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底水油藏减缓递减方法探讨——以埕东油田西区馆陶7砂组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底水油藏储量品位低,开发中含水上升快导致产量递减快,成为制约开发效果的瓶颈。本文从埕东油田馆陶7砂组底水油藏的开采特征入手,研究了底水油藏不同井型含水上升影响因素,并探索实施了控制含水上升产量递减的方法,结果表明钻井井身轨迹、油层有效厚度、隔夹层发育状况、射孔程度和采液强度等,对底水油藏的控水影响大。

底水油藏一般没有无水采油期,同时由于水相渗透率高于油相渗透率,油井生产过程中含水上升快,原油产量递减快,导致经济效益差、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为深入研究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对埕东油田西区底水油藏的生产状况进行分因素研究,以期为类似油藏的开发起到借鉴意义。

在现阶段教学中,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仍然存在阻碍,但是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中,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将课后练习逐步趋向为生活实践进行知识巩固,这些方式都会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新一代的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也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油藏特征

埕东西区馆陶7砂组底水油藏,含油面积9.4 km2,地质储量654×104 t,平均单层有效厚度为4.5 m,原始含油饱和度50%,原因黏度65 mPa·s油藏孔隙度33%,空气渗透率1492×10-3μ m2。生产中有以下特征:

产能低。投产初期平均米采油指数0.7 t/(d·m·MPa),属于低产能。

埕东西区馆陶7砂组属于河流相沉积,油层中常常发育有厚度不等范围不一的泥质或者灰质的隔夹层,它们的存在对于油井控制含水的上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研究埕东西区7砂组的测井资料,我们做出了其隔夹层分布图,统计对比了构造高度大致相同的13口不同厚度夹层直斜井、22口不同隔层厚度直斜井以及17口有隔夹层水平井、19口无隔夹层水平井的生产情况,其含水上升速度关系见图1~图3。

水平井在底水油藏的开发中起到的控水作用主要表现为变底水锥进为脊进。但水平井井身轨迹的好坏同时决定了控制效果。统计了2001年以来,36口水平井井身轨迹距层顶不同高度的井投产后含水上升情况,得到关系图7。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水平井井身轨迹距离层顶越近,月含水上升速度越慢,每采出千吨油的含水上升速度也越慢,从图中可以看出,埕东西区馆陶7砂组水平井的油层井身轨迹在距离层顶1~2米为最优。

药敏结果分析表明,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无耐药性,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耐药率均<20%,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均>80%且明显高于氨苄西林/舒巴坦(P<0.05)。除氨苄西林外,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他所有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大肠埃希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s)菌株19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25.3%,以大肠埃希菌多见(20%)。见表2。

2 递减影响因素研究

2.1 隔夹层发育程度

底水活跃,水体能量足,含水上升快。底水厚度大,一般底水厚度为油层有效厚度的1.5倍以上,平均底水厚度11.6 m,并且多与含油范围外的水体相连,水体能量充足,地层压降为0。油井投产之初没有无水采油期,投产初期平均含水52.0%,生产过程中由于底水锥进导致油井含水上升快,初期月含水上升速度平均为2.9%。

《中华道藏》是2003年中国道教协会发起并组织编纂整理的一部道藏,它以三家本《道藏》为底本,对原三家本《道藏》所收各种道书作校补、标点、重新分类,并从近代发现的古道经中选取了50种增补其中,总计收录道籍1526种,5500多卷,4000余万字。与此前出版的各种影印本道藏不同的是,《中华道藏》是重新排版印制,繁体字,竖排版,加了新式标点,并进行了必要的文字校勘。这是继明代《正统道藏》之后,对道教经书首次进行的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为道藏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阅读方便的点校本。

  

图1 埕东油田西区馆陶7砂组直斜井层内夹层厚度与含水上升速度关系图

  

图2 埕东油田西区馆陶7砂组直斜井隔层厚度与含水上升速度关系图

  

图3 埕东油田西区馆陶7砂组水平井有无隔夹层含水上升速度对比图

隔夹层的发育状况对含水上升速度有影响,要控制含水上升速度,馆陶7砂组的新井尽可能地设计在隔夹层发育的区域。

由图1可见,当构造位置相同时,随夹层厚度增大,含水上升速度变慢。由图2可见,埕东油田西区馆陶7砂组直斜井中,含水上升速度与层间隔层厚度的大小没有明显关系,说明该油藏层内底水普遍发育,层间尽管有隔层但控制含水上升主要靠层内夹层。由图3可见,埕东油田西区馆陶7砂组水平井中,有隔夹层的含水上升速度明显低于没有隔夹层的。

2.2 油层有效厚度

  

图4 埕东油田西区馆陶7砂组直斜井含水上升速度与油层有效厚度关系图

11月12日,元谋供电局圆满完成首次绝缘梯带电作业,此次带电作业的圆满完成,该局在带电作业方面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2.3 射孔程度

射孔完善程度影响着其含水上升速度。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在馆陶7砂组单采65口直斜井中选取了构造位置大致相同、有层内物性夹层并且采液强度大致相同的18口井,做出射孔程度与含水上升速度关系见图5,可见含水上升速度随射孔程度的增大而加快。

