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气候变化(暖)对国家主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中国软科学研究要报综述

更新时间:2009-03-28

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安全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因而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当前和长远各国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1-3]。如何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高农业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加强对极端气候天气和突发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我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2004年至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获得13连增;黑龙江省2016年粮食总产达到1211.7亿斤,连续13年保持全国产量第一大省,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大粮仓。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中高纬地区,气候变化大,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粮食产量不稳。本文主要从黑龙江省近5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监测事实及应对气候变化,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机制,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准则等方面。是今后摆在“十三五”时期及以后更长时期的重要战略位置,是顺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研究是深入的、广泛的,其结果对农业、水利、环境和气象部门生产建设及制订长远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由于本区域地层主要以砂卵石为主,如果使用内径400 mm的水泥管,外径会达到500 mm,成孔直径必须达到800 mm才能保证成井质量。缺点有:冲击钻成孔时间将增加20%左右;成孔直径越大,塌孔的概率越高;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同直径等深度的降水井,下水泥管的平均时间比下钢管多一倍有余;本区域内地下水较为丰富,施工过程中浆液浓度极易被地下水稀释,成孔直径越大,施工时间越长,护壁浆液被稀释的就越厉害,塌孔、缩孔几率将会加大。

本文资料均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气象信息中心。

1 气候变化的监测事实及科学认识

1.1 近50多年气温变化特点分析

1953-2011a,58年来年平均气温呈线性升温达2.1℃,速率达0.34℃/10a;突变时间在1978年前后。如从1981年为我省气候变暖期开始,变暖后1981―2011a较变暖前上世纪50~70年代气温上升达1.1℃,而且90年代后上升幅度更大一些上升1.3℃。变暖后30年中仅有1987年一年发生低温冷害。在此期间春季升温最大,次之为冬季,最后一位是夏季升温速率。因此来说气候变暖导致低温次数大大减少;而且平均最低气温增加速率远高于平均最高气温增加的速率[4-5]

1.2 全省日平均气温≥10℃积温年变化

近50年来≥10℃积温呈上升趋势,速率为平均每年上升5.3℃/a,尤其1980-2011a,增温在100℃~200℃之间。积温带基本向北移和东扩一个积温带热量。热量的增加将对粮食格局变化和粮食增产产生深远影响。

1.3 黑龙江省年、季降水量变化

1956-2011a,56年来降水呈线性稍降趋势,速率达7.5mm/10a,变化不明显。1998年松花江-嫩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后1999―2011a出现了少雨阶段;气候变暖后降水变化不大,但进入21世纪11年中降水偏少干旱严重,尤其2007年大旱为建国以来之最。气候变暖导致春、冬季降水多,秋季少[6-7]

2 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极端天气影响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具有普遍性、季节性、地域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为雨涝、暴雨、干旱、低温冷害和霜冻。

4.4 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春旱频次在减少,夏季旱、涝阶段变化明显,1998年后进入一个以旱为主的时段;旱、涝转换周期为14年左右。气候变暖后的31年中近2/3秋季干旱;但在90年代夏秋连涝现象较多[8]

夏季温度与干旱发生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55。经统计温度升高1℃,干旱发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2.7%;温度升高1.5℃,干旱发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44%[11]。黑龙江省湿地资源比较丰富占土地总面积的11%;从1954至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达77.03%;与湿地大面积减少相对应的耕地面积却增加了2.5倍,气候变暖为农业开垦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12]

近50年来暴雨总的变化趋势呈略升趋势,气候变暖导致暴雨增加36%[9],暴雪、大暴雪日数也在增多。

2.3 低温冷害

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冷害发生频繁灾害重,其中1964、1969,1972、1976年,而后冷害减少,仅1983、2009年出现严重的低温冷害。气候变暖,延迟性冷害出现的频次在减少而阶段性、障碍性冷害增多 [5]

2.4 初霜与终霜和无霜日数变化

51年来全省初霜日变化呈延后趋势,50年来延后7天,本世纪以来初霜日发生较晚的频次大幅增加。终霜日大有提前趋势,50年来提前8~9天;气候变暖后无霜日数延长15天[10]

可是,过去的点点滴滴却像泉水一样流过我的每一根血管,在轻轻敲着键盘的同时变成了忧伤的文字。仿佛就在昨天,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昨天。

