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温热处理木材中纳米铜的原位制备及防霉变性能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热处理木材是指在160~260 ℃范围内以缺氧方式改性处理素材而获得的材料,是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墙板装饰等场合。热处理木材根据处理介质不同大体可以分为氮气、水蒸汽和油3种方式[1-6],热处理改善了木材的视觉性能,提高了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和耐腐性,但热处理木材也易霉变[7],防止霉变可以提升材料的品质及商品价值。

下面就实施保安中对船舶硬件及标识的几点要求和其相关意义谈一下:(其中一、二、三、四项公约要求在2004年7月1日前完成;第五、六项2004年7月1日后第一次安全检验且在12月31日前按装和标识;第七项公约要求在2006年7月1日后第一次无线电检验前安装)。

许多专家对热处理木材的防霉变性能进行了研究。顾炼百等[8]对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和柞木Quercus mongolica进行185和205 ℃热处理1.5 h,可以有效减轻蓝变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对木材的侵害,但不能防止或减轻木材表面的霉变。Sivonen等[9]分析褐腐菌Coriolus versicolor对热处理松木Pinus spp.的破坏情况,认为只有220 ℃以上的高温处理获得的松类木材才能获得较高的耐霉腐性能。Theander等[10]研究发现热处理造成樟子松P. sylvestris木材、云杉Picea asperata木材的低聚糖与碳水化合物中的氮含量在木材表面的累积并相关联,引发木材黄变,虽然短密青霉菌Penicillium brevicompactum的生长与氮含量、低分子量的多糖含量密切相关,但热处理引发的化学反应也会产生抑菌成分,如抑制曲霉Aspergillus spp.的生长。然而,这些研究都未能很好地解决热处理木材的霉变问题。

纳米材料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使之具有防霉抗菌性能,成为新一代无机环保抗菌防霉材料[11]。将纳米材料导入木材中或在木材中原位生成纳米材料是实现木材防霉变的有效措施。因地球上铜含量比较丰富,价格较低廉且毒性小,纳米铜因具有抗菌性而成为最佳选择[12-13]。早期纳米铜的制备需采用高能方式及用高毒的化学品制备,并且一般在非水溶液及外加保护气下反应制得,存在高成本、低产量的现象[14-15],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纳米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液相化学还原法[16]、模板法[17]等,其中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纳米铜材料经济实惠[18]。Khanna等[19]以柠檬酸钠或肉豆蔻酸与甲醛次硫酸氢钠的复合形成液相化学还原法条件,制备得到纯纳米铜颗粒。本文以液相化学反应法原理[20]为基础,高温热处理含铜药剂加压浸渍木材,在木材中原位获得纳米铜,充分发挥热处理木材和纳米材料的各自优势,从而制得防霉热处理木材,对提升热处理木材使用寿命及扩展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取自广东省信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栽培了25年生的新鲜木材,无腐朽,无霉变。

采用了2001-2014年共计14年的MODIS NDVI、降水、气温及生态区划数据。通过在ENVI中使用最大值合成法(Maximum Synthesis Method,MVC)对14年的NDVI数据进行处理,除去如大气、太阳高度、云层等干扰因素,计算黄土高原14年的NDVI值。降水与气温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7],黄土高原的生态区矢量数据来自中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数据库[8],中国生态区的划分标准根据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前期基础数据,并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1.2 试验设备

由于不带蓄电池备电,所以在没有市电的情况下,这种供电方式不能为信号源提供电能。综上所述,直流输入不带备电的方案比较适合于信号源为直流输入,对服务要求不高的场景。

1.2.2 霉变箱 模拟墙板在适宜环境温湿度条件下的霉变情况,参考GB/T 18261—2013[21]规定的户外试验方法并进行改良,制成专用的霉变测试箱。霉变测试箱体部分如图1所示,由整理箱和密封观察窗构成。测试箱底部用带温控的加热棒加热水,形成水蒸气;在水的上部有托盘,不与水接触,但装有土壤,上面喷洒各种霉菌孢子悬浮液;中上部有横杆,用于悬挂霉变测试木材样品,不与水和土壤相接触;最上部为对坡型的顶盖,一面开口进行观察;整个装置保持密闭,放置在环境温度为25~28 ℃的房间内。

