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蒸气入侵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国外针对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所导致蒸气入侵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8年在美国马赛诸塞州Needham的Hillside School发现了氯代烃溶剂蒸气入侵,同一时期开发了JOHNSON&ETTINGER(JEM)模型用来评估落基山兵工厂的蒸气入侵风险[1]。近十五年来蒸气入侵在发达国家受到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工作。

随着我国“退二进三”、“退城入园”以及“产业转移”等大政方针的实施,导致城市辖区内出现大量遗留、遗弃的工业场地,其中相当部分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可能存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污染物,可通过蒸气入侵途径进入建筑物内对居民产生健康危害,已成为场地再开发中需考虑的重要隐患。因此,总结和梳理国内外蒸气入侵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如何开展蒸气入侵研究工作,以及在实际中如何开展蒸气入侵评估和风险管控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蒸气入侵的内涵

1.1 蒸气入侵的概念

蒸气入侵是指气态污染物从地下污染源,包括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迁移进入室内空气的过程[1]。产生蒸气入侵的污染物主要为高挥发性污染物(VOC),还有部分挥发性稍低的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元素汞,重质非水相物质(DNAPL),以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如甲烷、硫化氢等[1]

开标必须得有招标人进行主持,然后邀请全部的投标人来参与。除了开标工作人员、投标人、监督人员和公证人员以外,其他不相关的人员应该予以回避。如果进行某一标段项目进行划分且对其唱标时,没有参与投唱标段的人员必须得回避。

建筑物的地面裂隙、缺口,以及管道都可能成为蒸气入侵的优先途径[1]。对于地面为混凝土覆盖的建筑物,入侵途径主要包括:①从周边未覆盖地面散发的蒸气通过对流进入建筑物室内;②建筑物混凝土地面蒸气分子扩散入侵;③压力驱动的经过地面裂隙或缺口以对流形式进入室内;④在底板低于地下水位区域,地下室渗水而导致污染物进入室内。

1.2 蒸气入侵机理

污染物进入地下后,可吸附在土壤颗粒上,溶解于地下水或土壤水分中,或以非水相形式存在。蒸气入侵过程主要涉及污染物的相际分配、扩散、对流、吸附/解吸和生物降解等过程[2]

“酱香系列酒的三大工程,必须以‘新零售’为终端导向。”在李明灿看来,茅台酱香系列酒的机遇就是“新零售”。对此,李明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新零售’是主要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数据驱动的新零售形态。市场不能等、不能靠,系列酒具有充分的内外部支持条件,‘建网络、抓陈列、搞品鉴’三大工程已触及到零售场景,但还需要再多一份心思,去揣摩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美国政府的养老金改革主要体现在美国给予延迟退休的职工一定金额的补助(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该项政策于1972年开始实施,在美国,如果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后还抱有继续工作的意愿,每选择延迟退休一年,其养老金的额度便可以增加1%。目前,美国政府将最高养老金补助额度提高至8%,不同额度的养老金补贴额度将由职工具体的出生年份而定[7]。

影响蒸气入侵的建筑特征包括建筑物地下室类型、下垫面特征以及内部通风特征。带地下室建筑通常比半地下室及无地下室建筑更易受蒸气入侵影响。

1) 空载工况下,弹性轮的车轮抬升量相比刚性轮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其中曲线轨道上最多能降低15.69%;定员载荷工况下,弹性轮的车轮抬升量略大于刚性轮,但其最大值仅为7.39 mm,远小于轮缘高度。

 

式中:Csource为污染源处土壤气体中污染物质量浓度,g/cm3(气态);H`TS为地下水温度时的亨利系数,无量纲;CW为地下水中污染物质量浓度,g/cm3(液态)。

(2)包气带扩散

扩散是指气态污染物从高浓度的地下水位位置,向低浓度的地面附近移动。土壤气体从地下向建筑物迁移通常是扩散起主导作用,该过程可用Fick扩散定律来描述:

 

式中:E为传质速率,g/s;A为蒸气传输的剖面面积,cm2C为包气带中某点的蒸气质量浓度,g/cm3Deff为包气带中有效扩散系数,cm2/s;L为该点到地下水面的垂直距离,cm。

(3)建筑物底部对流

当包气带中存在土壤气体压力差时会出现对流运动,方向是流向低气压区域。对流运动通常发生在建筑物周边区域,也可能发生在近地面区域。土壤气体进入建筑物的速率可用Nazaroff解析解来计算:

 

式中:Qsoil为土壤气体进入封闭空间的速率,cm3/s;△p为土层表面与封闭空间之间的压差,g/cm·s2kv为土壤气相渗透率,cm2Xcrack为地面与墙体的密封周长,cm;μ 为气体的粘度,g/(cm·s);Zcrack为地面以下裂隙的深度,cm;rcrack为等效裂缝半径,cm。

rcrack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ηAcrack/AB(0≤n≤1);AB为地面以下封闭空间的面积,cm2

(4)吸附和解吸

对焊接完成的焊缝,在试件温度冷却后对焊道的正面及背面进行检查,要求焊缝正面及背面不得出现深度>0.5mm并不超过30mm的咬边,不得出现未熔合、表面夹渣、气孔、裂纹、凹陷等缺陷。对于有缺陷的部位及时打磨干净,并严格按照焊接工艺指导书的规范进行修补,并重新进行自检。

当有机蒸气在包气带中对流和扩散运动时,有机物会与土壤水分、淋滤雨水以及土壤颗粒接触。根据化合物的特征,可能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或土壤有机质中。在特定情况下,污染物也会发生解吸以维持动态吸附平衡。在含水率较高的土壤环境中,气态有机物主要被土壤有机质所吸附。另外气态有机化合物也可能被吸附在包气带中的气液界面。

LITTLE等[6]提出了一个类似于氡运移的挥发性有机物迁移到室内的模型。FERGUSON等[7]提出了一个均衡的三盒(3-box)解析模型来预测室内空气浓度。LABIENIEC等[8]开发了一个被称为SoilRisk的多模块综合致癌风险评估筛选模型,该模型扩展到4个默认暴露情景,以及时间平均污染物浓度及终生暴露周期[9]。WAITZ等[10]开发了半地下室蒸气入侵模型,该稳态模型根据进入室内空气中的通量以及室内通风确定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KRYLOV等[11]提出一个包括多个单元之间对流和扩散的模型,该模型包通过通量守恒公式来确定室内污染物浓度。PARKER[12]基于JEM模型开发了VOC污染人体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四是水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吉林省水土保持条例修订草案》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面落实以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强化了水库安全运营管理。加强了行政审批清理,规范开展招标投标管理,推进了建设项目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了全省河道清理专项整治,保持了系统安全生产的平稳态势。推进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农业水价改革。

生物降解受多个参数影响,包括营养物质的浓度、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供体和受体、盐度、pH值及污染物浓度等。在有利的条件下,包气带中的有机污染物可被微生物通过氧化或还原发生生物降解。石油烃类的好氧生物降解需有充分的氧气供应,以及氮、磷营养物质。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也习惯称为地源热泵或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通过利用地下岩土层中存在的浅层地热能,为商业、公共和住宅建筑夏季制冷、冬季供暖的环保能源利用系统。它是一个总称,包括了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泵系统、地表水热泵系统等[1]。该项研究针对的是地下水热泵系统进行的研究。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能效比等级的预测属于神经网络非线性拟合应用的领域[2]。由于传统的建模方法很难有效地解决系统非线性这个特点而产生的问题,所以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特点对现实生活中因非线性而造成的问题很好地进行模拟。

1.3 蒸气入侵影响因素

地下污染物的蒸气入侵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层条件,建筑物特征以及生物降解因素[1]

