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油茶蛀茎虫防治新方法

更新时间:2009-03-28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面积广泛[1-5]。江西省赣南地区已有2 300多年的油茶栽培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油茶产区。赣南地区因地制宜将油茶产业纳入精准扶贫产业,为油茶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6-7]。但随着油茶种植面积的增加,油茶病虫害的危害也日益严峻[8-10]。目前油茶较为常见的害虫是油茶蛀茎虫(Casmara patrona Meyrick)、金龟子(Scarabaeoidea)、蓝翅天牛(Chreonoma atritarsis Pic.)等[11-12],其中油茶蛀茎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织叶蛾科(Oecophoridae)钻蛀性害虫,别名为茶枝蛀蛾、茶蛀梗虫、茶织叶蛾等,主要寄生在油茶的茎干中,对油茶的主要危害在其漫长幼虫期,幼虫从上向下蛀食枝干,导致枝干中空、枝梢萎凋,日久干枯,大枝也常整枝枯死或折断,进而严重影响油茶长势[13]。本文介绍的防治新方法是在掌握蛀茎虫生活史的基础上,采用分期防治的方式对其进行灭杀,与普通方法相比,效果更显著。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林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冈面乡店长排基地,25°50′N,116°2′E。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土壤以红壤为主,适宜油茶种植。试验林分是2010年春季种植高产油茶良种,株行距2.5 m×3 m。油茶树体生长健壮,管理措施按照常规方式进行。

1.2 试验设计

于2016年进行试验,试验共设2组不同处理,每组处理面积6.67 hm2,重复3次,具体如下:

处理Ⅰ:采用传统蛀茎虫防治方法[9-13]。首先,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可以喷洒20%乐果乳剂500倍液、90%敌百虫1 000倍液;在蛀茎虫羽化期,根据成虫有趋光性强的特点,用黑光灯诱杀成虫;7-8月人工剪除害虫枝,把虫枝带出林地烧毁;用铁丝插入虫孔,捅死幼虫;对蛀茎虫已蛀入主枝或主干的,用注射器把8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50倍液注入虫孔,然后用泥土封孔,杀死幼虫。

处理Ⅱ:根据油茶蛀茎虫的生活史,采用分期防治的方式对其进行杀灭。首先,于5月上旬—6月中旬用黑光灯诱杀成虫,5月中旬叶面施肥用20%三唑磷乳油300-350倍液,连续喷3次,每隔9~12 d喷施1次;然后,于7月上、中旬开始叶面施用20%杀螟硫磷乳油100-200倍液,连续喷3次,每隔12~15 d喷施1次。最后,7月—翌年5月人工剪除枯萎的虫枝,对蛀茎虫已蛀入主枝或主干的,用注射器把8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50倍液注入虫孔,然后用泥土封孔,杀死幼虫。

1.3 试验方法

术前准备:备好负压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等抢救用品及药物。患者术前需要排空膀胱,护士要给予指导,准备完成后进入取卵室,核对患者信息,确认签字无误,这部分工作由三方人员完成,巡回护士、手术医师及实验室人员,之后即进入手术过程。

整株危害变化率=第二次调查整株危害率-第一次调查整株危害率

由图1和表1可知,采用处理Ⅰ的方法,防治后的蛀茎虫幼虫平均数量为143,数量平均减少了26只,即杀死了15.38%的幼虫;而采用处理Ⅱ方法,防治后四位蛀茎虫的幼虫平均数量由177只下降到18只,平均减少了159只,即杀死了89.83%的幼虫;对2组处理的幼虫减少数量进行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组处理间幼虫减少数量差异显著(P<0.05)。处理Ⅱ的防治效率是处理Ⅰ防治效率的5.84倍。

整株死亡率=死亡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根据微网的控制方式,当微网和主网并联运转时,超导磁场储能技术通过PQ控制方法,将有功与无功功率设定为零;若微网处在孤岛运转状态时,超导磁场储能技术可转变现有控制策略,转换为恒压恒频控制方法,进而保障微网孤岛运转过程中的电位与频率的稳定性,从而保障超导磁场储能技术下的实时调控和微网孤岛运转下的供电质量。超导磁场储能技术下的电磁储能架构如图3所示。

很快,一位老婆婆寻找过来,经她一翻讲述,县官才发现,那两个人原来是恶人先告状的强盗,而他自己判错了案,打错了人。

当Rc=15,N=1 000时,算法在满足不同的覆盖百分比的情况下,覆盖子集的数量随节点的通信半径Rs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当0.8≤p时,k值会伴随Rs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Rs的增大使得节点的覆盖面积增大,冗余节点增多,从而可以构成更多的覆盖集;当p≤0.8时,k值和Rs的取值关系不明显,这是由于受约束性条件影响,传感器感知半径增大所造成的覆盖面积增大所带来的覆盖集增加的效应降低。

整株死亡变化率=第二次调查整株死亡率-第一次调查整株死亡率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有数据初步统计及图表由 Excel 2010完成,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分析。

