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方高校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建设——以“互联网+”为背景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引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不断地强化实践育人,要求提高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此,教育部高教司2017年24号函决定开展高校实践教学的标准建设研究,要求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不同学校的定位、学科门类或专业特点等,结合高等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分学科门类或专业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当前,在国家全面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已嵌入到传统产业,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互联,信息感知、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加强,信息利用范围扩充到“大数据”空间,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领域的知识内容。相应地,现代企业信息管理需要从信息系统本身转变为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进行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创新,这些变化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类别、业务职能、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进而要求高校从整体上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即使是国内信管专业排名靠前的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其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也只是主要涉及信息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且课程设置基本遵照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整体课程设置欠缺向“互联网+”转变的趋势(张宁、袁勤俭,2017)[1],造成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缺乏适应新趋势的理论课程基础。特别是,地方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改革需求的反应比较缓慢,因此要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标准化也就更为困难。此外,从操作层面看,由于我国高校信管专业的历史发展沿革和专业建设侧重点不同(苑隆寅,2017)[2],建立具有普适性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较为困难,因此应该结合高校类别和信管特色进行分类标准体系设计。长江大学作为湖北省重点培育的地方高校,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的背景下提出了“基于实训平台的多阶段分类实践教学体系”(刘松,2013)[3],现已在信息市场开发、ERP实施和维护、网络平台建设和运作等领域培养出了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建设“互联网+”背景下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础薄弱、教学资源投入有限的客观情境,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新需求,对“基于实训平台的多阶段分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构,以期建立起对地方高校具有示范作用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标准体系。

二、“互联网+”背景下信管专业“复利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导向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流(曾维佳等,2017)[4],其核心是先确定信管专业学生所需的能力,然后根据所需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张劲松,2008)[5]。地方高校要对“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企业的运作环境和商业模式创新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确定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学生能力培养导向,而实践教学则是促进学生完成由知识结构向能力结构转化的重要手段。

对长江大学MBA班的157位企业在岗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全部调查对象都认为信息化以及信息管理对企业运作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67%的企业已经成立了单独的信息管理部门;有过半数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信息管理部门对提高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和价值创造力的作用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首先,信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供给未能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物联网以及“企业上云”等需求进行对接;其次,相对于其他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于要有更多的网络技术、信息化技能和工具应用技能,但“互联网+”有关技术应用的更迭速度非常快,而高校相关课程体系的更新明显滞后于企业技术的更新,因此信管专业毕业生边工作边学习将成为职业常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给地方高校信管专业教学改革带来了新要求,不仅体现在就业能力对企业运营特征的适应性上,还体现在对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的创造性应用能力上,以及适应技术更迭速度所需的学习能力上。按此要求,长江大学信管专业引入了“复利型人才”的概念,可描述为Ft=P0(1+i)t。其中,就业能力决定了毕业生的入职岗位,是价值创造的起点,相当于现值P0;创新能力决定了毕业生价值创造的效率,相当于利率i;学习能力决定了毕业生创造价值的可持续性,相当于年限t;对于终值Ft,则体现了毕业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自己的收益高低。

融合“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为一体的“复利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校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更加重视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学习相结合。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就业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这是“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建设需把握的基础性原则。

指导2型糖尿病病人建立预防骨质疏松的健康生活方式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医护人员作为健康知识的教育者和传播者,应积极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到健康教育实践中,提高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疾病预防保健技能,应重视2型糖尿病病人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积极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宣教,提高2型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

三、“互联网+”背景下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的瓶颈

表1中所涉及的实践教学课程只包括需单独开设的实践课程。对于部分选修课程,或者是实践时间不多、教学内容以验证为主的实践环节,如操作系统、物联网、数据结构、信息管理学等课程所需的实践,则作为课内实践的形式完成,要求教师采用“理论+即时实训”的方式进行教学。