(1)地层条件

心在飘,人如在梦里游移,萧琼非常意外孱弱的身躯是那样轻盈,仿佛梦中侵入的爱意使她脱胎换骨。她患得患失地四处飘泊希望能发现异样,又在异样中得到启示,可萧家静谧得没有一点声响。书房门虚掩,她看到摇曳的灯火。忐忑而入,又看到了萧老夫人脸上垂落怅然的泪水,她惊吓得如乳燕飘到跟前跪倒抱住萧老夫人的双腿。

影响蒸气入侵的地层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到建筑物底部的垂直距离,以及地层的气体渗透性。地下水位距离建筑物底部越近,其蒸气入侵的风险越大。有效孔隙度越低的地层,其蒸气入侵风险越小。

通讯模块电路中S1为拨码开关,当码位为00时为固定周期传输,即每隔2 min采集一次数据并传输。当码位选择01时为变周期数据传输。微控制器检测当前周期环境数据后,与上一周期数据进行对比,如果差值小于设定阀值,则当前周期不发送数据。如果超过设定阀值,则将变化的参数发送到路由节点。上位机如果未收到本周期某一节点数据,则默认当前周期该节点环境参数未有大的改变,使用上一周期检测值为本周期环境参数值,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能耗。检测器器变周期数据传输机制工作流程图如图5所示。

(1)相际转换

(2)建筑物特征

相际转换是指污染物在不同存在形式中的转换,蒸气入侵过程中主要指溶解相和非溶解相挥发为气相的转换。可通过亨利定律,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浓度来估算土壤气体中的浓度。通过拉乌尔定律来估算非溶解相污染物周边气态污染物的浓度。

(3)生物降解

草莓属蔷薇科,果实富含Vc、花色苷、酚类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不一般的医疗保健功效,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但草莓水分含量较高,组织娇嫩,易损伤、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不耐贮运[1]。因此,需要对草莓及时进行加工处理,以便延长货架期,免受经济损失。

2 蒸气入侵评估方法

2.1 数学评估模型

蒸气入侵评估的研究包括蒸气入侵评估中的取样方法、经验数据统计、背景浓度以及石油烃的生物降解,更多集中在数学评估模型研究。JOHNSON等[3]开发了第一个蒸气入侵模型,该模型为静态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为衰减系数,其后多个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敏感性分析[4-5],但目前还未见对该模型进行完整的实地验证文献资料。

气态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生物降解同时受污染物化学性质,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蒸气入侵最为常见的石油烃类和氯代烃类污染,石油烃类的生物降解更为明显。当包气带中存在氧气时,来自深层污染源的石油烃类通过好氧生物降解快速降解。

(5)生物降解

上述模型都尚未经过实地验证,还有一些模型已经过部分野外实验验证,如JOHNSON等[13]对原JEM模型进行改进。PARK等[14]提出了一个稳态数值模型,用于估计总石油烃类基于风险的修复目标值。ABREU[15]基于气压分布以及土壤气体流场,耦合污染物的对流、扩散和生物降解,提出了一个三维多相蒸气入侵的数值模型。

蒸气入侵在实际测量及模型预测中都有尚未解决的困难,如通过直接测量室内空气中浓度来确定蒸气入侵量也不正确,因为污染物浓度的季节性及空间变化明显[16-17],另外还可能存在室内污染源的干扰。

综上,国际上蒸气入侵评估模型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理论模型还需大量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完善;另外需解决去除室内污染源对蒸气入侵评估的干扰,以对不能进行实测情况下的浓度预测[18]

