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PUREX流程中锝对U(Ⅳ)-肼的稳定性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锝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在燃耗为33 GWd/t(以U计)的动力堆乏燃料中,每吨燃料约产生850 g 99Tc,燃耗达到50 GWd/t(以U计)时,每吨燃料约产生1 110 g 99Tc。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进步,235U初始丰度的提高以及燃耗的不断加深,乏燃料中Tc的含量将进一步增加。

在乏燃料后处理工艺流程中,Tc经过1A[1-3]和TcS[4-5]工艺单元进入到1B工艺单元中。Tc在1B中会与还原剂[6-8]发生反应,影响钚的还原反萃。对于传统的PUREX[8-11]流程,以U(Ⅳ)-肼为还原剂,Tc催化氧化U(Ⅳ)-肼,使U(Ⅳ)-肼过量消耗[12-13],影响钚的还原效果。当乏燃料燃耗增加,特别是1B钚浓缩倍数提高时,Tc会对1B钚还原反萃的影响更大,这就对TcS槽Tc净化系数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前人对Tc的净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8, 14],张丕禄等[8]通过串级实验提出了1B工艺中锝影响的临界浓度,周常新等[14]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锝的净化工艺,并通过台架实验对低锝净化系数的锝净化工艺进行了验证。但Tc在PUREX流程一循环中通过TcS槽大幅度提高Tc净化系数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同时,随着流程、燃耗及1B槽钚浓缩倍数的改变,造成1B槽中Tc含量的增加,Tc的行为变得更加复杂,使钚的还原反萃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因此1B槽中Tc对钚还原反萃的影响仍需要重点研究。本工作对1B槽中Tc催化氧化U(Ⅳ)-肼的行为进行研究,以获得基础数据,评估1B中Tc对钚的还原反萃影响,为高燃耗乏燃料、钚高浓缩倍数流程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Avaspec-ul3648分光光度计,荷兰Avantes公司;LS-6000LL液体闪烁谱仪,美国Bechman公司;mini-100H恒温金属浴,江苏无锡杰瑞安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石英比色皿,光程1 cm,宜兴市晶科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UO2(NO3)2,兰州核燃料厂,U(Ⅳ)通过肼还原UO2(NO3)2制得;高锝酸铵(99Tc),分析纯,美国橡树岭实验室;水合肼(φ=80%),化学纯,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硝酸,分析纯,北京北化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TiCl3溶液、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二苯胺磺酸钠,分析纯,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北京化学试剂公司;所有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公民及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法制教育稍显落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互动和配合,缺乏规范化的协作机制。

人们熟知的ofo小黄车也在这里度过了很多巅峰时刻:其年轻的90后创始人与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骑车畅聊;宣布冠名一颗卫星、合作小黄人;斥巨资签下当红明星鹿晗作为代言人,粉丝几乎包围了整栋大厦等等。当然,这背后是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和国际化步伐。

1.2 实验与分析方法

温度对U(Ⅳ)氧化的影响示于图4。由图4可知,温度升高会显著加快Tc催化氧化U(Ⅳ)的速率,温度从25 ℃升高到40 ℃,U(Ⅳ)氧化完的时间缩短了5/6,40 ℃条件下,2.2 mmol/L Tc仅需60 min便可将10 g/L U(Ⅳ)催化氧化完全。

锝浓度影响:对燃耗为45 000 MWd/t(以U计)的乏燃料后处理,锝净化3倍、钚浓缩3.3倍条件下,1B槽水相中锝的浓度约为1.1 mmol/L ,实验中选择锝浓度为1.1、2.2、3.3、4.4、5.0 mmol/L,测定相应锝浓度下648 nm处U(Ⅳ)吸光度的变化。

1.1 资料来源 回顾性收集、整理清城区1988-2017年疟疾疫情年报表、监测报表、防治工作总结、流行病学专题调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直报数据等。人口数据资料来自区统计年鉴。