地方高校受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配置的约束,其信管专业往往根据现有的教师和实验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而不考虑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因此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骆正山等,2016)[8]。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实训内容未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弱化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环节设置更少,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已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或仅是对部分理论的验证。针对这些问题,按照“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复利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新建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至少应突破六个方面的瓶颈:专业基础知识与通识类基础知识衔接的瓶颈(刘松,2013;田世海、刘天林,2016)[3,7],基础知识向专业核心技能转化的瓶颈,专业核心能力集成为专业综合能力的瓶颈,毕业生就业能力偏低的瓶颈,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的瓶颈,毕业生创新能力弱化的瓶颈。

图1 培养“复利型人才”的实践标准体系需解决的瓶颈

信管专业教学的主要范畴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业务功能、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和价值(许建,2012)[9]。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和现代企业的岗位需求,设计出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定向能力培养方向是地方高校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数字宇宙》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40ZB,数据逐渐显现出数据量浩大(Volume)、 类 型 繁 多 (Variety)、 生 成 速 度 快(Velocity)、真实和准确(Veracity)、价值巨大(Value)等特征(陶皖、杨磊,2013)[10],而中国占全球数据市场的份额将由目前的13%上升到22%。在此背景下,到2018年,中国大数据相关岗位的需求将激增,专业人员缺口将达到150万(曾维佳、秦放,2017)[11]。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促使企业的IT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和未来应用都将基于Web网络环境,之后将会以云生态系统节点的形式存在,共建云环境下的商业社会环境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创新突破口。面对这些变化趋势,长江大学将原有的信息管理与咨询、ERP系统实施与维护、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三个发展方向赋予了新的“互联网+”时代特征,重新确定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云架构ERP系统运维管理和Web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三个方向。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得上“宰相肚里能撑船”。1997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北约会议休息期间,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批评美国政府,还吹嘘加拿大根本不怕美国,甚至开玩笑说:不等克林顿来开会了。但得知此事后,克林顿不以为然,反而称赞克雷蒂安是位“伟大领导人”。

(二)“四度统一”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框架

依据解决六大瓶颈的总体思路,培养“复利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框架至少应该满足“四度统一”的要求,如图2所示。

1.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标准化,确保实践教学目标与企业能力需求的适应度。充分把握“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趋势,分析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能力结构,结合地方高校信管专业的特色和办学条件,确定适应“互联网+”情境的特色化信管专业能力定位;遵循学生能力发展的多阶段规律和其个性化发展要求,建设以“复利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3.定向培养校企合作平台。定向培养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重点要对“复利型人才”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地方高校大力推进产学合作,建立健全的符合学生定向能力培养要求的校外“长时间实习”基地。“专业定向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所设置的定向能力培养方向应与合作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用人需求相一致,这样才能依托“长时间实习”基地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实施“企业导师制”,由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专项实践活动,制定明确的实习目标、标准和考核方案。为了搭建起稳定、规范化的定向能力培养保障平台,在Web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向上,长江大学与湖北荆鹏软件、北京猛码等企业开展合作;在云架构ERP系统运维方向上,与用友新道开展合作;至于大数据处理和应用方向的实训平台建设,长江大学信管专业暂时与河南智游、湖北预见科技等企业开展合作,远期规划将通过教育部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寻求与华为ICT学院、用友、东软睿道教育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

3.实现实践教学平台的标准化,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对教学课程的保障度。围绕各阶段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方面要改造地方高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其与能力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课程和教学方式具有高度一致性;另一方面,主动对接现代企业的战略布局,利用第三方资源广泛开展产教合作,推进高校与企业共建开放性、共享性的实践教学平台,解决地方高校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式中: tr——发射信号与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差;k——回波的衰减系数;R——目标与雷达间的距离;c——电磁波传播速度。

孙思邈哈哈一笑:“老血不去,新血不生,没事!这三个娃娃头有点意思,老头子我再领着几位小兄小妹,陪他们玩玩,谷主你留好气力,去对付方乾那难缠的老小子。”一边抹去嘴边的血沫,长吟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变阵!”他一声断喝,其余六人重新步天踏斗,各归其位,内力一转,阵势甫变!