含铜化合物浸渍液主要由氢氧化铜、二乙醇胺、聚乙二醇200和水构成。用755.2 g二乙醇胺溶解349.2 g氢氧化铜,放入537.4 g水后形成铜氨溶液,之后再混入358.2 g聚乙二醇200,形成含铜化合物浸渍液(简称CuG)。

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资金流向的监督管理,在资金流向上,缺乏专人检查,容易出现与预算使用不一致的情况。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过度依赖会计中心,导致其财务监管力度减弱,出现财务管理问题,影响资金运转效率。我国的财务监管系统,还不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财务监督管理,所以导致许多资金的运用和项目不能匹配。

  

图 1 霉变测试箱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mold culture test box

1.3 方法

1.3.1 木材样品处理 在真空加压处理前,木材试样放置在60 ℃的烘箱内烘至恒质量。木材样品的尺寸为50 mm(纵向)×20 mm×5 mm,木材试样浸渍到含铜溶液中,保持真空状态下的表压力为–0.09 MPa 30 min,再以1.5 MPa保压40 min后取出。继续放置在60 ℃的烘箱内烘至恒质量。

1.3.2 木材热处理 热处理罐为定制设备,主要热处理过程:1)将铜氨溶液浸渍材料和马尾松素材放入热处理罐内,搁置在铁丝网上;2)关闭热处理罐罐门,并检查其他阀门的关闭状况,保证其他阀门也处于闭合状态;3)设定蒸汽发生器的压力200 kPa,水蒸气炭化压力100 kPa,处理时间20 min,排掉热处理罐内的氧气;4)关闭蒸汽热处理,开启电热处理,设定热处理温度220 ℃,处理时间分别设定为3、5和7 h;5)达到试验时间后,开启蒸汽发生器,往罐内通入蒸汽降温,罐内温度低于140 ℃后,关闭热处理罐电源及蒸汽发生器电源,打开出气阀门,戴石棉手套开启热处理罐进料门,取出热处理木材。

1.3.3 防霉测试 测试防霉的木材样品尺寸为50 mm (顺纹长) ×20 mm×5 mm,每组重复 12 块。依据GB/T 18261—2013[21]的变色分级统计防治效力,变色等级分布为0~4。0:没有霉菌生长;1:霉变面积<25%;2:霉变面积为 25%~50%;3:霉变面积为50%~75%;4:霉变面积>75%。

防霉效力(E)计算公式为:

 

1.3.4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 取2块含铜木材样品碾磨成粉末,用SEM(ZEISS SUPRA 40)和EDS(ZEISS SUPRA 40)对其进行形貌和能谱分析。

式中:D1为药剂处理试样的平均变色等级;D0为未处理对照试样的平均变色等级。

1.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用XPS(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escalab 250Xi)对木材样品进行分析。将2块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碾制成粉末,取20 mg木粉对木材中的金属进行元素及价态测试与分析。

前文已述,劳动教养制度司法化是劳动教养改革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劳动教养制度司法化改革中,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明确的是劳动教养措施的刑罚化问题。若谈及劳动教养措施的刑罚化,就必须与刑法的惩罚范围即起刑点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在此,刑法的发展与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便有了契合点和交汇点,由降低刑法起刑点推动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则可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

1.3.6 X射线衍射(XRD)分析 用XRD(Bruker D8)对木材样品进行分析。将2块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碾制成粉末,取100 mg木粉对木材中的金属晶型和粒径大小测试与分析。

盘点河南现代戏40年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例如编剧、导演、音乐创作人员的青黄不接,演员队伍整体创造能力的下降,创作中过分强调题材的重大而忽视文化层面和人的精神层面的深入开掘,等等。我们也相信,在今后的戏剧创作实践中,河南一定能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把河南现代戏创作和生产推向新阶段。

含铜浸渍液处理材以220 ℃分别经3、5和7 h处理后(样品编号分别为CuG2203、CuG2205和CuG2207),防霉效力高达90%以上,认为该类型木材具有良好的防霉性能。表1显示:不含铜的热处理材及对照素材的防霉效果差,甚至不防霉,表明单独的木基碳材料的防霉抗菌性能极差[22];含铜的热处理材能够高效防霉,因为经过热处理后,木材中的聚乙二醇200还原了铜离子,生成了纳米铜及氧化物[20],而铜起到了防霉作用[13]

