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栖息地优化对策建议

更新时间:2009-03-28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桃红岭保护区)是中国野生梅花鹿华南亚种最为集中的分布区。梅花鹿华南亚种(Cervusnippon)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根据生境分析,目前梅花鹿华南亚种种群数量约365只[1]。据调查,梅花鹿华南亚种主要分布于江西彭泽、浙江清凉峰和安徽皖南部分地区,种群数量不过千只,桃红岭保护区已成为梅花鹿华南亚种最重要的分布区[2]。桃红岭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条件适宜,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资源和植被类型别具特色,为野生梅花鹿觅食、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成为了野生梅花鹿的重要栖息地。桃红岭保护区内梅花鹿是一个独立的小种群,由于多年的保护,保护区内的森林逐渐茂密,梅花鹿栖息地逐渐缩小,活动空间受到挤压,种群增幅显著放缓,并向保护区外围扩散,因此,如果对梅花鹿的生存环境不进行优化,仍然存在着种群灭绝的危险。在对桃红岭保护区过往的研究中,国内外专家从物种种群数量、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梅花鹿资源和保护等探讨了梅花鹿华南亚种种群的保护问题[3-5],但在梅花鹿栖息地优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鉴于桃红岭保护区梅花鹿栖息地的特殊性,对栖息地优化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梅花鹿种群保护提供参考。

抬高底板法分为将建筑物高度整体上移和降低地下室层高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均是通过减少地下建筑物在水中的深度来达到降低水浮力的目的。但是,抬高地下室底板法会影响建筑物的设计功能或增加建筑物的总高,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工程,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

1 栖息地概况

桃红岭保护区主体植被是灌草丛,灌丛呈岛状分布,大多分布在沟谷和背风山坳;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江山、盆凹到高山汪一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显灵庵至龙王殿一带沟谷;杉木与毛竹零星分布;马尾松林分布在保护区实验区,呈星散块状分布。在垂直分布上,马尾松分布在海拔250m以下,杉木和毛竹在100~420m,落叶阔叶林在80~300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100~300m,灌丛多在420m以下,灌草丛遍及全保护区。保护区内海拔300~500m的丘陵地带,地形较复杂,泉水资源丰富,坡度较小,植被类型简单,是野生梅花鹿华南亚种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最适宜的梅花鹿栖息地[3]

近年来,桃红岭保护区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较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植被正向演替明显,从王家边到江山和高山汪一带原来的亚热带灌草丛和灌丛已逐步恢复为次生阔叶林,龙王殿一带经过多年保护管理,已经恢复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植被的恢复使梅花鹿栖息地空间受到挤压,迫使梅花鹿向保护区外围扩散,给梅花鹿的生存造成威胁。

2 面临的问题

2.1 植被的正向演替,导致梅花鹿华南亚种栖息地受到挤压

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保护区梅花鹿华南亚种栖息地影响较大。梅花鹿是一种典型的林缘动物,栖息地需要的是一种大片草丛、灌草丛以及部分森林等不同植被类型镶嵌分布和部分郁闭度较低的植被环境。桃红岭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保护管理,实行封山育林及禁伐措施,且山火发生的频率明显减少,加上良好的水热条件,保护区内不少地带的植被已恢复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如龙王殿、蜜蜂尖等地;原有优质的灌草丛生境也有相当大部分转化为茂盛的灌木林和小乔木林。这种植被的自然演替,对梅花鹿华南亚种种群的影响突出表现在2个方面。

(1)在桃红岭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内一些地段,灌丛过密过高,不利于梅花鹿华南亚种栖息及种群扩散。

桃红岭保护区因历史原因,辖区内居民点较多。据统计,约有涉及7个乡镇(场、圃)、24个自然村的1.4万多人在保护区实验区内居住,在缓冲区内也有少量村民居住,这在全国的自然保护区中并不多见。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内居民获取能源和资源的方式还较原始,砍柴、采摘茶叶、采药、烧荒烧粪以增加土壤肥力等生产活动,造成保护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以及植被环境遭受破坏,严重影响梅花鹿华南亚种的生存空间。

核心区内溪流较多,但枯水季节梅花鹿饮水困难,特别是冬季需下山到水库中饮水,易受到人类或天敌伤害。以前虽然建设了小型供水水坝蓄水,但是只能解决部分梅花鹿冬季饮水的问题。建议在山涧或山谷选择合适的地形修建小拦水坝,拦截溪流建设水源点,主要在桃红山、陶隍山、陈家山、刘家岭、鲢鱼湾、上十岭、盆坞、堰上等处建设水源点,以解决冬季以及枯水季节梅花鹿饮水问题。

