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引言

课程考核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既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绩,也检验教师授课效果和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教师从反馈中发现教学存在的缺陷,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分取10.00 mL浓度为5 mg/mL铅标准溶液于300 mL烧杯中,按分析步骤进行测定,分别加入不同量的硫酸,测定结果见表1。

许多从事《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许多教学理论和方法。张宏涛等(2013)[1]提出过程化考核模式,具体为过程合理划分、过程淘汰机制、考核形式多样、考核激励制度和考核成绩统计;韩子君(2013)[2]提出考核模式应为汇报式考核、互评式考核、五分制及评语结合、适量的书面考核四种形式;张雪荣(2013)[3]提出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配比,课程考核形式要多样化,考试内容要侧重于理论的实际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但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对于考核内容的研究仍不够深入。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及规律的一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基本理论,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的认识、预见和引导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又要学以致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传统考核方式为“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依据出勤率、作业成绩和课堂发言;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大,试卷题型涵盖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这些题目有极大的局限性,无法反映课程中实践性强的内容,学生考前突击一周便能应付考试,考完后便抛之脑后。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局限性体现为:强调考核知识性内容,忽视培养实践能力;考核形式单一,忽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主体有限,忽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考核目的功利化,教师考试认识任务化,学生考试认识结果化,最终形成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同感,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和调节功能发挥失常。

第二,终结性评价。本课程终结性评价(50%)采用面试和笔试结合进行。期末面试中,学生以小组做游戏的形式展现,具体游戏与课程理论相结合,通过游戏深化理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试环节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归纳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应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应以培养“应用”水平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也要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4]。因此,课程考核方式必须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及教学模式,这就要求《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必须贯穿日常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和考试环节紧密联系,同时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为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特点,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点考核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具体采用“全过程—多元化—考能力”的方法进行考核。“全过程”是指学习的全过程伴随考核,如课堂抢答、随堂测试、期末检测等,分段多次进行考核,这有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学习不足;“多元化”是指考核形式多样化,如小组讨论、PPT汇报、团队游戏等;“考能力”是指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要通过期末团队游戏、课堂游戏及一些活动来体现。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第五,参与课程的各项活动。活动大多以游戏或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寓教于乐,主要用于检测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的能力。

第一,知识考核。挑选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核心部分,即学生必须掌握部分进行检查考核,集中在随堂检测和期末考试中进行。

第二,能力考核。这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考核的重点及难点,可通过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完成。实际操作时计划采用课堂讨论、小组PPT展示、团队游戏及课堂问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第三,课堂抢答。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和玩手机等情况,主要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程知识的应用状况。

2.考核方法多样化。本课程拟采用五种考核方法。

第一,课堂随机提问。这种考核方法主要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提问主要针对学生课前知识点的预习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3.考核评价全程化。依据多元教学理论,为体现教与学过程的完整性,本课程拟采用“成绩100%=考勤10%+小组讲课10%+期末笔试30%+期末面试20%+激励30%”的全程化考核评价方式。

第三,素质考核。这主要从学生是否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间针对课程的互动等方面进行考查。

第四,小组PPT讲课。这种考核方法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具体实践体会课程中群体理论的相关内容。

1.考核内容系统化。依据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考核内容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第二,课堂讨论。这种考核方法主要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大多以案例分析为主。

将Hm=130 m,Rm=6 371 km,ym=123 075 m 代入式(2)可求得H0=148 9 m。

第一,过程性评价。本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50%)以激励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本课程过程考核成绩由课堂讨论、课堂抢答、随堂检测、小组讲课和参与课程的各项活动五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占比及评价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评价项目 占总成绩比例 评价说明一级项目 二级项目考勤 随机点名10% 缺一次扣3分三级项目小组 讲课 PPT丰富程度、与学生互动、教师追问 10% PPT课件5分,各小组互评

(续表1)

课堂表现课堂讨论 5% 教师评分+组内自评课堂抢答 5% 由课代表记录抢答次数糖豆游戏激励参与课程各项活动沟通游戏辩论赛班级文化建设……20%由课代表随堂记录,期末统一汇总,表现次数越多,期末总成绩比例越高期末考试面试 团队游戏 20% 学生通过做游戏,结合课程理论说出感悟,教师再追问笔试 30% 由授课教师评阅每个学生的试卷并给出成绩

村里老人吃饭时会端着饭碗坐在巷子里。晒太阳、乘凉,也是靠着墙根坐在巷子里。从巷子另一头过来一个人,会站着聊两句话,如没急事,就在一边的木凳上坐下来,慢慢聊。

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由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等)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组成。人体各部位和脏器在耳郭上有一定的反映区,在反映区出现的敏感点称为耳穴。

4.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最终评价;二是为加强同学间的互相督促和相互促进,本课程考核在小组讲课PPT环节后增加小组间互评,最后算出每组的最终得分。

四、《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效果

为了检验《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成果,我们对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调查对象涉及三个班级,包括土地、行政、人力三个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具体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14年前,我从一所中学调进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十多年来,我时时提醒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清醒的读书人。

土壤全磷含量的高低,主要受土壤成土母质和耕作施肥的影响。土壤磷主要包括全磷、速效磷和缓效磷,其中全磷是土壤磷素的潜在肥力。据第二次全国各地土壤普查资料,中国土壤全磷含量大致在0.44~0.85 g/kg范围内,南方酸性土壤全磷含量较低,北方石灰性土壤全磷含量较高[14]。

表2 《组织行为学》考核方法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评价指标你认同《组织行为学》“过程考核+期末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吗? 非常认同:9% 认同:76% 不认同:15%你在学习《组织行为学》的过程中是否感受到这种考核方式的激励作用?是:71% 一般:14% 否:15%你认为自己给《组织行为学》设置的一个目标分数合适吗? 非常合适:2% 合适:82% 不合适:16%你认为《组织行为学》教学及考核环节还需增加哪些因素? 不需要:60% 需要:40%你认为这种比例合适吗?成绩100%=考勤10%+小组讲课20%+期末笔试30%+期末面试20%+激励分20%合适:49% 不合适:51%经过这种考核,你是否愿意在《组织行为学》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 是:67% 一般:13% 否:20%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及观点对你的为人处事、职业规划是否有启发?是:92.4% 一般:0.6% 否:7%通过小组讲课,对你学习《组织行为学》有无帮助? 有:96% 一般:2% 没有:2%

从表2可以看出,85%的学生认同这种考核模式,71%的学生感受到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带来的激励作用,84%的学生认为在首次《组织行为学》课堂上给自己设置目标分数合适,67%的学生经过考核愿意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92.4%的学生认为《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对其为人处事和职业规划有启发,96%的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过,通过这次调查发现,这种考核模式的比例还需要调整,因为51%的学生认为这种比例不合适,40%的学生认为教学及考核环节还需增加其他因素,比如,把小组讲课改成自愿式,增加互动性游戏,等等。

五、结语

通过近几年对《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摸索,我们深感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的不易,本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体现了考核全程化、多元化思想,把考核的激励、调节、导向及反馈功能尽量发挥到极致,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66-67.

[2]韩子君.项目教学考核模式改革探究[J].时代教育,2013(9):224.

[3]张雪荣.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113-114.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18-03-10].http://www.gov.cn/.

[5]姜从群.浅议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J].新课程学习,2013(12):13.

[6]刘建平,贾致荣.混合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1):42-44.

闫向连,张凤霞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