气候变暖,变干,导致沙漠化面积有加重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沙漠化总面积4340.6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2%。20世纪80年代松嫩草原盐碱面积比50年代增加了近24.7% ,其中2/3的草地已盐碱化,50﹪已严重碱化。建国初期松嫩平原草地面积340万hm2,减至1997年面积为214.25万hm2,减少119.11万hm2达到35.7%。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只用地不养地,造成黑土严重退化。黑土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初期的7%~8%下降到目前的2%~3%。气候变暖温度升高是驱动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另一原因。

年极端最高气温≥30℃日数呈增加趋势。冬季日最低气温≤-30℃日数呈现持续减少趋势。

纪律执行是严明纪律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纪律就是要执行的。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纪委负有执行纪律的主体责任。纪委主体责任是重大的政治责任、直接的工作责任、全面的领导责任,是必须亲自躬耕的“责任田”。要强化监督问责,对责任落实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推动管党治党纪委能否落实好执纪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党的纪律建设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纪律检查机关要加大监察力度,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不仅要严肃查处直接负责人,而且还要追究相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2.6 黑龙江省2012年后将由暖干转暖湿型气候

使用气温、降水实测资料和动力气候模式输出产品对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012a后14~16年黑龙江省将转为暖湿时期[8]

3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发展农机,大农机,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必由之路。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农机装备水平、标准化管理水平和农机化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被称誉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领跑者”,已普遍用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

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自然的运作》《沙漠》《热带雨林》等与生态学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资料,蚂蚁和竹节虫被孢子侵袭后的病态表现和它们身上长出一棵小蘑菇状的菌丝的动态过程,一定能使学生们深刻领会什么是“寄生”,还能牢记不忘。学生们会在看到极乐鸟求偶炫耀变换色彩斑斓的羽毛时惊呼,会在看到沙漠蜘蛛逃亡化身车轮滚下沙丘时鼓掌,会在看到沙漠蜥蜴在盛夏正午为避免烫伤而抬高双腿时大笑。在被大自然的奇妙征服的同时,激发出他们珍爱地球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1 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

我省水资源总量近20年呈减少趋势,尤其在本世纪的16年中水资源量减少的速率在加快。同时全省的用水量一直是呈线性增加,在未有增水措施情况下,在今后的6~7年就会达到水资源下降和用水量增加相平衡。水稻是我省今后继续扩大的主要作物品种,需水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

3.2 土地“三化”严重,有机质下降

2.5 极端气候

据徐宏勋分析,高速公路联通长株潭上千万人口,城市人群有时间、经济条件较好的,大都愿意回归田园生活,而来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消费的大都是车程30分钟到1个小时的城里人。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目前具备容纳4万常住人口,500万流动人口的能力,仅2017年的樱花节就接待游客达145万人次。而这一切,都因为高速公路而变为可能。

3.3 干旱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少

2.2 暴雨与暴雪

3.4 水土流失严重

据统计2006 年水土流失面积约500 万hm2,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400 万hm2(包括水蚀和风蚀),严重水土流失面积200 万hm2。黑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平均80~100 cm,下降到目前的20~30 cm,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7~1.0 cm。

采用KSM1-315L1-7.5型90kW开关磁阻电机替换老式交流异步电动机,用SRD控制系统替换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设计并自主完成生产制作新的动力柜和控制箱,成功实现新的动力系统安装、调试工作,改造后使用效果良好。改造后无需改变原操作习惯,操作简单,短时间即可投入使用;改造后的机械特性良好,双辊筒运行更加恒定可靠;优化了设备的堵转保护功能,显著提升了生产作业时的安全系数;利用开关磁阻电机和配套的SRD控制系统固有特性,优化了设备的停机方式,删除了原有的外部电磁抱闸机械制动装置,减少了维护成本,提高了电机制动的可靠性。

黑龙江省冬季长,气候寒冷,极易形成严重冻融侵蚀;春季 3~5 大风多,易形成大面积风蚀;夏季季节短,暴雨的频发和洪涝次数的增加,是水土流失下的水蚀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之山区、丘陵漫岗约占总面积的60%以上,山区坡陡丘陵漫岗区坡缓坡长、集水面积大,加重了水土流失。