(2) 锝与U(Ⅳ)-肼-Pu(Ⅲ)的反应:在mini-100H恒温金属浴控温条件下,向Tc-U(Ⅳ)-肼的硝酸溶液中加入Pu(Ⅳ),混合后溶液钚质量浓度为6 g/L, 锝浓度分别为2.2 mmol/L 和5.0 mmol/L,初始U(Ⅳ)质量浓度10 g/L,与Pu(Ⅳ)反应后,总铀质量浓度10 g/L,U(Ⅳ)质量浓度约为7 g/L,U(Ⅳ)加入时间计时为0 min。

锝浓度直接用液闪分析。

肼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研究肼浓度(0.05、0.15、0.20、0.25 mol/L)和温度(25、30、35、40、45 ℃)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对比锝-U(Ⅳ)-肼和锝-肼体系反应过程中肼浓度变化。

U(Ⅳ)浓度的分析采用TiCl3还原-重铬酸钾滴定法[15]

以6.088 m3/d(10%)的泄漏量泄漏120 d,污染羽中心浓度为944.51 mg/l。污染羽向下游扩散了50 m,污染羽前缘浓度(ZK3方向)增至24.56 mg/l,污染有向外扩张趋势(图6-b)。

一台机器人运作时固然可以做到最短路径的搬货,但是多台同时运作时,因为场地通道有限,所以很难实现全部做到最短路径的搬运。有时就会因为避让另一台机器人而绕远路前行。

U(Ⅳ)浓度影响:钚浓缩3倍条件下,1B槽进料级U(Ⅳ)质量浓度约为10 g/L ,1BP中U(Ⅳ)质量浓度为5 g/L,钚浓缩倍数提高时1B反萃段U(Ⅳ)浓度会提高,故实验中选择U(Ⅳ)初始质量浓度为5、10、15、20、25 g/L,测定相应初始U(Ⅳ)浓度下648 nm处U(Ⅳ)吸光度的变化。

2 结果与讨论

2.1 初始锝和U(Ⅳ)浓度对U(Ⅳ)氧化行为的影响

这一段尤为心惊,侍剑识破了丁珰的阴谋,但是不料狗哥智商着急,且早已被迷得神魂颠倒,善良温厚的她就这样惨死。一直到全书完结,狗杂种也不知道侍剑是因为自己而死的。此时的丁珰又完成了一次蜕变,之前的活泼机灵和古灵精怪,都让人不寒而栗。这些美好的表象都像是一层画皮,拨开之后,那血盆大口中闪耀的是寒光凛冽的獠牙。

  

c0(Tc)=5.0 mmol/L,ρ0(U(Ⅳ))=20 g/L,c0(N2H4)=0.1 mol/Lt,min:1——0,2——30,3——60,4——90,5——120,6——150,7——180,8——210图1 Tc-U(Ⅳ)-肼体系U(Ⅳ)吸光度随时间变化曲线Fig.1 Absorption curves of U(Ⅳ) vs time in solution of nitic acid containing Tc, U(Ⅳ) and hydrazine

不同初始锝和U(Ⅳ)浓度下U(Ⅳ)的吸光度随时间变化示于图2。如图2所示,与文献[12]中提到的Tc与U(Ⅳ)-尿素体系反应、U(Ⅳ)在30 min内几乎反应完全相比,肼的存在大大延缓了U(Ⅳ)的氧化速率。反应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为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尾段,其中初始段和尾段持续时间短,反应较慢,初始段溶液呈现U(Ⅳ)的绿色,尾段溶液呈现黄棕色。中间反应段持续时间长,反应较快,溶液主要呈现U(Ⅵ)的黄色。在考察的初始U(Ⅳ)浓度范围内,含肼硝酸溶液中Tc催化氧化U(Ⅳ)均有一个类似诱导期的时间段存在,Tc浓度升高会缩短诱导期(图2(a)), U(Ⅳ)浓度升高会延长诱导期(图2(b))。

由图2(a)可以得出不同Tc初始浓度下U(Ⅳ)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ka,Tc初始浓度为1.1、2.2、3.3、4.4、5.0 mmol/L下,表观速率常数ka分别为0.49×10-4、1.36×10-4、2.12×10-4、2.84×10-4、3.20×10-4 min-1,将ln ka对ln c0(Tc)作图,结果示于图3。图3直线斜率为1.23,表明Tc催化氧化U(Ⅳ)反应对Tc的级数为1.23。