昆虫数量减少率=(第一次调查幼虫数量-第二次调查幼虫数量)/第一次调查幼虫数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油茶蛀茎虫幼虫的影响

整株危害率=危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于2016年8月(防治前)与2017年9月(防治后),在每组处理中随机选1 000株油茶树进行调查,调查试验林分中油茶蛀茎虫幼虫数、危害株数和死亡株数,并重复调查3次,取平均值。

 

表1 不同处理对幼虫数量的影响Tab.1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on number of larva

  

处理 处理Ⅰ 处理Ⅱ调查株树 1 000 1 000防治前幼虫平均数/只 169 177防治后幼虫平均数/只 143 18幼虫减少数量/只 26 159减少率/% 15.38 89.83

  

图1 不同处理对幼虫减少数量的影响Fig.1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on larval reduction

2.2 对油茶整株危害率的影响

由图2和表2可知,采用处理Ⅰ的方法,防治后调查的蛀茎虫危害过的油茶植株有131株,数量减少了22株,即油茶植株感染率下降了2.30%,有效地防治了14.38%的油茶植株染虫。

目前研究显示,GLP-2可抑制骨吸收,但对骨形成影响的仍不明确。与GLP-1不同,GLP-2并不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但也有调节糖、脂代谢的功能。其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弱循环炎症反应实现的。

 

表2 不同处理对油茶危害株数的影响Tab.2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on number of hazards of Camellia oleifera

  

处理 处理Ⅰ 处理Ⅱ调查株树 1 000 1 000防治前平均危害株数/株 153 158防治后平均危害株数/株 131 15减少危害株数/株 22 143减少率/% 14.38 90.51

  

图2 不同处理对油茶植株感染率的影响Fig.2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on plant infection rate of C.oleifera

而采用处理Ⅱ方法,蛀茎虫危害的油茶植株数量由158株下降到15株,减少了143株,即油茶植株感染率下降了14.30%,有效地防治了90.51%的油茶植株染虫;对2组处理的油茶植株感染率进行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防治前2组处理的油茶植株感染率间差异不显著(P>0.05),防治后2组处理的油茶植株感染率间幼虫减少数量差异显著(P<0.05)。可见,采用处理Ⅱ的防治方法,较处理Ⅰ的方法提升了76.13%的防治效率。

2.3 对油茶整株死亡率的影响

由图3和表3可知,采用处理Ⅰ,防治后因蛀茎虫危害致死的油茶植株有5株,数量没有减少;而采用处理Ⅱ方法,因蛀茎虫危害致死的油茶植株由5株下降到1株,减少了4株;对2组处理的油茶植株致死率进行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防治前2组处理的油茶植株致死率间差异不显著(P>0.05),防治后2组处理的油茶植株致死率间差异显著(P<0.05)。可见,采用处理Ⅱ的防治方法较处理Ⅰ的方法有效降低蛀茎虫危害油茶植株致死率。

 

表3 不同处理对油茶死亡株数的影响Tab.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on number of deaths of C.oleifera plants

  

处理 处理Ⅰ 处理Ⅱ调查株树 1 000 1 000防治前平均死亡株数/株 5 5防治后平均死亡株数/株 5 1减少死亡株数/株 0 4减少率/% 0 80.00

3 结论

  

图3 不同处理对油茶植株致死率的影响Fig.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on fatality rate of C.oleifera plants

通过与杨海红、束庆龙[9-13]等介绍的传统防治方法比较,新方法依据了油茶蛀茎虫的生活史,在其各个生长期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防治,新的防治方法能够更早更及时更高效地杀死油茶蛀茎幼虫,极大降低蛀茎虫对油茶的危害、大大减少因蛀茎虫的危害造成油茶的整株死亡,从而提高了油茶的冠幅和保存率,为油茶丰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何方,胡芳名.经济林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78-288.

[2]何方,何柏.油茶栽培分布与立地分类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2,38(5):64-72.

[3]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贺桂先,李林松,徐林初,等.油茶的生长特性及其功能价值[J].南方林业科学,2007(4):39-42.

[5]王瑞,陈永忠.湖南省油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展望[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2):59-61.

[6]张恒,郭红生.赣南油茶产业发展瓶颈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9):163-166.

[7]曾照航.赣州市精准扶贫油茶产业建设探析[J].南方林业科学,2015(5):52-54.

[8]黄志平,庞正轰,刘有莲,等.广西油茶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及防治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15,44(1):8-11.

[9]杨海红.油茶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应对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4(3):87.

[10]束庆龙,张良富.中国油茶栽培与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11]叶宗国,徐珍美.茶枝镰蛾的发生与防治[J].生物灾害科学,2004,27(1):7.

[12]谢忠明.老茶园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4(19):20.

[13]谷平,黄敦元,宋墩福,等.不同生境下油茶蛀茎虫的危害程度及寄生率的比较[J].经济林研究,2017(3):124-128.

 
沈忠优,欧阳峰林,孙颖
《南方林业科学》 2018年第02期
《南方林业科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