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热解温度和脱灰处理对褐煤半焦孔结构的影响及分形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 言

目前,全球已探明的褐煤储量达到10.25亿t,占煤炭储量的近40%.因褐煤具有高灰分、高水分和低发热量等特点,使其高效清洁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1-2].在褐煤提质加工技术中,热解已成为提升褐煤等级的有效途径[3-4].半焦是褐煤热解提质重要的固体产物,与褐煤相比,半焦有碳含量高、化学活性高、孔隙率大和水分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燃料、合成氨与活性炭等生产.然而半焦的性质易受热解条件(如热解温度)和褐煤灰分的影响.热解温度被认为是影响褐煤热解的重要因素.热解温度不同,半焦的组成及其孔隙结构均会发生改变[5-6].此外,褐煤中的高灰分不仅对热解反应装置产生损害,而且还会污染半焦,影响后续使用,所以将褐煤进行脱灰处理是其迈向高效利用和提质的重要一步.然而除灰处理后,褐煤的孔结构发生明显变化[7-8],对半焦的组成结构也有很大的影响.孔结构是半焦后续利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到半焦的燃烧特性、气化活性以及传质、传热等过程[9-10].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半焦和脱灰半焦的孔结构(如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容积等)方面,对于脱灰褐煤催化热解后半焦孔结构的特征却鲜有报道.因此,系统地探究热解温度和除灰处理对半焦孔结构的影响规律,对半焦的后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气体吸附法是研究煤和页岩在内的多孔物质孔隙结构的常用方法,根据吸附质的不同又分为低温N2吸附法和室温CO2吸附法等,由于N2的化学惰性以及可逆的吸附性,使得低温N2吸附法得到广泛应用[11-13].在热解过程中,褐煤孔隙结构发生复杂的变化,单独使用低温氮气吸附法无法有效地描述孔结构的演变以及表面形态.近年来,分形几何理论已经被证明是表征多孔物质的孔隙不规则性和表面粗糙度的有效工具[14-16].分形维数D是描述物质的孔隙分形特征的重要参数,D可取2与3之间的任意数值,越接近3,表面越粗糙.研究者们利用分形理论作了大量研究.LIANG et al[17]利用分形理论探究了页岩的分形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之间的关系;ZHU et al[18]研究了13种煤样孔结构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D1可用于定量描述煤中孔和大孔的表面粗糙度,D2可用于定量描述煤介孔的体积粗糙度;武建军等[19]利用分形理论探究了脱水处理对褐煤孔结构的影响.然而,针对褐煤脱灰处理对半焦孔结构特征的影响、孔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分形维数与褐煤半焦孔结构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

本实验通过低温氮气吸附法获得不同热解温度下半焦的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分析了热解过程中胜利褐煤的孔结构特征,结合FHH(Frenkel-Halsey-Hill)模型分形法研究除灰褐煤热解过程中褐煤半焦孔隙的分形特征,探究半焦孔结构与分形维数D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脱灰处理后褐煤半焦的后续转化和利用提供部分理论参数.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本实验选用内蒙古胜利褐煤(SL)作为实验煤样.煤样经破碎后,用套筛筛选粒径0.15 mm以下的样品,密封保存以备后续使用.胜利褐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胜利褐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Table 1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is of SL

  

Proximateanalysisw/%MadAdVdafFCdafUltimateanalysis(daf)w/%CHNSO∗10.9125.5745.8625.5765.714.921.262.4225.69

* By difference.

1.2 实验方法

1.2.1 煤样脱灰

称取30 g煤样放入塑料烧杯中,分别加入150 mL去离子水,180 mL盐酸和60 mL氢氟酸.用保鲜膜密封,机械搅拌24 h后进行抽滤,并不断用去离子水冲洗,直到滤液中检测不到Cl-时为止.然后将滤饼在105 ℃下干燥3 h,得到脱灰煤样并记为TSL.

1.2.2 低温热解实验

采用日本BEL公司生产的BEL-Max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吸附仪进行测定.首先取0.6 g左右的半焦置于样品管中并将其安装到仪器上,在150 ℃真空条件下进行脱气处理4 h,然后将样品管置于液氮环境中进行测试,测试温度为77 K,测试的相对压力p/p0范围为0~1.