对图2(b)数据处理,用U(Ⅳ)的浓度变化和反应时间进行拟合,曲线呈现线性关系,可以得出不同U(Ⅳ)初始浓度下Tc催化氧化U(Ⅳ)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ka,结果列于表1。如表1所示,U(Ⅳ)初始质量浓度为5、10、15、20、25 g/L下,表观速率常数ka分别为1.26×10-4、1.60×10-4、1.69×10-4、1.67×10-4、1.43×10-4 min-1,除了U(Ⅳ)初始质量浓度为5 g/L时因取样点少及U(Ⅳ)浓度低造成的分析误差外,其余四个U(Ⅳ)初始浓度下Tc催化氧化铀的反应速率基本不变,表明Tc催化氧化铀的反应对U(Ⅳ)为0级反应,平均速率常数为1.60×10-4 min-1

  

c0(N2H4)=0.1 mol/L,c0(HNO3)=1.4 mol/L,25 ℃(a):ρ0(U(Ⅳ))=10 g/L;c0(Tc),mmol/L:■——5.0,●——4.4,▲——3.3,▼——2.2,□——1.1 (b):c0(Tc)=2.2 mmol/L;ρ0(U(Ⅳ)),g/L:■——25,●——20,▲——15,▼——10,□——5图2 不同初始锝(a)和U(Ⅳ)(b)浓度下U(Ⅳ)的吸光度随时间变化Fig.2 Variation of reactions in different initial technetium(a) and U(Ⅳ)(b) concentrations

  

图3 不同Tc初始浓度时反应速率ln ka对ln c0(Tc)的关系Fig.3 Variation of reaction rate in different initial technetium concentrations

 

表1 25 ℃下U(Ⅳ)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ka与初始U(Ⅳ)浓度的关系Table1 Variation of reaction rate kain different initial U(Ⅳ) concentrations at 25 ℃

  

ρ0(U(Ⅳ))/(g·L-1)104ka/min-1r25.01.260.98610.01.600.99115.01.690.99620.01.670.99225.01.430.993

2.2 温度对U(Ⅳ)氧化的影响

  

c0(Tc)=2.2 mmol/L,ρ0(U(Ⅳ))=10 g/L,c0(N2H4)=0.1 mol/L,c0(HNO3)=1.4 mol/L温度,℃:■——25,●——30,▲——35,▼——40,□——45图4 不同温度下U(Ⅳ)的吸光度随时间变化Fig.4 Absorption curves of U(Ⅳ) vs time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

(1) 锝与U(Ⅳ)-肼的反应:在mini-100H恒温金属浴控温条件下,将锝与U(Ⅳ)-肼的硝酸溶液混合,监测648 nm处U(Ⅳ)吸光度的变化,所有实验硝酸浓度均为1.4 mol/L。

对不同温度下U(Ⅳ)的浓度变化和反应时间进行拟合,可以得出不同温度下Tc催化氧化U(Ⅳ)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ka。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30、35、40、45 ℃时,表观速率常数ka分别为1.35×10-4、2.25×10-4、4.18×10-4、6.37×10-4、9.89×10-4 min-1,以ln ka对(1/RT)作图,结果示于图5。由图5可知,直线斜率为-79 226。得到Tc催化氧化U(Ⅳ)反应的活化能Ea=79.2 kJ/mol。

  

图5 不同温度下Tc催化氧化U(Ⅳ)的反应速率ln ka与1/RT的关系Fig.5 Variation of ln ka with 1/R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c0(Tc)=2.2 mmol/L,ρ0(U(Ⅳ))=10 g/L,c0(HNO3)=1.4 mol/L,25 ℃c0(N2H4),mol/L:■——0.05,●——0.10,▲——0.15,▼——0.20,□——0.25图6 不同肼浓度下U(Ⅳ)的吸光度随时间变化Fig.6 Absorption curves of U(Ⅳ) vs time in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hydrazine