 

式中,D为晶粒尺寸,K为常数;λ为X射线波长;β为衍射峰半高宽;θ为衍射角。常数K的取值与β的定义有关,当β为半高宽时,K取0.89。当β为积分宽度时,K取1.00。

1.2.1 热处理罐 由浙江东洲锅炉有限公司定制生产,规格:Ф 500 mm×1 000 mm×10 mm,约250 L,可用蒸汽加热,也可以用电热丝加热,干湿一体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尾松热处理材的防霉变效力

未处理材作为对照材(CK),随机分布在霉变箱内,主要衡量该批次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如果所有对照材都完全霉变,即防霉效力为0,则说明该批次测试结果有效。由表1可知,对照材防霉效力为0,说明本批次的测试结果有效。未处理材以220 ℃分别经3、5和7 h热处理后(样品编号为N-3、N-5和N-7),经防霉测试,虽然表明有一定的防霉效力,但其值低于20%,认为不具备防霉性能。未处理材以220 ℃处理3和5 h获得了6.25%和16.75%的防霉变效力,应主要归结于热处理引发木材的化学反应产生抑菌成分,随着高温热处理时间的延长,抑菌成分有可能降解,造成未处理材以220 ℃处理7 h获得了8.25%的防霉变效力,较之前又有所降低[10]

谢乐(Scherrer)公式表达式为:

 

表 1 不同处理方式的马尾松材的防霉变效力Tab. 1 Mold-resistance effectiveness of Pinus massoniana wood processed in different methods

  

1) CK为对照材,N为经热处理的对照材,CuG为经热处理的浸渍材;2) +表示经过CuG浸渍处理,–表示未处理

 

样品编号1)处理方式 平均霉变等级防霉效力/%CuG浸渍2)θ热处理/℃ t/h CK – 4.00 0 N-3 –22033.75 6.25 N-5 –22053.3316.75 N-7 –22073.67 8.25 CuG2203 + 220 3 0.25 93.75 CuG2205 + 220 5 0.08 97.92 CuG2207 + 220 7 0.33 91.67

2.2 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木材的防霉变机制

经防霉测试后,发现含铜浸渍液马尾松处理材以220 ℃条件分别经3、5和7 h处理后,防霉效力高达90%以上,而不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和对照材不防霉,因而非常有必要对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木材的防霉变机制进行研究。

2.2.1 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的SEM与EDS 对具有防霉性能的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进行SEM和EDS分析,图2为含铜浸渍液处理材经220 ℃条件处理3、5和7 h的SEM和EDS,从SEM图上可以看到有颗粒附着在木材上,EDS元素分析中表面有Cu元素存在,因而可以初步表明有铜颗粒附着在木材上。

实验罐内含有水蒸气,因而可以认为木材在热处理罐内发生水热碳化反应。在220 ℃条件时,木材中的半纤维素发生剧烈降解,尤其是长时间条件下的脱羧基作用更加明显,转换为气体CO2和液相产物,造成固体含碳量降低[23-24]。图2中的EDS分析表明,在同一浓度、温度处理条件下,O/C比由0.47 (图2d)升至 0.51 (图 2e),然后又降至 0.49(图2f),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O/C比的增加,相应的铜的质量占比也相应地增加,因此图2中的EDS分析显示铜元素的质量占比呈增加趋势。

2.2.2 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的XPS测试 用XPS对含铜热处理木材颗粒表面进行分析,图3展示了XPS扫描全图和不同价态铜的分峰图。由图3可见,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经220 ℃条件热处理3、5和7 h后,在934.9和954.4 eV是Cu+ 峰,在932.9和952.6 eV是Cu0峰,因而XPS测试表明,木材中存在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铜,即含铜化合物受热生成了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铜。由表1可知,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的木材霉变防治效力随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与图3中XPS中的Cu0趋势相一致。

  

图 2 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的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分析Fig. 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 (EDS) analyses of copper-contained Pinus massoniana heat-treated wood

  

图 3 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Fig. 3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test of coppercontained Pinus massoniana heat-treated wood

