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间伐对杉木叶凋落物和细根分解的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材质好,用途广,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目前杉木林面积1096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6.66%,蓄积量7.26亿m3。间伐作为一种重要的营林技术措施,通过调整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结构和种间关系,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发现,间伐改变了林分冠层结构,短期内导致林内光照、水分和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地上/地下凋落物的产量、质量和分解[1-2]。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植被向土壤输入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态系统维持养分平衡的重要因素[2]。研究表明,凋落物分解释放的营养物质可以供给森林生长需求量的 69%~87%[3]。通常认为,间伐强度增大将加速凋落物分解,导致凋落物产量降低[4]。但也有研究发现,强度间伐降低了叶凋落物分解速率[5]。可见,不同的间伐处理对凋落物分解影响也不尽相同。林娜等[1]评述了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指出在相同气候带内凋落物性质对分解过程有重要影响。Kunhamu 等[6]研究表明,间伐降低了凋落物中N、P、K含量。尽管国内外已开展了许多间伐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但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叶凋落物分解过程和养分循环[7-10],地下凋落物分解的研究相对较少,间伐对杉木地上/地下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更是少见。为此,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以间伐2年后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未间伐、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处理对地上/地下凋落物性质和分解速率的影响,以期为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和养分循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浙江省开化县林场城关分场(东经118°25′,北纬29°09′)。试验区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814 mm,无霜期252d,年日照总时数1334.1 h,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 180~300 m,土壤为红黄壤,土层厚度80 cm以上,质地疏松,平均坡度18º。

1.2 间伐试验

试验林分为 17年生杉木纯林,初植密度为2500株/hm2,2006年进行1次抚育间伐(间伐强度约18%)。2011年春季进行第2次间伐,分别设置中度间伐(20%间伐强度,以株数计)、强度间伐(37%间伐强度,以株数计)和不间伐3种处理,每种间伐处理小区面积20 m×20 m,3次重复,共9个小区。2012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未间伐、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保留密度分别为1775、1408、1114株/hm2,平均树高分别为14.5、14.8、14.9 m,平均胸径分别为 17.6、18.5、19.1 cm。

1.3 凋落物分解实验

2012年 12月,在每块样地内设置 5个1m×1m的凋落物收集框,收集叶凋落物然后烘干。同时在每块样地内设置8个50cm×50cm小样方,清除地表植被和凋落物,挖掘收集0-20cm土层内的杉木细根(直径<2mm),根据根系颜色和弹性,挑选活的细根。细根带回实验室后清洗干净,烘干至恒重。将烘干的叶凋落物装入15cm×25cm的尼龙网袋(孔眼直径1mm2),每袋10g,每个样地放置30袋,共270袋。烘干的细根装入 10cm×15cm的尼龙网袋(孔眼直径0.1mm),每袋2g,每个样地放置30袋,共270袋。叶凋落物分解袋平铺在地表,直接接触土壤表面;细根分解袋放置在地表土壤10cm深度处,然后覆土。分别在第90d、180d、270d、360d、540d和720d取样,每次叶凋落物和细根各5袋,烘干称重后计算残留率。

共建,形成了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合力。西江沿线各市政府积极协调各方,广东省有关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加强了水上安全的资源保障和监督管理。江门市实施了“侨海安畅”安全品牌共建活动,改善高风险水域通航环境;佛山市将九江海寿渡口打造成“最美乡村平安渡”;云浮市推行“一镇一渡”格局,积极强化渡口渡船管理;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建立了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电子航道图一体化生产体系及数据标准,为西江航道提供了统一的空间基础数据设施;“广东航道通APP”在西江全面上线试运行,西江智慧海事、防范船碰桥智能预警系统等监管平台初步建成,助力西江航运能力提升;气象、水利部门为水上交通提供全面、及时的天气、水文信息,助力水上安全。

式中,X为叶凋落物或细根分解的残留率;m0为叶凋落物的初始干质量; mt为分解t天时叶凋落物或细根干重;k为叶凋落物或细根平均腐解率;a为修正系数。

式中,m0为叶凋落物或细根的初始干重,mt为分解t天时叶凋落物或细根的干重。

混凝土浇筑主要质量控制点之三“浇筑后”。对拆模后的混凝土及时覆盖毛毡,并采取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28 d,养护期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1.4 数据处理

当前国内质量控制工具的利用尚不成熟,仍处于学习阶段。而在美国的笔译项目中,术语管理贯穿整个项目,质量控制更是一个动态过程,并紧密结合各类计算机软件技术。

叶凋落物(Ll)或细根(Lr)干重残留率采用下式计算:

分别计算不同间伐处理下叶凋落物和细根干重残留率(L)、平均腐解率( k )、分解半衰期( t0.5,分解50% 所需时间)和分解95% 所需时间( t0.95 )等指标。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一年级、二年级护士生9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名。其中,研究组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1±0.6)岁;对照组年龄18~20.5岁,平均年龄(18.9±0.5)岁。两组学生的年龄及其它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1可以看出,叶凋落物和细根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总钾(TK)含量在 3种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叶凋落物中 TOC含量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仅为 1.0%;TK的含量变异最大,达17.5%;TN和TP含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变异系数也相对较小。细根中TP含量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变异系数最大,达22.2%;其他3种元素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尽管叶凋落物和细根4种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间伐处理之间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但间伐对叶凋落物钾元素含量影响较大,而对细根磷元素含量影响较大。总体上,间伐后短期内(2年)叶凋落物和细根的TOC、TN、TP和TK含量不受间伐处理影响。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有很多,大多集中在语言错误分析方面。但是,论文的选题首先决定着论文的质量,从学生的选题可以了解学生的语言、思维及思想动态。因此,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本科论文的选题质量,确定选题需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由指导教师负责初审;然后由学院的各学科方向的专家小组负责复审,学生根据复审意见经过修改后再次提交,论文题目最终通过学院终审后,学生才能开始正式撰写论文。

实验前叶凋落物和细根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含量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全氮(TN)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全磷(TP)含量用钼蓝比色法,全钾(TK)含量用火焰光度法测量[11]

本试验图表采用 Excel 2013制作,不同间伐处理之间叶凋落物和细根养分含量及分解速率差异采用SPSS19.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凋落物和细根养分含量

叶凋落物或细根平均腐解率(k)采用Olson指数衰减模型[12]计算:

 

表13 种间伐处理叶凋落物和细根养分含量变化

  

叶凋落物/g·k g-1 细根/g·k g-1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总钾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总钾未间伐 450.8 10.5 0.49 2.0396.5 8.60.69 6.4中度间伐 459.5 9.4 0.43 1.5422.010.20.55 6.0强度间伐 453.5 8.8 0.44 1.8399.5 8.80.44 6.4平均值 454.6 9.6 0.45 1.8406.0 9.20.56 6.3标准差 4.5 0.8 0.03 0.413.9 0.90.12 0.3变异系数/% 1.0 8.8 6.9 17.5 3.4 9.722.2 4.2 P值 0.8260.0970.0920.1330.6210.3630.6110.605

2.2 叶凋落物分解特征

不同间伐处理叶凋落物随时间变化的分解特征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第90d时3种间伐处理之间叶凋落物分解速率没有明显差异,从180d开始强度间伐处理分解速率显大,此后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720d时中度和著增强度间伐处理叶凋落物干重残留率分别为未间伐处理的91.9%和80.9%。中度和强度间伐处理日平均腐解率比未间伐处理高13.0%和35.1%(表2)。中度和强度间伐处理叶凋落物分解半衰期和分解 95%所需的时间分别为未间伐处理的86.0%、72.7%和87.8%、74.0%。间伐后短期内,随间伐强度增加叶凋落物分解加快,这主要与间伐降低了林分冠层郁闭度,增加了林地土壤温度,促进了微生物活性,进而增加了凋落物分解。

  

图1 不同间伐处理叶凋落物干重分解变化(*表示差异显著,下同)

 

表2 不同间伐处理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Olson指数模型和平均腐解率

  

间伐处理 Olson指数模型 k (d-1) t0.5 (d) t0.95 (d)未间伐 y=0.97222 e-0.001001t 0.001001 662 2956中度间伐 y=0.957997e-0.001131t 0.001131 569 2594强度间伐 y=0.953999e-0.001353t 0.001353 481 2187

2.3 细根分解特征

细根分解的干重残留率在第90d时3种间伐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此后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干重残留率减少,表明随间伐强度增加,杉木细根分解速率加快。 720d时中度和强度间伐处理细根干重残留率分别为未间伐处理的 84.7%和 81.4%。中度和强度间伐处理日平均腐解率比未间伐处理高 31.7%和 44.9%(表3)。中度和强度间伐处理细根分解半衰期和分解 95%所需的时间分别为未间伐处理 79.6%、67.4%和75.6%、69.0%。由此可见,间伐强度显著影响细根的分解动态。

  

图2 不同间伐处理细根干重分解的变化

 

表3 不同间伐处理细根分解过程中的Olson指数模型和平均腐解率

  

间伐处理 Olson指数模型 k (d-1) t0.5 (d) t0.95 (d)未间伐 y=0.961502e-0.000759t 0.000759 863 3896中度间伐 y=0.961405e-0.001t 0.001 687 2946强度间伐 y=0.954717e-0.001101t 0.001101 582 2687