2.2 蒸气入侵安全防护距离研究

有关蒸气入侵安全防护距离的研究也是蒸气入侵评估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大量土壤气体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估计污染源的安全防护距离,大于该距离可认为蒸气入侵的风险可忽略不计。DAVIS等[19]分析了200多个苯和总石油烃类蒸气样品,估计1.5 m厚度的干净土壤足够将溶解相石油烃类降解到未检出水平,10 m厚的干净土壤足以将LNAPL降解到未检出水平。MCHUGH等[20]认为3 m为地下水中溶解相石油烃类,10 m为LNAPL的安全防护距离。基于已有的场地实测数据,在USEPA导则中[1],提到95%以上存在NAPL的场地中,5.5~6.1 m的隔离距离可将土壤中苯的浓度降低到设定的土壤气体检测限(100 μg/m3)。

2.3 USEPA蒸气入侵评估导则

欧美等国家已经颁布很多地方政府级别的技术导则[21]。各国在具体评估方式、方法、管理政策以及蒸气入侵风险筛选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USEPA于2015年颁布的最新导则中的蒸气入侵调查,包括初步分析和详细调查阶段。如果初步分析表明可能存在不可接受的蒸气入侵风险,再进行详细调查和取样作进一步评估。

USEPA推荐采用多证据(multi-lines-of-evidence,MLE)评估方法,收集多种信息包括定性数据,进行蒸汽入侵综合评估。采用MLE方法时,地下水、土壤气体以及室内空气样品都要采集并进行化学分析,可能还会用到筛选级别或者更为复杂的迁移转化预测模型。采用MLE方法时,倾向重点考虑室内空气浓度,有些也重点考虑地板以下土壤气体浓度,以此来解释室内空气中的浓度,并判断特定建筑物内是否存在蒸气入侵。

USEPA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潜在蒸气入侵场地信息数据库,对潜在蒸气入侵场地的污染状况、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特征、污染物在各介质中的浓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3 蒸气入侵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3.1 蒸气入侵程度难以确定

蒸气入侵过程非常复杂,受地层条件的时空变化、地面建筑的建设、使用、运行以及地下污染物的迁移过程等影响,使得理解和判断蒸气入侵途径较为困难。由于室内VOC污染源干扰以及蒸气入侵过程的时间变异性,单次室内空气检测中检出与未检出高浓度VOC,都不能确定是否存在蒸气入侵[22]

3.2 数学评估模型验证困难

蒸气入侵影响因素众多,模型难以全面准确综合所有影响因素;模型参数取值的准确性也难以验证,且参数本身随时间变化明显,这都增加了数学模型的校正难度。

在我国,内部规范体系由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构成,对于高校也有一些指引高校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规范,比如在2014年开始正式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但是高校的业务活动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要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结合控制环境的特点设计更为具体的制度。现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等规范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方面,但是目前备受认可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报告(2013年)显示,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只包含财务会计,而是由五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因此高校必须要在国家规定的内部控制总目标的引领下创设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

3.3 建筑物对入侵途径影响复杂

蒸气入侵途径包括污染源位置包气带中土壤气体迁移至建筑物室内,建筑物底部砾石回填层,尤其是土层为低渗透性粘性土时,成为重要优先入侵途径。建筑物底部的排水沟,墙体和地面间裂缝等,均易成为优先入侵途径,在调查和评估时需特别考虑。另外在建筑物外测量浅层土壤与地下土壤气的交换通量,能提供极为重要的地下挥发性有机物通量季节变化信息。最大的挑战是在认识到各特定场地和特定建筑物的特殊情况及不确定性时,找到经济可行又可靠评估方法。

3.4 实测数据的时空差异性

多个现场实测研究表明,在同一建筑物内,在不同位置及不同时段的污染物监测浓度存在一个数量级以上的变化,表现出很强的时空变化特征。当存在潜在风险时,需要对室内空气测量、模型预测、建筑物特征、相际分配、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等均有很好把握,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蒸气入侵评估。

