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质与种子处理方法对油桐种子萌芽的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油桐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Vernicia植物, 包括三年桐V.fordii(Hemsl.Airy-Shaw)、千年桐(又名皱桐)V.montanaLour.和日本油桐V.cordata steud[1-4]。油桐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林树种和特有的工业油料树种,也是我国生物质能源最有潜力的树种之一[5-10]。我国油桐的分布以四川东南部、重庆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贵州东南部及北部最为集中,除上述5省市外,还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14个省区的700多个市县[11-12]。油桐的传统栽培和繁殖方式较为单一,我国对油桐种子萌芽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13]。为了培育出具有抗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且根系发达的油桐苗,以不同方法对其种子进行处理后,将种子置于不同基质中培养,筛选种子处理方法和培养基质。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设在我国油桐中心产区湖南永顺县青天坪乡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实验站雷公洞地段,其地理位置为110°29′E,28°32′N。该区系武陵山脉,海拔530~600 m;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4~19℃,年降雨量1290~1 600 mm;坡向为阳坡,坡度为20°;成土母岩为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具有典型的岩溶性土壤类型,土层厚薄不均,土壤肥力良好;适合油桐生长,俗称“金色油桐之乡”[14-16]。试验地靠近张花高速公路,是张家界到芙蓉镇的必经之地,距张家界景区不足40 km,交通方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油桐(三年桐)种子,营养土,黄土,营养钵及试验器皿等。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处理 采用3种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①浸种法。将种子用60°的水浸泡24h,让种子充分吸水,选取饱满种子播种。②沙藏法。将选后的种子与3倍体积的湿沙充分混合后在室内堆藏,湿沙的含水量为40%~50%。③不作任何处理(对照)。具体见表1。

 

表1 试验设计方案

 

Tab.1 Samples of processes analytical

  

处理号种子处理方法培养基质A1沙藏营养土A2沙藏黄土B1浸泡营养土B2浸泡黄土CK1对照营养土CK2对照黄土

2.2.2 萌芽试验 试验在温室内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将经不同方法处理过的油桐种子分别播入营养土与黄土中培养,每盆播20粒种子,同时播入,每个处理重复2次。各处理编号依次为A1、A2、B1、B2、CK1、CK2。播种后分别于第16d、20d、24d和28d记录各处理的种子萌芽情况。试验设计方案具体见表1。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施多因素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变异系数能反映重金属含量在各采样点分布状况[24-25]。研究区土壤pH变异系数为0.14,说明研究区内土壤理化性质较稳定。土壤中重金属As、Cd、Cu、Hg和Pb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9、1.80、0.88、1.15和1.03,均大于0.50,说明研究区这些重金属含量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可能出现了局部的点源污染。

2.3 数据处理

播种后第16d、20d、24d和28d各处理的种子萌芽率结果如图1所示。图1表明:沙藏、浸种、对照等3种方法处理的种子在黄土与营养土中萌芽率差异明显,黄土中种子萌芽效果明显比营养土中的要好。在黄土中培养的各处理,A2处理的催芽效果最佳;在营养土中培养的各处理,B1处理的催芽效果最佳。黄土中的种子萌芽效果优于营养土中的,可能是由于黄土的持水力优于营养土的持水力。在试验过程中,可以排除光照、空气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因此试验结果比较准确。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质与种子处理方法对油桐种子萌芽的影响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由图2得知:B2、CK1、CK2处理的油桐种子萌芽效果不明显;A1、A2、B1处理的油桐种子萌芽效果良好,催芽28d后,油桐种子萌芽率为40%~90%,尤其是A2处理的种子表现出了最好的萌芽势。对油桐种子的催芽时间与萌芽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17-18],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A2处理种子的萌芽势(曲线)接近回归曲线,且R相似度为0.9608。可见,以A2培养方案能使油桐种子保持较好的萌芽势,A2是油桐种子萌芽最好的培养方案。

  

图1 营养土黄土中油桐种子萌芽率对照图

Fig.1 Comparison with nutrition soil and loess of seed germination rate of Vernicia fordii

3.2 基质与种子处理方法对油桐种子催芽效果的影响

播种后第16~28d不同基质中油桐种子萌芽效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B2、CK1、CK2的催芽效果不明显, A1、A2、B1的催芽效果比较好,其中以沙藏的种子于黄土中培养(A2)的催芽效果为最佳,催芽28d后萌芽率达到95%;温水浸泡过的种子于营养土中培养(B1)28d后萌芽率达到60%。