4.实现实践教学考核的标准化,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实践教学效果考核的目的是,用标准化、科学化的考核方法评价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大,技术应用能力要求高,地方高校应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准备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有助于实践教学效果考核机制的评价指标选取和参考规范设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多主体、多维度的教学效果统计和分析,可以检验实践体系设置的合理性,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是否推进了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

图2 “复利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四、“互联网+”背景下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标准体系

(一)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多阶段性特点,将信管专业“复利型人才”培养的四年周期分为具有不同能力培养目标的六个阶段,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建立“多阶段分类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在通识能力培养阶段,进行管理类基础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在基础能力培养阶段,重在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信息管理以及软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在核心能力培养阶段,训练学生的ERP思维、大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技能等核心技能;在综合能力培养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三大核心技能分析和诊断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能够提出依托于“互联网+”系统的解决方案;在定向能力培养阶段,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优势,提供多种“互联网+”的应用方向,通过长时间专业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定向专业技能;在定向能力强化阶段,利用毕业设计来强化学生的定向专业技能。

图1 所示的六大瓶颈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和内生关系,伴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建设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促进专业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核心能力,促进能力集成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总体思路是:首先,坚持“互联网+”背景下“复利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针对现代企业最迫切的岗位缺口,开设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优先解决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偏低的瓶颈;其次,调整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解决专业基础知识与通识类基础知识衔接的瓶颈、基础知识向专业核心技能转化的瓶颈以及专业核心能力集成为综合能力的瓶颈;最后,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解决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和创新能力弱化的瓶颈。

图3 信管专业“多阶段分类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1.通识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在第一学期,安排“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展示信管专业的教学资源、实践基础和学生创新成果,培养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兴趣;在第二学期,开展“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观摩典型的关于“互联网+”应用的示范性实习基地,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物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关系,明晰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商务智能等技术对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对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管理的深度影响。

2.基本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该阶段主要是利用校内的实践教学平台开展课内实验或课程设计。例如,在课堂内,开设统计软件和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C语言编程等方面的课程设计;在课堂外,开展以Html5为基础的“互联网+”系统前台设计技能竞赛,即能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当下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四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天脊集团销售任务节点的完成起到了决定性关键作用。实践证明,“十大重点销售区域市场建设工程、百佳优秀经销商培育工程、千家专营店建设与巩固工程、万名种植大户培训服务工程”就是天脊集团市场深耕的核心工程、战略工程、必胜工程、发力工程。

4.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该阶段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进行集成,对此地方高校需要开设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一方面,利用第三方提供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如用友公司或方宇博业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开设“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对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系统功能结构以及业务数据交换等方面形成直观认识,同时也可作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进行“长时间实习”的校内岗前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鼓励教师将在“互联网+”信息系统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案例的选用应尽可能体现“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企业管理流程的创新、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方面的特征。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真实的科研案例参与“互联网+”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全过程,能够利用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论工具、方法,深入分析案例中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系统物理结构和系统实现方法。

卷积神经网络(CNN)试图通过具有多个处理层的计算模型对数据进行多层抽象,是一个由INPUT(输入层)输入图像,CONV(卷积层)对图像进行卷积,再经过RELU(激活函数)传给POOL(池化层)进行池化,最后通过FC(全连接层)将所有特征连接起来的网络 [13]。实质上是一个学习特征的过程,经过CNN学习到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辨别性,背景部位的激活度基本很少,通过可视化可以看到提取到的特征忽视了背景干扰,只提取目标中关键的信息交由后续的分类器对其进行检测与分类。

3.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该阶段通过JAVA程序设计、ERP沙盘和实训、“大数据”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在“互联网+”程序设计、ERP系统运维、大数据分析三方面的核心能力。其中,JAVA程序设计课程可根据学校特色灵活地调整为其它程序设计;ERP沙盘和实训强调要学生利用ERP沙盘进行企业经营模拟,并利用ERP系统进行上机实训;“大数据”分析课程设计要兼顾学生专业技能与沟通能力的综合训练(楚志燕,2017)[12]。一方面,要训练学生设计企业信息管理组织结构、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管理制度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调研市统计局或大型企业获得与主题相关的数据,并利用大数据领域的主流技术和工具进行数据获取、加工、处理与存储,并为调研对象提供咨询报告。