4 国内蒸气入侵研究现状

4.1 相关研究工作

国内针对污染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价以及修复技术的研究较多[23-25],但关于蒸气入侵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尚未正式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近年来国内少量研究人员[26-30]开始采用JEM模型推导典型蒸气入侵暴露情形下土壤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筛选值,但缺乏对国外蒸气入侵评估方法和模型的改良性研究。肖庆文等[31]尝试利用地下水污染数值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分时段蒸气入侵健康风险评估,发现所得评估结果与常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相比更具有可信性。姜林等[32]创新提出了一种新兴的采样技术-土壤气定量被动采样,克服了主动式采样存在的不足,提高了蒸气入侵相关实验研究的精确度。

4.2 蒸气入侵途径的风险评估

在2014年环保部颁布的技术导则[33]中,考虑了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内空气的暴露途径,并选用JOHNSON&ETTINGER模型作为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物扩散进入室内空气中的计算模型。导则所推荐的蒸气入侵评估模型只适用于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底板的场地,但我国的污染场地主要位于城市区域,再次开发时主要为高层建筑,往往都建有地下室。在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地下水位往往高于建筑物底板,导致导则中推荐模型并不真正适用。

5 结论

经过近三十年的科研和实践,国外对蒸气入侵机理和影响因素已有较为透彻了解,并开发出数学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但评估技术方法和评估模型研究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很多理论模型需要大量实证研究来完善。另外需要发展新的数据收集方式,更为准确的确定长期平均暴露量。

我国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对蒸气入侵的研究尚未正式启动。基于已有相关国际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现状作出如下建议。

(1)开展蒸气入侵实测调查研究。我国由于历史上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粗放,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且工业企业附近普遍建有住宅楼,易出现蒸气入侵影响居民健康问题。因此在重点区域开展实测调查研究,了解我国蒸气入侵严重程度并总结规律,对今后蒸气入侵评估和风险管控等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适合国内实际情况的蒸气入侵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需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开发适用于国内情况的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指导国内蒸气入侵评估和风险管控工作。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其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机构,掌控核心技术与标准。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为培育企业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促进面广量大的科技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培育瞪羚、独角兽和平台型企业[4],鼓励高新区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聚焦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关注产业发展新方向、新动态,及时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催生的高估值科技型企业,加强对独角兽企业的研究与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平台化转型,构建企业创新创业生态圈,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资源。

(3)开展蒸气入侵机理研究。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污染物、地层结构和建筑物,开展蒸气入侵机理性研究,为国内蒸气入侵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USEPA.OSWER technical guide for assessing and mitigating the vapor intrusion pathway from subsurface vapor sources to indoor air[S].Massachusetts:Industrial Economics Incorpo rated,2015.

[2]USEPA.User's guild for evaluating subsurface vapor intrusion into buildings[S].Massachusetts:Industrial Economics Incorporated,2004.

[3]JOHNSON PC,ETTINGERRA.Heuristic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intrusion rate of contaminant vapors into building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1,25:1445-1452.

[4]JOHNSON P C.In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parameters for the Johnson and Ettinger vapor intrusion model[R].Washington DC: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2002.

[5]TILLMAN F D,WEAVER J W.Uncertainty from synergistic effectSOf multiple parameters in the Johnson and Ettinger(1991)vapor intrusion model[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6,40:4098-4112.

[6]LITTLE J C,DAISY J M,NAZAROFF W W.Transport of subsurface contaminants into buildings:An exposure pathway for volatile organics[J].Environ.sci.technol,1992,26(11):2058-2066.

[7]FERGUSON C C,KRYLOV V V,MCGRATH P T.Contamination of Indoor Airby Toxic Soil Vapours:A Screening Risk Assessment Model[J].Building and envirnment,1995,30:375-383.

[8]LABIENIEC P A,DZOMBAK D A,SIEGRIST R L.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 in a site-specific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1998(5):480-481.

[9]ANDERSEN A N.Functional groups and patternSOf organization in North American ant communities:a comparison with Australia[J].J biogeogr,1997,24:433-460.

[10]WAITZ I A,QIU Y J,MANNING T A,et al.Enhanced mixing with stream wise vorticity[J].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1997,33:323-351.