2.3 肼浓度对U(Ⅳ)氧化的影响

肼浓度对U(Ⅳ)氧化的影响示于图6。作为U(Ⅳ)的支持还原剂,肼在工艺中用于消除溶液中的亚硝酸。由图6可知,总体来说肼浓度的增加并未显著延缓U(Ⅳ)的氧化速率,肼浓度由0.05 mol/L升高至0.25 mol/L,U(Ⅳ)被完全氧化完的时间也仅延长30 min左右;肼浓度的升高对U(Ⅳ)氧化的延缓作用主要体现在反应的初始阶段,10 g/L U(Ⅳ)条件下初始阶段的持续时间在60 min以内,肼浓度升高对U(Ⅳ)的氧化延缓作用相对明显,肼浓度越高,初始的慢速反应阶段持续时间越长,进入快速反应阶段以后,U(Ⅳ)的氧化速率几乎与肼浓度无关。由于本实验未引入亚硝酸,肼对亚硝酸消除作用未充分体现,不能体现真实工艺运行时肼的反应行为。

图1为Tc-U(Ⅳ)-肼体系U(Ⅳ)吸光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在硝酸溶液中,Tc与U(Ⅳ)-肼混合后,648 nm处U(Ⅳ)的吸收峰逐渐降低,U(Ⅳ)被逐渐催化氧化,直至U(Ⅳ)被氧化完全,吸收峰消失。Tc与U(Ⅳ)-肼混合后溶液会不断产生气体,气体伴随整个反应过程。反应初期溶液呈现绿色,中后期溶液呈现黄色,U(Ⅳ)的吸收峰消失时,溶液呈现棕黄色,与U(Ⅵ)的颜色有明显的区别,为U(Ⅵ)、亚硝酸和低价锝的混合色。

2.4 Tc-U(Ⅳ)-肼体系和Tc-肼体系反应过程中肼浓度变化

图7为Tc-肼体系(曲线Ⅰ)和Tc-U(Ⅳ)-肼体系(曲线Ⅱ)反应过程中肼浓度变化曲线,并与反应过程中U(Ⅳ)的吸光度变化(曲线Ⅲ)做对比。由图7可见,对于Tc-肼体系,锝催化氧化肼存在明显的诱导期,对于Tc-U(Ⅳ)-肼体系,U(Ⅳ)的存在消除了Tc催化氧化肼的诱导期,锝同时催化氧化U(Ⅳ)和肼;然而,虽然U(Ⅳ)消除了锝催化氧化肼的诱导期,Tc-U(Ⅳ)-肼体系和Tc-肼体系相比,消耗75%肼所需要的时间仅相差1 h(Tc-肼体系略慢),即Tc-U(Ⅳ)-肼体系中,U(Ⅳ)对硝酸氧化肼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U(Ⅳ)完全氧化时,溶液中的肼消耗约71%,时间为6 h,U(Ⅳ)完全氧化后,剩余的肼氧化速率明显加快,剩余29%的肼1 h即被氧化完全。

2.5 Tc-U(Ⅳ)-肼体系反应过程中Tc(Ⅶ)浓度变化

图8为Tc-U(Ⅳ)-肼体系反应过程中Tc(Ⅶ)浓度变化曲线,图中加入U(Ⅳ)的吸光度变化曲线作对比。由图8可知,Tc-肼的硝酸溶液加入U(Ⅳ)后,Tc(Ⅶ)的浓度迅速下降,Tc(Ⅶ)浓度为2.2 mmol/L时,约57%还原为低价锝,Tc(Ⅶ)浓度为5.0 mmol/L时,约63%还原为低价锝;反应过程中,不同锝浓度条件有着类似的反应历程,初期的慢反应阶段,Tc(Ⅶ)计数进一步快速降低,Tc(Ⅶ)为2.2 mmol/L时,约75%还原为低价锝,Tc(Ⅶ)为5.0 mmol/L时,约78%还原为低价锝;在U(Ⅳ)的快速消耗过程中,Tc(Ⅶ)浓度缓慢降低,U(Ⅳ)消耗完全的短时间段内,出现了Tc(Ⅶ)浓度的最低点,上述两个锝浓度情况下溶液中均只含有约3%的Tc(Ⅶ);由图7可知,U(Ⅳ)消耗完全后,溶液中仍存在少部分的肼,这部分肼会被快速消耗掉,这就使得溶液中的锝能继续维持在低价态,肼消耗完全后,低价锝被氧化成高价锝,U(Ⅳ)消耗完150 min后,初始Tc(Ⅶ)浓度为2.2 mmol/L时,溶液中约剩余37%的Tc(Ⅶ),U(Ⅳ)消耗完180 min后,初始Tc(Ⅶ)浓度为5.0 mmol/L时,溶液中约剩余46%的Tc(Ⅶ),这也证明了锝浓度越高,催化作用越大的原因是:锝浓度高时,Tc在Tc(Ⅶ)和低价锝之间的转换速率更快。

