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更新时间:2009-03-28

地方高校是人才的基地、知识的海洋,是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集聚地,是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头,也是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将地方高校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国防科技创新力,是新时代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如今,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包含了节约用水的相关内容,节约用水是每个人需尽的义务。水资源不合理的使用以及对水资源的保护不够重视等问题会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城市用水中,人占有主要地位,因此,要实现节约用水,其根源还是提升人的节水意识。在设计排水系统时,需着重关注人们的节水意识:

一、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建立了完备的人才培养及知识储备制度机制,拥有庞大的基础科研人才队伍和雄厚的技术资源,以及与社会经济科技建设联系密切等特殊优势。随着科学技术军民两用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些优势成了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优势。据统计,在美国国防部的基础研究项目中,大约70%是由高校及其附属研究机构完成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研究面临许多问题。

2.熏样。取一张纸,用清水湿润,在上面压上模板。将模板一面朝向点燃的煤油灯。模板和没有覆盖模板的地方都会被煤油灯的烟熏黑。纸张完全干燥了之后,将模板取下,就出现了黑白分明的剪纸样板。

一是军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制约了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长期以来,受军政二元体制和军事安全保密等政策制度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基本不能涉足国防军事科技工作,就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参与了,大多也是承担分包或者外协单位角色,参与军民融合的领域十分有限。现行国防军事科研评价内容范围较为狭窄,基本上局限于重点型号研制和重大专项工程,地方高校参与国防军事科技项目大多属非关键、非核心领域,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名分和利益,这也影响了其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人才是军民融合发展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引导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构建科学化的军民双方人才培养交流制度机制。一是尽快制定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加强政策引领,促进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方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及学科带头人培养方面实现与国防军队建设有机融合。加强国防军事特色学科规划统筹,做好对军民通用学科发展的布局设计,以补充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的部分国防学科和人才。二是积极研究建立军民通用人才培养机制。在地方高校学科设置中适当强化国防军事学要素,在涉军地方高校试点军地“双导师制”的方式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建共用专业孵化器。组织地方高校与国防军工系统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通过军民通用型人才的双向培养,促进军地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强化军民双方人才交流机制。建立军地双向交流合作“人才池”,通过项目合作、互聘兼职、双向挂职等方式,引导地方高校的优秀人才进入军民科技研发领域,推动军民人才资源深度融合,促进高层次人才共享共用协同创新。尤其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在学科交叉、科技前沿、国际交流和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加强地方高校智库建设,通过智库平台开展高端国际学术交流,获取国际最新科技动态,提高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层次。

三是融合人才储备、交流困难。受到不同管理体制的影响,军民双方在科技人才培养、储备、交流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地方高校难以兼顾兼容国防军事需求,培养储备军民通用的人才,加之军地双方人才交流渠道不够畅通,地方高校难以有效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二、引导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考

本土化妆品品牌应将性格差异与心理分析应用于化妆品营销4P策略的制定中。深入了解消费者对于化妆品心理诉求,有助于商家提供符合消费诉求的产品与服务。企业可以参考消费者性格差异,进行市场细分,为不同类型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在价格方面,营销人员可以依据不同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差异开展不同的定价策略。同时,在渠道选择方面,企业可以依据性格因素,提供差异化购买途径。并且,针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者,营销人员应设计不同的促销策略。

(一)建立军地人才培养交流制度机制

二是军地信息沟通不顺畅。例如,长期以来,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大多采取全程内部涉密操作的方式,甚至一些非涉密项目也无法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造成了严重的信息屏蔽,基本上可以说“地方不知道军队需求,军队不了解地方能力”,地方高校就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往往也由于不知情拿不到相应项目。

为更好地引导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使其真正成为国家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组织军地双方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措施办法。

(二)改进国防科技项目管理及评价办法

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调整完善现行国防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及国防科技评价体系,保障地方高校积极有效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一是构建军民双方学术利益共同体,强化地方高校在涉军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机制,保障地方高校在国防科技研发项目成果中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其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主动性。二是强化国防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对国防科研项目中的非涉密部分,可采取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的形式。同时,加大对涉密项目的脱密处理力度,争取使更多科研项目及时面向社会公开,确保地方高校及时知晓国防科技项目内容和要求,并拥有平等竞争和广泛参与、深度参与、长期参与的机会。三是加强地方高校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资源聚集、人才引进和国际交流方面的优势,统筹协调以共性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为主的基地和军民科技平台,实现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共用。四是进一步开放现行国防科研评价体系,在国防科技奖励中设立军民通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奖项,给予地方高校一定的自主指标评价比例,以肯定地方高校在国防军事科技创新中的贡献成果。

(三)促进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发展

鼓励、引导、推进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必须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和办法。近年来,军地共同就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模式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目前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可充分依托这种模式,瞄准军民两用市场,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服务联盟成员参与国防军工建设为宗旨,强化联盟成员间在信息共享、技术攻关、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和基础科研等方面优势,通过学校与海内外学术交流渠道,使联盟成员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与世界前沿理论研究保持同步。二是通过联盟模式引入理论研究功底深厚、产业经验丰富的稀缺军民两用人才进入高校,成立军民融合高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军民融合科技交流,架通军民融合基础科研与产业技术过渡的桥梁。三是充分利用民营企业平台,加速基础科研向军民两用市场应用转化,形成高科技产品,进行高技术和高科技人才储备,增强产业联盟竞争优势,有力促进科技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川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

[2]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3]中国工程院.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朱庆林,张翠芳,邹云松,朱文宜.军民融合论.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

 
晁云,刘佳,李京红
《国防》 2018年第04期
《国防》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