低温热解实验在上海密通机电科技公司生产的GDL-B型低温干馏炉上进行.图1所示为低温干馏炉组成结构.称取3 g左右的煤样置于干馏管中,并向干馏管内缓慢通入高纯N2,3 min后开始热解.氮气流量为50 mL/min,煤样的升温速率为5 ℃/min,热解终温分别为350 ℃,400 ℃,450 ℃,500 ℃,550 ℃,600 ℃,在终温处恒温2 h.热解完成后在N2氛围下冷却至室温,然后将半焦取出,密封保存备用.

  

图1 干馏炉的组成结构Fig.1 Composition structure of carbonization oven

式中:V0为单层吸附N2的体积,cm3/g;V为平衡压力p下半焦吸附的气体量,cm3/g;p为气体平衡压力,kPa;p0为气体的饱和蒸汽压,kPa;C为气体吸附常数;A为与分形维数D有关的幂指数.

罗永成告诉记者:“碳酸钾作为水溶肥原料有三大优势:第一,碳酸钾肥料的养分高,完全速溶,是作为水溶性肥料的首选原料;第二,在农作物吸收养分的同时,能中和土壤酸性,使农作物成长土壤在最佳pH值环境下;第三,农作物在吸收钾元素的同时会形成碳酸根,这又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会更加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对式(15)中的T矩阵进行降维处理,将矩阵T的条件数由1021级别降低至103级别,从而降低矩阵T对测量误差的敏感性。经过降维处理得到的式(17)中的误差项可全部辨识,在MATLAB中使用矩阵M左除矩阵T″,或式(17)两侧乘以矩阵(T″)T将系数矩阵变为非奇异矩阵后求逆求解δ,由本章(1)可知,x2~x5可测量间接计算出,则x22,x24,x30,x36可求。至此,辨识出了并联调姿托架的所有结构误差。

1.2.4 分形维数D的计算

近期,知名旅游网站——去哪儿网公布大数据显示:2018年最受大学生喜爱的境内目的地排行榜中,昆明首次超过北京,位居第二。在最受老年人喜爱的目的地排名中,以四季如春而闻名的昆明同样名列前茅。

SL半焦和TSL半焦的分形维数采用FHH模型[20-21]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1)

A=D-3

(2)

1.2.3 孔结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半焦的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

图2所示为SL和TSL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半焦的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其中,SL350为SL在热解温度为350 ℃下的热解半焦,依此类推).由图2可知,所有半焦的N2吸附曲线大体呈现反向S形状,均属于第Ⅱ类型吸附曲线[22].即在区域1(0<p/p0<0.50)内,N2主要填充于半焦孔隙中的微孔,发生单层吸附,使得吸附曲线上升缓慢;而在区域2(0.50<p/p0<0.95)内,单层吸附过渡到多层吸附,N2分子逐渐填充于半焦的孔隙中,吸附曲线上升较快,在相对压力p/p0=0.95之后出现了毛细管凝聚现象.考虑到两区域之间气体吸附机理的差异,下面分别计算半焦的分形维数,并分别定义为D1D2.

由图3a和图3c可以看出,随热解温度的升高,TSL半焦Da的变化趋势与SL半焦Da的变化趋势相似,但温度转折点却出现在450 ℃和500 ℃.这主要是因为,脱灰处理使得矿物质溶出,造成孔隙结构不稳定,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中孔与大孔出现崩溃从而Da减小,在500 ℃时热解反应加快,微孔发生坍塌使得Da稍有增加.随热解温度的升高,TSL半焦SBET的变化趋势和SL半焦SBET的变化趋势相似,可认为均是由微孔孔容控制.由图3b和图3d可以看出,TSL半焦的中孔孔容随着热解温度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450 ℃时中孔孔容最小,550 ℃时的中孔孔容最大.而SL半焦的中孔孔容在500 ℃时最大,这与图2中TSL550半焦和SL500半焦的吸附量急剧增加具有一致性.结合图3c和3d不难发现,在500 ℃之前,TSL半焦的Da与中孔孔容具有相似的发展趋势,表明500 ℃之前,TSL半焦的Da主要由中孔孔容控制.