肼浓度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将样品稀释后加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剂,在458 nm处测定吸光度,依据标准曲线计算肼浓度[15]

  

c0(HNO3)=1.4 mol/L,25 ℃Ⅰ:c0(Tc)=2.2 mmol/L,c0(N2H4)=0.1 mol/L;Ⅱ:c0(Tc)=2.2 mmol/L,ρ0(U(Ⅳ))=10 g/L,c0(N2H4)=0.1 mol/L;Ⅲ:c0(Tc)=2.2 mmol/L,ρ0(U(Ⅳ))=10 g/L,c0(N2H4)=0.1 mol/L图7 Tc-U(Ⅳ)-肼体系和Tc-肼体系反应过程中肼浓度变化Fig.7 Concentration of hydrazine vs time in solution of nitic acid containing Tc, U(Ⅳ) and hydrazine

  

(a):c0(Tc)=2.2 mmol/L,ρ0(U(Ⅳ))=10 g/L,c0(N2H4)=0.1 mol/L,c0(HNO3)=1.4 mol/L,25 ℃;(b):c0(Tc)=5.0 mmol/L,ρ0(U(Ⅳ))=10 g/L,c0(N2H4)=0.1 mol/L,c0(HNO3)=1.4 mol/L,25 ℃图8 Tc-U(Ⅳ)-肼体系反应过程中Tc(Ⅶ)浓度变化Fig.8 Concentration of Tc(Ⅶ) vs time in solution of nitic acid containing Tc, U(Ⅳ) and hydrazine

2.6 Tc-U(Ⅳ)-Pu(Ⅲ)-肼体系反应

Tc对HNO3-U(Ⅳ)-Pu(Ⅲ)-N2H4溶液的催化氧化反应过程示于图9。如图9所示,反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U(Ⅳ)氧化为U(Ⅵ)的阶段(图9(a)、(c))和Pu(Ⅲ)氧化为Pu(Ⅳ)的阶段(图9(b)、(d))。首先对吸收光谱的各个峰进行解析:(1) 在U(Ⅳ)氧化为U(Ⅵ)的阶段(图9(a)、(c)),414 nm处为U(Ⅵ)的吸收峰,475~480 nm为U(Ⅳ)和Pu(Ⅳ)吸收峰的叠加峰(U(Ⅳ)吸收峰为480 nm,Pu(Ⅳ)吸收峰为476 nm), 560 nm为Pu(Ⅲ)的吸收峰,610 nm、647 nm和665 nm为U(Ⅳ)和Pu(Ⅲ)吸收峰的叠加峰(单纯U(Ⅳ)吸收峰为647 nm,单纯Pu(Ⅲ)吸收峰为600 nm和665 nm),此处因647 nm的U(Ⅳ)吸收峰吸光度高且峰宽(见图1),对Pu(Ⅲ)峰形干扰大;在此阶段,由414 nm处的吸光度可判定U(Ⅵ)浓度逐渐升高,由 480 nm和647 nm处吸光度可判定U(Ⅳ)浓度逐渐降低,由560 nm的吸光度可判定Pu(Ⅲ)浓度基本不变;(2) 在Pu(Ⅲ)氧化为Pu(Ⅳ)的阶段(图9(b)、(d)),414 nm处为U(Ⅵ)的吸收峰,476 nm的尖峰为Pu(Ⅳ)吸收峰,560 nm和600 nm为Pu(Ⅲ)的吸收峰,665 nm为Pu(Ⅲ)吸收峰;在此阶段,由414 nm处的吸光度可判定U(Ⅵ)浓度基本不变,由 476 nm和665 nm处吸光度可判定Pu(Ⅳ)浓度逐渐升高,由560 nm和600 nm处的吸光度可判定Pu(Ⅲ)浓度逐渐降低。

