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着意重趣 细致逼真——论常州留青竹刻风格

更新时间:2009-03-28

留青竹刻,是在竹子表面的青筠进行雕刻的一种技法。所谓留青,是将具体图案雕于留青之上,而将其余青筠铲去,现出竹肌层作为画面底色背景,也称皮雕。与其它竹刻相比,留青竹刻不仅精巧,而且外表色泽莹润剔透,竹肌则滑如凝脂,润如美玉,色似琥珀,时常把玩于手,图案部分也愈发透亮清晰。据史料记载,留青竹刻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尺八是现存最早的留青作品,其通体均为青筠纹饰,余下竹肌铲去,故而显得平面而粗犷。留青竹刻繁荣于明代,明中叶以后,江南一带竹刻名家辈出,竹刻技艺渐趋成熟,日益精妙,而不少文士墨客加入留青竹刻作品的鉴赏行列,又使竹刻呈现出浓厚的文人气、书卷气。明代留青分为嘉定派和金陵派,至明末,常州府江阴县人士张希黄推陈出新,技法上开创留青阳文刻法,以青筠作花,竹肌为底。于题材引入山水风光,融画理于留青,细腻精工。现今常州已成为全国留青竹刻中心,人才辈出。我国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其专著《竹刻》中所列举的五位全国著名留青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了四位,分别为白士风、徐素白、徐秉方和范遥青,这四位大家即常州留青竹刻徐、白两派的代表人物。

一、写意之徐派

写意原是国画技法与风格之一种,用笔不苛求细腻精工,着重于神态的表现和作者情感的表达。其特点是不着眼于详尽、细密地摹写现实,而注重以简洁凝练的笔墨呈现客观物象的神韵和抒发画家主观的情趣。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大写意偏重于主观之情,小写意倾向于物象之实。留青竹刻本是以刀代笔,以竹为纸,因而,其写意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留青山水为例,在笔墨上,除了展现青绿山水的分层设色外,水墨山水中的披麻皴,湖石假山的鬼面皴都适用于留青刻法。留青竹刻作为再现中国画的一种艺术形式,不单受到构图、题材与技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中国画的意境和灵魂,脱离了意境之美,留青就只能停留在"工”的层面上,无法达到艺术美的高度。意境的表达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由竹刻家的艺术修养深度和精神品格、生活经历决定。徐素白的第一幅大写意作品是其晚年所刻的《荷花图》,他第一次尝试在青筠上刻水墨写意画,但未能深入。至他的次子徐秉言的作品,在留青写意上则更有突破。徐秉言先生在创作中不求形似,更多追求对笔墨气势和精神面貌的领会,透过留青刀法将神采韵味等表现出来,并由此进入大写意之境界。

徐素白的传人中,声名最著者是他的三子徐秉方。其作品见长于意境,善以刻刀在留青画面体现虚实、主次和详略的对比,引观者注目遐想。有人曾与徐秉方探讨留青竹刻精深高妙处,徐氏即答一“虚”字,意指竹刻艺术之精微奥妙与其神韵,皆在一个"虚”字上。此“虚”,简练地概括了徐派尤其是徐秉方先生留青山水以“虚”所营造的飘逸、灵动,所具有的清灵朦胧之美。他的留青山水臂搁和摆件多刻江南山川,擅用景物叠压法形成深远之势,大山巨泽,浓缩千里山水于咫尺竹件之中。如其《观瀑图》臂搁,前景的石台,人物和青松刀分阴阳,物象清晰结构明确;近景的杂树主次清楚,渐明渐暗。中景则以主峰为尊,山石瀑布刻画得质感鲜明;其余诸峰和远山皆辅助衬托,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整件作品从严谨到松秀,节奏明快,形成空气流动、云蒸霞蔚的渺远意境。王世襄评说:“不独于见刀处现神采,更求在模糊朦胧不见刀处生变化。”徐秉方在留青题材的选择上注重思想性、趣味性和诗化意境,雕刻技法所留竹青层次更加丰富,善于灵活翻变阴阳两种刻法,强调多重对比,并开始局部放弃浮雕刻法追求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精神。此外,徐秉方是自己作画稿刻竹第一人,有善于顿悟和创造的天赋。在八十年代被誉为“海内留青第一家”。王世襄在《此君经眼录》中记述:“秉方先生幼承家学,专攻留青,四十以后艺大进,不独于见刀处现神采,更求在模糊朦胧不见刀处生变化。不然对此弥漫滃郁,满幅烟云,将不知如何措手矣。”1992年始,徐秉方的作品多次进入嘉士得、苏富比拍卖行,其中《黄雀在哪》由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徐秉方的两个女儿徐文静、徐春静在留青竹刻界也享有盛誉。徐春静作品《唐云荷塘图》原作是一幅大写意国画,后将它移植到竹韵上时,充分发挥了她刀法秀劲的长处,把荷叶、荷花、芦苇上出现的枯笔墨线雕刻得十分劲挺,把大写意时的腕力、笔力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从而达到了笔墨难以传达的境界。