  

图2 不同热解温度下半焦的吸附/脱附等温曲线Fig.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semi-coke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Adsorption isotherm;○—Desorption isotherm

图3所示为SL半焦和TSL半焦的比表面积(SBET)和平均孔径(Da)以及孔容积随热解温度的变化曲线.由图3a和图3b可知,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SL半焦的SBETDa与孔容积(微孔与中孔)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并出现明显的转折点温度.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SL中的侧链小分子开始脱出,使得中孔与大孔出现坍塌,Da稍有减小.此后由于热解温度的进一步提高,微孔出现坍塌,使得Da有所增加,500 ℃之后热解反应加剧,中孔与大孔出现大量坍塌,形成更多的微孔,致使Da快速下降.而SBETDa的变化趋势相反,转折温度点为400 ℃和450 ℃,中孔孔容的变化趋势呈S形,转折温度点为500 ℃.由图3a和3b还可以看出,SBET与微孔孔容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SL半焦的SBET主要受微孔孔容控制.

2.2 半焦的孔结构分析

由图2还可知,热解温度在500 ℃之前,TSL半焦的吸附/脱附曲线与SL半焦相比区别不大,只是吸附/脱附曲线没有重合,这可能是因为,500 ℃之前煤样热解过程中主要脱除的是大分子结构上的不稳定小分子侧链,煤样孔结构变化相对较小.而在550 ℃时TSL半焦的N2吸附量出现急剧增加,由TSL500半焦的约8.6 cm3/g增加到88.34 cm3/g,并且TSL600半焦的N2吸附量在较低相对压力(0<p/p0<0.2)下明显增多.说明500 ℃之后,脱灰褐煤的孔结构更容易发生塌陷,促进二次孔的发展,生成更多的小孔,使得N2分子不易从小孔脱出,造成吸附/脱附曲线的分离程度较大.以上分析表明,脱灰褐煤在热解过程中可以增加半焦的微孔数量,并且孔结构更容易受热解温度的影响发生改变.

  

图3 不同热解温度下半焦的SBET和Da以及孔容积的变化Fig.3 Variations in SBET, Da and pore volume of semi-coke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

由图2中SL半焦的吸附/脱附曲线可以看出,随着热解温度升高,SL半焦的吸附/脱附曲线逐渐分离,滞留回环变宽.值得注意的是,在500 ℃时吸附/脱附曲线的分离程度明显变大,N2在SL500半焦空隙中的吸附量约为8.6 cm3/g,比SL450半焦的吸附量(约为2.1 cm3/g)增大了3倍多.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热解反应加剧,半焦的大孔和中孔的数量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2.3 半焦的孔径分布分析

不同热解温度下的孔径分布见图4.图4a和图4b所示为根据BJH(Barrett-Joiner-Halenda)模型得到的SL半焦和TSL半焦的微孔孔径分布曲线.由图4a可知,在500 ℃之前,SL半焦的微孔孔径主要集中在0.45 nm~1.02 nm范围内,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SL半焦的微孔孔径分布变宽,主要微孔孔径分布向更小孔径方向发展;在500 ℃时,SL半焦的孔径范围达到最宽,在整个孔径分布范围内的微孔数量整体增加,并且在1.00 nm~1.20 nm范围内出现最高峰,说明在500 ℃时,SL半焦的平均孔径达到最大,这与图3a的结果具有一致性;500 ℃之后,SL半焦的主要微孔孔径向更大孔径方向移动,主要孔径集中在0.75 nm~1.58 nm范围内.由图4b可知,TSL半焦的微孔孔径集中在0.50 nm~1.00 nm范围内,并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向更小孔径方向移动,同时孔径分布曲线上峰的数量增多且峰值越来越高.在600 ℃时,TSL半焦孔径分布曲线变化尤为明显.这说明经过脱灰处理,TSL半焦的微孔更易受温度的影响发生复杂的变化,并能显著增加微孔的数量,降低微孔的平均孔径.