Tc浓度为2.2 mmol/L时,10 g/L U(Ⅳ)与6 g/L Pu(Ⅳ)反应剩余的U(Ⅳ)在120 min反应完全(120 min时476 nm处已经观察到少量Pu(Ⅲ)的生成),6 g/L Pu(Ⅲ)在此后的270 min内几乎全部氧化为Pu(Ⅳ);Tc浓度为5.0 mmol/L时,10 g/L U(Ⅳ)与6 g/L Pu(Ⅳ)反应剩余的U(Ⅳ)在45 min反应完全(45 min时476 nm处已经观察到少量Pu(Ⅲ)的生成),6 g/L Pu(Ⅲ)在此后的135 min内全部氧化为Pu(Ⅳ)。

假定在PUREX流程1A槽中采用3-3流程(3 mol/L HNO3萃取-3 mol/L HNO3洗涤)的情况下,燃耗33 000 MWd/t(以U计),1B钚浓缩6倍,1B水相中Tc的浓度接近5.0 mmol/L,燃耗增加到45 000~55 000 MWd/t(以U计),若不洗锝,1B水相中Tc的浓度约为6~7 mmol/L,这样高的锝浓度下10 g/L U(Ⅳ)与6 g/L Pu(Ⅳ)的混合溶液中Pu(Ⅲ)稳定存在的时间小于45 min;锝净化3倍,1B水相中Tc的浓度约为2 mmol/L,此锝浓度下10 g/L U(Ⅳ)与6 g/L Pu(Ⅳ)的混合溶液中Pu(Ⅲ)稳定存在的时间小于120 min。Tc净化6倍,1B水相中Tc的浓度约为1 mmol/L,此Tc浓度下10 g/L U(Ⅳ)与6 g/L Pu(Ⅳ)的混合溶液中Pu(Ⅲ)稳定存在的时间约300 min。相比于1B钚还原反萃段水相的总停留时间35 min,300 min时间已经接近9倍。

  

ρ0(U(Ⅳ))=10 g/L,ρ0(Pu)=6 g/L,c0(N2H4)=0.1 mol/L,c0(HNO3)=1.45 mol/L,25 ℃(a)、(b):c0(Tc)=2.2 mmol/L,(c)、(d):c0(Tc)=5.0 mmol/Lt,min:(a):1——0,2——30,3——60,4——90,5——120;(b):1——120,2——150,3——180,4——210,5——240,6——300,7——330,8——390;(c):1——0,2——30,3——45;(d):1——45,2——60,3——75,4——90,5——105,6——120,7——135,8——150,9——180图9 Tc-U(Ⅳ)-Pu(Ⅲ)-肼体系反应过程中的吸收曲线随时间变化Fig.9 Absorption curves vs time in solution of nitic acid containing Tc, U(Ⅳ), Pu(Ⅲ) and hydrazine

3 结 论

通过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硝酸体系中锝催化氧化U(Ⅳ)-肼的反应,主要结论如下:

(1) Tc浓度和温度是影响Tc催化氧化U(Ⅳ)的最主要因素,降低Tc浓度和温度可以显著降低U(Ⅳ)的氧化速率;而U(Ⅳ)浓度和肼浓度对Tc催化氧化U(Ⅳ)的影响较小;Tc催化氧化U(Ⅳ)反应对Tc的级数为1.23,Tc催化氧化U(Ⅳ)的反应对U(Ⅳ)为0级反应,平均速率常数为1.60×10-4 min-1,反应的活化能为Ea=79.2 kJ/mol;