5.定向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在该阶段,地方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学校专业特色、学生发展意向以及校企合作平台等条件,开设“专业定向能力综合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定向能力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长江大学设置的三个定向能力培养方向为:大数据处理和应用、云架构ERP系统运维以及Web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专业定向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开始前,教师要说明定向能力选择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后续“毕业设计”选题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进行交流和评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定向能力培养方向。“专业定向能力综合实训”课程以“长时间实习”的方式开展,要求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4~6个月的不间断定向实习,实习成绩的评定以企业评价为主。

《南柯记》则以“大槐安国”的蚂蚁世界为背景,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任人唯亲、争权争利、穷奢极欲、尔虞我诈、无事生非、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种种丑态,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官场广泛存在着的一系列丑恶现象的极度蔑视。“二梦”借此南柯一梦和黄粱美梦的故事,带有明显的寓言哲理性和象征意义,对作者所处的明代社会,作了极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堪称晚明的“官场现形记”。

上述学者研究外部环境大部分是稳定的,只有少数学者研究的外界环境是不稳定的.所有研究均假设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不变的常量,刘浪等[26]考虑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即发生突发事件)时,商品市场价格是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时的二级供应链采用数量弹性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情况.刘浪等[27]还在零售商为损失厌恶者的前提下,研究了需求和价格随机波动的二级数量弹性契约供应链协调问题.

6.定向能力强化阶段的课程。在该阶段,地方高校主要以“毕业设计”为依托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上必须与“专业定向能力综合实训”所确立的方向相一致,并且根据定向能力评价的侧重点要求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毕业设计形式。例如,“大数据处理和应用”方向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选择该方向的学生应以创新/创业项目计划或研究论文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云架构下ERP系统运维”主要强调学生的实操能力,选择该方向的学生必须完成ERP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和实施报告,并将通过有关ERP系统运维的认证作为毕业设计合格的条件;对于选择“Web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向的学生,毕业设计则以开发软件的演示和撰写的系统开发项目书为主。

经CA-074处理后再加LPS刺激,与LPS处理组相比,LPS+CA-074处理的WT及TLR4-/-血清中IL-1α、IL-1β、TNF-α以及IL-18均减少(P<0.05),其中IL-1α降低更为显著(P<0.05,图5)。表明抑制组织蛋白酶B活性可减少大剂量LPS刺激引起的WT与TLR4-/-血清炎症因子分泌,尤其可以减少IL-1α的分泌。

表1 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标准

能力目标 实践课程 时间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实践社会实践1、2学期(1)培养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兴趣;(2)初步掌握企业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流程;(3)理解“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生产运营的重要作用

(续表1)

分类能力一,通过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长时间实习,训练Web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分类能力二,通过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长时间实习,训练云架构下ERP系统的实施与维护能力;分类能力三,通过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长时间实习,训练大数据分析与商业应用能力定向能力强化 毕业设计 8学期 以开放性实践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提供能体现“复利型人才”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成果定向能力培养 专业定向能力综合实训 7学期末

国内各大高校在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探索。例如,浙江大学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进行可持续性深造为目标,构建起以“长时间实习、探究性实验、过程型实践”为特色的立体化本科实践教学体系[6];山东理工大学信管专业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设计出丰富的工程实训、软件实习等实践项目以及IM&IS应用实践环节;哈尔滨理工大学信管专业形成了融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信息系统及网站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化和商务网站模块+实习项目实训+学科竞赛”的四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田世海、刘天林,2016)[7]。这些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有利于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其专业核心能力及综合能力,对地方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互联网+”背景下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要较强的技术研究基础、实验设备、实习基地以及校企合作项目来支持。近年来,长江大学依靠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共建项目拨款,共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与改造专业实验室,建立起基于云平台的“互联网+”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初步形成包括教学制度、校内专业实践平台、校内共享实践平台、定向培养校企合作平台、定向能力强化平台及综合技能竞赛平台在内的实践教学保障标准,如图 4所示。地方高校可在此基础上依据实践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保障标准进行删减或扩展。