  

图4 不同热解温度下半焦的孔径分布Fig.4 Pore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semi-coke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a,c—SL;b,d—TSL

图4c和4d为根据HK(Horvath-Kawazoe)模型得到的SL半焦和TSL半焦的中孔孔径分布曲线.由图4c可以看出,SL半焦的中孔孔径主要集中在2.65 nm~10 nm范围内,而且SL半焦的孔径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形式,并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峰的位置向孔径大的方向移动.在2.65 nm~10 nm范围内孔径占中孔孔径的比例减小并且峰值变小,热解过程中SL半焦的平均中孔孔径变大.在500 ℃时中孔数量达到最多,此后中孔数量逐渐减少,这与图3c得到的结果一致.由图4d可以看出,TSL半焦的中孔孔径分布曲线呈现无峰形式,在2.65 nm~13 nm区间内的孔径显著增加,随着热解温度增加,主要孔径范围向孔径大的方向移动,孔径分布曲线的纵坐标增大.而热解温度在550 ℃时,中孔数量达到最多.

在一篇针对马尔梯的一篇书评中,胡塞尔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只可惜没有“是-因素”也就没有统一,即便在单纯表象中也没有。“这个红的圆的”(Dies rot rund)并非一个思想,恐怕我们必须说:“这个红的圆形之物”(Dies rote Runde),此时,我们在形容词词尾中拥有“是-思想”(Seinsgedanken)。[注][德]胡塞尔:《文章与书评》,高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91页。

2.4 半焦的分形特征

用FHH模型根据不同半焦的N2吸附曲线拟合的结果见图5.由图5可知,XL半焦和TSL半焦的FHH拟合曲线,在相对压力p/p0=0.50两侧均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线段,且两直线的拟合度R2分别高于0.930和0.970,均显示出良好的拟合度.这进一步表明,N2在半焦孔隙中的吸附存在两种不同吸附形式,并根据两条线段斜率k1k2分别计算分形维数D1D2.如前所述,在区域1内发生单层吸附,N2分子被有序地吸附在半焦孔隙的表面,因此,D1可以反映半焦孔隙表面上的粗糙程度,用来描述半焦孔结构的表面形态;在区域2内N2分子在半焦空隙中由单层吸附发展成多层吸附,N2分子逐渐填充于半焦的空隙中,因此,D2可以用于描述半焦孔容的分形特征,可以反映热解过程中半焦孔容的粗糙程度.

如果高职与企业合作的状况用两个链条比喻的话,可以说,高职教育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利益链条初见端倪,但尚未形成有机衔接。一是形成规模,运行欠佳。随着我国教育政策引领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校企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因素和形式不一,合作状态松散多、紧密少,缺少科学的合作保障机制,导致“校企合作”运行状况不佳。二是“校企合作”黏度欠佳。由于学校与企业各自利益的结合点偏位,各自优势互惠互利不到位,政府及部门监管制度缺位,校企合作主体、主导、监管等各方责任不明,致使“校企合作”存在黏度欠佳及“两张皮”现象,尚未形成高职教育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联动发展的良性状态。

不同热解温度下半焦维数D1D2的变化曲线见图6.由图6可知,SL半焦的D1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400 ℃时出现最高值,主要是因为400 ℃之前,SL中分解产生的煤样小颗粒附着在半焦的孔隙表面,使其变得粗糙,从而使D1增大,此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热解反应加剧,使得孔隙表面的侧链分子及小颗粒的析出而变得光滑,从而D1减小.D2随着热解温度的变化趋势与D1相反,并且D2大于D1.与SL半焦相比,TSL半焦的D1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最后增加的变化过程,转折温度点出现在450 ℃和500 ℃.此外,TSL半焦的D1在500 ℃之后均比SL半焦的D1大,说明500 ℃之后脱灰处理利于半焦孔容粗糙度的增加.TSL半焦的D2在450 ℃之后均比SL半焦的D2小,说明450 ℃之后脱灰处理不利于半焦孔容粗糙度的增加.以上分析表明,TSL半焦D1D2的变化程度远大于SL半焦D1D2的变化程度,热解温度对TSL半焦分形特征的影响更大.