3.3 油桐种子催芽时间与萌芽率线性回归分析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采用了城市管道煤气相似的输送方法,以小城镇或自然村为单位,一台或多台气化设备联合使用,建设一个集中氧化供应站,将气化机组产出的燃气经过降温、除尘、除焦油等措施后变成洁净燃气,再由风机成真空泵输送至储气罐,再经过管网送入用户。

由表3可知,西江桂、防城桂、印尼桂和越南桂同为Cassia型肉桂,它们的精油香气成分中桂皮醛含量占比均超过55%,香气感官以桂皮特征气味为主,有辣感。其中,西江桂和防城桂的原植物同为中国肉桂,两者的感官品质和香气成分非常接近,最主要的成分是桂皮醛和α-可巴烯。在西江桂精油中,桂皮醛和α-可巴烯的百分含量分别是56.584%和16.024%;而防城桂中分别是60.890%和12.451%。桂皮醛的香气偏辛辣,而α-可巴烯赋予的是木香和甜香。故两者均为典型的桂皮甜辣香气,而西江桂更偏甜,防城桂更偏辣。

表2 不同培养基质对油桐种子的影响

Tab.2 Effect on different matrixes seed of germinate status of Vernicia fordii

  

培养时间/d处理A1A2B1B2CK1CK216††★★★★20★††★★★24★†★★★★28★†★★★★

注:表中“†”表示明显;“★”表示不明显;萌芽率在16d时>5%、20d时>30%、24d时>55%及28d时>80%为显著。

  

图2 油桐种子催芽时间与萌芽率线性回归曲线图

Fig.2 Line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eeds germination time and rate status of Vernicia fordii

注:图中1至4分别代表催芽16d、20d、24d及28d.

4 结论与讨论

(1)以黄土作为基质培养油桐种子,其萌芽效果优于营养土的,黄土中的油桐种子萌芽率高于营养土中的。催芽28d后黄土中油桐种子萌芽效果较为明显,其中沙藏处理的种子于黄土中培养萌芽率达到95%;催芽28d后,温水浸泡处理过的种子于营养土培养萌芽率达到60%。

(2)以黄土为基质的培养方案中,用3倍种子体积、含水量40%~50%的湿沙贮藏的油桐种子萌芽效果最好;以营养土为基质的培养方案中,用温度60°的水浸泡24h的油桐种子萌芽效果最好。

(3)本研究在湘西试验站完成,试验结果对实际生产中提高油桐种子的发芽率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嘉兴,何 方.中国油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30-134,332-324.

[2]李昌珠,蒋丽娟,程树棋.生物柴油-绿色能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王承南,章怀云,谭晓风,等.油桐花资源园林观赏价值综合评判[J].经济林研究,2014,32(3):185-188.

[4]王承南,何 方,林 峰,等.油桐花粉配合力测定及产量遗传效益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4):40-43.

[5]顾龚平,钱学射,张卫明,等.燃料油植物油桐的利用与栽培[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6):12-15.

[6]刘守新,李海潮,张世润.木质生物能源利用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1(3): 37-39.

[7]江清阳,孙 平.生物柴油对能源和环境影响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 (4): 8-11.

[8]肖千文.生物质能源问题与对策[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40(增刊):108-114.

[9]张天顺,张汝坤,玄伟东.桐油转化生物柴油工艺技术分析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 8202-8203,8255.

[10]赵 伟,刘拉平,杨 健,等.桐油转化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35(11): 176-179.

[11]张惠云.油桐的生态习性及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11, 37(5): 77-78.

[12]谭晓风.油桐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经济林研究,2006,24(3):62-64.

[13]黄瑞春,谭晓风,王承南,等.油桐种质资源库品比试初步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9):38-41.

[14]田仁芳,左干国,贾光化.湘西自治州油桐生产的设想[J].经济林研究, 1997, 17(4):91-92.

[15]徐永杰,邓先珍,代新平,等.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油桐优良家系抗性综合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7):12-16.

[16]李志辉,聂侃谚.湘西喀斯特地区香樟生长及生产力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3):12-16.

[17]荣维燕.超声波辅助提取紫苏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71-17074.

[18]吕芳德.不同树龄美国山核桃光合作用的试验与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3):44-46.

 
黄丁容,刘泽发,李平,王承南,欧阳芬
《湖南林业科技》 2018年第02期
《湖南林业科技》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