2.2 人为生产活动的干扰,制约了梅花鹿生存发展的空间

(2)在桃红岭保护区南部,大片的植被已恢复到乔木林水平,而梅花鹿属林缘动物,研究认为成片的乔木林会把梅花鹿逐走,这可能正是导致目前保护区南部鲜有梅花鹿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植被自然演替,梅花鹿的适栖生境面积正在逐年缩小,限制了其种群的良性发展,迫使梅花鹿向保护区外围逐渐扩散,其扩散趋势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区外。限于管理权限,桃红岭保护区无法对辖区外的梅花鹿进行有效的管理。

3 措施与建议

3.1 栖息地优化

梅花鹿属典型的林缘动物,喜居于森林边缘的草甸和郁闭度较低的灌丛中,最适宜的生境是森林、草甸和灌丛相错的地带。桃红岭梅花鹿的集中分布区一般在海拔300~500m的低山丘陵地带,多在距离水源较近、坡缓向阳、茅草茂密间或有空地、食物较为丰富的半山腰地带栖息。近年来,由于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实行了全面禁伐,且多年未发生大的山火,导致保护区内部分地区原有的以草丛、灌草丛为主的植被逐渐向灌木林、乔木林等顶级群落定向演替,已不利于梅花鹿种群的生息繁衍,具体优化措施是:

(3)以桃红山为中心,在武家屋、蜜蜂尖、邓家山、吴家冲、候家冲、堰上、西峰山等地,对生长超过1m的灌丛通过降低高度,促使其生长嫩叶供梅花鹿取食。

不过,虽然所谓的“排毒”能给人带来爽的感觉,可子宫却不是一个排泄器官,来月经也跟排毒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如果说来月经=排毒,那是不是月经来得越多,排的毒素就越多?估计这样,那些月经过多,甚至贫血的患者该有话说了!

(2)在各功能区之间建设梅花鹿生态廊道,这样可使功能区之间相互连接,避免因为高大树林阻隔影响梅花鹿活动范围,梅花鹿活动空间受限。对梅花鹿栖息地进行有效地恢复与改造,提高梅花鹿栖息地的质量和活动空间,实施梅花鹿栖息地优化工程创建出各种类型生境斑块镶嵌分布的格局,以利于梅花鹿的生存和繁衍,减缓梅花鹿向保护区外围扩散的趋势。

(1)以桃红山为中心,在上十岭、黄岭、东升、杨梓西峰等地,需要分步骤、分区域、分目标地进行栖息地优化,主要措施通过降低植被群落高度及疏密度,促进栖息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从而达到适合梅花鹿栖息繁衍,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的目的。

3.2 水源点建设

发现式数学中,估算占了较大比重;例如估计9245×5的大致结果.尽管估算有它的用途,尤其在检验答案时;但学习各种估算方法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从中得到的收益.毕竟,求得准确结果更为重要,需要更多练习;估算只是辅助性的;占据过大的篇幅属本末倒置.

简化检定法要点:在每个仪器站上用望远镜盘左和盘右对每个目标点进行观测,获取目标点的三维坐标(x,y,z),这样在2个仪器站上共获得16组目标点的三维坐标测量数据。每次设立仪器站,仪器度盘的初始方向无特定要求,可以是任一数值,但在整个观测期间,需要保持目标点稳定可靠。

3.3 投盐点建设

盐是是梅花鹿等珍稀野生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一只成年梅花鹿日需盐量15~30g,在保护区内梅花鹿很难在自然界取得所需的足够的盐,往往需长途跋涉去河滩盐碱地获取盐。建议在陶隍山、陈家山、刘家岭、老虎口下、桃红山、杨山垄、白马山和猫鹰窝等地建设投盐点,选择的地块应地势平坦开阔,石砾含量少,满足梅花鹿等珍稀野生动物对盐的需要。

3.4 加强社区共建力度

在桃红岭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和保护区周边居住着农民较多,随着保护区封山育林、禁猎措施力度的加大,他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为适应新形势,保护区有责任引导区内居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减少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生产行为。因此,要建立社区共建模式,最大限度减小社区对保护区的影响。

首先,加强宣传,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共建。利用财政资金、技术扶持、提供信息等方式支持社区的经济发展,而社区则应做出禁捕禁猎、限伐限牧、禁止破坏保护区一切森林资源的承诺。其次,尽量减小人为生产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达到共同管理,共同获利之目的。第三,尽量多安排一些林业项目向保护区倾斜,比如实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防护林等项目,不仅能使社区村民获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从中受益,同时也扩大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佳,李言阔,缪泸君,等.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生境适宜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4(5).

[2]国家林业局.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吴问国,朱文,高依敏,等.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J].野生动物,2012,33(4):221-224.

[4]蒋志刚.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7-137.

[5]刘武华,余斌.江西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种群动态及保护对策[J].江西科学,2010,28(4).

 
王林
《河北林业科技》 2018年第01期
《河北林业科技》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