我的画院:画院坐落在美丽的地方,有很多美丽的故事。如果想到其与宋代有着各种联系,立刻让人感到渺小,又让人振奋,力争创作出美丽的画,以不负各方。

电源结构得到优化。火电装机占比由2015年约75%下降至2030年的60%,新能源装机占比由2015年的3%大幅提高至13.4%。

  

图5 不同热解温度下半焦的N2吸附曲线的拟合曲线Fig.5 Fitting diagram of N2 gas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semi-coke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图6 不同热解温度下半焦维数D1和D2的变化曲线Fig.6 Variations curves in dimension D1 and D2 of semi-coke at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结合图3和图6可以看出,在450 ℃之前,TSL半焦D1的变化趋势与SBET的变化趋势类似,而在此温度区间内,SBET主要由微孔孔容控制,因此,在450 ℃之前,D1可以用来描述TSL半焦微孔孔容的分形特征,用来表征半焦孔隙表面的粗糙度.TSL半焦D2的变化趋势与TSL中孔孔容的变化趋势相似,表明TSL在整个热解过程中,D2可以用来描述TSL半焦的中孔孔容的分形特征,并可以反映中孔的孔容粗糙程度.

医学心理学被认为是医学和心理学的双向分支。从医学分支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各种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各种疾病的心理行为变化等;从心理学分支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各方面,包括在疾病过程中如何应用相关心理学科学知识和技术。自医学心理学成为必修课以来,虽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总学时与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不匹配,开课学期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一致;课程教学大纲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不吻合,课程教学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不协调等[3]。

3 结 论

1) N2吸附/脱附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500 ℃之前,TSL半焦和SL半焦的N2吸附/脱附曲线相似;在500 ℃之后,TSL半焦的吸附/脱附曲线的分离程度变大,滞留回环变宽,N2的吸附量显著增加.说明500 ℃之后,脱灰褐煤的孔结构更容易发生塌陷,促进二次孔的发展,生成更多的小孔,即微孔数量显著增多.

2) 经过脱灰处理,可以脱除褐煤中的矿物质以及一些小分子有机物,从而使脱灰褐煤的孔隙结构在热解过程中与褐煤相比发生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TSL半焦的微孔在0.45 nm~1.58 nm区间内的孔径明显增加,并随着热解温度增加表现出向小孔径方向发展的变化趋势;SL半焦和TSL半焦的中孔孔径主要在2.65 nm~10 nm范围内,而TSL半焦的中孔孔径分布未出现单峰形式;TSL半焦的微孔孔容明显增大,平均孔径和中孔容积随温度变化曲线的转折点温度均出现升高.

3) FHH模型分析表明,SL半焦和TSL半焦的分形维数D1D2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D2大于D1.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TSL半焦的分形维数D1D2的变化程度远大于SL半焦的D1D2的变化程度.在450 ℃之前,D1适合描述TSL半焦微孔表面的粗糙度;D2可以反映出整个热解过程中脱灰褐煤的中孔孔容粗糙程度.

参 考 文 献

[1] FENG Li,ZHAO Guangyao,ZHAO Yingya,et al.Construction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Model of the Shengli Lignite Using TG-GC/MS and FTIR Spectrometry Data[J].Fuel,2017,203:924-931.

[2] 沈强华,刘云亮,陈 雯,等.昭通褐煤半焦气化特性的研究[J].煤炭转化,2012,35(1):24-27.

SHEN Qianghua,LIU Yunliang,CHEN Wen,et al.Study on Gasification Character for Zhaotong Lignite Semi-coke[J].Coal Conversion,2012,35(1):24-27.

[3] MENG Fanrui,TAHMASEBI Arash,YU Jianglong,et al.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gnite Chars from Low-temperature Pyrolysis[J].Energy and Fuels,2014,28(9):5612-5622.

[4] NIU Zhiyuan,LIU Guijian,YIN Hao,et al.In-situ FTIR Study of Reaction Mechanism and Chemical Kinetics of a Xundian Lignite During Non-isothermal Low Temperature Pyrolysi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6,124:180-188.

[5] 王晓亮,李少华,赵 庆.褐煤快速热解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变化规律[J].煤炭转化,2013,36(4):6-9.

WANG Xiaoliang,LI Shaohua,ZHAO Qing.Specific Area and Pore 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Lignite Fast Pyrolysis[J].Coal Conversion,2013,36(4):6-9.

[6] 周 军,张 海,吕俊复,等.高温下热解温度对煤焦孔隙结构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07,35(2):155-159.

