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繁花落尽见真淳 ——从《和郭主簿(其一)》谈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更新时间:2009-03-28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常以平和冲淡的语言描绘浑然天成的美好意境,有四季之景,有农耕生活,有情感抒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田园诗风格。诗人说,自少年时便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对山水的热爱早已深刻到他的灵魂和肉体中。奔波于仕途的他就像是一只误入俗世尘网中的鸟,渴望着那山、那水,一旦挣脱了禁锢身体的枷锁,便不顾一切地飞向天空,归还自然。这是陶渊明的理想追求,也是他在田园生活中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本文将以《和郭主簿(其一)》作为细读对象,品味诗人隽永秀丽的文字,感受诗歌的艺术风格,从诗人笔下的诗意田园进一步窥探他的内心世界

和郭主簿(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采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法,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将农村居民的社会隔离作为原因变量,经济状况作为调节变量,生存质量作为结果变量。同时,将样本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目的是为了剔除混杂影响(详见表2)。根据Muller、Judd和Yzerbyt (2005)[8]提出的调节效应检验方法:①表2中M1即为模型一,为控制变量对生存质量的影响;②表2中M2即为模型二,为剔除了控制变量影响后,社会隔离和经济状况对生存质量的影响;③表2中M3即为模型三,为剔除了控制变量影响后,社会隔离和经济状况的交互项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那一片繁木树荫下,将双眸轻合,享受着凉风吹动衣襟的惬意,聆听那悠扬的古琴声和朗朗的诵读声,有小康和谐的寻常农家,有独自斟酒的酒翁,还有父子间嬉戏的乐趣,这一切似淡、似远,却美得真实、动人。

上述几种一致性主要是针对不要人为制造歧义,如果立法技术要求原文保持一定的模糊性,那么译者也不要擅自将其具体化,而是与原文在思维方式上保持一致,保留原文的歧义,这有利于解释和适用的统一。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列举了数种平常人生之乐,虽然极平凡普通,但也最为珍贵。因为这细小的快乐可以让人忘却那些仕宦富贵中的乌烟瘴气,只剩下一片恬淡自然留于心中。在诗中,陶渊明坦率表露内心,无虚浮、无夸张,纯粹以质朴的真情打动人心。且不先论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叙写,也不去琢磨诗人的遣词用句,单就诗句中彰显的自然朴实之情来说,实在是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正是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

不过,我却以为,对于专家的这些意见,我们大可不必当真。因为从局部来说,也许他们说的都没错;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却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里的关健,我看还是要因人而异,大可不必用同一尺度去衡量。

门前夏木荫荫,南风清凉习习,在僻静遥远的乡村,既无公衙之劳役,又无车马之喧嚣。诗人紧掩房门,杜绝客人拜访。清晨起来读书弄琴,起卧自由,生活好不自在。园地里种有瓜果蔬菜,粮仓里往年的存粮储备丰足,用来维持生活是绰绰有余的。诗人并不奢求荣华富贵,只需要满足基本的温饱就可以了。有空闲时间就专心于捣酿美酒,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琼浆玉液的虚伪应酬,这一杯薄酒粗酿则更显淳朴实惠。每天与妻子儿女相聚在一块,小儿子依偎在身边嬉戏玩耍,一举一动充满了童真童趣,十分可爱,能享受如此天伦之乐,夫复何求!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景象在今日看来,似乎是一个如世外桃源般遥远且神秘的地方,于是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理想性色彩。但是对于陶渊明来说,只有这样过分理想化的净土方才能容下他孤独而厌世的灵魂。在那个时代,许多文人、知识分子因为世事太过混乱而选择隐居或醉心于酒,他们都曾有一颗施展抱负、匡扶社稷的赤诚之心,但是最终都不能遂从心愿,陶渊明亦是如此。步入中年的陶渊明在历尽了仕途坎坷之后,再也没有了壮年时的豪情壮志。这个年纪的他把志向寄托在山水田野间,认为赏玩山水、饮酒作乐、赋诗颂歌的逍遥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可是诗人退隐后的生活也并非完全摒弃俗世。虽身处幽境且一心想要淡忘世事,但是内心的忧虑却越来越多。“八表同昏”,在这样一个黑暗浑浊的年代,时局动荡,世人只知沉溺却不知醒悟。没有一个理智清醒的人来匡扶社稷,以至于“平路伊阻”“平路成江”。陶渊明一方面为此而深感痛心疾首,一方面却又急于逃避。但是,他也许想要躲避乱世,让自己放肆地纵情于山水之间,回到安逸的自然怀抱中去,可是他如何也抵不过这世事疏变以及邈不可追的桃源理想造就的落寞之感。即便是挥兹一觞,倾杯饮尽,也难敌心中之愁绪。然而,陶渊明在诗歌中极力掩盖住了这种落寞、怅然的心情。比如《时运》中,所有的情绪,无论是欣喜的、畅快的,还是寂寞的、失落的,都是淡淡地流出。诗人总是在表露内心的郁闷和孤寂后,又用寥寥几句来掩盖过去。正是如此,他的田园诗中少有忧愁,多见欢欣,少写孤独,多写自在。

陶渊明之所以乐于建构理想化的田园生活,除了上文所说的只有理想化的净土能容下他厌世的灵魂这一原因外,还与他向往的内心世界有所关联。陶渊明厌倦官场,渴望自由生活,于是他才毅然决然选择归隐。他在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的道路上坦然前行,即使归隐生活有些枯燥乏味、艰辛贫困,但只要不与自己的心愿相违,便毫不畏惧。自由的探索与本我的实现是艰难而长远的,可是陶渊明做到了。他将内心世界与田园生活相融相合,达到了景与人的和谐统一,在繁花落尽之后尽显真淳与自然。

 
廉岚枫
《名家名作》 2018年第03期
《名家名作》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