1.校内专业实践平台。校内专业实践平台用于保障各种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根据表1所示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地方高校至少需要建设三类实验室,即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大数据及物联网实验室。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训等直接面向计算机硬件的实践课程可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中开展,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JAVA语言”课程设计、信息管理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实训等实践课程可以在信息系统实验室进行;大数据及物联网实验室则用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及相关技术研究,有条件的地方高校也可以独立设置大数据实验室和物联网实验室。

2.校内共享实践平台。校内共享实践平台通常按照共享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的原则进行建设,能服务于多个相关专业,主要用于训练学生集成专业核心技能并形成综合能力。例如,从系统角度去理解企业管理流程及岗位间的数据关系,或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掌握软件开发项目的规划、实施内容、实施方法以及合作技能等。地方高校的校内共享实践平台可以包括ERP系统实验室、跨专业综合实训实验室以及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等。其中,ERP系统实验室包括沙盘和ERP系统,可以由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来共享;跨专业综合实训实验室可引入第三方提供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如用友新道、国泰安或方宇博业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这些平台具有标准化的企业模型、岗位流程和信息管理流程,能为学生提供“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仿真情境,按照自由市场竞争规则从事“固定经营”和“竞争性经营”活动;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为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课程服务,促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鼓励教师开发可以被多个专业所共享的实践课程。例如,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实训”课程,长江大学管理学院鼓励教师利用“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搭建出能使“互联网+”系统相关科研成果运行的网络环境,并由学生参与当前系统的进一步开发或模拟岗位员工对新系统进行调试。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环节一般都是在建筑项目设计图出来后才开始实施,建筑工程预算环节是贯穿整个建筑工程设计、实施和完成阶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仅仅把工程造价预算放在设计和完成阶段是不可行的,对工程的实施缺少了控制。

2.实现实践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匹配度。参照国外的“企业主导实践、企业实训为主”“工读交替、实践教学”等模式,对于以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田世海、刘天林,2016)[7],地方高校的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可以遵循“能力导向—实践体系—理论模块—专业基础”的反向推导思路,即在确定信管专业的能力定位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再系统考虑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依赖关系,从而确定信管专业的“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4方面的理论课程群。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专业选修课则需要针对分类定向能力的培养方向,采取模块化的方式设置教学内容。

4.定向能力强化平台。定向能力强化平台着重检验和培养“复利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地方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省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中心以及探索性创新实践项目都可以作为定向能力强化平台,之后学生可根据定向能力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定向能力强化平台的共性在于,提供学生能力培养的真实情境和开放性、探索性的毕业设计任务,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定向能力强化实践”或“探究性实验”研究,并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展示成果,实现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共同发展。

5.综合技能竞赛平台。综合技能竞赛平台贯穿于“复利型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地方高校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项校级以上的学科竞赛或技能竞赛,借此吸引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达到展示实践教学成果的目标;另一方面,起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作用。例如,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ERP应用技能大赛、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电子商务创业设计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均可作为地方高校的综合技能竞赛平台。

图4 长江大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标准

(四)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效果考核主要用于检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其次用于评价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效果呈现是否满足规范,它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高校注重对实践教学结果进行考核而忽略对实验过程进行考核,特别是缺乏对开放性实践环节的考核,导致开放性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能力,而且实践结果也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骆正山等,2016)[8]。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涉及多个主体和多维度的影响因素,不易衡量。现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成果等方面,由于评价主体和评价维度不全面,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足,不能起到反馈信息和便于调控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已建设的前提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可以首先从学生个体、团队成员、教师、同行教师、实验管理人员中确定多个主体参与评价;其次,根据实践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实践时间、实践态度、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项目答辩、报告规范性、团队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维度有选择性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以实现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主体、考核维度以及指标计算方法的标准化,仅在考核指标权重上体现差异化。例如,“ERP系统实践”主要采用独立上机进行实际操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进入考试系统环境界面,注册用户名,登陆考试系统,在真实的ERP软件环境中按照题库要求完成业务处理题,并提交试卷,之后考试系统自动给出考试成绩。对于此类不涉及团队合作的实践课程,其效果考核可以通过调整指标权重,仅将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实践时间、实践态度、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维度纳入考核体系。