ZHOU Jun,ZHANG Hai,LYU Junfu,et al.Effect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on Porous Structure of Anthracite Chars Produced at High Temperatures[J].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2007,35(2):155-159.

[7] 史惠杰.碱熔融法对褐煤半焦脱灰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3,41(14):104-106.

SHI Huijie.The Study on the Alkali Fusion Method Deashing of Lignite Char[J].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2013,41(14):104-106.

[8] 冯 莉,于晓慧,刘祥春,等.除灰处理对胜利褐煤的结构及燃烧特性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44(2):319-325.

FENG Li,YU Xiaohui,LIU Xiangchun,et al.Effects of Deashing Treatment on the Structure and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engli Lignite[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15,44(2):319-325.

[9] 王俊琪,方梦祥,骆仲泱,等.热解半焦孔隙特性研究[J].热力发电,2008,37(7):6-9.

WANG Junqi,FANG Mengxiang,LUO Zhongyang,et al.Study on Porous Characters of Pyrolyzed Carbocoal[J].Thermal Power Generation,2008,37(7):6-9.

[10] 邢德山,阎维平.用压汞法分析工业半焦的孔隙结构特征[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34(5):57-63.

XING Deshan,YAN Weiping.Analysis to Pore Structure of Typical Semi-cokes by Mercury Porosimetry[J].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2007,34(5):57-63.

[11] TANG Jiewu,FENG Li,LI Yajun,et al.Fractal and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of Shengli Lignite During Drying Process[J].Powder Technology,2016,303:251-259.

[12] CHEN Yue,TANG Dazhen,XU Hao,et al.Pore an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ank Coal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5,26:1264-1277.

[13] 张 琦,解京选,田江漫,等.热解条件对白音华褐煤半焦孔隙结构的影响[J].煤炭转化,2013,36(3):1-4.

ZHANG Qi,JIE Jingxuan,TIAN Jiangman,et al.Effect of Pyrolysis Condition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Baiyinhua Coal Char[J].Coal Conversion,2013,36(3):1-4.

[14] LIU Jianzhong,ZHU Jiefeng,CHENG Jun,et al.Pore Structure and Fractal Analysis of Ximeng Lignite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J].Fuel,2015,146:41-50.

[15] 宋玲玲,冯 莉,刘炯天,等.碱液处理对褐煤孔隙结构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41(4):629-634.

SONG Lingling,FENG Li,LIU Jiongtian,et al.Effect of Alkali Treatment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Lignite[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12,41(4):629-634.

[16] SUN Wenjing,FENG Yanyan,JIANG Chengfa,et al.Fract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ethane Adsorption Features of Coal Particles Taken from Shallow and Deep Coalmine Layers[J].Fuel,2015,155:7-13.

[17] LIANG Lixi,XIONG Jian,LIU Xiangjun,et al.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Shale Using Nitrogen Adsorp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5,27:402-409.

[18] ZHU Jiefeng,LIU Jianzhong,YANG Yumeng,et al.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Structures in 13 Coal Specimens:Relationship Among Fractal Dimension,Pore Structure Parameter,and Slurry Ability of Coal[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16,149:256-267.

[19] 武建军,李 霞,周国莉,等.脱水褐煤的孔隙结构对复吸性能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42(5):806-811.

WU Jianjun,LI Xia,ZHOU Guoli,et al.Effect of Pore Structure on Moisture Re-adsorption of Dewatered Lignite[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13,42(5):806-811.

[20] BU Honglin,JU Yiwen,TAN Jingqiang,et al.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es in Non-marine Shales from the Huainan Coalfield,Easter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5,24:166-177.

[21] AHMAD A L,MUSTAFA N N N.Pore Surface Fractal Analysis of Palladium-alumina Ceramic Membrane Using Frenkel-Halsey-Hill (FHH) Model[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6,301:575-584.

[22] XU Shenqi,ZHOU Zhijie,YU Guangsuo,et al.Effects of Pyrolysis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Four Chinese Coals[J].Energy and Fuels,2010,24:1114-1123.

 
姜贤刚,刘洁,冯莉,唐杰武
《煤炭转化》 2018年第03期
《煤炭转化》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