2.2.3 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木材的XRD测试 由图4可见,XRD 在 43.3°、50.4°和 74.1°出峰,分别对应于晶面指数 (111)、(200)、(220),与铜晶体卡号PDF#70-3039相符合,是立方晶型[25],由此可知单质Cu在木材中有结晶,但未见到Cu2O在木材中的晶体,可能是生成的氧化亚铜含量少,未生成晶型。Ding等[26]选取了10和50 nm的铜及季铵铜盐(ACQ)处理木材做了抗流失方面的研究,表明50 nm的铜处理材最能抗流失。由XRD测试结果,根据谢乐(Scherrer)公式,表明在木材中原位生成的纳米铜粒径为100 nm,因而具备较好的抗流失性。由XPS和XRD测试可知,含铜木材经热处理之后,在木材中生成的纳米Cu2O含量极低,主要是生成纳米铜。因而可以认为含铜热处理木材具备极好防霉效果也是因为产生了单质铜[27]

  

图 4 含铜热处理材的X射线衍射(XRD)测试Fig. 4 X-ray diffraction test of copper-contained Pinus massoniana heat-treated wood

3 讨论与结论

含铜浸渍液马尾松处理材经过高温220 ℃、3 h以上热处理后,经XPS、XRD表征木材内生成纳米铜,其获得的木材防霉变效力高达90%以上。有学者研究了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铜、纳米三氧化二硼、纳米二氧化钛、纳米铈和纳米硼酸锌溶液浸渍处理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木材、黑松P.nigra木材之后的防霉性能,发现唯有纳米硼酸锌能稍微抑制霉菌在木材表面上的生长,其他纳米材料都不具备防霉变效力[28-29]。因而可以认为含铜热处理木材受热原位生成的纳米铜材料能够极好地提高木材的防霉变效力。纳米铜颗粒与细胞壁之间由于电荷相互作用,吸附于霉菌细胞壁表面,溶出Cu2+,导致霉菌细胞壁发生还原反应,达到抑制霉菌的目的[30-31]。结合传统的木材热处理方法,在木材中原位获得纳米铜,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方法[32-33],该种方法能够避免人体直接接触纳米材料,避免因呼吸呼入而引发对人体的危害[34]

参考文献:

[1]MILITZ H. Heat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Europe: Scientific background and technological state-of-art[C]//International Research Group on Wood Preservation. Enhancing the durability of lumber and engineered wood products. Kissimmee, FL, USA: Forest Products Society,2002: 11-13.

[2]MILITZ H, TJEERDSMA B. Heat treatment of wood by the PLATO-process[C]//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roceedings of special seminar of COST action E22. France: Antibes, 2001.

[3]XIE Y J, LIU Y X, SUN Y X. Heat-treated wood and its development in Europe[J]. J Forest Res, 2002, 13(3):224-230.

[4]VERNOIS M. Heat treatment of wood in France-state of the art[C]//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Proceedings of special seminar of COST action E22.France: Antibes, 2001.

[5]RAPP A O, SAILER M. Oil heat treatment of wood in Germany-state of the art[C]//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roceedings of special seminar of COST action E22. France: Antibes, 2001.

[6]VIITANIEMI P, JÄMSÄ S. Puun modifiointi lämpökäsittelyllä (Modification of wood with heat-treatment)[M].Espoo: VTT Julkaisuja–Publikationer, 1996: 814.

[7]朱昆, 程康华, 李慧明, 等. 热处理改性木材的性能分析Ⅲ: 热处理材的防霉性能[J]. 木材工业, 2010, 24(1): 42-44.

[8]顾炼百, 丁涛, 吕斌, 等. 压力蒸汽热处理木材生物耐久性的研究[J]. 林产工业, 2010, 37(5): 6-9.

[9]SIVONEN H, NUOPPONEN M, MAUNU S L, et al.Carbon-thirteen cross-polarization magic angle spinn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tudies of thermally modified wood exposed to brown and soft rot fungi[J]. Appl Spectrosc, 2003, 57(3):266-273.

[10]THEANDER O, BJURMAN J, BOUTELJE J B. Increase in the content of low-molecular carbohydrates at lumber surfaces during drying and correlations with nitrogen content, yellowing and mould growth[J]. Wood Sci Technol, 1993, 27(5): 381-389.