3.5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病虫害有加重趋势

2011年河流水质监测表明,没有一类水质河段;二类水质占河长的17.5%;三类水质占河长的40.6%; 四类水质占河长的26.5%; 五类水质占河长的12.8%。对地下水质评价。在全省选取260眼井监测资料显示,地下水水质较好有20眼,较差有130眼,级差110眼。2002年对全省22个县黑土重金属污染源进行调查,表明污染源主要分布在我省中部和南部地区。哈尔滨市,海伦市和北安市和市郊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偏高现象较为明显,镉污染状况较为严重。气候变暖有利病虫害发生、流行、加重了农业生产危害。冬季气温暖化,不利冻死越冬害虫和病源体,有利于各种病虫安全越冬发生期延长。

4 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

4.1 粮食生产形势

2011年粮食总产超过河南居全国首位,商品量达到893.2亿斤,商品率达81%成为全国唯一的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直到保持至今(2016)。

1980―2011a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水稻、大豆、玉米的产量在波动中升高,而小麦的产量呈下降趋势。1985年后水稻产量逐年增加,至2000年水稻产量首次超过玉米成为第一粮食作物,与1980年相比,2011年水稻、玉米、大豆的产量分别增加96.7%、84.9%、62.4%,而小麦的产量下降63.2%。

4.2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13-14]

1949―2012a资料统计表明,粮食产量与热量关系最为密切,丰收年大多是高温年,而歉收年几乎都是低温年。1980―2011a,温度、降水变化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喜热喜湿的水稻的产量增加幅度最明显;而玉米和大豆对水分要求没有水稻高,产量提高不如水稻大;喜寒作物的小麦产量呈显著下降。

4.3 气候变化对粮食格局的影响

近30年来气候持续暖化,生长季热量增加,积温带向北移,生育期延长,作物的高产中心在发生变动。水稻、玉米的种植区明显向北扩展,小麦的种植区域则向北收缩。从上世纪80年代除玉米占绝对优势外,其它的各作物比重相当;进入90年代,玉米及水稻所占比重比较高;2001―2012a的12年中,水稻和玉米所占比重已不分上下,而目前几年水稻面积已超玉米面积,大豆次之,小麦及其它作物所占比重较少。

玉米的主产区一直以松嫩平原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绥化三地为主。水稻的主产区以松嫩平原的南部的哈尔滨五常、阿城、方正、木兰、通河、依兰和三江平原的佳木斯、建三江、红兴隆农管局,牡丹江市为主。而喜凉作物的小麦种植呈现北退现象,大豆种植区明显北移,原由以齐齐哈尔和佳木斯为主的种植区域转变成以齐齐哈尔和黑河为主。

2.1 干旱与雨涝

5.2.3 发展低碳农业: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通过实施绿色城堡,绿色屏障等生态工程来增加碳汇。发展大型沼气开发利用、太阳能利用以及稻壳发电技术。为防止大气污染,严禁秸秆焚烧实行秸秆还田和深加工形成产业。

5 适应气候变化应对的研究

5.1 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①山区、半山区:生态建设要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为目的;②丘陵区包括坡状台地:进一步采取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等措施;③平原区:发展农田防护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治理“三废”包括对土壤和水质污染治理力度。④城郊区: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长廊;人水和谐,沿江建设防护林和风景林,集旅游休闲一体。⑤湿地区:加强水资源人为调控,排洪与引水相结合,保证湿地生态用水,做到退耕还湿,综合治理水污染,禁止乱扑滥杀各种鸟类兽类。

5.2 农业适应性对策

5.2.1 调整好农业结构与种植制度:扩大水稻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的面积做好布局。做好品种搭配,气候变暖生育期延长,早熟与早中熟品种,中熟与中晚熟搭配种植,避免作物越区种植。

5.2.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农田标准化管理:① 建标准化育秧大棚和智能化育秧工厂;②兴修水利,实施高标准农田整地工程和实施“旱改水”。实现渠网、路网、田网三网配套。③采用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实现良种、良法、良田相统一,农机农技农艺相结合。做好病虫草害统防统治。④植树造林,秋翻整地,保墒保土,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措施,培肥地力;作好作物轮作休整制度。

资料统计表明,严重干旱造成粮食平均减产15%~25%;低温冷害减产在20%左右尤其水稻可达减产45%;霜冻可减产10%~15%;雨涝减产要比干旱小一些,减产一般在5%~10%,大面积洪涝减产要在30﹪~50﹪。

