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力开启地方高校发展新征程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令人倍感振奋,深受激励。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作为首农食品的一员,如何让“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王致和”在传承的前提下不断自主创新,逐步实现生产的工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同时,面对市场挑战、食品安全标准的持续提升,企业在管理方面不断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

(3) 在控制母线电压的大小和开关频率的基础上,都可以实现电机无反转定位,且两种方法都不需要额外的硬件资源;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给广大人民群众以很深切的感受、很大的触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赋予了新使命、新方向、新要求、新任务。

一、“新时代”对高等教育赋予新使命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迈进世界中上行列。从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根本定位来看,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担当民族复兴的一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新使命。

二、“新思想”为高等教育指明新方向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四个服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每次饲喂时以羊自动停止采食,槽内有少许剩料为原则,水桶每天早晚2次换水,保证充足饮水,连续每天记录每日采食行为、采食量及采食时间。

三、“新矛盾”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对地方高校而言,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四、“新目标”为高等教育确定新任务

只有牢牢把握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方向、新要求、新任务,才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民生之首、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战略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中是这样定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一新的目标引领下,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准确定位、自觉对标,把学校的发展建设全面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之中,加快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坚定执行者和重要参与者,支撑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即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新的表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民需求和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对治国理政的强大自信、对形势任务的精准把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自身现状契合这一新的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在高等教育,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预计,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将完成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过渡,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因而“上好学”的需求日渐凸显。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方面的需求,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能仅仅关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还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过程公平;不能仅仅依赖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还要内涵发展、寻求突破,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公平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挥应有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指南,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伟大思想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围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来持续推进和深化综合改革,扎根中国大地,突出中国特色,提出自己的大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在世界高等教育大变革的时代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在核设施的辐射防护上,起初认为只要保护了人类,也就保护了其他物种。197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明确提出非人类物种的保护问题,1990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提出的在保护人类的同时还需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其他生物的辐射防护观点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因此,从保护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角度,需要评价核设施对于生物的辐射影响。国外在该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研发了专门软件,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和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书育人,大力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抢抓历史机遇,坚持内涵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勇于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障碍和藩篱,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主要内容为2017年10月24日作者在常州市社科界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王建华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