[11]KRYLOV V V,FERGUSON C C.Contamination of indoor air by toxic soil vapours:the effectS Of subfloor ventilation and other protective measure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1998,33(6):331-347.

[12]PARKER J C.Modeling volatile chemical transport,biodecay,and emission to indoor air[J].Ground water monitoring and remediation,2003,23(1):107-120.

[13]JOHNSON P C,KEMBLOWSKI M W,JOHNSON R L.Ass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subsurface contaminant vapor migration to enclosed spaces:site-specific alternatives to generic estimates[J].Journal of soil contamination,1999,8(3):389-421.

[14]PARKB,LEEJ,ROH,et al.Effects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from an abandoned mine on nematode community structure as an indicator of soil ecosystem health[J].Appl.soll ecol.,2011,51:17-24.

[15]ABREU L D V.A transient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to simulate vapor intrusion into buildings[D].Ph.D.Dissertation:Arizona State University,Tempe,AZ,2005.

[16]BEKELE D N,NAIDU R,CHADALAVADA S.Influence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ubsurface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on vapour intrusion[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4,88(5):14-22.

[17]YAO Yi-jun,WU Yun,SUUBERG E M,et al.Vapor intrusion attenuation factors relative to subslab and source,reconsideredinlight of background data[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5,286:553-561.

[18]ABREU L D V,ETTINGER R,MCALARY T.Simulated soil vapor intrusion attenuation factors including biodegradat ion for petroleum hydrocarbons[J].Ground water monitorining and remediation,2009,29(1):105-117.

[19]DAVISGB,RAYNER J L,TREFRY mg,et al.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temporal variations in hydrocarbon vapor behaviorina layered soil profile[J].Vadosezone journal,2005,4:225-239.

[20]MCHUGH T E,NICKLES T,BROCK S.Evaluati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VOC concentrations at vapor intrusion investigation sites[C]//Proceedings of the Air&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Vapor Intrusion:Learning from the Challenges,Providence,RI,2007.

[21]JOHNSON P C,ETTINGER R,KURTZ J,et al.Empirical assessment of ground water-to-indoor air attenuation factors for the CDOT-MTL Denver site[J].Ground water monitoring and remediation,2009,29:153-159.

[22]TILLMAN F D,WEAVER J W.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Vapor Intrusion;EPA/600/R-05/106[R].Washington: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2005.

[23]鹿守敢,孟慧芳.某化工企业搬迁遗留场地环境调查与健康风险评估[J].环境科技,2017,30(6): 40-45.

[24]温 丽,胡兆洋.台湾地区污染场地调查模式探讨[J].环境科技,2016,29(1): 65-69.

[25]肖业宁,展漫军,张 磊.某典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及应用[J].环境科技,2015,28(3):31-34

[26]钟茂生,姜 林,姚珏君,等.基于特定场地污染概念模型的健康风险评估案例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2):647-653.

[27]杨 健,吴以中,王蔡华.土壤中苯和硝基苯蒸气入侵建筑物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5,22(2):74-78.

[28]姜 林,钟茂生,梁 竞.层次化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苯污染场地的应用及效益评估[J].环境科学,2014,34(3):1034-1044.

[29]逯 雨,李义连,杨 森,等.基于J&E模型/AAM模型的污染场地VOCs风险防控[J].环境科学研究,2018(1):1-14.

[30]龙 雨,杨 兵,秦普丰,等.土壤包气带含水率对氯代烃垂向迁移影响的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7,30(8):1255-1261.

[31]肖庆文,邵景力,王 棣,等.基于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蒸气入侵健康风险评估案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6(2): 65-70.

[32]姜 林,赵 莹,钟茂生,等.污染场地土壤气中VOCs定量被动采样技术研究及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17,30(11):1746-1753.

[33]环境保护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S].北京:环境保护部,2014.

 
肖庆文
《环境科技》 2018年第02期
《环境科技》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