5.2.4 加强农村气象两个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为农服务作为气象服务的重心,积极开展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为我省粮食生产的安全作好保驾护航。为防汛指挥部门,农业部门防灾抗灾进行决策,发挥更大作用。

5.3 应对气候灾害适应性对策方面

5.3.1 抗御干旱

①加强抗旱工程建设;实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事业;应积极推广旱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②开源,修建开源工程,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等自然水源进行调节再分配。③调整作物品种,建设标准农田。

5.3.2 做好防汛排涝工作

①大力建设骨干防洪工程,做好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②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别增强农田排涝能力。③植树造林种草减少水土流失。④根据雨涝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三江平原低湿地要多选用以稻治涝;旱改水实施增产。⑤加强暴雨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货位优化完成后,为直观表现优化效果,根据货位随机分配、EMBBO算法货位分配优化两种结果绘制货位分配示例图,如图8所示。

根据表6(1)回归结果,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补助后总体上存在信号效应,Sub与Own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6(2)分析了应计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Sub∗Da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应计盈余管理在政府补助的信号效应中发挥了正向的调节作用。6(3)验证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Sub∗Rem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不能为社会投资者所识别,收到政府补助的企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投资者跟进。

5.3.3 做好抗低温工作

①作好品种区划:避免盲目引种越区种植,合理配置好早、中、晚熟品种。②综合治理:我省有3000多万亩低洼易涝土地须综合整治,以增肥改土,提高地力为主的治理措施。③改革耕作制度,一是全面推广机械旱作耕法,重点是秋整地;二是发挥机械作用,适时抢墒播种,进行苗期深松;三是做好保护地栽培的各项准备。保护地栽培包括大棚育苗、工厂化育苗可巧夺积温250度左右,实际等于延长生育期15天左右;④做好应对低温连阴雨,做好农田水利排涝工程及做好预防作物病虫发生。

6 提高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6.1 依法保护耕地面积及稳住种粮面积

基本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是保障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安全底线。底线定下来就不能动摇一定要守住。黑龙江省2012年提出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2亿亩以上这就是我们的底线不能动摇。粮食增产除了提高单产以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扩大耕地面积,黑龙江省还是有潜力的。

《饥饿艺术家》更像是关于拯救的一个恰如其分的喻体。饥饿艺术家把自己像一只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不吃不喝,以这种自虐展览作为自己的饥饿艺术。刚开始,好奇的人们还像举行盛大仪式那样围在他笼子前观看。很快,热情褪去的人们就开始对他熟视无睹,没有几个人愿意在他的笼子前停留;即使是专门为他饥饿艺术记数的工作人员都忘记了他的存在,直到他死去了才被人发现。

6.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农田标准化

标准化农田应该是,基础建设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实行保护性耕作;具有较完善抗旱排涝配套的旱涝保收田;林网建设达标准;做好统一种子、统一育种、科学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全程基本实施机诫化;基本达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标准;实施低碳农业环保农业。

6.3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敏感,虽然我省生态环境得到一些治理和控制,从整体上向好的方面转化,但有的方面继续恶化的趋势。除去人事活动对环境影响外,气候灾害的频发是环境恶化另一罪魁。

6.4 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

①加快良种推广应用,抓好种子工程建设。②提高育苗和栽培技术。③測土配方秋整地。

④以国营农场农技优势开展场县共建,提高现代农业辐射半径。⑤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提高综合粮食生产能力的组织保障。

煤炭生产中的机械磨损失效问题普遍,尤其是近年来因为煤炭产量不断增加,这一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问题与煤矿机械设计结构存在诸多问题有关。因此,应增加煤矿机械的研究来不断完善煤矿机械设备结构。

准确称取(0.2 ± 0.01)g样品(城市固体废弃物模拟组分和厨余沼渣)与0.2 g艾士卡混合剂在坩埚中(研磨至粒度小于0.2 mm)均匀混合。再用1 g艾士卡混合剂将其全覆盖,在马弗炉中 680℃下灼烧3 h,待燃烧完毕后将灼烧样品从马弗炉中取出。在通风橱冷却至室温后,加入适量去离子水,将灼烧样品转移至250 mL烧杯中,随后将烧杯中的悬浊液在2 μm孔径的水相定性滤纸上进行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坩埚和烧杯内壁3次,将冲洗液全转移至抽滤器中。最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抽滤器和滤纸中的残渣,将滤瓶中所得的滤液转移至250 mL的容量瓶中并定容。

