个人单独学习外,也可以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只有这样,大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经过专门研习,自主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大大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融入实践教学,为高校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平台支撑

校园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精神氛围,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对大学生的理想志趣、道德品质、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自然、人文和网络环境,将区域红色文化精华有选择地引入校园环境中去,使红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基色,可以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营造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校内实践环境,深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健康发展。

(一)区域红色文化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基色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德育入心,体验先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产生实效,最终也要看教育内容是否能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2005年2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精神,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4]419但是,受制于经费、时间、场所及安全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现实困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优质菜单。充分利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可以实际运用的实践载体,并将之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中,是高校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可行思路。

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生平思想等,可以通过雕塑等方式制作成红色文化景观,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举办专门展览,或者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5]335将区域红色文化引入校园网络,有利于做强网上正面宣传,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区域红色文化可为高校思政课提供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是高校思政课最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亲身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形成理论的固化。校外实践需要有优质且稳定的校外实践场所。区域红色文化由于地域上的便利和思想文化内涵上的相通,已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场教学是效果良好的实践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在重要时间节点亲临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听教师或基地讲解员讲述重要的革命历史,有着很强的仪式感和厚重的历史感,可以让学生在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感知和体验,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组织大学生分散到各基地参观考察,重温红色历史,培养有兴趣的大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担当义务讲解员,组织大学生党员到实践基地进行新党员入党宣誓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走访老红军、新四军及其后人,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

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内容。首先是致病菌。一旦食品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致病菌,就容易导致人体中毒,因此需要重点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与金黄色葡萄菌是食品中的主要致病菌,在微生物检测实践中,需要科学检测这些致病菌的数量。其次是指示性菌种。一般情况下,从两个方面来检测指示性菌种。一是科学检测菌落总量,以便合理判断食品污染程度。在检测实验中,通常会取出1g食品,然后检验其菌落数量。二是合理检测大肠杆菌群。研究发现,人、牲畜的粪便是菌种的主要来源,因此就需要将大肠杆菌群作为污染指标菌,以此来评价食品卫生达标状况。

(三)区域红色文化可以融入大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

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热爱集体活动。同时,青年大学生群体又容易受从众心理支配和朋辈效应影响,大多喜欢以基于平等交流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的社团活动,从而获得心灵的归属感和个体的安全感,并在团体活动中感受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大学生社团既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实践媒介。高校思政教师通过主动加强和学校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引导组建以学生党员、入学积极分子为骨干的红色文化社团,帮助社团保持和区域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的沟通交流,指导社团成员学习和传播区域红色文化。同时,搭建网络新媒体交流平台,提供思政教师和社团成员的在线互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社团活动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引导他们在社团日常活动中思考和领会区域红色文化的精髓,从而加深思政课的课堂理论知识的实践体验。

(四)区域红色文化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全员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媒介

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无论学习的何种专业,将来都要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和卓越的专业技能,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以此实现个人的远大抱负和人生价值。高校的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在课堂教学环节有相通之处,在实践环节更存在着很大的结合面。专业实践是大学生检验所学知识、毕业走向社会前的重要实践机会,在此环节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让所有课程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可以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进而形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合力效应。为此,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以区域红色文化为纽带,在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的专业实践环节上,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的融通,充分利用专业课实践机会,完成专业实践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双重任务。

二是,两种版本教材中例题的数量相差很多.康轩版共安排了6个板块的活动,共22个例题,如果不包括活动一“最简分数”的5个例题,也有17个例题,而苏教版教材共安排了4个例题,其中个别例题的“试一试”是例题的拓展,难度比例题大,这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编排特点.

参考文献:

[1]曹雨平.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N].北京:光明日报,2016-6-22(10).

[2]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汪娟,高军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