五、结论及对策

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现代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需求,本文建立起面向“复利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重点在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平台、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标准化建议。该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目标的适应度、教学内容的匹配度、教学平台的保障度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度,具有“四度统一”的特征。从操作层面看,地方高校通常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而且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相对有限,要真正落实“四度统一”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仍需要长期过程。

(一)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培养“复利型人才”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但也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尤其是能激发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探索性”实践课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前沿选题,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合理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地方高校的生师比通常较高,实践教学师资以专业教师兼职为主,专职的实践教学人员较少,因此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地方高校可通过短期集中培训、师资共享以及人才引进等方式,建设具有“互联网+”相关技术背景、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解决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的短板。

(二)开发满足大数据方向的新课程

地方高校现有的理论课程涉及大数据方向的比较少,不能对“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方向的实践教学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地方高校应该围绕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ETL、数据清洗、数据集成等)、数据分析和数据存储(数据仓库,如DBMS、大型数据仓库以及分布式存储系统)、数据可视化(OLAP)等关键环节,积极整合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等相关课程的优势资源,自主开发有关数据仓库与OLAP、大数据处理框架(Hadoop)、商务智能、高级数据分析工具及技术、人工智能(曾维佳、秦放,2017)[11]等方面的新课程。

(三)正确处理实践教学标准化与多样化的辩证关系

从实践的角度看,建设具有普适性的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存在较大困难,但可以对实践教学的思维模式、课程体系、平台建设以及考核机制等提出参考性框架,而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则需要根据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进行设计,使实践教学标准体系即具有适应“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的标准化特征,又具有体现高校信管专业特色的多样化特征。

1.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是实施“多阶段分类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尽可能为每个定向能力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地方高校可参照CIS2011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应用前沿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色,开发适合“互联网+”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内容。由于生产企业、商业和政府部门最先能接触到的都是海量数据,会对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在大数据方向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方面要大力尝试校企联合创新模式(张宁、袁勤俭,2017)[1]。教学内容设计要从企业的实际项目或经典案例入手,充分挖掘校企双方的共有需求,以价值共创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丰富和深化产学内容,共建“互联网+”背景下的产学合作教育平台,实现“复利型人才”在自身发展和企业价值创造两方面的统一。

2.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才能达到预定效果,地方高校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通常采用“认知实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项实训+专业实习+技能竞赛”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互联网+”背景下的“复利型人才”培养还应强调由校内封闭形式的实践教学向开放型实践教学转变。从培养就业能力的角度看,信管专业的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掌握软件开发技巧、“互联网+”技术、项目管理流程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要领,因此信管专业实习可借鉴浙江大学的“长时间实习”模式[6]。从培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角度看,地方高校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多方法、多途径地开展自主设计、自主实验与自主分析相结合的“探究性实验”体系;还可以将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相联系,探索“过程型实践”形式,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优势互补。

3.实践教学手段多样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张劲松,2008)[5]、情境体验式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服务于“复利型人才”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 宁,袁勤俭.面向数据科学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J].现代情报,2017,37(8):106-110.

[2]苑隆寅.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5):213-214.

[3]刘 松.基于分类实训平台的信管专业建设规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2):37-42.

[4]曾维佳,王 璨,徐春明.基于“大数据”思维的四核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才智,2017(8):273.

[5]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102-107.

[6]浙江大学着力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EB/OL].[2014-12-3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192/201412/182591.htm l.

[7]田世海,刘天林.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9):41-44.

[8]骆正山,张新生,王小完.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6):92-96.

[9]许 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经济,2012,23:108-110.

[10]陶 皖,杨 磊.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8:6340-6342.

[11]曾维佳,秦 放.大数据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课程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7(2):231-232.

[12]楚志燕.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115-116.

刘松,韩烁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