二、写实之白派

与写意相对的是写实,其竹刻法讲究工致精细。其作品多吸取画法之工笔,讲究精细的刻画,作品精谨细腻,形神兼备。此派讲究刀法的线条流畅、变化,作品内容偏于写实,工细逼真。白派主要继承了画法中工笔的风格,其代表人物是白士风。他擅长雕刻花鸟和人物,尤其是梅花。他雕刻的梅花,枝干刚劲,花朵莹润,花瓣柔纤,花蕊细致入微。他刻的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一根根羽毛丰满逼真,立体感强。这些生动、逼真的作品,让人不禁为他高超的雕刻技艺所惊叹。他的花鸟作品令人沉醉,其人物作品也成就不凡。《试银针》是他比较出名的一幅作品,雕刻的是一个当农村赤脚医生的苗族姑娘,画中女子正在自己身上做扎针练习,从人物的神态中,人们可以领略到她的认真和想为当地百姓治病的事业心,画面十分生动而真实。《试银针》刻画形象不仅栩栩如生,而且也表现了真实的生活,对开拓留青竹刻题材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②健康教育:在采血前,护理人员需要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献血有着更加正确的认识。在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献血者能够对献血的具体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有着具体的了解,而护理人员能够从中了解患者的想法和态度,掌握其心理状态,并为其解答疑惑,减少其担忧和顾虑,使患者能够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积极配合检验人员和采血人员的工作。该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告知其采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解释其原因,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在献血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问询献血者的感受,针对不良反应,做好预防措施,还需要叮嘱其在饮食、运动方面的注意事项。

范遥青是白士风弟子中声誉较高的一位竹刻家。他本是农民,数十年坚持农时务农、农闲刻竹,被人们誉为“农民竹刻家”。他自身具有雕刻鸟笼的技艺基础,40岁之际,带艺投师,随白士风学习留青竹刻。他的农民身份,也使其竹刻生涯与人生经历增添了些许传奇色彩。著名文化学者李一氓曾称赞道:“遥青竹刻,刻画极精,神采焕然,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竹刻家。”范遥青除学习白士风擅长的花鸟人物外,还将自身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将留青和之前自己已掌握的深雕和陷地雕刻技艺结合起来,构成了独特的乡土意趣。他成功雕刻的传统题材有荷花、白菜两种,此外新拓展了百合花、令箭荷花、兰花、郁金香等题材,在陷地刻方面进一步深入,获得了较好的成效。范遥青的《和谐图》取荷、蟹谐音,其中荷花、叶、螃蟹为深刻,而水草、蜻蜓则为留青,将深刻与留青相结合,增添了画面的空间层次,造型灵动,极富变化,也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情趣。他的作品享誉国内外,有的作品被英国博物馆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收藏家珍藏。1995年9月,范遥青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17年7月,首届中国匠人大会中,他荣获“突出贡献艺术家”的称号。

第三是企业要注重品牌的有效传播。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短时化”成为常态。换句话说,现在是一个品牌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企业如何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是一个品牌从企业内部走向外部市场时需要着力考虑的问题。

白派在留青竹刻的创作过程中,除了比较偏重写实之外,对留青竹刻的形式也做了较大的创新,其中白士风的贡献颇大。他的巨作《孙子兵法》的样式就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将竹片拼接制成“竹简式”留青竹刻。又者,将传统的臂搁进行横刻,并命名为“横台屏”,增添了臂搁的艺术欣赏功能。再者,将竹刻作品镶嵌在红木之中,制成多角形笔筒,有“腰圆形”“四方形”“梅花型”“海棠型”等。这些新创的“横台屏”、多角形笔筒和红木镶嵌镇纸等使传统的留青竹刻艺术具有了新的发展方式和生命力。

然而,式(16)中θ1的加权最小二乘解是在忽略了式(11)中辅助参数与目标位置参数的约束关系的前提下得到的,所以其并非目标位置的最优解.为此,在第2步WLS估计中,利用辅助参数与目标位置参数的约束关系来构建方程,从而提高目标位置的估计精度.将约束关系两边平方,并移项整理,得