6.5 提高粮食生产抵御气象灾害能力

气象灾害成灾率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一个重要制约因子[15-16],在诸影响因素中列第二位。气象灾害在厉年粮食产量中造成量产不稳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加强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为农服务工作。

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其中涉及到学生已经了解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由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很难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学生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将其中的知识点混淆,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制作成单独的微课,帮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应用其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等内容,并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系统的分辨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

6.6 粮食结构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

NRDS临床中又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常由新生儿PS分泌不足、肺发育不成熟、肺泡塌陷[7]。NRDS患儿常出现肺泡换气功能不足,通气量不足及二氧化碳潴留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并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一般情况下,采用机械通气和PS干预后,可有效改善NRDS患儿病情,降低患儿病死率。但有研究指出,采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后常导致患儿出现声带损伤、肺损伤、肺部感染、气胸等风险不容忽视[9]。欧洲新生儿NRDS防治指南中应尽可能避免行机械通气或极可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以减少肺部损伤。BiPAP是近年来临床中逐步推广应用的治疗NRDS方法,并得到诸多专家认可[10]。

继续稳定水稻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的面积 ,做好作物布局。黑河至抚远和三江平原应发展稻豆为主,松嫩平原北部、大兴安岭南部、黑河南部以发展豆麦为主,兼顾经济作物。松嫩平原中部,三江平原西部应以发展玉米、大豆和经济作物为主。松嫩平原西南部应以玉米、和杂粮为主。松嫩南部及牡丹江应以水稻玉米为主兼顾杂粮。

6.7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还草;落实土地“三化”治理与黑土地综合治理措施。

6.8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6.9 制定好应对气候变化,抵御气象灾害的适应对策

应对气候变化强化防灾减灾。牢固树立常年抗灾夺丰收思想,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三江平原易涝区做好排涝工程建设,实施育苗移栽;西部旱区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加强干旱、洪涝、暴雨、低温、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7 总结

黑龙江省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气温升高,积温增加,生育期延长;低温冷害和秋霜冻明显减少,对发展水稻和玉米非常有利。同时应看到,气候变化(暖),干旱增加,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病虫害繁殖加速;土地“三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粮食增产的速度。 因此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化解气候风险,以适应已经变化并且还将继续变化的气候环境,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潘华盛,张桂华,徐南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气候变暖的初步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3):348-355.

[3]林而达,张厚瑄,王京华.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模拟.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4]周秀杰,王风玲,潘华盛等.近60年来黑龙江省与东北及全国气温变化特点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2):124-129.

[5]周秀杰,张桂华,郑红,潘华盛. 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气事件的影响.气象,2004,30(11):47-50.

[6]李彩霞,李俏,王雅珍等..近52a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87-192.

[7]王凤玲,王春华,蒋慧亮.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及气候变化趋势.黑龙江气象,2013,30(3):23-25.

[8]潘华盛,王勇,邹滨,等.黑龙江省2012年后由暖干转暖湿型气候变化及预测分析.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3,4(3):45-50.

[9]潘华盛,厉超,吴玉影等.黑龙江省夏季极端降水和暴雨变化规律的分析.黑龙江气象,2013,30(3):10-12.

[10]杨娃娃,高峰,潘华盛.黑龙江省初霜冻与无霜日数时空保护特征及预付措施.林业勘察设计,2017,(1):47-50.

[11]周秀杰, 那济海, 潘华盛.黑龙江省夏季干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2011,20(5):131-135.

[12]于宏敏,刘赫男,潘华盛等.黑龙江七星河湿地面积锐减原因的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2013,23(6):234-239.

[13]李彩霞,李俏,孙天一等.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自然灾害学报,2013,23(6):200-208.

[14]王艳秋,高玉中,潘华盛. 气候变暖对主要农作物影响,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11月,3(6),373-378.

[15]周慧秋.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6]李铁男.齐齐哈尔市粮食增产潜力影响要素分析及产量预测.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2,3(1):74-78.

 
林谦,那济海,潘华盛
《林业勘查设计》 2018年第01期
《林业勘查设计》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