[11]KARTAL S N, GREEN Ⅲ F, CLAUSEN C A. Do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nanometals affect leachability or efficacy against fungi and termites?[J]. Int Biodeterior Biodegrad, 2009, 63(4): 490-495.

[12]于洪枫, 孙芳, 王学文, 等. 低温液相法制备铜及氧化亚铜[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5, 31(5): 73-75.

[13]张文凤, 阎玺庆, 王治华, 等. 花状纳米铜的制备及抗菌性能[J]. 功能材料, 2013, 44(15): 2156-2161.

[14]SASTRY A B S, AMANCHI R B K, PRASAD C S R L,et al. Large-scale green synthesis of Cu nanoparticles[J]. Environ Chem Lett, 2013, 11(2): 183-187.

[15]WU C W, MOSHER B P, ZENG T F. One-step green route to narrowly dispersed copper nanocrystals[J]. J Nanopart Res, 2006, 8(6): 965-969.

[16]JAIN S, JAIN A, KACHHAWAH P, et al. Synthesis and size control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catalytic application[J]. F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15,25(12): 3995-4000.

[17]YU Y, DU F P, YU J C, et al. One-dimensional shapecontrolled preparation of porous Cu2O nano-whiskers by using CTAB as a template[J]. J Solid State Chem, 2004,177(12): 4640-4647.

[18]LIU Q M, ZHOU D B, YAMAMORO Y Y, et al. Effects of reaction parameters on preparation of Cu nanoparticles via aqueous solution reduction method with NaBH4[J].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12, 22(2): 2991-2996.

[19]KHANNA P K, GAIKWAD S, ADHYAPAK P V, 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pper nanoparticles[J].Mater Lett, 2007, 61(25): 4711-4714.

[20]杨瑞卿, 樊金串. 聚乙二醇体系中含铜化合物液相热解法制备纳米铜粉[J]. 材料导报, 2014, 28(14): 88-90.

[21]全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防霉剂对木材霉菌及变色菌防治效力的试验方法:GB/T 18261—2013[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22]杜晓凤, 刘雅, 连崑. 新型纳米铜/碳复合材料抗菌性能与机理的研究[C]//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 2016年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集. 苏州: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 2016.

[23]黄荣凤, 吕建雄, 曹永建, 等. 高温热处理对毛白杨木材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32(3): 155-160.

[24]黄玉莹. 稻草的水热碳化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2012.

[25]USMAN M S, EI ZOWALATY M E, SHAMELI K,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copper nanoparticles[J]. Int J Nanomed, 2013, 8:4467-4479.

[26]DING X C, MENESES M B, ALBUKHARI S M, et al.Comparing leaching of different copper oxide nanoparticles and ammoniacal copper salt from wood[J]. Macromol Mater Eng, 2013, 298(12): 1335-1343.

[27]许晓滨. 可得然胶/纳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28]MUHCU D, TERZI E, KARTAL S N, et al. Biological performance, water absorption, and swelling of wood treated with nano-particles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araloid B72®[J]. J Forest Res, 2017, 28(2): 381-394.

[29]MANTANIS G, TERZI E, KARTAL S N, et al. Evaluation of mold, decay and termite resistance of pine wood treated with zinc- and copper-based nanocompounds[J].Int Biodeterior Biodegrad, 2014, 90(4): 140-144.

[30]CIVARDIC, SCHWARZE F W M R, WICK P. Micronized copper wood preservatives: An efficiency and potenti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or copper-based nanoparticles[J]. Environ Pollut, 2015, 200: 126-132.

[31]MONDAL K K, MANI C. Investigation of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nanocopper against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unicae, the incitant of pomegranate bacterial blight[J]. Ann Microbiol, 2012, 62(2): 889-893.

[32]SEDIGHI A, MONTAZER M, HEMMATINEJAD N.Copper nanoparticles on bleached cotton fabric: In situ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J]. Cellulose, 2014, 21(3):2119-2132.

[33]KRYŠTOF D, PAVEL U, MARIE Š, et al. Affordable,green, and facile synthesis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stabilized b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urfactants[J]. Metall Mater Trans : B, 2015, 46(4): 2529-2533.

[34]RAFFI M, MEHRWAN S, BHATTI T M, et 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antibacterial behavior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J]. Ann Microbiol,2010, 60(1): 75-80.

 
谢桂军,周永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