三、徐白两派的贡献

(一)拓展技艺

留青竹刻,自古以来就属于文人墨客的书房文玩,它的样式多以台屏、臂搁、扇骨为主。但随着时代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臂搁、台屏等作为案台文具已经逐渐稀少。这样便促使竹刻艺人们对作品的样式进行改良与拓展,如白士风将留青竹刻运用于笔筒、屏台等,不仅创新了作品形式,也增加了留青竹刻的实用价值。他的传人对留青竹刻的样式又不断创新,如打火机和茶叶罐样式的留青竹刻作品,更贴近人们生活,赢得爱好者的青睐。

(二)开拓题材

花卉草木、虫鱼鸟兽、亭台楼阁等是传统中国画常见的题材,留青竹刻与中国画关系密切,自然也常表现这些内容。常州留青竹刻艺人们除了继续刻画这些传统题材,他们还开拓了新的题材,使留青竹刻所表现的内容更为广泛。如:白士风的《姑嫂学文化》《试银针》《雏鹰展翅》等以及范遥青的《白菜图》就是题材革新的成功之作,新颖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白派传人白雪飞、白坚仁也继承了白士风的竹刻技法和风格样式。除了继承先父创造的横台屏、多角形笔筒、红木镶嵌的镇纸等作品形式,他们不断探索竹刻新技艺,如破除了作为原材料的竹片的限制,使用将多片竹子拼接的方法,并装上红木框架,制作成大型图文并茂的留青竹刻作品,如大插屏、镜框挂件、四条屏等样式,甚至还有“中堂”。其在构图格局、技法变化、装帧形式等方面也都创造出了自身的新方式,使留青竹刻作品能若书画作品一般置于厅堂,拓展了留青竹刻的适用范围。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展览并获奖,并且获得两项国家专利,这在留青竹刻史上尚属首次。

(三)创新作品形式

早期的留青竹刻,主要是阴刻和阳刻,讲究刀法的细腻和变化,追求作品的精致典雅,缺乏水墨趣味。徐、白二派的留青竹刻则表现出写实与写意兼具的风格。竹刻艺人们以刀为笔,虚实结合,使竹刻具有笔墨韵味。徐秉言的作品最能体现这种特点。他的多幅作品采用有细有粗、或拙或真的表现方式,利用多变的刀法让竹刻作品呈现出水墨意境,开拓了留青竹刻新的创作境界,在技艺上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的学习并不是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强。在小学的学习阶段,数学算是一个比较难的学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不懂的问题,而老师又不可能很好的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利用提问式教学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增强自己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学习中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共同进步,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四)培养竹刻人才

老一辈竹刻家们除了不断钻研和提高技艺外,尚十分重视培养传承人。如徐派徐素白培养了徐秉方、徐秉言等竹刻艺术家,徐秉方、徐秉言等又培养了徐文静、徐春静、徐雪草、徐风、徐云和沈华强等新一代竹刻艺术家。白派的白士风不仅对常州留青竹刻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培养新一代竹刻人。白士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江苏已具盛名。常州工业美术研究所成立后,他是所里竹刻的主要人物,多年来始终坚持创作,即使在工美所遭到裁撤时亦未停止自己手中的竹刻。不仅如此,他还培养了范遥青、白坚仁兄妹和王志伟等传人,悉心指导他们留青竹刻技艺。现如今,新一代的竹刻艺人传承着留情竹刻的技艺。为了光大留情竹刻艺术,广泛传播留情竹刻影响,他们还多次开办留青竹刻培训班,培训对留青竹刻有兴趣或有志于从事留情竹刻的年轻人,为常州留青竹刻的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在长期的留情竹刻实践中,徐派与白派,写实与写意两种风格又注重相互借鉴,互相学习,在坚持和发扬自己特长的同时,他们也注意吸取对方的优点和长处。现今的竹刻艺术家们更是集两家之大成,使留青竹刻这门传统艺术更是日臻完善与精美。

留青竹刻艺术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块瑰宝,也是人类历史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艺人们以刀代笔,以竹为载体,将书法、绘画和诗歌等形式结合,赋予竹子以新的审美功能。常州留青竹刻在徐、白二派几代人的探索实践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他们的艺术作品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在展示地方文化成就,宣传地方文化成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犇.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性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0(11):55-57.

[2]彭仁.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常州白氏留青竹刻的今与昔[J].钟山风雨,2006(2):60-64.

[3]杨秀妹.谈留青竹刻的徐氏流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5):93-95.

[4]韦中权.留青竹刻探论[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3):125-130.

[5]钱凯一.浅谈中国竹刻艺术的流变与传承——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09):37-38.

[6]卞证.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5(11):133-134.

 
周君颖,李洁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