3 结论与讨论

间伐改变了林分微气象环境和营养空间,导致林木各器官中养分含量发生相应变化[1]。有研究指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前期分解速率受N 控制,N含量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后期分解速率受木质素浓度或木质素/N比制约[13-14]。Kunhamu 等[6]指出,间伐降低了凋落物中N、P、K的含量。本研究发现,中度和强度间伐2年后的杉木叶凋落物和细根TOC、TN、TP和 TK含量与未间伐林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江苏溧水林场的研究表明,仅70%间伐强度的杉木林间伐7年后叶凋落物TN含量显著低于未间伐林分[5]。这些不同的结果一方面与树种特性有关,另外与间伐强度和间伐后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短期内不同间伐处理叶凋落物分解速率没有差异,半年后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叶凋落物分解速率显著增大。叶凋落物分解前的化学性质对前期分解没有影响,分解过程可能更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间伐后林冠郁闭度降低,改善了林内的光照条件,增加了林地土壤温度,有利于增强微生物和酶活性,从而加速凋落物分解[15]。此外,间伐后林下紫外线透射增强,提高了凋落物中木质素光降解作用,也促进了凋落物分解[16]。但肖文娅等[5]研究发现,中度间伐强度的杉木林分内叶凋落物分解最快,轻度间伐次之,强度间伐将减缓杉木叶凋落物的分解。他们认为强度间伐(70%)处理可能导致土壤湿度降低而改变了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活性,进而抑制凋落物分解。因此,适宜的间伐强度对维持林分养分循环,促进林分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间伐后细根的分解速率也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但细根平均腐解率低于叶凋落物。这可能是因叶凋落物位于地表,受林内微气象环境的影响较大,而细根在土壤中,间伐后土壤环境的变化弱于地表。尽管如此,相对于未间伐处理,间伐后细根平均腐解率的增加率高于叶凋落物平均腐解率的增加率,表明间伐更有利于细根的分解。本研究中杉木细根分解速率低于金钊等[7]在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结果,不同的土壤、气候和林分条件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凋落物的分解,间伐对根系,尤其是细根分解的影响偏少,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此外,本文仅开展了间伐后地上/地下凋落物分解前性质以及分解过程的研究,地上/地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也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娜, 刘勇, 李国雷,等.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世界林业研究, 2010, 23(3):44-47.

[2]郭剑芬, 杨玉盛, 陈光水,等.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06, 42(4):93-100.

[3]Waring RH, Schlesinger WH. 1985. Forest Ecosystems: Concepts and Management[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Roig S, Del Rio M, Canellas I, et al. Litter fall in Mediterranean Pinus pinaster Ait. stands under different thinning regimes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5, 206(1): 179-190.

[5]肖文娅, 刁娇娇, 费菲,等. 不同强度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6, 25(8):1291-1299.

[6]Kunhamu T K, Kumar B M, Viswanath S. Does thinning affect litterfall,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associated nutrient release in Acacia mangium stands of Kerala in peninsular India? [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9,39(4): 792-801.

[7]金钊, 杨玉盛, 董云社,等. 米槠与杉木细根凋落物是否在自身群落中分解得更快?[J]. 植物学报,2006, 23(6):651-657.

[8]林开敏, 章志琴, 叶发茂,等. 杉木人工林下杉木、楠木和木荷叶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动态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0,19(2):34-39.

[9]肖文娅, 费菲, 刁娇娇,等.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中微生物数量对间伐的响应[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 44(1):31-36.

[10]刘文飞, 樊后保.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 C,N,P归还量对氮沉降的响应[J]. 林业科学, 2011,47(3):89-95.

[11]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2]潘辉, 黄石德, 洪伟, 等. 三种相思人工林和木荷林凋落叶分解的动态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 17 ( 3) : 39 -43.

[13]Taylor B R,Parkinson D,Parsons W F J. Nitrogen and lignin content as predictor of litter decay rates:a microcosm test [J]. Ecology,1989,70( 1) :137-167.

[14]Berg B,Muller M,Wessen B. Decomposition of red clover ( Trifolium pratense) roots [J]. 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1987,19 ( 5 ) : 589- 594.

[15]Rietl A J, Jackson C R. Effects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actices of prescribed burning and mechanical thinning on soil microbial enzyme activities and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2, 50: 47-57.

[16]张慧玲, 宋新章, 哀建国, 等. 增强紫外线-B 辐射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综述[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 27(1): 134-142.

 
余士香,黄凤生,成向荣
《华东森林经理》 2018年第01期
《华东森林经理》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