  

图5 埕东油田西区馆陶7砂组含水上升速度与射孔程度关系图

2.4 采液强度

一般来说生产压差大含水上升速度将加快,为了研究生产压差对含水上升速度的影响,同时排除油层有效厚度的影响,我们研究了不同采液强度井的含水上升状况。在馆陶7砂组64口生产井中选取射孔程度在0.3~0.7且有层内物性夹层的23口井,计算其采液强度计算及含水上升速度,得到关系图5。可以看出,每采出千吨油的含水上升速度及月含水上升速度随着采液强度的增大在加快。

  

图6 埕东油田西区馆陶7砂组含水上升速度与采液强度关系图

2.5 水平井井身轨迹

然而,前泽友作能够再次使用肯尼迪的措辞,因为SpaceX公司正在做的事情本质上就是NASA在半个世纪之前实现的成就。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就是NASA早已去过月球,完成过登月壮举。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引用肯尼迪讲话中的另一句话。“但有些人问,为什么选择登月?”他问道,“为什么选择登月作为我们的目标?”肯尼迪的疑问振聋发聩,其他段落里提出了问题的解答:头一个登月,确立和平的目标,选择登月是因为它很困难,而选择去月球是因为月球就在那儿。但到了如今,这成了个越加复杂的问题,有着复杂的答案。

产量递减快。一般投产次月含水开始上升、产量开始递减,半年后,油井含水即达到70%以上。

  

图7 馆陶7砂组水平井油层井身轨迹距离层顶高度与含水上升速度关系图

3 减缓递减方法探讨

3.1 低含水控液

在新井投产或者补孔改层之初,进行控制产液量生产,从而实现控制生产压差,降低底水锥进速度。十五以来,先后在32口新投井和改层井实施控液,即在含水低于95%时,油井的日产液量控制在20 t以内,有效地减缓了含水的上升。

油层有效厚度的大小影响着油井含水上升速度,一般认为随有效厚度的增大含水上升速度变小。统计馆陶7砂组构造位置大致相同、投产单采新直井24口以及补孔改层单采直井11口,油层有效厚度与含水上升速度关系见图4,可见埕东油田西区7砂组底水油藏含水上升速度随油层有效厚度的增大而变慢。

3.2 水平井控水

在井间剩余挖潜设计新水平井时,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区域优先、厚度为重”的思路,即优先考虑隔夹层发育厚度大的区域和油层厚度大的部位设计新井位置;在钻井施工时驻井跟踪把控轨迹,在钻井施工钻进到接近油层时,地质专家提前进驻钻井队,根据随钻测井资料,预判出油层中的井身轨迹状况,提前进行钻头倾角的修正,确保最佳的井身轨迹;在投产射孔时采取相位射孔技术,控制射孔弹的发射相位角,使穿透油层的孔眼保持水平或者斜向上,避免向下射孔从而避免孔眼穿透底水。

3.3 高含水提液

提液是加大生产压差加快含水上升的做法,但当油井含水达到95%以后,继续控液生产将导致油井产量低至没有经济效益,提高产液量可以提高产量保证油井有效生产。

3.4 侧钻挖潜

在底水油藏开发早期,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控制含水研究,油井水锥半径普遍较小,有的井点水锥半径仅有50 m,致使油井之间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域。对于这类区域,在进一步研究隔夹层发育状况和油层厚度空间展布的基础上,利用出水报废的老井进行开窗侧钻。十一五以来,共实施侧钻井12口,已经累计产油3.2万吨。

3.5 整体效果

含水上升得到控制。研究前,埕东西区的年均含水上升率为0.45;而进行本次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含水上升率最低降至0.08。单元开发效果得到改善。埕东油田西区自2003年以来,原油产量稳定在25.8×104 t以上;年自然递减由研究前的17.8%降至14.8%。

  

图8 埕东油田西区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图

基本符合此类油藏的开发规律。由图8可看出,通过近几年的底水油藏控水研究和实践使实际含水与理论含水逐步接近,开发效果得到改善。预测可采储量增加。根据水驱法预测,油藏的采收率由24.27%增加到31.83%,采收率提高7.56%,增加可采储量233.47万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组内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认识和建议

边底水油藏产量递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含水上升过快,而含水上升快是其油藏储量品位低的必然。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找到了如何控制这种必然的到来,使之变得缓慢可控。开发好边底水油藏,建议首先对油藏地质基础研究透彻,认清隔夹层的发育状况和有效油层的空间展布,优化井位设计和井身轨迹控制,水平井采用射孔新技术控制射孔相位角,直斜井控制射孔程度,投产初期控制采液强度,特高含水后适当提液。边底水油藏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井间,这是底水锥进和脊进的必然,研究油井生产状况确定水锥半径大小,是确定剩余油分布范围的有效手段。建议在精准研究水锥半径后对井间剩余油进行挖潜。

【参考文献】

[1]童宪章.油井产状和油藏动态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2]李长训.合理高效开发边底水背斜油藏的基本原则[J].新疆石油地质,1998

 
陈国强,周家全,盛立江,蔡勇胜
《内江科技》 2018年第04期
《内江科技》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