(2) Tc-U(Ⅳ)-肼体系,肼的破坏和U(Ⅳ)的氧化同时进行,不存在Tc-肼体系Tc催化氧化肼的诱导期,但Tc-肼体系肼的氧化速率略慢于Tc-U(Ⅳ)-肼体系,U(Ⅳ)对硝酸氧化肼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U(Ⅳ)消耗完后,肼的氧化速率明显加快;

(3) Tc-U(Ⅳ)-Pu(Ⅲ)-N2H4体系中,钚的存在显著加快Tc催化氧化U(Ⅳ)的速率,1A工艺中采用3-3流程,燃耗45 000~55 000 MWd/t(以U计),若不洗Tc,1B钚反萃段水相中Tc的浓度约为6~7 mmol/L,对于10 g/L U(Ⅳ)与6 g/L Pu(Ⅳ)混合的溶液,Pu(Ⅲ)稳定存在的时间小于45 min,Tc净化3倍(1B水相中Tc的浓度约为2 mmol/L),Pu(Ⅲ)稳定存在的时间约120 min,Tc净化6倍(1B水相中Tc的浓度约为1 mmol/L),Pu(Ⅲ)稳定存在的时间约为300 min,相比于1B钚还原反萃段水相的总停留时间35 min,300 min已经接近9倍。

全置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分别为优35例、良6例、中3例、差0例,和半置组的优18例、良17例、中9例、差0例相比较,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较强(P<0.05)。

在主轴转速1情况下,29个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曲线如图7所示。当强制冷却液流过主轴时,主轴的温度开始下降。

参考文献:

[1] 江浩,朱国辉.Purex流程中Tc的走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5,29(3):193-200.

[2] 田保生,欧阳应根,李卫民,等.锝在Purex流程共去污段(1A槽)的走向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1,35(1):15-21.

[3] 欧阳应根,李瑞雪,矫海洋,等.HNO3-TBP/OK体系中锆、锝共萃取行为的研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3,25(2):115-117.

[4] 陈延鑫,何辉,张春龙,等.后处理Purex流程洗锝工艺的计算机模拟Ⅰ:计算机模拟及工艺参数分析[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3,35(1):19-23.

[5] 周常新,王孝荣,何辉,等.后处理Purex流程洗锝工艺的选定与验证[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4,48(1):50-55.

[6] 王辉,魏艳,刘方,等.APOR后处理流程1B槽中锝的走向[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2,34(2):109-113.

[7] Liu F, Wang H, Jia Y F, et al. Methyl-hydrazine deoxidize Tc(Ⅶ) in nitric acid in presence of U(Ⅵ) and behavior of technetium in the U/Pu splitting stage of APOR process[J]. Energy Procedia, 2013, 39: 358-364.

[8] 张丕禄,齐占顺,朱志瑄.Purex流程中Tc对U(Ⅳ)还原Pu(Ⅳ)的影响[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9,21(4):219-227.

[9] Garraway J, Wilson P D. The technetium-catalysed oxidation of hydrazine by nitric acid[J]. J Less-Common Met, 1984, 97: 191-203.

[10]Koltunov V S, Marchenko V I, Zhuravleva G I. Kinetics of redox reactions of U, Pu, and Np in TBP solutions Ⅶ: kinetics of reduction of Pu(Ⅳ) and Np(Ⅵ) with butanal oxime in undiluted TBP[J]. Energy Procedia, 2001, 43(4): 334-337.

[11]Marchenko V I, Zhuravleva G I, Dvoeglazov K N, et al. Behaviors of plutonium and neptunium in nitric acid solutions containing hydrazine and technetium ions[J].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 42(4): 733-739.

[12]朱志瑄.硝酸介质中锝的氧化还原研究[D].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

[13]孙玉珍.锝在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中的行为和控制[J].乏燃料管理及后处理,1992,8:1-20.

[14]周常新,王孝荣,何辉,等.后处理Purex流程洗锝工艺条件的选定与验证[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48(增刊):50-55.

[15]李斌,何辉,丁伯发,等.肼为还原剂催化还原U(Ⅵ)制备U(Ⅳ)的工艺条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3,35(1):24-28.

 
刘金平,何辉,黄小红,叶国安,王辉,晏太红,李斌,贾永芬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